第一篇:第五单元 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 找规律
教学内容:
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
1、经历找规律的探索研究过程,会根据对象排列的周期进行分组,从而计算出相关结果,回答规律性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排列的周期进行分组,从而计算出相关结果,回答规律性的问题。教学难点:
会分析一组对象的周期性,并且通过计算回答相关问题。教学媒体:
小黑板,抄写好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 找规律(一)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⑴观察,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灯笼?
⑵如果把它们分分组,你认为几个一组?为什么?用笔圈一圈。每一组开头一个是什么颜色,中间一个是什么颜色,最后一个呢?
⑶第25个灯笼在哪一组中?会计算吗? 25÷3=8„„1(在第九组第一个,红色)
⑷观察花盆,有几种颜色?怎么分组?每组中有几个花盆,几种颜色?用笔框出来。
⑸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第7个是什么颜色?第70个呢?第40001 个呢? ② 你是怎么想的?
二、课堂练习。
⑴例1中的彩旗,每几面一组?分别是什么颜色? ⑵第7面是什么颜色? ⑶第17面是什么颜色?
⑷摆一摆。见60页练一练第1题。
① ② 板书:
分组
余下的第一个什么色?第二个什么色„„ ⑸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完成第2题、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找规律。我们是按什么步骤找规律的?
⑴分组
⑵余下的第一、第二、„„分别是什么 教学反思: 怎么分组,几个一组,分别是什么颜色? 第21个是什么色?第32个呢?你是怎么推算的。
第二课时
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
61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会对一组有规律排列的对象进行分组,通过分组求出不同对象的个数及排列顺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数学能力。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会对一组有规律排列的对象进行分组,通过分组求出不同对象的个数及排列顺序。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媒体:
小黑板,抄写好有关题目。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2。⑴读例题,理解题意。
⑵思考,解这类题目,我们首先干什么? ⑶如何分组,几个一组?
⑷共有多少组?每组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板书:
⑴分组:18÷3=6(组)⑵灰兔:6×1=6(只)⑶白兔:6×2=12(只)
⑸如果250只,有多少只白兔和灰兔? 板书:
⑴分组: 250÷3=83(组)„„2 余下的两只一只白兔一只灰兔。⑵灰兔:83×1+1 ⑶白兔:83×2+1 ⑹总结。①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步骤一般是什 么? ② 总结后板书: 分组
余下的有多少个?,分别是什么。算出每种个数。
二、课堂练习。⑴完成练习十第1题。
① 想一想,比你大多少岁的人与你同属?你是怎么想的?画图想一想。
② 总结,加一个或减一个周期的方法推算。
⑵完成第2题。
① 几个为一组,还余几个? ② 算出不同颜色灯笼的总个数。③ 交流订正。⑶完成第3题。
① 先一起推算出四月份共多少天。(30)② 写出前两个周期的日期。③ 计算分成几组,余多少?
④ 每组从星期几开始,到星期几结束。余下的几天分别是星期几? ⑤ 计算出上了多少天,休息了多少天。⑷完成第4题。
① 怎么分组?分几组?有没有剩余?余下的是报几? ② 报“1”的同学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分组:28÷3=9„„1 余下 1人为报1的学生。报1的学生:9×1+1=10(人)报2的学生:9×1=9(人)报3的学生:9×1=9(人)
三、总结。
⑴在找研究对象的规律时,一般先干什么?(找周期)⑵然后干什么?(分组)教学反思:
第二篇:四上 找规律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找规律
第1课时 找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看看哪位同学最先发现游戏规律!
(游戏:请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数数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每两根手指之问有几个空档?一共有几个空档?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小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
3.小结并揭示课题:手指5个,空档是4个,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兔宝宝家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题。
(1)产现例题情境图,提问: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找到的最多?(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①手帕和夹子 ②蘑菇和兔子③篱笆和木桩
(3)提问: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后得出:每组两种物体都是间隔排列的,例如每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每两个蘑菇之间有1只兔子。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牧多1;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
(5)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6)各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7)教师总结:例题中每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同学们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 1个。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3)提问:你摆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圆?小棒的个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和在例题中发现的关系一样吗?
(4)讨论:你能举一组物体为例,用一个对一个来比一比方法,说一说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吗?
3.教学“想一想”。
提问: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规律吗?相互说一说。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说出广告牌的个数。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口答。
(2)提问:锯的次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段数比次数多1)你能说出锯成的段数为什么比锯的次数多1吗?
(3)讲述:锯1次得到1个锯口,木料段和锯口间隔排列,木料段在两端,木料段数比锯口数多1,所以木料段数就比锯的次数多l。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并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第二问,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74棵,75 棵),引导他们争论。
(3)用学具模拟实验。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圆,让学生懂得首尾相接时首尾的那两个点合并成了一个点,这样原来排在两端的物体与原来只排在中间的物体就同样多了。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索到了什么规律,能说一说吗?
谈话:我们这节课发现了沿着一条直线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摆在两端的那种比另一种多1个,而沿着封闭图形的周围一一问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相等。我们还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下节课我们将用来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第2课时 找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找到了什么规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
提问: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林荫道旁的树,做操的兔子,送花盆的猴子)
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学生回答林荫道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荫道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2.出示第(1)个问题:林荫道长多少米?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观察情景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并组织讨论。讨论题:
(1)计算林荫道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总棵数相乘,还是与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相乘?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荫道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3)这道题应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5.提问:比较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
2.做第2题。
(1)谈话:这道题中的林荫道指的是哪一条林荫道,全长知道了吗?观看图中小猴放花盆的情境,自己思考这道题怎样解答,并尝试计算。如果想不出算法可以画出18厘米长的线段,用图片摆一摆。
(2)学生尝试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教师小结:这两题的不同点是例题(1)已知栽树的棵数,求林荫道的长度,这道题是已知林荫道的长度求放花的盆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相反的;相同点是都要先求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而被分成的段数都是比物体(树或花盆)的个数少l。所以都还用到了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
(1)指名读题。
(2)谈话:先想一想走廊的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如果走廊两端都放花,是我们熟悉的问题;如果走廊两端不放花,比如在离走廊端点1米处放第l盆花,或者在离走廊端点3米处放第一盆花,这两种放法放花的盆数,与3米、3米地分走廊把走廊分成的段数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吗?
(3)学生独立计算。
(4)展示不同情况的算法,共同订正。
2.做第2题。
(1)谈话:学校准备在长80米的跑道一边和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植树。如果让你们当家做主,提出植树方案,然后根据你们的方案购买树苗,那么,你们先想一想,植树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①栽什么树?②怎样栽——跑道两头栽不栽?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每隔几米栽l棵?③计算出需要多少棵树苗。
(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
——组植树方案
(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评议重点:①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②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数的计算是否正确。
五、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了什么规律?你还有哪些疑问?
2.谈话:我们今天解决的问题有的书上称为“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 并努力解决它。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找规律》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男、女生快速记忆PK赛。
课件分两次快速闪现数字,男生记男生题,女生记女生题。
第一次数字: 男生1625 女生1234
第二次数字: 男生162536496481 女生123412341234
2.校验男、女生完整记数内容,女生记对的人数多。宣布:女生获胜!(男生称不公平,说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
追问:女生记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 .小结揭题:看来,要赢得比赛不光要靠我们的记忆力,发现规律尤为重要。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我发现,探究规律
1、观察教材例1场景图
(1)谈话:国庆节的时候,小明到森林公园去玩了。公园里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一排五颜六色的灯笼更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吗?把你观察后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2)追问:它们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规律吗?
(3)小结:第一组确定好之后,后面的每一组都是和前面的完全一样,像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依次重复的规律。我们找到了依次重复的规律,下面来看盆花,盆花是几盆几盆的依次重复?彩灯呢?彩旗呢?
2、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展示多样策略
(1)谈话: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那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瞧,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照这样摆下去,就是怎样摆下去?那么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呢?猜猜看。
(2)追问: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把想法在自备本上表示出来。
(3)谈话:要确定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盆我们并不会看到,对不对?可以用什么方法?
(4)交流验证方法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1)画图的策略:
O●O●O●O●O●O●O●O
O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
可让学生结合图解释: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都是奇数),第2、4、6……盆都是红花,(都是偶数)。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的策略: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2=7(组)……1(盆)②结合算式提问:为什么可以把2盆花看作一组?
这里有4个数:15、2、7、1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谁来说说2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有这样的7组还余1盆,这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第8组的第1盆其实就是左起的?
这盆花我们并不会看到,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颜色呢?
③小结:要求这个问题,其实就只要看每一组的第1盆就可以了。刚才同学们使用计算的方法,用了除法。我们要确定左起第15盆,最终是看什么数?
三、独立尝试,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1、解决彩灯问题:
①谈话: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方法解决了盆花的问题。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过程写下来。
17÷3=5(组)……2(盏)
提问:为什么要除以3呢?左起第17盏彩灯也就是第几组的第几盏?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为什么你们大部分同学不采用画图的方法?为什么你们都不用列举地方法?所以三种方法比较下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②下面来一个抢答比赛(课件出示:第18盏彩灯呢?)板书:18÷3=6(组)
小结:和上面相比,我们要看余数,它没有余数,就应该看每一组的最后一盏。因为左起第18盏彩灯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与每一组的最后一盏颜色相同。
2、解决彩旗问题
①谈话:解决了盆花、彩灯的问题,我们接下来就要解决彩旗的问题了。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独自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过程写下来。
②学生汇报:21÷4=5(组)……1(面)23÷4=5(组)……3(盆)
答:第21面彩旗是红色的。答:第23面彩旗是黄色的。③你们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为除数?
④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是红旗?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是黄旗?
3、小结、概括注意点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了盆花、彩灯、彩旗的数学问题,这三种方法都是同学们自己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最实用?一起说:计算。在算的时候,我们怎样来确定除数呢?我们首先得先观察、比较、找到依次重复的规律,然后进行分组。每组有几个物体。就把几作为除数,然后列出算式。那么我们要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颜色或是什么物体,关键是看什么数?也就是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后一个。
三、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看活动图片:练一练第1题。
(1)引语:最近有的班上学了找规律后,玩起了这样的数学游戏,我们来看一下。观看图片:两同学摆棋子:OO●OO●OO●……他们是怎么摆的?
(2)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自己动笔完成)(3)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1÷3=7(组)答:第21枚摆的是黑子。
2.练一练第2题。
(1)引语:做一条链子,如果按照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下去,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自己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
(1)按照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在做之前,老师有一个友情提示:在做之前,请你先仔细观察,找到依次重复的规律,把它像老师一样圈一圈,只要圈出一组就可以了。自己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十第一题。
(1)谈话:公园里新建成的十二生肖馆也引得游客驻足观看。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用十二种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来表示人们不同的出生年份。瞧,十二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多精致呀。生肖馆里还有一道竞猜题。(出示题目: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与你同样的属相的人今年会是多少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3)概括方法:每过12年,就有一个属相和你一样。因此只要把你的岁数+12(4)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老师也属兔,那老师今年多少岁?
四、首尾呼应,升华规律
师谈话:其实,在我们身边,依次重复的规律还有很多。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美丽的剪纸,漂亮的花布,璀璨的项链,房子周围的篱笆等等。
同学们,规律真的是无处不在,还记得课始的那场记忆PK赛吗?……其实认真观察,换个角度思考,男生的记数内容也是有规律的。瞧!两位两位地看,16、25、36、49……大家发现规律了吗?(4×4,5×5,6×6,……)
一组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规律竟如此清晰可见,正如数学家坦普·倍尔的名言说得好——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依次 列举
重复 计算
用除法
看余数
15÷2=7(组)……1(盆)18÷3=6(组)
第四篇: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
授课人:吴国胜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上)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一想”,完成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两个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棒(10根)、纸片(10个)
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
夹小棒
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夹1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生动手夹一夹,说一说。
师:一只手可以夹4根小棒,那么两只手,三只手,五只手,甚至是更多的手夹小棒,能夹多少根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一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教学课件,让学生观察
师:我们下面到小兔宝宝家去参观一下吧!你们看到了什么?
让生说一说。
2、出示问题。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回答,板书:9 10
7 8
12 13
3、提问: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师:请同学们来观察小兔和蘑菇的排列顺序,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最后一个是谁?
生:是按照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的顺序排列呢?
师板书: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
师:那么篱笆和木桩呢?
生: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
师板书:篱笆、木桩、篱笆、木桩……篱笆。
4、小结:像以上这样的排列,叫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
5、师:如果我们把排在前面的物体叫作甲物体,排在后面的物体叫作乙物体。你能说说甲乙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生:是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排列的。
生:最后一个物体是甲。
师:你们说的真棒。(板书:甲、乙、甲、乙……甲)
6、师:请同学们观察甲乙两个物体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甲比乙多。
生:甲比乙多1。
师:你真棒。
生:乙比甲少1。
7、师:同学们真厉害!下面就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来试一试吧。
同位互相合作摆小棒和纸片。
摆三根小棒,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张纸片,摆了几张?
生:摆了两张。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是甲物体,纸片是乙物体,小棒的个数比纸片多1。
师:摆九根小棒,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张纸片,摆了几张?
生:摆了八张。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棒是甲物体,纸片是乙物体,甲比乙多1。
师:摆七张纸片,每两张纸片中间摆一根小棒?摆了几根?
生:摆了六根。
师: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的个数间有什么关系?
生:纸片是甲物体,小棒是乙物体,甲比乙多1。
8、师:我们通过摆一摆再次验证了刚才找的规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生观察、思考后说一说。
生:桌子和它们的间隔是间隔排列的。
生:窗户上的钢筋棍和空档。
生:课程表,时间表与它们间的空隙。
生:走廊上的柱子和空档。
生:钟面上的数字和大格。
师: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数字?
生:十二个大格十二个数字。
师:数字和大格是怎样排列的?
生:按数字、空格、数字、空格……的顺序排列的。
师:最后是谁?
生:是空格。
生:还可以看作是按空格、数字、空格、数字……顺序排列的。
师:最后是谁?
生:是空格。
生:还可以看作是按空格、数字、空格、数字的顺序来排列的,最后是数字。
9、师:这两位同学说的真棒。同学们看看这两位同学找的例子和刚才那几位同学说的例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间隔排列的。
生:如果把数字看作甲物体,把大格看作乙物体,它们是这样排列的:按甲、乙、甲、乙的顺序,最后一个物体是乙。
师:我们大家来为他的发现鼓掌。
生鼓掌。
生:那么甲是十二个,乙是十二个,甲和乙相等。
师:板书:甲、乙、甲、乙……乙
甲和乙相等。
10、回顾游戏:
师: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
生:四根。
师:照这样计算,两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
生:八根。
师:请你动手夹夹。
生夹一夹,说一说。
生:老师,我这样夹(举手给大家看),夹了八根。我还有一种夹法,用两个小手指再夹一根,就夹了九根。再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真聪明,还有不同答案吗?
生:那么两个大手指间也可以夹一根,就是共夹十根。
师让生到前面演示,其余生跟着做。
师:在这儿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它们又是怎样排列的?
生:手指是甲物体,木棒是乙物体,它们是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排列的,最后是乙物体。
师:甲和乙的个数分别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生:甲和乙都是十个,它们相等。
师指着刚才在钟面发现的规律,说:从游戏中我们再一次验证了这个规律的存在。利用刚才的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让学生读题,说说谁是甲物体,谁是乙物体,再说结果。
2、第2题,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答案。
如有困难,师可用粉笔演示。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答案。
4、第4题,学生读题后,说一说是怎样排列的,再说出结果。
四、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找规律,有两个物体间隔排列。
生:一个物体是甲,一个物体是乙,它可以按甲乙……甲的顺序排列,还可以按甲乙……乙的顺序排列。
生:有时甲比乙多1,有时甲和乙同样多。
……
五、作业 :
1、一座石桥的一边共有竖杆40根,每两棵竖杆中间有一块石板,这座桥的一边共有多少块石板?
2、(1)把一根木料锯30次,能锯多少段?
(2)如果锯成60段,需要锯多少次?
3、一条路两端都种树,每3米种一棵,一共种了120棵树,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第五篇:《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 授课教师:边金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科书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规律的含义;能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确定未知的事物是什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找规律。
教学难点:怎样找规律(即方法)课前准备:
教师:黑板花边、立体图、透明胶 学生:彩笔、图画纸
一、导入
1、上课前,老师看了一下咱们同学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请…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他的衣服,你发现了什么?观察一下它的颜色和图案是如何排列的?
2、日常生活中,如果将一些事物有规律的排列起来,是非常美观、漂亮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教学例1
1、请同学们看图:节日里,同学们用灯笼、彩旗、花朵把教室装饰一新,高兴的又唱又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给学生点时间)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2、3、汇报。
老师用纸挡住一部分,你能根据规律说出下一个是什么吗?(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说2种事物)
三、涂一涂
这些同学还想给黑板画一些漂亮的花边。看,已经画好一部分了。发现有什么规律?你们能接着画下去吗?把书打开89页,并请一人画到黑板上。
四、摆一摆
1、这些图形你还认识吗?(圆柱、正方体)老师来摆,看谁能最先发现规律。下一个该摆什么了?
什么规律?(学生说形状,问:还有谁有不同想法?从颜色上看呢)
2、3、还是用这些图形,你能摆出不同的规律吗?
看来只要我们动脑筋,就能摆出许多不同的规律来。每个小组都有一些图形卡片,现在就请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先商量好,再一起动手摆出一行有规律的图案。
4、贴到黑板上,先1组、1组,再多组。
五、声音、动作找规律
1、你们真爱动脑筋,设计出这么多有规律的图案来。老师给你们鼓鼓掌。
发现什么了?
2、对,声音有规律,动作也可以有规律呢!看你能不能模仿老师的动作,一起来。
3、(小组,用自己的动作创造出规律,在全班表演)
五、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物是有规律的,你能举例吗? 桌椅、地砖、四季、星期„„
六、规律应用
1、如果请你当设计师,为公园的一处设计一条小路,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小路吗?
2、展示
七、总结
你们设计的真漂亮,正是因为事物的排列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多注意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统计》教案
二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蒋聪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上学带雨伞了吗?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今天没有下雨)噢,原来是没有下雨,所以不需要带雨伞。可见,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中我们的生活中每天的天气情况都是一样的吗?
2、对,有的时候是晴天,有的时候是雨天,有的时候是阴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某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图,了解这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投影出示78页的天气情况图)
3、大家认真观察一下,图中有几种不同的气象标记,谁认识?(红色的圆代表晴天,乌云代表阴天,乌云哭了代表雨天)
4、你们说得真好,现在商老师想知道这个月里每种天气情况有多少天?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A把天气进行整理,晴天、雨天、阴天各放在一起,再数一数。B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晴天、阴天、雨天,然后数一数,也能知道)
5、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其实这些都是统计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统计)
二、自主交流,探究新知。1. 整理和记录数据。
(1)下面就用你想出来的好方法,把天气情况统计一下吧!(2)统计完后,同桌交流。
(3)谁愿意把你的成果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下,请到展台来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到前面来展示)2.完成统计表
(1)刚才我们班同学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彩,但要想知道每种天气情况各有多少天,我们还需要怎么办呢?(把记录数一数,有多少天)
(2)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数一数吧!并把结果填在79页最上方的统计表中。(投影出示空白的统计表)
(3)谁想说说你统计的结果?(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点出结果,投影出示),你们的结果都一样吗?
(4)大家把统计表做好了,太棒了!那么你们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呢?(指名回答)你还能根据这个表提一些问题让大家回答吗?我们小组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想说一说? 3.完成统计图
(1)刚才你们真团结,表现太出色了。那么如果我们不用统计表来表示计算结果,也能一眼就看出晴天的天数最多,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吗?
(2)对,就是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看,这就是条形统计图,(投影出示空白的统计图)书中79页也有,我们可以翻开看一看,这里有三行方格,每一行代表一种天气预报,每一个格代表一天。
现在就请大家将你整理的数据用涂方格的方式表示出来。记住,不同的天气情况用不一样的颜色去涂。(涂完后同桌互相看一看,评价一下)
(4)(请三名学生到展台展示)请大家分别看一下这三名同学画得怎么样?(生评价)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涂的?(投影出示己涂好的条形统计图)
(5)大家看,通过刚才的统计表中涂方格的多少,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哪种天气预报的天数最多,哪种天气预报的天数最少,阴天比晴天少几天了,是不是很方便。在以后我们还经常会用到这种统计表。三.实践应用
1.我们来看一看练一练就是一个未完成的条形统计表,你们能独立完成吗?同样我们在涂方格的时候是不能用同一种颜色的。2.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3.请你先说一说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方格代表什么?(一本书)A在故事书这一行,你涂了几个方格?表示有几本书?B谁想说说在科技书这一行你涂了几个方格?表示几本书?C连环画呢?D其他呢?
4.看来你们都有成功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给你们的任务,接下恶霸,请你们认真观察刚刚完成的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5、生活中的数学
1.刚才咱们班的同学回答真精彩,我知道我们班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身体更棒。就拿前几天的体检来说,咱们班每位同学的身体都是非常健康的。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份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图,不过蒋老师只找到20人的,请大家先认真观察一下,你能自己完成吗?如果可以就在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纸上完成这个统计表,下面的题先不要做。2.谁愿意说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3.你们统计得太准确了,你能再根据你的统计表完成下面的几道题吗? 4.谁想读一读你做的题?
5.真不错,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太棒了,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Lesson28: In the Bedroom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魏跃青
一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表达方位的单词above below beside across from,继续学习数字twenty--thirty 能力:初步会形容物体的方位,能熟练的说认twenty—thirty 的数字
情感:养成良好摆放生活物品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方位词及数字
三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相关动化课件),卡片,数字张贴画一幅
四教学课型及时数: 新授,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过程
开始上课及复习
与学生一起拍手唱服装秀的歌曲(He’s wearing-----on a Monday)让学生展示自己喜爱的服饰,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录音歌曲(I love you)与学生一起唱并做动作,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唱到
Family学生自然想到家里有Bedroom,从而卧室里的物品大家会回忆一下,为复习卧室里的物品做准备
问候:Good morning ,girls and boys.How are you? Nice meet you.I’m happy, are you happy? Sit down, please.复习卧室里物品的单词卡片:bed dresser slippers TV picture 等为新课做准备。
用铅笔及书复习介词on, in, under 新授:1运用 teddy bear on the bed来引出新词above,并运用铅笔及书演示方位词above与on的不同,解释 on是物体接触而above是上方,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令用书练习这两个方位词 例如:师:Put your book on your head, put your book above your head ,put your book on the desk, put your book above the desk, 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并练习below,解释below与under的不同,用铅笔与书表达 beside 并加以练习,例如: Miss Liu is beside Yan Xin.Yan Xin is beside Wu Hao.等,以此方法教授 across from , 并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简笔画的相对位置上.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然后两人或小组练习,老师进行巡视 并检查练习情况
操练:用幻灯播放一张有物体不同位置的简笔画让学生来进行造句练习方位词above below beside across from on under 2, 数字的学习(twenty-one---thirty)做一个数字游戏,与学生一起Chant: One Two One, One Two Two依次到One Two Twenty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教授数字twenty-one___ thirty,并指出thirteen—thirty的异同,然后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学生练习查数,再一次做上边的Chant: twenty twenty-one twenty-two____ thirty边唱颂边有节奏的拍手及桌子,在黑板上画两
个圆圈让两组的三名学生在圆内听写数字,先由教师发指令,然后让学生发指令,得的笑脸多的一组为获胜组并鼓掌祝贺,以此来练习听力,做活动手册第二题练习笔试,来巩固所学内容数字。
活动手册第一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课前的热身运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复习很全面,新课的倒入自然,简笔画的运用使新授内容突出简单易懂,操练的道具是学生手头有的书及铅笔也不繁琐,数字的教授及练习都很恰到好处。歌曲与唱颂的运用使的课堂气氛充满生机,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简笔画中卧室物体的摆放整齐干净从而熏陶了学生如何工整的放置自己的物品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在教授below beside across from 的时候,练习不足,其中在幻灯片上的台灯与桌子位置上给学生造成了一点歧异,练习听写数字那一环节也应该再加两组来让学生发指令,今后在教授新课时一定要多加练习,制作课件是要考虑周到。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梁玉环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 她是我们的守望人,冬天在窗边,夏天在门旁,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她从不会忘记,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因此,我确信,无论我们在哪里,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
师深情地问:她是谁?她就是-------母亲(学生齐说),师:对,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了课文,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出示:我一直想买一本书价()的《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工作得十分辛苦,本已不想说出(),但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用()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了我一顿,又给我凑足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交流后提示: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请问,对于你而言,买一本一元五角的书容易实现吗?可对于当年的梁晓声,买这么一本书容易吗?
2、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感知家穷、理解“失魂落魄”)
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里你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正因为此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可是为什么面对着如此喜欢的书,我却不忍心对母亲说出“要钱”两字?而又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呢?因为我看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体会
三、入景融情,感悟慈母情深
1、品味文字,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
打开书,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面对如此喜欢的书,我却不忍心对母亲说出“要钱”两字?而又用买书的钱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呢?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用曲线画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交流
(1)、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提示:你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我只站了一会儿就感觉烦,那母亲呢?(学生自由说)
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体会)[板书:工作环境差] 过渡: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辛劳)[板书:辛苦劳作]
瘦弱的程度怎样?这么瘦弱的脊背,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令人心碎。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板书:吃惊]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此时,吃惊的仅仅是母亲吗?大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吃惊的?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来反复强调我的那份——吃惊,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真想不到这就是我的母亲。谁来读一读。(疲惫的眼神告诉你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是啊,这般劳苦的母亲让你感到了——心酸,让你感到了——心疼,更是让你感到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再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争分夺秒、坚强)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你的脑海,(立刻),“立刻”出现了几次?四个“立刻”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母亲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母亲真的不会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阅读)。(课件出示补充资料)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同学们,请用心体会这些句子,想想哪些词语像一根根钢针一般刺着你的心?哪些地方犹如一把小锉子,撕扯着你的心?哪些地方让你的心沉甸甸的?哪些地方让你的眼眶湿漉漉的?[板书:心疼] 读了这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2、回读课文,拓展意象
(1)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请大家拿起书,老师和你们合作读课文。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是什么意思?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师小结: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
此时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母亲工作之艰辛后,我才明白了这一元多钱不是普通的一元多钱,它是——(母亲辛苦劳作一天多的所得;是母亲的一滴滴血汗换来的;是母亲绝对舍不得乱花的珍宝;是母亲用来养育孩子的一笔财富„„)
提示:作者知道母亲掏给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一元五角钱,还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从文中找出一句包含母亲希望的一句话。
四、品读语言,感悟深情
1、出示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一个“塞”字充分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希望,而母亲的话更是为我读书而高兴而骄傲,让我们来读好它)【板书:塞钱】
2、写话训练(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乐曲):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此刻,我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
3、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是的,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敬重。【板书:敬重】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2、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师:慈母情怀是深深的爱,是母亲的爱支撑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老师不仅深深感动于梁晓声的母亲,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我想也是这样,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心肝,让我们带着对全天下母亲的敬意,献上一首小诗《母亲颂》
板书设计:
工作环境差 吃惊
慈母情深 辛苦劳作 心疼
塞钱 凑钱
敬重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会娜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2.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
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对威尼斯有哪些了解?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那里风光独特,充满异国情调,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点评:通过图片,观赏异国风光,拉近了理解的时空。虽只有很短暂的时间,但却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为下文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
师:游览了威尼斯,你都看见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体会重点。
师:这些景物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也都曾见过,他就是本文的作者。但他为什么在众多景物中只选小艇来写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点评:在理解作者为什么选小艇来写的过程中,引发对课文内容全面的认识。
师:文章第一段写“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你知道在威尼斯街道指的是什么吗?威尼斯市内没有马路,没有街道,也没有汽车和自行车,因此,小艇成了那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小艇,可见,小艇的作用很大。(板书:作用大)
过渡:小艇什么样呢?请你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那些词写出了小艇的特点?引导理解学生词语:窄、深、翘、轻快、灵活、新月,练习朗读句子,使学生感悟小艇的样子奇特。(板书:样子奇特、长、窄、深、翘)点评:根据目标,启发学生理解作者观察怎么细致,描述的语句怎么精彩。] 师:文中还用了三个比喻句,把小艇各比做什么? 比作独木舟,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的特点。
指导朗读。
点评:使学生不仅理解比喻的精彩,还认识到作者多种的比喻是来自于多方面的观察。
过渡:小艇这样轻快,灵活,此时此刻,我们要是能亲自坐坐该多好啊!坐在小艇里是什么感觉呢? 师:我们坐在小艇里,要想到出去看一看,最需要什么人呢?刚才通过我们读课文,你觉得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板书:驾驶技术特别好)师:文章是怎样把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具体的呢?我们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这一段。看学习提示。
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重点句。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画出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可采用列表、讨论、对比等方式学习。
全班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并朗读课文。
体会“船夫的技术特别好“表现在:在船只很多,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船夫能操纵自如;在拥挤的情况下,船夫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点评:通过表格设计、讨论评议,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并具体写出“船夫的技术特别好”这个特点的。
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点评:适当的资料补充,使学生更加了解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体会小艇在威尼斯这座城市的重要作用。
师:我们不但欣赏了威尼斯着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师: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朗读第六段。体会威尼斯静的美。
师: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夜晚的威尼斯呢? 点评: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师: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多么难忘的威尼斯的小艇!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夜静的美。
三、补充资料,开阔眼界:
1、课件展示:世界上有很多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如“亚洲威尼斯”——曼谷, “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东方威尼斯”——苏州。1980年我国江南水乡苏州已和威尼斯结为友好城市。
2、推荐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
板书设计: 样子奇特:长、窄、深、翘
16、威尼斯的小艇 驾驶技术特别好:操作自如
作用大:重要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