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时间:2019-05-12 20:0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第一篇:教案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宇宙中的地球(TheEarthintheUniverse)

一、银河系、太阳系、地球(MilkyWaygalaxy,solarsystem,earth): 1、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宇宙大爆炸大约在150亿年前。

2、宇宙中大约有500亿银河系(MilkyWaygalaxy),每个银河系大约有500亿星体,太阳系(solarsystem)处在银河系中。1)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内唯一发光的天体,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有9大行星、50多颗卫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绕其运行。9大行星由近而远:水(Mercury)、金(Venus)、地(Earth)、火(Mars)、木(Jupiter)、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冥王星(Pluto),按特征分,水、金、地、火物理性质与地球相似,体积小、密度较大、卫星较少、表层为固体、重元素多,称为“类地行星”;离太阳较远的木、土、天王星、海王星物理性质与木星相似,体积大、密度较大、卫星较多、无固体表面、轻元素(气体元素)较多,称为“类木行星”。冥王星较远,物理性质尚不清楚。2)太阳系生成假说

3、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体。

地球的运动(TheMotionofTheEarth)

一、日、地、月(sun,earth,moon)关系:

地球绕太阳转-分四季,月球绕地球转-月相、日食、月食

二、地球公转、自转,(revolution,rotation):

地球自转,月球公转;地--月球公共质心平动,系统绕太阳公转---潮汐运动地球发展史

三、地转偏向力(Coriolisforce):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球概观(SurveyoftheEarth)

一、地球结构(Thestructureoftheearth): 1、圈层结构: 外圈: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在太阳系中地球的独特性).内圈:地壳(crust)、地幔(mantle)、地核(core)。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均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岩)。2、形状:等位势面的形状,即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理想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静止海面及向大陆延伸的假想海面,是陆上高程的起算面。地球形状为梨型,北凸14m,南凹24m。

尺度:地表5.1亿km2,赤道半径6378km,两极6357km,平均6371。

二、海陆分布(Distributionoflandandwater)70.8%地表被海水覆盖 1、对庶分布: 南极(SouthPole)为陆,北极(NorthPole)为水;南半球海水连一体,北半球陆地连成一体;南半球水多,北半球陆多;三大洋似伸向大陆的三个大湾,成鼎状分布。2、海陆分布不均衡: 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67.5%,南半球占32.5%;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比例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为80.9%和19.1%。

构造学说(TectonicsTheories)

一、大陆漂移说(Wegener'stheoryofcontinentaldrift): 1912,德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提出。

1、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2、证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决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直到50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年代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于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二、海底扩张说(Thetheoryofseafloorspreading):

60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Pangaea)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Hess(1960,1962)和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了“海底扩张”这一概念,以阐明主要与海底生成和消亡过程有关的理论。

1、海底中存在大洋中脊(mid-oceanridge),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既海底扩张的中心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洋底生成-运动-潜没的周期不超过2亿年,驱使洋底周期性扩张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2、证据:沉积岩年龄、厚度:越靠近大洋中脊,沉积物年龄越轻、厚度越薄;磁异常条带;大洋钻探。

海底扩张说能够解释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其机制符合物理学理论,并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一致。自从海底扩张理论系统提出以来,已使人们对洋盆及其边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新资料几乎总是与这个统一的概念相一致。

三、板块构造说(Platetectonic): 1、“板块”一词是Wilson(1965)在论述转换断层时首先提出的,后经Morgan、McKenzie、Parker、LePichon等人的不断综合和完善,于1968年正式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LePichon(1968)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EurasianPlate)、太平洋板块(PacificPlate)、美洲板块(AmericanPlate)、非洲板块(AfricanPlate)、印度-澳大利亚板块(AustralianPlate)(也称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或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AntarcticPlate)。后来又把美洲板块划分为北美板块(NorthAmericanPlate)和南美板块(SouthAmericanPlate),成为七个板块。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十二板块的划分方案,除七大板块外,还有纳兹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阿拉伯板块。

2、板块边缘为大洋中脊(mid-oceanridge)、转换断层(transformfault)、俯冲带、岛弧(islandarc)和海沟(trench)等,是地震和火山多发带。板块相遇,形成岛弧、海沟(大洋和大陆板块相遇),或高大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遇)、地震带、火山。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发生形变;而板块边界(plateboundaries)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全球地震能量的95%是通过板块边界释放的。

海洋起源(OriginoftheOcean)

一、水的来源(Sourcesofwater):

1、地球内部(interioroftheearth):水蒸气结晶。

2、外部星体(exteriorstars):彗星是冰组成,撞击带来水。

二、盐分的来源(Sourcesofsalt): 1、基岩溶解(dissolvedigneousrocks)2、火山喷发(eruptionofvolcanoes)3、陆源物质风化(weatheringofmaterialsfromland)海洋的划分(SortsofOceanandSea)

一、海和洋的定义及水文特征(Definitionsandcharactersofoceanandsea)1、洋(ocean):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海洋的水文特征:

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90.3%; 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 水较深(平均2—3千米); 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 底质为软泥、红粘土。2、海(sea):

占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3、海的水文特征(charactersofthesea):

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二、洋的划分和海的分类(Sortsofoceanandsea):

1、洋的划分及其形态特征(sortsoftheoceanandtheircharacters)地理位置划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研究角度划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 1)、太平洋(Pacific)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

海底地形: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上有断裂带;中部海山集中,群岛很多;北部和西部多岛弧、海沟和边缘海。2)、大西洋(Atlantic)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3627m。海沟4个,最深9218m。洋脊横贯南北。赤道窄,分南北大西洋,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3)、印度洋(IndianOcean)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过大西洋,平均3897m。最深7450m。“入”字型洋脊:由南而北扩张速度减小。4)、北冰洋(ArcticOcean)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人称其为北极地中海。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1000km。5)、南大洋(SouthernOcean)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水域。具有独特的潮波系统和环流系统。2、海的分类(sortsofthesea)1)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intercontinentalsea)、内陆海(inlandsea)和边缘海(marginalsea);

陆间海、地中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2)按其连通性可分为海湾(gulf)、海峡(strait); 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海底地形(Topography)

一、大陆边缘(ContinentalMargin)

1、大陆架(continentalshelf)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2、大陆坡(continentalslope)陆架外缘较陡倾斜的地区,平均坡度4.3度,宽度15—90km,平均28km,深度200—2500m。

地形:深切陡峭的V型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

3、大陆基(裙)(continentalriseorcontinentalapron)坡外与洋盆间较平坦地区

面积大,平坦,深度2000—5000m,平均3700m。

4、岛弧和海沟(islandarcsandtrenches)深于6000m的陷落地带。

二、洋中脊(Mid-oceanridges)

1、洋中脊是大洋的主体,大洋中的山脉或隆起,成因相同、特征相似。具有全球规模(如图)。北端在各大洋分别延伸上陆,南端互相连接。顶部水深大多在2~3km,高出盆底1~3km,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32.8%。全长7万余公里。

2、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riftvalley),向下切入1~2km,宽数十至一百多千米。是一个全球性地震活动带,震源浅、强度小,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5%。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扩张速度平均1—15cm年。其上有横向断裂(transformfault),如罗曼奇断裂带,大西洋脊错移1000km以上。

三、洋盆(OceanBasins)1、定义(definition): 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水深4000-5000m的开阔水域,占海洋总面积的45%。

2、其上分布正地形和负地形(topography)1)正地形:海底山,海峰,海底平顶山;海隆;海台;海岭;海丘等。海底山:孤立或比较孤立的坡度较陡的海底高地,高度在1000m以上。海峰;海底平顶山。

海隆:海底上宽广、和缓的隆起区。

海台(海底高原):具有比较平坦、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高出邻近海底1000m以上。

海岭:带状分布、轴状分布。无震海岭,活动海岭(大洋中脊)。海丘:高度小于1000m,圆形或椭圆形。2)负地形:海盆,海槽

海盆:面积大而形状多少带盆状的洼地。海槽:长而宽,两侧坡度平缓的海底洼地。

中国海形态(TheFormofChinaSea)

一、中国海形态(TheformofChinaSea)

1、渤海:(Bohai)内陆海,从老铁山角(老铁山头)至蓬莱角(登州头)联线与黄海为界。面积7.7万km2,平均深度18m,最深83m。

2、黄海:(theYellowSea)半封闭浅海,南界为启东嘴至济州岛连线与东海相接。面积38万km2,平均深度44m,最深超过100m。地形中央凹地。

3、东海:(EastChinaSea)太平洋边缘海,水域辽阔,面积77万km2,平均深度370m,最深2719m。

4、南海:(SouthChinaSea)面积350万km2,平均深度1212m,最深5377m。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3、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

第一课时

简介:、指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经线、纬线及其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许并不陌生,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习认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⑶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其大小。

2、过程与方法: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意义。

教学难点:

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要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1套/小组

教学环节

教学

内容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

、提问:

⑴太阳是什么形状?你怎样知道?

⑵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人不知道呀?你们怎么知道?

过渡: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由学生通过感觉”看”感知太阳的形状,引入对地球形状目前自己还不能直接通过看来感知,而是通过看资料得出:地球形状,再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新课

一、认识地球形状

5’

一、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先请学生发表看法,适当板书学生的意见。

选取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认识)

1.直觉:“天圆地方”说

问:如果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还是弯曲的呢?

2.推测:“天似鸡蛋,地似蛋黄”的猜想。

3.确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4.科学技术:卫星照片、太空人看地球

讨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有哪些帮助?

请学生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问学生:到目前为止,结合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的?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观察地板,并回答。

边观看多媒体中的文字、图片、动画,边思考每个结论的得出原因。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

讨论(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下面操作)

操作:让小车(小物件)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

选取几个代表性事件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理解古人开始直觉中认识地球形状的感觉。

情感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感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观念,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结合实际自己论证地球面是圆形的,同时学生认识到:只要多观察,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二、认识地球大小

6’

过渡:麦哲伦绕地球圈用了3年多时间,那么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举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想象地球的大小。如:一个人绕赤道走一圈需多长时间?

观看中描述地球大小的图片及相关数据或者阅读P48页资料卡片。

培养学生空间像力。

三、认识地球仪

9’

.提出问题:如何在电影院内找到你的位置?

过渡到“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你所在省市位置”引入经、纬线。

2.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

3.认识其它主要标识:地轴、赤道等;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进行“看、摸、动”地球仪,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经线、纬线的初步特征及作用。

2.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

将科学知识生活化,化难为易: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轻易理解经、纬线的作用;

突出学以致用原则,让学生“看、摸、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赤道、地轴、各种颜色代表什么等

总结拓展

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有什么感受?

2.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可以继续登记校园网或其它有关地球知识网站。

3.布置作业:

⑴继续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可制作一份以地球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

⑵制作小型地球仪。

.回答。

2.完成学习情况评价表。

3.制作地球仪模型及小报制作等(课后)。

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探究目标迈进。

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

课后小记

该课曾受省教育厅教研室邀请在江门市紫茶小学举行的广东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向来自全省各局小学教研员及部分科学教师作现场教学展示,并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省一等奖。

第三篇: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地球仪,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

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三、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板书:(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小组讨论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 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读图识图: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尝试画出地球仪标出地轴、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纬线。

作业:绘制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第四篇:我们的地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地球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地球的运动形式 3.激发热爱地球,关心地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大体上了解地球,激发他们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地球的运转方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太阳之间距离位居第三的行星是哪个吗?”学生会回答地球。老师:“对,同学们答的太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地球。”

2.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解读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他们的学习具有动机性。3.预习课文知识

老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反倒地球这一课,请大家认真默读并自己预习课文。在预习课文的同时,边看边想两个问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2.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地位是什么样的? 你有五分钟的时间。” 预习过后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4.公布自测预习的答案。

地球在我们的眼里是个庞然大物,而在宇宙中,它只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把宇宙比喻成大海,地球就像汪洋中的一滴水 银河系只是海涵无垠的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极小的一部分。5.提出问题,观看视频。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有学生回答是运动的。老师:“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呢?”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老师:“好了,同学们,这个问题老师也难以解释,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了这个视频,相信答案就在你的心里了。”

6.让学生观看环境污染的图片。播放一些环境污染的视频。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唤起学生内心保护地球的意识和情感。7.探究题的讨论,展示,补充质疑和点评。探究1:地球的内部包括哪些? 探究2:说说地球表面的圈层结构? 探究3: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8.观看介绍地球的科普片。并要学生说出要领。9.学科班长总结。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涉及充实,学生积极性高。课堂互动较好。观看动画学生们很是开心,不但看来动画片还长了知识,动画里关于地球

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运用这种形式。不足之处为介绍地球的时候,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如地球的七大洲和五大洋,可将地球仪带到教室,与学生探讨。是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案

1.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 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图像);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

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猜测。(石油、矿产、水)

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2)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

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下载教案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真的不动吗》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

    海底世界教案

    海底世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段音乐《海浪轻音乐》在你的脑海里放佛出现怎样的情景呢? 老师也仿佛看到:湛蓝的海水拍打着金色的海滩,溅起一簇簇美丽的......

    海底世界教案

    《海底世界》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找出这两段的中心句。3、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

    海底世界教案

    《海底世界》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的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海底植物、海底矿物等......

    《海底世界》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22.海底世界 特殊教育学校 2013.11.10 22.海底世界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浅显的(但是对于聋生来说也是很难的,因为聋......

    海底世界 教案

    《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开发区实验小学:廖海莉 教材分析:这是本板块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总结的作用。《海底世界》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篇科普文章。教过人教版教材的教师......

    海底世界教案

    《海底世界》公开课教案 邳城中心小学:张宁 教材分析: 这是本板块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总结的作用。《海底世界》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篇科普文章。课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

    海底世界教案

    关于海底世界教案集锦八篇海底世界教案 篇1 第一课时课题:海底世界——数数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3页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会比较物体的轻重、远近、粗细、宽窄。2、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