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2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三、深入研读: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第二篇:2016江西教师招聘面试《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三、深入研读: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五、小结作业: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作业:搜集有关戴望舒的其他作品。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第三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3.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第四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布里中学 魏翠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2把握诗中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

1交代写作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2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比较体验,感受诗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朗读爱国诗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味诗人情感。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意象所蕴含的内涵,折射出的诗人的情感。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旧——导新

(大屏幕显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选择《天空之城》作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中最让我们动情的诗句是哪句?能用心的读一读吗?是什么感动了你?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于是,爱国诗人艾青写下了这首充满爱国之情的诗篇。其实,在那个饱经风霜的年代,爱国诗人不止艾青一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打开第二课,板书课题。

二、吟诵——入诗

1.手掌为什么“残损”的?学生思考,根据词语意思作答。(残损:残缺破损。)深入理解,穿插背景。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二)》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残损的意思。

2.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一遍。3.教师音乐声中范读: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并思考老师和你的朗读的相同与不同。4.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没有起伏变化?

痛楚忧愤到热切希望。诗中的过度诗句是哪几句?大屏幕出示,指导诵读。◎ 板书:愁苦—希望

.师: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伤和热切的希望。请同学们把握情感再次朗读这首诗。

三、品读——入情

我们仅仅读了三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搜寻:看看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

(温馨提示: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运用的修辞、标点去品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学自由品析,批注。班上交流。发言预设: 3-14行:

①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一处不能漏掉?(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引导学生分析:“已、只、该、()”的作用。(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这种种理解读出来!积累赏析方法:比较品析。

②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

如此仙境一般祥和美丽的家乡,应该怎样读出?现在如何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的无忧的嬉戏吗?

(家乡的美丽与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对比。)

◎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忧愤)

③“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板书:掠过)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

④ 第19、22行:“轻抚”和“贴”是怎样的动作?读一读!(板书:轻抚)

⑤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齐读17—26行!

四 演读——巩固。

 分读课文

 老师读1-2行;

 男同学读诗的3-14,读出痛楚忧愤;  女同学读15-26行,读出热切希望。

五、作业——延伸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必选)

2.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师: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通过自己选择的课外作业加深对这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王吉东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手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邮编:250113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王吉东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且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掌握几个重点字词:锦嶂、荇藻、蓬蒿、蝼蚁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诵读感悟、联想想像、评析欣赏、探究学习中理解诗歌,把握本诗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情分析 】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七、八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兴趣,而且在上册中也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如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等。

2、学生想知道的:(1)但浓厚的兴趣还需不断的培养,品味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等鉴赏能力还须通过更多的具体阅读才能得以提高,尤其是要通过比较、拓展、迁移等多种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诗歌中所体现的“残损的手掌”的象征意义。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对比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4、学困生的分析:诗人如何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从描写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也是学困生需要学会分析的。【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共研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青春中国》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回顾那段历史,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师:卢沟桥的炮灰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岁月里,我们中国涌现出了一个个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激情满怀的歌唱。

3、生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说是用残损的手掌?

2、通过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明确:这里是指诗人那在敌人压迫下受伤的心灵,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在象征诗人的坚强意志。

3、师:那作者戴望舒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哪?

4、学生简要介绍。

5、师:看来这一步学生们预习的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诗歌,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情。

6、师出示幻灯片,提出听读要求。

(1)注意正音,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圈划评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7、指一名学生读课文。

8、评价朗读。

9、教师范读。

(1)师:我也来读一读,同学们听听我读的怎么样?

(2)师:我读的还行吧?!同学们,不要没有了自信,我读的稍微好一点那是因为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要比你们多一些。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你会读的比老师还好,有没有信心?

10、师:下面,我们下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圈划评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找一找文中两个关键的动词。

生:“摸索”“轻抚”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摸索 是探索,在黑暗里寻找一些东西;轻抚 是轻轻的抚摸)

师:看一下,诗人摸索到了什么或者说摸索到了哪些地方? 而又轻抚到了哪些地方? 根据回答,板书: 摸索 沦陷区:支离破碎 轻抚 解放区:温暖如春 师:在这里寄与诗人怎样的情感? 根据回答,板书:

师:我们不难发现本诗运用了强烈的对比,但我们能够感觉出在这里面都拥有诗人一种强烈的什么情感?

根据回答,板书:

摸索 沦陷区:支离破碎 沉痛悲伤

对比 爱国 轻抚 解放区:温暖如春 欣喜希望

11、师:那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请同学的朗读是不是把握了这种感情呢?那我们又改怎样读那?

生:试读。

再指名读。两名同学来读。

三、品读,研读【创新支点】

1、评价,引出品读研读环节:

师: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总的来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但有一些具体的句子,词语处理的还是不够准确。我建议,我们小组内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合作,来提升自己。

下面,组内交流看看哪些句子让我们最喜欢,或者给我们的感受最深,读一读,品一品,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

教师展示幻灯片,明确品读研读要求。合作探究: 读句子,品句子。

我最欣赏的(感受最深的)是第 行,因为

。所以要这 样读。

2、学生,小组合作。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点拨。

4、师:经过一番的品读,相信,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朗读也会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诗歌。

这一次,我们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读,可以齐读;可以分开来读;也可以单人读,其他同学配读,当然,如果能够背着朗诵更好。

5、小组合作,再读诗歌,做好展示。

6、小组朗读。

7、评价。

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诗歌。

老师引读一二行,女生读 行;男生读。

2、师:戴望舒曾以“雨巷诗人”行世,但在民族的危亡关头,他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用文字宣泄了那份内心深处的爱与恨。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能感觉出同学们也对诗人的深情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处在祖国腾飞的今天,我们能不能也拿起笔来,抒写你对祖国的一份热爱呢?

3、展示幻灯片。抒我爱国情怀:以“我用 的手掌”为题,试写一首小诗。

4、学生写作,或修改。

5、自由朗读自己的作品。

6、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觉醒和振奋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中爱国精神的升华。今天,在祖国蒸蒸向上的日子里,我们也要记住这份深情,这份责任,唱响心曲,让祖国永驻自己心中。

总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该诗。(B层)

2、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3、整理“我用 的手掌”,写在周记本上。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本课的写作背景还是掌握不够,理解不深。特别是在上学生去寻找诗人用“残损的手掌”都做了什么的时候?学生不能够顺利的找出两个词,所以出现了在课堂上费时较多。我想是不是从两个具体的动作入手?

比较出彩的是学生的读,特别是在品味赏读的部分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在最后的小写作部分,对于优秀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环节,给学生的震撼力很强。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摸索 沦陷区轻抚 解放区支离破碎温暖如春沉痛悲伤 对比欣喜希望

爱国

下载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一、地图导入 同学们:眼前的这幅地图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习过程:一、板题、示......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审核:张小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缩短了距离 ——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引导不好会出现学与教两层皮的情况。而经过我的精心设计,收到了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教学的盲区,多数人都认为现代诗歌只要让学生背会,体会出情感就可。往往忽视了课堂中有效地朗读,殊不知学生通过有效地朗读,可让老师轻松许多。今天......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摘要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