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会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会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会仔细地去分析、比较、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本单元重、难点分析及关键:
1、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
3、关键: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知识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基础。
五、本单元教法、学法设计:
1、分数的基本意义 ① 分数的产生
从两方面说明:A、是人们在实际测量中往往不能得到整除的结果(如量黑板的长,量了几次还剩下一段不够一个计量单位,这时就需要把这个计量单位分成若干等份)。
B、是在实际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除的结果,需要用分数来表示(如3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② 分数的意义
A、意义 :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来。首先把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复习);然后指出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推广);接着指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最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B、分数单位:重点与分数意义区分开。
C、分数的分母、分子以及分数的读写法。
D、分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启发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想。
③ 分数与除法
A、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除商的问题。
B、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C、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④、分数的大小比较
有三种情况:A、分母相同,分子不同;B、分子相同,分母不同;C、分子、分母都不同。
2、真分数和假分数 ①真分数和假分数
明白一个分数不一定比1小(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说明),然后给出概念及特点。
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A、引入带分数的概念,说明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看作一个可以化成整数的假分数与一个真分数合成的。(强调: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不与真、假分数并列)
B、掌握计算方法。
④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A、1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
B、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单位的概念去思考;
C、推导出法则: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D、把带分数化假分数,以整数化假分数的方法为基础,把带分数分成两部分来化,然后合起来;
E、推导出方法: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强调:这里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忘了加上原来的分子,老师要多提醒。)
3、分数的基本性质
A、让学生明白分数与整数不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
B、根据分数和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利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
C、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时,为什么零要除开。
4、约分
A、复习公约数、互质数;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分数化简;
C、约分、最简分数概念;
D、约分要约到最简分数;
E、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部分学生可以)。
5、通分
A、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前两种情况,给出第3种情况,学生尝试比较(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C、公分母、通分概念及一般方法;
D、强调:为什么一般取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A、小数化成分数,结合小数的意义直接化;
B、分数化成小数,结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
C、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母,把分母分解质因数,找质因数的特征;
D、归纳方法。
六、本单元教具准备: 纸板、纸条等。
七、本单元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7、复习、巩固„„„„„„1课时
8、实践活动„„„„„„„1课时
8、机动„„„„„„„„„1课时
八、本单元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复习旧知——探索新知——适时练习———体验成功——概括归纳———巩固加强——信息反馈。
九、本单元作业设计:
十、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白 玉 红
第二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沉寂 口哨 埋伏 凝神 烧毁 维护 沉浸 凯旋征衣阿姨 精通 呼吁 不慌不忙 以防万一
杂草丛生聚精会神模模糊糊 断断续续 永驻人间木屑 蘑菇 宛转 芦苇 苇絮 枕头 卓越 蓝盔 威胁 梦幻 弥漫 巡弋 阻挡 脊背 绿茵茵睁眼瞎 飘飘悠悠 歪歪斜斜 不速之客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夜莺的歌声》
1、文中体现小夜莺智慧勇敢的句子:
(1)“野兽来啦,野兽来啦”——(一语双关,谩骂敌人)
(2)小孩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迷惑军官)
(3)„„„„„.2、《小英雄雨来》
每一段落小标题
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书信格式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
1课时
《秦兵马佣》2课时
《埃及的金字塔》2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或3课时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重难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多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是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第五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传朝阳小学
王传广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
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
2、通过观察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3、运用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和编写规律熟记乘法口诀。
4、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执教: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传朝阳小学
王传广
教学内容:
课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 +1+1+1+1+1+1+1+1+1+1+1+1+1+1+1+1+1+1+1=20 有1+1+„„+1+1=20
几个1相加?
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2+2+2+2+2+2+2+2+2+2=20 几个2相加? 6+6+6+6+6+6=36
几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20×1或 1×20 4+4+4+4+4+4=5×4或4×5 2+2+2+2+2+2+2+2+2+2=2×10或10×2 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1乘20,5乘4,4 乘5,2乘10,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三、尝试练习: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
或
2、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 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 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
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四、总结课堂
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本课时作业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课前我反复研读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3)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4)练习的设计虽然简单却十分有效,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尤其是通过反例的突出,更加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精神。
3、不足之处:
(1)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我没有灵活的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想法。应该灵活的顺学而导,在“导”上下功夫。所以今后我应该在备课时应精心的备学生,精心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情况,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均匀,加法与乘法的关系强调太多,导致自己设计的部分练习没有处理。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吸取上节课的教训,在备学生上下功夫,在课堂组织上下功夫。合理把握教学时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授完在处理练习之前,加上三分钟的音乐律动,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学习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