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一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二、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用11-13课时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
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
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
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教学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
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
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
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
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教学反思: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
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
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第二篇:五年级第十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栏目:教学研究 科目:小学语文 录入时间:2009-3-18 浏览次数:1555
------------------
第二组 永远的童年
主备人
存瑞中心校 赵美宏 单元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悟童年、珍惜童年、把握童年;
二、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让学生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第二组课文整体教学:
本组课文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 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这几篇课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体验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5古诗词三首 课型:讲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的字。2.学习《牧童》、《舟过安仁》,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3.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时光。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你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牧童》
1、从诗的题目中你能发现什么?
2、生反复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读准,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3、师播放相关磁带,生正音,借助工具书、注释、课文插图、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4、指名诵读,正音。
5、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要点提示:
(1)题解:牧童指放牧的儿童。
(2)铺:表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3)弄:传达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4)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指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7.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
8.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三.学习《舟过安仁》
(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题目入手了梗概---自读引读知大意---多种方法解诗意---交流体会悟诗境---感情朗诵想画面
(二)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三)师生互动交流。要点提示:
1.指名读诗,正音,出示生字卡片,注意“篙、遮、棹”三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
3、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默写《牧童》
2、预习《清平乐.村居》;
3、积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清平乐.村居》,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了解有关词的一般知识。理解词意,体会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通过改编歌曲,激发学生对词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生自由发言)2.指导自学。
师:我们该怎样自学这首词?(生汇报: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学古诗词的方法。)
3.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4.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以及“相媚好、翁媪”两个词的读音和字形。(2)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内化词义)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歌曲,激发学生对词的热爱之情。)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其他描写儿童的古诗:《所见》《夜书所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改写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生展学示积累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课外积累,为改写古诗提供更多的素材。)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1.激发写的兴趣.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短小精悍,意境却广博而深远.朗读你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边读边想象,把它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老师巡视指导。
3.作品修改,分享优秀作品,集体评议,再修改自己的作品。三.布置作业.。
把自己编写的故事抄写在作文本上。课后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型:讲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
2.读懂课文,想象作者围绕骆驼写的几个童年时的生活画面,感受童年天真、好奇的情趣。一.谈话导入
还记得《窃读记》这篇课文吗?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林海音童年窃读的滋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板书课题。二.学习资料袋 1.指名读
2.交流相关信息。三.读课题想画面。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四.自由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读准。注意“嚼”的读音和字形。
2、浏览课文,想想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骆驼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段落。
五、师生互动,学习成果汇报交流。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2.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相貌丑陋、咀嚼的样子、脱毛的情景„„ 3.作者围绕骆驼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第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我想替骆驼剪毛。(第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询问骆驼的去处(第11—14自然段)。六.再读课文,觉得最有趣、最有意思的内容多读几遍。七.布置作业: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2.领悟作者情感表达方法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有趣的画面?(生答)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感悟童年的情趣。
作者回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要告诉我们什么?请再读这几个片断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1.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1)学生体会(预设):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我”很天真,可爱。„„
(2)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3)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出示:“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1)学生体会(预设):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2)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出示:“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预设: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读: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作者都问了些什么?你以孩子的视角想一想作者还会问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我”追问骆驼去处,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思念。)
三、感悟作者情感的表达方法。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1、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的心情)。
2、这两个片段与前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童年的留恋。前文是通过回忆来表达情感的。)
师总结:童年是美好的,一去不复返,这正是作者要向我们诉说的。作者对童年的生活的想念除了通过回忆童年往事这种方式体现之外,还在最后两段直接抒发作者对童年的留恋。(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情感的表达即可以通过回忆这种侧面描写,也可以直接抒发。)
3、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可以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时间充足可以课上写)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只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她的童年中还结识了许多伙伴,尤其是一个的女孩妞儿,没有自己的亲父母,经常挨打,身世可怜。如果你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找这本书读一读。课后反思
.7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情趣。
二、自学导读,明确学习目标。
1、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久久不能忘怀呢?
2、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有问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师生互动,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要点:
1、园子里有许多昆虫。“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2、园子里色彩明丽,有一棵大榆树。“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3、跟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自己摘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睡觉。(第4-
15、20自然段)
4、明媚的阳光下,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五、师生互动,交流第二个问题。要点:
(一)“我”是快乐的。
1、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阳光多么明媚,色彩多么明亮。)
2、有她喜欢的昆虫。“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扳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作者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
3、她可以跟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一边劳作一边玩耍。
(1)你觉得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想象作者当时的样子,读出她的情趣来。
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作者的语言叙述透着孩子气,并且能从中感受到她讲这一切的时候,是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中的。“胖乎乎、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我”是自由的。
1、她可以自由的玩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瞎闹也不受责备。
2、她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六.为什么题目为《祖父的园子》?
(5—12段体会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耐心,感受祖父的爱。)七.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作者为什么能将童年生活写得这么真实有趣?(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
八.朗读全文,再次品味童年的美好。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九、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积累ABB式词语。2.推荐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的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在祖父的园子中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就找这本书来读一读。
十、板书设计
自由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
快乐的园子 爱的园子 课后反思
8.童年的发现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1、板书“发现”。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你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童年并不是幼稚无知的。只要你留心生活,善于思考,你的童年就可能会有重大的发现。
3、板书“的”。说不定你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呢!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用自己的话转述这几句话。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设计意图: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找出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2.课堂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5)流程图:梦见会飞——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规律。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规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2.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谈谈自己体会。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4)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理解: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设计意图:用具体事例说句子的含义。)
三、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三、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后反思
9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3.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创作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再全班同学齐读。
2、师导:这几句话多么像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儿童诗,相信它能带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2.师生互动,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3、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4、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5、齐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我的美好愿望。
(三)仿前四小节,自己创作一节诗歌。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全诗,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2.概括全诗大意。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3.朗读诗歌,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4、齐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2.学生阅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4.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2.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3自由诵读,多种方法,初步理解句子含义。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练习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介绍《童年》的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教师小结。
四、课后反思 多层次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不做过多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简要给予解释。]背诵。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自己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的美好。
2、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3、指导学生学会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说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4、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自己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的美好。
2、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3、指导学生学会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说出自己明白的道理。
一、启发谈话,生活导入
1、激情导入。
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的感受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撑伞使舵的两孩童、冬阳下的骆驼队、祖父的菜园等,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许多趣事,你们想听吗?那你们愿不愿意把你们的有趣故事说给大家?今天咱们就开个小小的座谈会,主题就是《说说我难忘的童年趣事》。
2、谁来说说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意趣。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虽然稚气可爱,可反映了你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意趣”。
情趣。童年时的你,天真可爱的,极富情感,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同样很有趣,是一种“情趣”。
乐趣。童年与欢乐应该连在一起。爱玩、寻开心是你的特点,所以常会有许多寻开心的“乐趣”。
傻趣。你常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你纯真的心。
二、教师示范,介绍一件趣事。
1、老师讲述一个童年有趣的故事。
2、学生评议有趣在哪里。
三、自由交谈,介绍自己的童年趣事。
1、教师提示:把自己的有趣故事说给大家听,老师心中很快乐。你愿意让老师和大家快乐一次吗?
2、提示方法: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生活细节说出来。让大家听了十分开心。如果能说出自己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就更棒了。
3、学生默想自己的童年趣事。
4、小组学生充分交流,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5、小组评选谁说的最棒。
四、集体交流、评选最佳
1、教师引导激励:下面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都是评委。交流完之后,我们要评选一次故事大王。看看是今天的故事大王,好吗?最后,老师要根据大家的评议,选出最佳评委若干人。
2、教师提示方法:①要注意把故事说完整,把有趣的生活细节说出来。②要注意说的表情和姿势,可以带上动作。
3、代表交流。
4、学生评议。说说谁讲的好,好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
5、评选故事大王。
6、评选最佳评委。[设计意图]本设计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大胆述说,教师示范引路,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评选故事大王和最佳评委,激励大家敢说会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乐地回忆童年的有趣生活,把童年中难以忘怀的事情说出来。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旨在突出“趣”,体现个性化。
2、把事情的内容写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过程
一、回忆口语交际内容,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就像那会飞的梦,总储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今天,就让我们回忆那充满稚趣和梦幻的童年趣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好吗?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写作时应干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①要突出“趣”字---意趣、情趣、乐趣。
②要叙述具体,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教师提示: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想一想,选择哪一件童年趣事,怎样把它写具体。
3、教师激励:比一比,看谁写得事情有趣。
三、学生思考写作,老师巡视指导。第三课时作文评改 教学过程
一、总评
二、肯定优点,阅读优秀作品。
三、指出不足,集体修改。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后反思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集体备课
第八单元 集体备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包括哪几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包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四篇课文。
2、本单元导语提出了什么要求?
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5、《威尼斯的小艇》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6、《威尼斯的小艇》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7、《与象共舞》选编本文的教学目的?
选编此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激发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二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提高表达能力。
8、《威尼斯的小艇》和《与象共舞》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点是什么?
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共同之处有以下几点:(1)都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威尼斯的小艇》抓住了威尼斯城市、小艇、人驾小艇的特点;《与象共舞》则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2)都抓住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相互紧密关系来写,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3)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不同点主要是:《威尼斯的小艇》是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叙述的,而《与象共舞》是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彩色的非洲》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非洲的了解,感受非洲独特风情与文化,欣赏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0、《彩色的非洲》本课的生字较多,教师应重点指导哪些生字? 本文生字词较多,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强检查。自学生字词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课上作集体检查指导。对生字的认读要注意以下几点:“炽、渗、薯”的声母都是翘舌音:“聆”(líng)的韵母不要读成前鼻音“lín”。要注意一些音节的声母,如,“炽”(chì)不要读成“zhì”,“沛”(pèi)不要读成“fèi”;还要注意“瓤”(ráng)不要读成三声,“渗”(shèn)不要读成“cān”。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读写“威尼斯、小艇、船艄、船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构造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国外走走。看,这是意大利东北部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她的周围被海洋环绕,有401座桥梁横跨在117条纵横交叉的河道上,连接118个岛屿,有水城、桥城、百岛城之称。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曂挛乱材矫前往,游览之后,他写下了《威尼斯小艇》(板书)这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一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课文了,课文中的词语都认识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生读:艄(shāo)师:哎,请你再读一遍(船艄(shāo))师:一起读。生:船艄
意图:关注学生易错的字音。师:继续读(指名)纵横交叉(chà)师:同学们有不同读音吗?(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多音字)chā(交叉)chà(劈叉)生……叉chā
师:叉是多音字,叉这个字还有两个不常用的读音课下查一下字典。
意图:这个字有四个读音,教师只关注了常用的两个,留下了两个让学生查字典,意在培养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师:唉,同学们,从字面上也能知道词语的意思。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谁想猜猜它们的意思。
生猜:纵横交叉
操纵自如
意图:根据字面猜想词语的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有助于高年级学生积累方法,为推想词句的意思打下基础。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吧。(齐读)
三、整体感知
师: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那下面就让我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说说课文能容)生:小艇的样子
船夫的驾驶技术
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师随机板书)意图:梳理课文内容
四、重点段落品悟。
1、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构造特点。
师:作者在众多事物中选择了小艇来写,那是一只怎样的小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大家认真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艇特点的句子。(初步认识小艇)师:谁来说一下。生:像--、像--。师:对,像独木舟,像--师:再仔细读一读描写小艇的句子,想一想小艇的_____特点像独木舟。生:长、深、窄。板书,特点。
师:像独木舟多有趣的样子,你再来读读吧。
生:读。
师:二三十英尺长,1英尺=0.3048米,二三十英尺相当于10多米长呢,比我们的教室还长。(感受小艇的长)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小艇长的感受)师:这小艇可真长。(师评价朗读)师:那什么特点像新月? 生:(翘)--像--师:多美的形状啊,你再来读一读。(生读)(感受小艇的外表美)师:小艇在你的朗读中更美了。
师:同学们看老师换种写法也能写出小艇的特点。师:出示句子,与原文比较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生:读后交流。(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师小结:是呀,正是这几句比喻的运用,文字更生动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构造独特的小艇。
师: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带着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小艇的美,比喻句的妙用)
意图: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了解课文写了小艇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比喻的。这是学生“得意”的过程;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比喻的作用,感受文字的美。这是学生“得言”的过程。3.在品读中逐步形成对小艇形象的完善。学生脑海中的小艇,是通过内化文字一步步形成的,也许不如画面美,也许比画面更美。但这是学生个人感悟,是学生品文析句,思维想象的结果。师:同学们这么奇特的小艇想不想坐上去? 那就坐上去吧,轻轻地闭上眼睛。
师配乐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艇的美观舒适。
2、品读第四自然段,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这么美观、舒适的小艇要想行动自如,还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师:认真读一读第4段,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通过关键词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
生:操纵自如。
预设:(找不到,提醒最能体现的)师:有几个动词体现了操纵自如,你发现了吗?
生:挤、穿过、急转弯……(随机板书)(抓住动词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师:挤字用的特别好,你再来读一读。
师:不管多窄,他总能用尽办法挤过去,一个挤字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体会用词的准确)生:想象说。师:说得多好哇。
师:谁能像他一样再说说一个穿过,仿佛也让你看到了……? 生:答。
师:多了不起的船夫,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感悟中读出情)
师:来往船只非常多,速度特别快,河道十分狭窄,可船夫却能平稳的穿过,真是技术高超的船夫啊!我们怎能不佩服呢?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训练有感情的读)合作读:这么多人想读,那我们合作来读一读,把这六句话分4层来读,①②|③|④|⑤⑥(分层次来读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动词,想象画面,体会船夫的“操纵自如”,在品读中表达对船夫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及构段的形式。
3、速读最后两段,概括两段内容。
师:船夫的技术真了不起,看人们都来坐小艇了,快速默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师:你来说。
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所以作者说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联系到课文开头说明小艇的重要作用)师: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告诉了我们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大街上的汽车。(板书)
五、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提示)(学习课文的结构形式)生:(总--分)
师:你真会读书,是呀,下面的部分都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就是总分的关系。在写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使文章条理、脉络清晰。(了解总--分的作用)
师:同学们游览了威尼斯,观赏了小艇,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
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回顾本课的写作特点)1.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2.动静结合。
意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回归整体。
六、作业:写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家乡的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出特点。
第四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修海玲 主讲人:修海玲 备课时间: 9月20日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 中彩那天》,《尊严》。两篇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一个语文园地。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2、读懂每个自然段,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自豪的 思想感情。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会学生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2、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形近字比较,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2、加强朗读训练。
3、运用所学方法学习课文。
4、运用所学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中彩那天》 2课时 《万年牢》 2课时 《尊严》 2课时 《将心比心》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5中彩那天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家汽车中彩后得而复失的故事。思想感情: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个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着重理解的问题:
1、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2、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基本功训练:
1、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比较字形:
维——唯 拨——拔 诲——悔 词语:
理解“拮据、精湛、梦寐以求、馈赠”的意思。句子:
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2、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段:
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大家的一句话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又照应了文章结尾,使文章首尾相衔,结构严谨。综合性实践:
1、联系实际,交流一下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理解。
2、从生活中找出诚实守信的事例说一说。
6、万年牢
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思想感情: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着重理解的问题:
1、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基本功训练
(一):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弃 巷 津 棠 损 晾 耽 廷 傅 赚 掺 闺
(二)词语
1、找近义词:耽误——耽搁 生意——买卖 实在——诚实
2、找反义词:干净——肮脏 认真——马虎 正——邪 句子:
1、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为材料的句子“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
2、写出了我真实感受的句子“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
3、难句理解:理解下面三句话中“万年牢”的意思。
⑴“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的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⑵“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好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生意会越来越兴旺。
⑶“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这句话从产品、生意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
段: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他做事认真和实在。先讲父亲自己经营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综合性实践:
1、关于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学生讨论: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2、阅读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7、尊严
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思想感情:体会哈默的尊严。着重理解的问题: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基本功训练:
(一)字
1、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比较字形:堪——湛 僵——疆(二)词
1、近义词:骨瘦如柴——瘦骨嶙峋 惬意——舒服
2、反义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 羡慕——厌弃 赞美——憎恶
3、需要积累的词语或成语:疲惫不堪、狼吞虎咽、善良、骨瘦如柴等。
4、需要理解的词语:喉结、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句子: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段:理解2-5段中能够体现哈默有尊严的语句。综合性实践:
1、从哈默和杰克逊身上,你分别学到了什么?
2、你身边谁有尊严?是通过什么事体现出来的? 8 将心比心
主要内容: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了生活中的两件小事。思想感情:“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着重理解的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
2、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基本功训练:
一、字:
1、多音字:扎、禁、将、差、解
二、词语:
1、近义词: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平静——冷静 宽容——理解
2、反义词:平静——激动 宽容——狭隘
2、关联词语:
如果„„就„„(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三、句子
文章两处最感人的人物的语言描写: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他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打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四、段
第二段是这一课的重点段,主要写我经历妈妈鼓励实习护士扎针的事,让我有温暖的感觉。说明了生活中需要将心比心的道理。
五、综合性实践:
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写规范字。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新授
教法学法: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授)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2.过渡导入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并通过上网或读书等途径查找资料,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好准备。第二课时(新授+练习)
一、复习检查
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探究,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解决上节课学生遗留问题,并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辩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
三、想象写话: 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五、课堂练习: 填空
1、父亲的技术(),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2、“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地问。
3、是呀,(),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
六、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一定明白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就是他面对崭新的奔驰汽车与“诚实、守信”在内心深处的较量,到底该选择什么?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高尚的品德。这种高尚的品德让人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心情舒畅。他周围的人因此而快乐,因此而受到好的影响。这是多少辆奔驰车、多少金钱也换不到的无价之宝。
六、作业: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5、中彩那天
开车
道德难题
留?
不高兴 ?
还? 各位老师的观点:
刘瑛: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整体感知,牵一发而动全文,能够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文章,解读课文蕴涵的“意义”,领悟人生的道理。
路瑞玉:本课注重以“读、辩、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栾冬梅:教师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兰志军:本文要把重点放在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从中懂得诚实守信比财富更为重要。本文教学重点是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与守信的珍贵。这是本教材解读给与的提示。
但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按照教材解读给与的提示进行教学的话,那么,本课文教学就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了,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意。这在目前语文教学,特别在教如‘以诚待人’这一类专题中可能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因此,在教本篇课文中,我在教学生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资财富更珍贵的道理的同时,不忘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本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是------教学生如何理清课文的顺序,然后教学生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
起因:父亲买的彩票中奖两人,奖品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这可是父亲梦寐以求的,担父亲中了彩一点也不高兴。
经过:我家生活很拮据,一次父亲买的彩票中了一辆崭新的汽车,但父亲中了彩却一点也不高兴。原来父亲买了两张彩票,而中奖的那一张是父亲帮库伯稍带的,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还是打电话通知对方,领走了奖品。
结果:父亲以诚信至上,把奖品给了库柏。
再根据提纲,学习如何来组织文字表达,再教学生学习写作。这是我对本文的重点教学安排.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
1课时
《秦兵马佣》2课时
《埃及的金字塔》2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或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