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20: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最终版)》。

第一篇: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最终版)

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

陈新民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的进行,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优质高效地达成预定的目标,就需要对影响教学的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最优化的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的一种操作方案。《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初中文科综合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既能遵循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本课程的具体特点,是摆在每位《历史与社会》教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特点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就其课程性质而言,教学设计应注意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文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首先应善于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这方面的素材,除了注意吸收传统人文学科教育中体现民族尊严、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材外,还应该注意吸纳一些对全人类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和思想的教育内容,如教材中提到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为盲人谋利益的事迹”、“马丁·路德·金的人权梦想”、“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等案例,在教学设计中适时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更有利于增强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设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历史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空洞的、生硬的说教,而是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典型的事实、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2、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综合课程,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指出的,该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树立综合课程的意识和观念,注意加强教学内容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拓展,特别是要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融合和渗透,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以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策略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设计教学策略;对教学作形成性评价。[1]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设计,一方面需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该课程的具体特点作出相应的设计。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观察,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是教学设计首要的、关键的一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要使拟定的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因此,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否则,就会对整个教学造成导向性的失误。例如,有教师在设计“大众媒体的影响”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然后先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探讨大众媒体的发展历史,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是:“感受大众媒体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很显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现代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现代的各种媒体获得信息,而没有让学生掌握媒体的发展历史。可见,上述教学设计的失误,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导致的。

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能力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维度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即将总的、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教学目标。以“草原人家”一课为例。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提出的目标是: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就可以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能力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掌握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养成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时,有老师发现,如果简单套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课时目标的表述,较难确定一节课的“过程与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指出,课时目标的拟定不能简单照搬“课程目标”的划分领域,因为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概括以至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课时教学目标“维度”的划分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这是因为学生情况不同,他们的学习程度、学习需要、学习能力是具体的,很难套用一个模式;二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含的教育、教学的因素及意义各有侧重,难以平均划分。2一般来说,每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拟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①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知识;②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或社会问题;③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④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二)了解学情

新课程主张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成功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时,要重点了解学生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直观形象的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史实和概念。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吗?假如你是一名参加过1919年五四运动的学生,谈谈你对时局的感受?你认为金字塔是由什么人修建的?等等,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表意见,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应对的准备。

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当前教学内容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其内涵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其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预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即让新的学习在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生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指出: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同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这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属于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了大量的有关知识,对历史或社会问题已形成一定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经验推断、个别谈话、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来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设的文科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如果仅仅利用教科书的内容,而不开发其它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利用教科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关注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外,还需要关注围绕正文设计的一些辅助部分,像课前提要、图片、地图、阅读资料和练习等,它们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关于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教法的提示。特别是在现行的教科书中,为了突出问题特色,还设计了大量具有争议性的研究、讨论的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次,学会多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很多的,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和乡土资源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资源异军突起,教师们通过一些教学网站,特别是本课程的专业网站“历史与社会教学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有关的课程资源。将以上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可以有效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要注意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众所周知,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注重运用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应重在选取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利用,还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各项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设计课堂活动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活动一般包括: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制作、合作探究等。当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要与教学内容本身存有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文字的发明”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先组织了一个“口耳相传”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总结在无文字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衰减和扭曲现象。设计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是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内容应该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来确定,以便使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真正能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因此,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课堂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例如,“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探究活动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两次航海活动的对比及反思,而如果将郑和船队的布阵情况作为活动的内容,占用大量时间,就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注重其外在表现方式,还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设计出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早期国家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关于早期城市的一系列问题,最后让各组画一幅城市的想象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这个活动不仅要体现个别学生的美术特长,更重要的是,要在图画中体现出早期城市基本特点的内容,例如有的小组所画的想象图,虽然画技一般,但勾勒出了属于早期城市的一些重要元素,如河流、市场、高大的宫殿等,因而受到老师的表扬。

(五)设计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各学科领域内容的具体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历史领域的内容具有时序性强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和细致的分析,才能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如果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讲授法还应该是历史领域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人文地理领域的内容具有案例性强的特点,因此适合运用范例教学法。以《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人教版)中“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学习单元的设计为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某一典型区域为背景,介绍地理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探讨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使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就明显地体现了范例教学的基本特点,即由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代社会领域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强的特点,较适合运用探究教学法。以《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科书(人教版)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每课的内容都采取“课文+专题探究”的组织模式,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探究教学法也就成为这一领域内容的主要教学方法。

当然,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每节课教学方法的设计,还需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学生状况作出灵活、谨慎的选择,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六)设计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指教师实施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和物质手段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教具、教科书等,也包括现代媒体,如实物投影、CD-ROM、DVD、计算机、互联网、双向视/音频等。为了有效地实施教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媒体的选用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容量大、呈现快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运用时,千万“不能完全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课件内容的呈现也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 [3]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在课件中多设计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余地,为师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佳效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经济性原则。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提出,媒体的选择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即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应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可见,价格昂贵、构造复杂的媒体不等于教学效果就好,有了电脑并不意味着要扔掉书本。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曾郑重指出:“虽说书籍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但它在教学中仍保留着中心地位;它辅助教师上课,同时又能使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独立自

[4]主的能力,它仍是最便于使用和最经济实惠的载体。”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选用教学媒体时,也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最经济、最实用教学媒体。

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它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的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效及其发挥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体,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运用

《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运用,是对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实践检验,也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过程。在教学设计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还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找出设计中的不足,特别是要关注如此设计是否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如何?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设计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他人分享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总是有某些不足的,只有学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使一个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普适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92.

[2] 叶小兵.目标的表述[J].历史教学,2006(10):67.

[3]温红彦.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现象分析[N].人民日报,2005-02-03(13).[4]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5.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3、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缴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一)社会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社会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因此,对社会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社会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社会小作文”,或写读后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 是很有益处的。

(二)社会课上的辩论赛

课堂讨论一直是社会教学的难点,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各自陈述意见,再自由争论,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顺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利于成长”,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社会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社会课上的热点问题

社会与政治部分家,教学内容还涉及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启发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社会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以上的几个方法是我在教学海洋边拾到的几个贝壳。

林冰淑

2015-1-25

第四篇: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潘略辉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温州第四中学 潘略辉

摘 要:《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及把生活化学习延伸至课后。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那么究竟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纲要所提倡的这种“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

1、教师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史实、地理特征、案例很多是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换、增添、删选即“重编”。

第一,替换教材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材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教材是选用学生比较陌生的蓝田人家园今昔变化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对教材进行改造选用我们自己家乡今昔变化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例如在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时候,我补充温州过年的传统习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变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贴近本地生活。

第三,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例如教师在讲九年级教材中的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这些内容时可与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温州打火机进入欧盟遭遇壁垒等问题相结合,从而使枯燥的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学生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教师不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选好“生活点”。如对《屈辱的岁月》一节中“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教法,但按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就要选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所熟悉的一个点,这个点是什么呢?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发现这个点就是“毒品”,我就选择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当代吸毒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及危害,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上课时,我紧紧抓住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个敏感、引人注目的问题,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及探究知识的“启情点”,然后才讲述鸦片的危害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以此来说明历史上中国禁烟的正义性,抵抗英国侵略的合理性。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更浓。既实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生活化教学应具备五基本环节:

1、激活生活经验,启迪设疑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教“时区与日界线”一节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有一轮船自西向东航行,船上有一个孕妇顺产了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小孩诞生于西十二区,后出生的小孩诞生于东十二区,可是先出生的小孩却要叫后出生的小孩为哥哥,先出生的小孩却成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日界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但是《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部分内容具有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过去性,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又不容易记忆的历史知识,精心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在讲授《丝路明珠:楼兰》这一节时,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创设一个超越时空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楼兰昔日因丝绸之路而辉煌,也因之而消亡的历史沧桑。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丝绸之路、楼兰古国的文献资料,丰富学生学前理解。步骤2: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楼兰古国遗址图》、《楼兰美女复原图》等图片;播放歌曲《楼兰姑娘》、视频《楼兰遗梦》和电视剧《汉武大帝》剪辑片断等。通过这些经由现代教学技术处理的再创性历史实物创设一种虚拟历史场景,刺激并丰富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超越时空的情境中体验历史的真实。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一个商人,请你想像和描绘出你穿越时空沿着丝绸之路进行买卖的情形。步骤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同学的模拟表演,以4 人小组进行讨论以下问题:古楼兰国的消亡对今天有何启示?你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何建议?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节课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小论文,通过写文章使学生将交流讨论中的见解、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意义的生成,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信念。

3、迁移应用实践,培养能力 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人口警钟须长鸣”之后,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回答。如温州市区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难问题、老年化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学生“多子多福”的落后传统观念,树立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从而把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内化为自觉行为。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4、总结知识方法,发展思维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例如在上《变革与争霸》新授课后,我及时指导学生总结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用“比较法”分析改革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深化理解标题“变革”与“争霸”的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今天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学生学会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目的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改革是为了争霸的需要,而今天的改革开放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历史与社会课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

5、大胆畅想质疑,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畅想和困惑,让他们大胆质疑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看不见的手》时提出:股市的涨跌是不是也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我们应该怎样炒股?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通过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或者通过社会实践,亲自体验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这样就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一展风采,达到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享受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就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从而增强了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作业类型可以分以下几种:

1、生活化开放型作业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变单一机械的书本作业为有声有色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过程生机盎然”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如讲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节内容时,我针对平阳水头镇皮革工业的水污染问题,要求学生写小论文提合理化建议,向平阳县政府、人大、政协就污染问题建言献策。开放的问题,多元的思维,收获了丰富的“金点子”,培养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2、生活化实践型作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有许多章节的内容可以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情感内化。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探寻温州》参观考察菜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在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事项:(1)结合课本知识,明了社会参观考察的基本要求,写好考察提纲;(2)让学生自愿结合组成4 人考察小组,做到任务清楚、分工明晰、责任明确;(3)考察任务必须在1 周至2 周内完成,考察成果可以是纯文本报告、DV摄影及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形式。各小组上交考察报告后,教师精心组织一次“《探寻温州》专题报告会”,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考察成果进行多元互评。这种实践型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文素质。

3、生活化研究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创业有方,诚信无价》这一章节时,教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教材虽然尽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创业的学问及诚信的重要性,但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旨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布置一次生活化研究型作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主题为“找回身边的诚信”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各小组事先拟好调查访问提纲;调查时可采用笔录、录音及摄影摄像等形式作真实的记录;调查结束后,对记录进行整理,如果每个成员都有记录,应当互相核对,务求记录准确教师在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收集好学生的调查报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总结和归纳,从而加深对这次调查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4、生活化选择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故事》这一章节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相关材料,说明家庭或者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物品或工具,在不同年代的图片、实物,如收集家庭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收集以前使用的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票等各种票证。同时学生也可以说一个故事、写一首诗歌、画一幅画来表达生活的变化。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即可,这样的选择型作业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都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创新精神与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

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思品课。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思想品德学科和政治法律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思品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应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思政教学中的运用,在新改过程中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次案例研究,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和有效表现方式,并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思品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以多位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的研究方式,探讨情景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作用和情景创设法的有效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思品教学的高效,展现灵动的课堂效果。

二、案例描述

经过集体备课,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与隐私权》课堂实录如下:

课前小游戏: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相互问任何问题,必须如实回答,拒绝回答要接受惩罚)教师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向老师提问,学生受约束不敢提问,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师:你身高是多少?

学生1:167厘米,那老师你体重多少呢? 师:最近一次是92斤,不知道长胖了没有。(此时学生主动举手人数开始多起来,游戏继续。)学生2:老师,你有没有男朋友? 师:这个我保密,你爸爸的工作是什么? 学生2:建筑工程师。

师:我先来问你,你的QQ号码是多少,密码又是什么? 学生3:我拒绝回答。

师:拒绝回答是要接受惩罚的,你想清楚了? 学生3:想清楚了。

师:你问什么宁愿接受惩罚也要保守自己QQ的密码呢? 学生3:因为这是我的隐私。

师:那我们先来接受惩罚吧。(面向全班同学大声说“我是最聪明的”,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刚才我们同学说有些内容涉及到自己的隐私即使要接受惩罚也不愿和大伙儿分享了,那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隐私?(那私人领域包括什么呢?那个人私事包括什么呢?)

生: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师:是的,隐私——隐和私,那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 的纯个人私事就是隐私(隐私 不愿公开 纯个人私事)。

师:我们来做一道隐私的数学题:隐私=丑事(提醒:明确隐私并不等于丑事隐私并不等于 丑事),但当我们的的隐私被他人侵犯时,你当时的感受如何,想说些什么? 生:愤怒、难受、恼怒„„

师:由此可见当隐私被他人侵犯时,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为了尊重和维护公民的 隐私,因此(出示法律依据1:《宪法》第39条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 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那么什么是隐私权呢?

(出示定义: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师:从定义你是否能判断: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提示: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透过电视、电脑、电话等,教师在黑板板书)好了。隐私权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拿什么理去判断正确与否呢,不是是老师说了算,是法律说了算,让我们进入据理力争。争做法律王国的荣誉公民。想想看要获得这个殊荣需要什么条件: 师:想获得,必过三关:

学生活动(说规则:小组合作完成3个活动)

【环节一

天天向上】

师:现在是天天向上新闻播报时间:

在一天深夜,某地派出所以“扫黄”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有人认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有搜查权;天天向上节目组一致认为派出所的行为是非法的,因为他们没有依据法定程序搜查。请问是否合法?为什么? 找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2: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提问:请问哪些机关可以合法搜查?怎么才算合法?有没有特殊处理?(当隐私权的任何一项内容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开他人的隐私,都不属于侵权行为; 小结:解题三步曲;

师:有法就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隐私权的哪一项内容?私人生活安宁权 师:那为了尊重和维护此内容,我国法律还任何规定:

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再挑个!

【环节二 校园贴吧:搞不明白】

(1)判断师:你是否搞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有没有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呢?

(2)找出法律依据:我国法律规定3: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3)看图三,提醒2: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不属于侵权行为:T:这又是隐私权的另一项内容:个人信息保密权;(静态的)《刑法修正案》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环节三 一呼百应(动态的)】学生角色扮演

A:嘿!你说这年头,还有啥“噱”头,同学写写信,我妈次次拆,想想小时候,妈妈说合法,我也没办法。哎,郁闷!

B:这年头很正常,我们写信他们看,父母看子女,老师看学生,领导看下属,还有啥隐私,你信妈妈看,妈妈说合法,你还真当真,哎,傻蛋!(1)打出他俩对话中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行为

(2)找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4: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公民有权对个人有权对个人的通信内容保密,禁止他人擅自查看。

提醒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开拆。师:这个通信仅仅是指信件吗? 生:不是,还有电话、邮件。

师:对,很好,主要是指有关公民自己个人信息的一切通信,但是不能滥用。(犯罪嫌疑人)师:张老师这个人比较显掰,我总是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所成就,我就把我的个人经历写成自传,是属于侵权行为吗?(私人隐私利用权)生:不是。

课堂作业:判断学生黑板上的行为(学生均能准确判断对错)过渡到 【维权前沿】

【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其一讨论:该怎么维权;明确运用法律维护隐私权(诉讼和非诉讼)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个人的隐私权被他人侵犯,因此当务之急还需要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师:【教师小结】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还他人的隐私一片净土。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文明进步、法治、和谐的社会。

【收获之园:

一项体验、两个概念、三条勿忘、四条依据】 学生认真听讲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教师将多种教学情境的表现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向我们展现了情境创设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情景创设法有角色创设情境、具体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及实物情境。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且合理有效地运用情境创设法来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更能直观地接受学科知识,并能在体验中应用所学知识。虽然这节课情境创设比较多,但从整体教学效果来说,我校教师提出了不同意见。就此听课结束后我们围绕着“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进行讨论。与会老师共同讨论得出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之一。

2、有利于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

3、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也更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4、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把历史知识的信息通过辩论、演讲、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传递,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多元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也有教师指出情境创设法应用上的不足,教学过程中存在是滥用导致课堂教学凌乱,多用情境创设可能会将教学重难点主末倒置,过多的情景创设容易使学生过于积极好动,不利于教师班级的管理。

四、拓展与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将教学实践和探讨交流相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将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研究和构建以“提升教研层次、共享集体智慧、立足实践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的思品教学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目的性、研究性、和递进性。此活动注重教师在活动中理论结合实践,注重专家引领,注重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师的经验交流和共同探讨。在研训活动结束之际,我们教师对此次研训活动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研训主题直面现状,倾听心声,反思教学。在研训活动之前,校教研组组织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记录、汇总,与个别教师交流讨论确定主题;学校聘请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第二,有序推进,逐层递进,优化研训。在本次研训活动中,教师参与面广,全校社会教师在活动中都有研究所得,研究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广大社会与历史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起到“理论学习促底蕴”“课堂实践促内化”“设计交流促提高”的良好效果。

第三,深入反思,收获启示,提升研训。在研训活动的过程中,校教研组组织多次的教师座谈会,以交流反思在培训过程的经验和不足,及时做好整理、记录工作,使教师收获启示,提高研训活动的效率。

关于情境创设法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和设计,通过案例研究和集体讨论,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存在。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就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思品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文目标。

在反复实践和探讨中,我们得出思品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多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从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着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开展。相比虚构的教学场景,取材于现实生活材料创设的情境,更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以理性的眼光和知识去看待身边的社会现状。

当面的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

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对历史课堂失去了兴趣,许多学生不爱上历史课。而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兴趣和情感的激发是支撑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应更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教学情景创设将更注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新改过程中把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次研训活动,旨在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能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历史教学更加有效、生动。

在研训过程中,除了探讨情景创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之外,还讨论了情景创设法的内涵、原则和具体表现形式,力求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创设法应用到平时教学当中去,提高历史教学的高效、灵动课堂效果。

下载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策略(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 1.中学历史课程演进 2.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3.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4.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5.中学历史选修课程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科书纵横谈 1.中学历......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P32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P11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P39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P43 1-5 历......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使用的几点策略和体会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使用的几点策略和体会 诸暨王家井镇中 邱淼波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要尊重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因为教材是......

    论当代历史教学设计与内容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8-01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组 赵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设计者:日照市东港区教研室 申作春 课程标准 1、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了解不同的......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

    《品德与社会》教学 三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三策略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