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参赛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科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过程,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关注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色,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学生探究体验过程的统一,把握课前预设和灵活生成的统一。
2.格式体例
【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所处模块(初中为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教材的基础、能力、心理等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存在的学习问题、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等。
【三维目标】本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难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说明教材版本,学科年段(册),单元(章、节);
(2)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关联性);(3)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典型性)。2.教学对象分析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
(4)分析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者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必须运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并说明选择那种环境理由。
二、教学目标
1.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例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三维目标不能丢项,即使不写明三项的标题,也要包含三个层面,不能有项目的缺失(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恰当:符合实际,学生能力可及,每项行为目标的水平规定得恰如其分;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的一致性,与前后教学活动的连贯性。(3)具体:目标要求指向明确,表述清晰、具体,尽量以外显行为表述教学目标。
(4)准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表示目标行为的词语要体现学科特点,内涵准确,语言表述规范,不能出现混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学重点、难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以各教学环节标题为基本框架,把教学基本过程用图式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其中各教学环节的小标题要推敲、提炼,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内涵,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流程图要简捷、凝练,立意鲜明、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活动单导学”新的教学形式;
2.以书面语言为主,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3.教学结构要清晰,层次要鲜明,逻辑关系准确; 4.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5.做好“整合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明确媒体的形式、题目或内容。
“整合点”设计的建议: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构思了教学过程之后,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有效的支撑方式,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两种支撑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出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确定了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之后,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系统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困难的方法;根据一节课中每一个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或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并将为一节课中所有整合点所开发或选择的教学资源及软件集成为该节课的课件。
6.在说明 “教学设计意图”时,要突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整合点”诊断与分析。说明在某一教学环节中,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哪些功能特点,实现有效支撑,可以达到怎样的预期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教 学 设 计 基 本 要 素
1.教学内容分析
说明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等;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和教育功能。(要将课标要求写到此条目中,不要分开,可柔在一起写)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3.设计思想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4.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过程,掌握……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或激发什么情感)
5.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6.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媒体(含资源)的分析,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教学中既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能反映学科前沿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安排恰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7.板书设计
用简明扼要的图文形式体现地理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难点,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8.教学反思
重点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第四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教材分析
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在教材、学期教学或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即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即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3、最近课标:
展示和解读跟本学段、本节课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
4、教学目标
不要具体区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目标,要把目标整合,分条进行表述。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不能直接从教参上照搬,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表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教学目标。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5、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要注意的是,必须点明确立其为重点或难点的原因和依据。
6、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来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7、教学用具
即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8、教学过程:
以语文为例,大体的流程,大家可以根据下面的流程进行参考:
一、课前一吟,激趣导入(可以展示自读课本的古诗、考级的古诗,一定要有导语)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五、回读课文,畅谈感受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分层,建议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或实践性的作业)
数学的教学流程,建议前面加上口算练习的环节,要体现研训中心倡导的加强计算教学理念。
9、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思路的体现,也是学生在课后如何复习的指导法略。我们在设计板书时,一定要注意板书要条理清晰、思维逻辑推理合理、简明扼要。
10、教学反思和评价(要根据试题要求,要写教后设计的时候,需要写上反思)
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①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②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第五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基本能力测试
笔试基本内容包括:
1.准确地把握标准和教科书的能力,考察学科素养,包括科学性的错误,板书设计等; 2.教学设计能力; 3.作业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对于教学设计,无论是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都应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思想、方法及手段,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要求,明确课程设置及学分的取得规定。体现新课标“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中的范例相吻合,并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特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2.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3.重点和难点
应含掌握重点、解决难点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体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设计
(一)1.教法分析,设计意图
2.学法指导 3.学情分析
(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可采用复习、习题、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规律等引入新课。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
问题性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实时、实地、实点地提出问题,设置有启迪思维,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运用全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保障,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3.合作研讨、思维对话。
我们要以新课标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行“引导、参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4.问题递进、深入探究。
问题的提出、探究,知识的理解掌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现,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的学习成果。5.课堂练习、形成方法。
在问题中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形成规律方法。课堂练习的设置像作业设置一样,应体现层次性,以巩固当堂课的内容为主。6.理顺知识、共同小结。
“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是一节课的精华之所在,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要 求能否充分体现,也主要集中于此。因此,应格外重视这一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板书设计,并注意问题、对话、思考、研讨、探究、等术语的运用。
(三)作业设置
要明确作业目的,增强针对性。提高作业质量。应“刚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因材而异,体现层次性。其作业设置的要求以下面的几项为主。1.巩固性的作业 2.提高性的作业 3.分层自选性的作业
4.探究、开放、研究性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性的研讨,它包含教学设计的每个方面,教学反思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要注意问题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找准切入口,应从肯定、否定、商榷、讨论、建议等角度去论述。常见的反思如
(1)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方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3)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如何,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探究?(5)问题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探究是否深入,问题处理是否具有科学性?(6)课堂上有哪些语言、行为是正确的,那些需要作出调整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