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 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思路
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激发学习思维展开, 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 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学 师:同学们好,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空调冷气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装在房间的低处? 生:冷气有一个向下运动的过程,暖气可以向上运动。
教师追问:可以进一步说明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怎么运动的吗?
学生基本上不能正确回答, 这样就使教学产生了悬念,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师:学习完这节课,大家会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2.探究新知
播放实验录像
师:我们首先来看一段实验录像,实验在相对封闭的玻璃箱内进行,玻璃箱底部右端有冰块盆,左边是热水盆,注意冰块盆上方插有一根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并画在纸上。
小组合作
探究两个问题,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说明烟雾飘动的原因。生:小组代表发言,底部烟雾由冰块盆向热水盆飘动,顶部则相反,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玻璃箱地部冷热状况不同导致烟雾飘动。师:回答的很准确。地面冷热不均是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我们把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师:学习了热力环流的成因,那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复习师:探究之前先来复习两个概念。气压和等压面。气压是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所以气压与海拔有什么关系?
生: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师:气压的影响因素还有什么?同一水平面的空气密度不同,气压值会相等吗?
生:密度大的地方气压高。
师:正确。海拔,空气密度会影响气压大小。等压面顾名思义就是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呈现在黑板上就是等压线的形式。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水平面ABC三地气压值相等吗?气压面呢?生:气压值相等,气压面与地面平行。
师:很好,假设地面冷热不均,A地温度较高,BC两地温度较低,近地面的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提示一下,有个词叫做“热胀冷缩”,密度会有什么变化?
生:A地大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BC两地密度变大。
师:A地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作上升运动,在高空聚集,BC两地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运动,在近地面聚集。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同一水平方向的气压会有什么变化?看示意图。
生;近地面,A地相对BC两地是高压,高空A地相对BC两地是低压。水平方向上有气压差。
师: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会出现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 生:风。
师: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气压面会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画一下。小组归纳总结气压规律,可以从垂直、水平两方面总结。
生:形成气压差。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水平方向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3.巩固练习
师:很好。我们来运用这个规律,比较一下1到4点气压值的大小。
4.小结
按照形成的过程分析形成原因, 探讨出下列规律。热力差异→大气密度差异→垂直运动(对流运动)→水平方向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这个过程中, 特别强调由于大气是地球吸引住的, 因此越向高空,空气越稀薄, 气压越低。因此, 研究两个地方气压高低的比较主要是研究同一水平面的两地。同时强调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根本原因是热力差异。
师: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暖气片的位置。
生:暖气片是一个热源,周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热力环流,热空气在整个室内运动,使室内温度升高。
师:回答得很好,壁挂式空调也可以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5.拓展迁移
师: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哪些? 大家夏天有没有去过海边?请大家根据课本38页下方的活动,已给出的海陆风示意图,思考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效果好的照片,女生长发飘飘的样子?能说明原因吗? 生:面向大海,白天吹海风。
师:能判断一下热源、冷源吗?造成温差的原因是什么? 生:陆地是热源,海洋是冷源。海陆热力差异。
师:除了海陆风,还有什么生活中的例子?请大家根据地理图册30页的例子,自己设计问题,活动探究。下节课请同学们上课展示一下。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
2、气压的变化规律
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同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 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①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②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③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结论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
1、海陆风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思考 :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运用课件和海陆热力状况,结合第30页的活动,学生思考并能画出白天和晚上海边的热力环流图。显示歌曲:《军港之夜》歌词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
„„
提出问题:这几句歌词中的风向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
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城市景观图和城郊热力环流图 小组合作探究: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三)课堂总结: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四)课堂练习: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_________; 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则A点处在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五)课后延伸:
①材料一 :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②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中牟二高
张慧玲
2014 年9月
第三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
(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二.
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六.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七.
课型 新课
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第29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环流圈。
总结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总结:地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问题;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大气会怎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复习物理学科相关原理开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作用与运动的关系,把环流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行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为以后讲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做好铺垫
4.读图分析,加强理解
(1)、学生比较A B 两地气压值的大小(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绘制等压面,展示讲解得出规律(3)、读图总结,得出结论
①、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高空与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②、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高空和地面风向相反
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读图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技能。
(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表存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
结合问题学生探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问题:
1、白天陆地与海洋的温度有何差异?气压呢?大气如何运动?
2、夜晚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3、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拓展提高
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
课堂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十一. 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十二. 板书设计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能量来源)
(上升和下沉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实例
(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播放录像,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在课前发了自主学习的相关指导和思路途径,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图片和动画从课本的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图、思考、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经验。上课初始,采用对比差异产生的原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又有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让地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地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离他们很近很近。这节课内容知识理论性强,但是实效性也很强,学习这节课内容能够解释很多生活现象。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处理力求形象、直观、简单。
第四篇: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真光中学 张馨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部分
二、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学习成绩普遍高,但刚进入高中生活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地理基础也相对比较差,而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地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较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方法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
五、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法、探究教学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六、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
2、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3、实例研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大气环流实验》视频,由学生总结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讲授新课: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动画、板图相结合,说明“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的整个环流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1)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不同海拔:海拔越低,气压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4)相同海拔:等压面下凹-气压低,等压面上凸-气压高(高高低低)。
知识运用: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导入中《大气环流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实例探究:
(1海边的渔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爽,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提示: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2)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知道为什么巴山会有夜雨吗?(3)城市热岛效应。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上台画出或课件演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完成学案
第五篇: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大 气 热 力 环 流
单位:迁安二中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刘兴华
电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
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
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
气压
;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
气压
。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目标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分析城市和郊区之间温度差异,然后画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推理分析:海洋和陆地,山谷和山顶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获得引起空气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的经验。由于下垫面的不同,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空气从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板书设计】:
一、热力环流大气的热力状况→地面的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平面的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山风:
谷风:
海风:
陆风: 城市风: 【目标检测】:
1、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B、上空的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C、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要高 D、气流无论在什么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4点气压: 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3、(事例分析)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教学反思】: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去理解热力环的形成原理,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应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注重师生交互活动,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