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分析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分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以及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知道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通过相关的情景体验,领会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通过展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体会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中国重返联合国为例,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成就
难点
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体会新中国外交斗争的艺术和智慧
作业单(学习工具)
操作说明(导学要点)
诊学单
研判学习起点或思维障碍点
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外交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导学单
突破关键问题或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外交政策制定背后有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看历史现象要有多元联系的思维。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认识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提高从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反思学习与实践应用
家国情怀,让学生感知我国取得这些成就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密切相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改进或优化思路
运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节在运用史料教学时,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运用不同的史料分析论证问题的方法。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启发学生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相对照,使他们认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2.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分析:为什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一边倒”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懂得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启发学生思考,“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就中印在西藏关系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分别同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
二、开拓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第三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四、教学准备:《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等多媒体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讲的是外交官的机智、外交官的气节。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那只是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还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国进入近代后,我国外交是怎样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尽管那时也出现一流外交家,如北洋政府时期的顾维钧、颜惠庆等,们博学多才,精通外国礼节和语言,拥有广博的外交知识,能言善辩,满腔爱国,可又能怎么样呢?巴黎和会不是照样失败了?弱国无外交呀!新中国建立了,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演示)打出“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的图片并逐一介绍姓名。
(板书)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
1、建国时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外交对手是哪个国家?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联系课后“阅读与思考”,请做出评价?
学生阅读后回答。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对手是美国。“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取缔列强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政权;“一边倒”的政策,是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板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得出结论:是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出来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平等互利,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好各国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标,而前四项的实现则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都有重大意义。而且,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激烈。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大片”方针,即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这些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板书)
1、“恢复”原因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该席位一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控制,新中国政权建立后一直没能恢复。
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从课本上寻找答案:①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只有中国参加,许多国际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所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板书)
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
(演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即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板书)
三、历史性的握手
7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撤军,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板书)
1、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背景、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 联系所学知识:①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遏制中国,中美长期对峙。②欧、日崛起,越南战争,苏联攻势,都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但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④中、美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共同的压力,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⑤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板书)
2、中美建交:(演示)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访问美国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请回答: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针对台湾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上,美国是如何表态的?
(板书)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历史背景、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声明》 引导学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坚持中日友好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板书)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原来16个增加到26个,非洲由原来18个增加到45个,拉丁美洲由原来1个增加到13个。新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建交热潮。
(板书)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两大主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重要转变”的外交思想:一是改变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不仅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同日本、欧洲、美国的正常关系,还可以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课堂总结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然实用。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七、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而复杂,课堂切忌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第四篇:独立自主的外交
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学设计
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苏俊卿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涉及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万隆精神”等重要知识点,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而,设计采用了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补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学生讨论探究,配上教师讲故事的生动演绎,使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提了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为后面第14课登上外交舞台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外交成就。
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比较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新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知晓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再通过讲故事得方法道出万隆会议惊险与成功。是学生感受到新中国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述,使学生明确,其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得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我国代表团参加万隆国际会议的生动讲述,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该会议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类比法、讲解法、比较法、故事穿插法
教学媒体:幻灯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带入:微电影播放近代史上典型的三次被侵略的战争及条约的签订图片,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屈辱、不平等、不独立、没有自主权)那么,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共同走进第七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共同了解建国初我国的外交风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有了前面的历史教训,你认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会是什么?(平等、独立、自主)图片开国大典,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毛泽东就向世界宣告词,引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怎样做才能体现新中国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权?毛泽东做了三个比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句比喻各有什么含义?学生从课本46页找出答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权,一边倒就是到向社会主义,为什么一边倒呢?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图来讲出一边倒方针的背景,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因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我们只能一边倒。尽管如此,我们的新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重点介绍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建交情况。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建交、毛泽东出访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意义。出示幻灯片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由于形势所迫,只能实行“一边倒“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7、48也相关内容,之后讲解)
让学生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提出的时间、任务(幻灯片出示答案)
学生探究周恩来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新中国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总结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PPT结合材料讲解
西藏问题是英国殖民者造成中印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它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而经过8年抗日、3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无力再打下去,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为了给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展开积极地外交活动。和平共处项原则就是在1953年印度来访时针对西藏问题提出的。
别的国家接受了吗?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吴努举行会谈尼赫鲁、吴努分别表示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倡导把它作为中印、中缅两国交往的基本准则。中国成功处理好与邻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在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之下,被推广到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走向了成熟。
三万隆会议
(教师过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使中国成功处理好与邻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走向了成熟,他是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一大成就。但是新中国的领导们并不满足取得的这些成就,他们在观察、在思考,我们还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吗?如果能的话,机会又在哪里呢?终于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一次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万
隆会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呢?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呢?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看书48、49页回答以上问题)
在学生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万隆会议对于亚非新独立的国家来说是个冲满希望能够的会议,对于新中国来说还是个危机四伏的回忆,为是么呢?
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来描述万隆会议的惊险。
首先会议还没召开,中国代表团租用的航空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就被偷偷地安上了定时炸弹,在起飞后不久就在南中国海上空爆炸坠毁,机上八名中国代表团成员全部遇难。庆幸的是,周恩来因为有事临时改变路线正在昆明,才幸免遇难。中国代表团时来交朋友的、求发展的,可是却这样险象环生,我们该怎么办?周恩来并没有被吓倒,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在万隆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到达了万隆。
那会进行的如何呢?再会召开的前两天里,各国代表作出一般性发言,都是和平、发展这样的话题,比较友好,但是到会议中间时,伊拉克代表团发言时提出反对共产主义,他认为当时世界有三种势力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其中一种就是共产主义,而且到他发言最后,通用眼睛只盯着周恩来说,我们一定要自卫到底,直到共产主义倒闭灭亡的强调。此时,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周恩来,周恩来双手交叉坐在那里,静静聆听,一言不发,其他代表团成员却焦虑万分,唯恐周恩来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会导致意外的发生,造成会场的混乱,要知道那些大国都在一边卡笑话呢!周恩来选择了沉默。没想到下午菲律宾代表团发言时说,我也反对共产主义,我们应该和美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共产主义。此后,又有几个国家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攻击、批判…….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在议论周恩来
如果就当时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你会怎么办?
周恩来出于慎重考虑,把准备好的发言稿印成书面稿发给每一位与会者,他利用午间短暂的休息时间起草了一份补充发言稿。终于,中国代表团发言的时间到了。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大家都想看看周恩来是如何驳斥前面的人的。你猜,周恩来说什么?周总理第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如果”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的发言时间是所有代表中发言时间最短暂的,他发言时,楼上楼下没有一点声音,当他发言结束后,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就连反对我们的菲律宾代表团都说,周恩来的这篇发言充满了和谐、真诚,充满了民主精神。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
一个美国记者在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教师总结:“求同存异”的提出表达了周恩来渴求和平、发展维护民族独立的真诚,这也是与会国共同的愿望。周恩来高超的外交水平和人格魅力。
万隆会议意义:(1)求同存异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2)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后来人们把这种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成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迁移:想一想:“求同存异” 在你和同学交往中适用吗?举例子说明
“求同存异”实际上包含了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宽容、谦虚的内涵。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两大阵营队里的情况下,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同苏联等一些国家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印度、缅甸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推广到世界,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中国50年代一大外交成就。在此基础上中国50年代又取得了一大外交成就,参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及时扭转了会议的方向,显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威力,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的活动,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丰碑。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中国的外交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
课堂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一、一边倒”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成熟)
三、万隆会议1955(求同存异)
课后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感觉还不错,比较满意。
比较好的地方有:导入部分,用的是类比法,类比过去外交,对比今天外交,更能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部分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用问题为什么提出,提出后对新中国有什么好处,激发学生求知欲,探求问题的原因、本质,学生方面讨论的也比较充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述万隆会议的惊险一幕幕,最后怎样化险为夷,促进会议成功,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发学生与人交往的智慧。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分明,逻辑性强。
不足之处:把书比较随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的选取有点少,再让学生讨论周恩来为什么能扭转会议的航向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发散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员:
苏老师上历史课比较成熟,不像刚毕业的大学生,课堂驾驭能力比较强。可行比较成熟规范。而且胆大不怯场,上课比较有激情,讲课抑扬顿挫,课堂生动有趣。有亲和力,比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杨毅:
以微电影形式导入,学生通过对电影图片,总结旧中国外交的热点,从而导出新中国外交的起步。课堂基本线索清晰,体现了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比较得体,学生讨论到位,老师引导恰当。从和平共处向万隆会议的过度比较自然,体现了时间之间的逻辑关系。
刘平:
目前中考材料题目较多,课堂应多采用一些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面对当今的中考形势。
杜老师:
在拓展延伸——“求同存异”适合你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吗?为什么?问题设置的不好,改为说说你在和同学交往时求同存异的一些小事,怎样做到求同存异?,遇到和同学的不愉快事件该怎样解决?更能提升学生智慧,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王文兰:
我来里线索,总结、板书都过于简单,详细一些更好。板书无序,字迹太乱,应清楚整齐,重点突出。语言流畅,老师说话的速度要控制好。
张莉欣:
苏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洪亮有力,犹如一朵绽放的花朵。课堂逻辑性强,线索清晰明了,讲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就像讲评书一样,扣人心弦。
苏俊卿
总体来说还比较顺利,比较理想,把我这些天在国培教师培训中,学到的一些历史教学的方法、技能,运用到这节课中,与自己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自己比较满意这节课,但是,仍然与优秀历史教师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还学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教育水平。
第五篇:新中国外交阶段分析
一、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特点与原因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20世纪70年代:(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具体原因
1、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妄图扼杀新政权;同时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要改变一切旧的面貌,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原因
从美国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认识到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是失败的,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导致在美苏争霸中被迫处于守势,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从中国方面来讲: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样,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的要求。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原因。(2)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为抨击霸权主义的讲坛,这使得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大大建减弱,这是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
(3)第三世界国家的提议和支持则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
4、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对外政策不同的原因
(1)外交政策和结果: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保护外国侵略中在华既得利益。结果,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②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国苏联和新生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原因: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各自的阶级本质决定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决裂,甚至对帝国主义存在严重的幻想;而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
二、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
(1)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采取一边倒的措施。新中国建立之初,急需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而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而且也得到了苏联对中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力支持。
(2)在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还在积极思考和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和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成立之初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
(3)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得到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在外交关系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希望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对抗苏联,中国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出发,进行了积极回应。
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第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确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按提出的顺序依次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的“一边倒”等等。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3、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团结,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我国的外交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4)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嬗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总体说来,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中国的安全和主权与领土完整,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本文主要回顾这5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思想上发生的许多变化,以更加有利的分析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这50年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阶段;“一边倒”时期、“两个拳头打人时期”、“一大片、一条线”时期、“大变革”时期和“大融入”时期。下面依次进行分析。
一、“一边倒”时期
“一边倒”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47年2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后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等,相应地,苏联也在东欧针锋相对地建立起了对应的组织和订立了计划,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也面临着外交方向的选择问题。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且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中美关系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美国企图利用军事威胁、政治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以图挽回在内战中的失败。
因此,中国外交最紧要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需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二是加强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三是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同时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针对于大的目标,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也进行重新审定。“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就是不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肃清,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上同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的意思是新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三大外交方针”的实施,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地驱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另一方面,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政治的援助,特别是156个援建项目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二、“两个拳头打人”时期
“两个拳头打人”时期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即1955年西方成为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到中美建交前。
此时,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开始调整。苏联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于是,苏联开始确立了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因此,美国和苏联之间是又妥协又对抗。其次,就是东西方各自阵营中,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如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苏匈、苏波事件,而在西方阵营中,有法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第三世界也开始进行了不结盟运动。在这期间,最为重要的是,中苏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结盟关系不断走向破裂。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已经不合适宜。
此时中国外交的目的是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另一个方面,也反对苏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并且把这两者当作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时期。
此时,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压力,1957年10月,苏联撕毁了国防协议,拒绝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相关的技术,同时又支持印度扩张主义,公然在中印边界滋事。在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后又要求建立联合舰队,这些都有损中国的主权。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和马祖,苏联领导人深怕这会影响到美苏之间关系,希望赫鲁晓夫在访美之前,营造“良好的氛围”。随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最为严重的是1969年,苏联悍然发动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美国依然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签订了一些的军事同盟和约,对准中国和苏联。
中国此时的外交拓展是放在 “两个中间地带”上。两个中间地带是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来的,将亚非拉成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个中间地带”,将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中国的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同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1964年与法国建交。
三、“一大片、一条线”时期
“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
由于上面提到的1969年苏联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导致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跌到了谷底,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这件事也使得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国的不和,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实力的急剧窜伸,使得美国的战略开始出现了调整,因此,在此种国际格局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成就。首先是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和美国友好的大门,这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良性的外部环境,改变了“两只手打人”、“腹背受敌”的局面,中国独立地面对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局面。那么,中国就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安全威胁。其次,由中美建交带来了中国与美国盟友建交的高潮。最后,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开始发挥中国的影响,更加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大调整”时期
“大调整”时期是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80年代末。
由于美苏两国的“缓和”,导致中国的“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不再适用,同时,国际全球化的趋势开始迅速发展,各国都开始改变自己的战略,开始注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进行巨大的调整。“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总体形势进行了重新判断,改变了以前“战争不可避免”、“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判断,强调在现今世界中,争取和平和发展是可能的。后发展成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二是彻底改变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建立外交关系,明确地提出了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行为准则,这样更加灵活地除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三是改变过去封闭的局面,实现改革开放的政策。四是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途径。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大调整”时期,中美关系发展处于进一步深化的阶段,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同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进入了正常化的轨道。并且在实现了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正常化。此外,也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五、“深化”时期
“深化”时期是从1990年至今。
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西方对中国进行了制裁,同时苏东解体,对中国有很大的冲击,对此,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等方针,果敢地处理外部冲击。
“深化”时期主要是深化“大调整”时期的基本方针。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坚持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形势判断。二是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三是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四是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前提下,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同时也在努力地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五是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融入国际社会,重要表现在:第一,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加入世纪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第二,积极与各国建立伙伴关系。第三,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第四,积极参加地区事务,并且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总之,新中国的外交是经历了坎坷但有不断取得辉煌的外交。从新中国的外交中我们可以吸取两条重要的经验: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侵犯别国、干涉别国内政,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