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21: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第一篇: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

1.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故需教师在讲解方面做的多一点。

2.比较法。引导学生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较。从而正确地理解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视辅助法。可以通过放《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4.故事穿插法。●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投影显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名将军,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史密斯便担任代理团长。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面告周总理,史密斯曾经流露出对美国外交政策不满,认为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是不现实的。周总理对这条信息非常重视。

在某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各国代表都在休息大厅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动走到周总理翻译浦寿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长)跟前聊天,夸他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音。问他在哪儿学的,还说了一些友好的话。浦寿昌将上述情况汇报给总理。总理对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很重视,认为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即使是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总理说:“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第二天,史密斯见总理走上前时,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当周总理向他伸出右手时,他很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总理的右胳臂晃了几下,避免违反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人握手的禁令。周总理对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谈。日内瓦会议结束时,他主动地在休息厅与周总理交谈,微笑着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鲜能够得到和平。说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开握手。对此外电纷纷作了报道。

本课所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投影显示]

同学们,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步入会场的情景。那么日内瓦会议是一次什么会议?它的召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到的。[板书]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含义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华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板书]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x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x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40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

[板书]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出相关的对万隆会议背景的描述。[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朝鲜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国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亚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举行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沉睡的非洲”已经觉醒。到万隆会议召开的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甘心自己在亚非地区的失败,特别是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感到亚非形势的变化对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一种威胁。为此,它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奉行实力政策,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新的紧张局势,并公开插手印度支那事务。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尔以多米诺骨牌一个倒、倒一片来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势,鼓吹美国必须介入印度支那以顶住所谓共产主义的攻势。杜勒斯更认为,印度支那的丢失很可能会造成美国全球战略中整个远东阵地的崩溃。1954年9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严重破坏了日内瓦协议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缓和形势。美国利用这个组织把冷战正式引进了东南亚地区。在此期间,美国不仅通过它的军事集团来“遏制”新中国,还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战争挑衅。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旨在镇压中东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美国通过“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军事同盟条约网。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行“第四点计划”,加紧向亚非国家进行渗透。美国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亚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将导致殖民主义的东山再起。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排除外来势力,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避免卷入冷战的漩涡对己更为有利,决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了一句形象的话:“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板书]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投影显示]

当时会场上座无虚席,包括苏联大使、美国大使、荷兰高级专员等许多国家外交官都来列席旁听。数以百计的记者也涌进会议厅,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着中国代表团的发言。周总理首先向与会各国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存在着广泛的求同基础,他说:“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总理还就关于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关于有无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关于所谓颠覆活动问题,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两天来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周总理真挚地表示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来中国参观。他最后热忱地呼吁:“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与会代表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周总理的发言。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等人指出这个发言是使会议走向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周总理的发言不仅驱散了两天来在会议上空一度凝聚起来的阴云,而且及时地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为下一阶段会议找到了一条绕开对立和争吵而继续进行的道路,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项议程讨论中,由各国代表团团长及其顾问组成的政治委员会和由各代表团代表组成的经济、文化委员会分头举行秘密会谈。政治委员会讨论其余的全部议程,它是3个委员会中最重要权限最大,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争论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问题上:反对殖民主义问题与和平共处问题。在关键的时刻,周总理在4月23日上午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应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周总理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处问题达成协议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亚非团结、推动会议成功的种种努力,不只发生在会议厅内,许多代表团为着增进友谊和了解,积极进行接触,展开广泛的会外外交活动。寻求亚非团结和求同存异的精神,终于使会议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国家一致通过会议决议,即《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充满着亚非世界团结胜利的喜悦。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盛赞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赞会议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贡献。大会主席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闭幕词中集中表达了亚非国家的心声:“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实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邻居一样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这是人类赖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实的基础。愿我们在我们已经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愿万隆会议成为指引亚洲和非洲进步前途的灯塔”。

[教师小结]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甚至连美国舆论也被迫承认,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万隆会议的胜利也是与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周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为促进亚非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与各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的活动,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丰碑。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布置作业]“万隆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它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板书设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2.“求同存异”的提出和“万隆精神” ●活动与探究

1.看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一睹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和体会周恩来的外交技巧。2.收集有关周恩来外交业绩的故事,召开小型故事会,进行交流。●备课资料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条约,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日内瓦会议

1954年2月28日,由苏联倡议,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同年4月举行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外,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其他国家也派代表分别参加各有关问题的讨论。

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首先讨论朝鲜问题。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鲜代表却先后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等建议。很显然,南朝鲜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把大韩民国的法统强加给全朝鲜人民,由南朝鲜并吞北朝鲜。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这些建议。

周恩来外长在会上指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是朝鲜人民在全国选举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决条件;联合国是朝鲜战争中的交战一方,不能由交战一方来监督朝鲜的选举,但中国同意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并建议:为了协助全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督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督。

由于与会各方对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存在着原则分歧,到6月15日仍难达成协议,朝鲜、中国、苏联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以打破僵局,但美国带头反对。参加联合国军的那些国家的代表提出了使会议面临决裂的《十六国宣言》。

在此情况下,周恩来外长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国要阻挠日内瓦会议就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情况虽然如此,与会国仍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周恩来外长对协议案提出如下建议:日内瓦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

尽管这个声明为绝大多数与会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国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获得通过。这样,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但正如周恩来外长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

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者有中、苏、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即原南越)、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会议主要讨论了停战后一段时期内为越南交战双方的武装力量划分集结区,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如何同越南问题区别对待,停战的监督和保证,印度支那三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美国企图延长乃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虽然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但始终没有放弃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战争的打算。面对上述情况,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

6月中旬,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议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与会国就如何解决老挝和柬埔寨的停战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使会议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国代表团在解决如何划分越南交战双方的集结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会晤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广西柳州与胡志明主席交换意见,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进一步协调了越、中、苏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7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确认了印支三国的民族权利,是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日内瓦会议,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方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现在,我首先谈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第二次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前一类国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欢的,就是6万万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为帝国主义所统治了。

后一类国家很多,像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亚非许多国家都是。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谈有无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700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纷争的时代应过去了,因为从挑起那种纷争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人。

第三,我要谈所谓颠覆活动的问题。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10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也经历了近30年的艰难困苦的过程,才终于达到了成功。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是数也数不尽的,最后才选择了这个国家制度和现在的政府。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从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去干涉别人的内政呢?有人说,中国在国外有一千多万华侨,可能利用他们的双重国籍来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蒋介石至今还在利用极少数的华侨进行对所在国的破坏活动。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却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又有人说,在中国境内有傣族自治区威胁了别人。中国境内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共4000多万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统的壮族将近千万人。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自治权利。好像缅甸有掸族自治邦一样,在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实行自治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我们现在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首先是我们的邻邦,建立正常关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去颠覆别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国的周围建立进行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比如在缅甸边境就存在着蒋介石集团的残余武装分子,对中缅两国进行破坏。因为中缅友好,我们一直尊重缅甸的主权,信任缅甸政府去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公言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之间放烟幕。

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第二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讲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讲课稿

第六中学

方保证

有人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有人说,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告别了任人欺凌的时代,告别了“弱国无外交”的耻辱。中国人民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赢得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际社会的尊重。60年来,新中国的外交走过了一条催人奋进的精彩之路,展示着新中国外交家纵横捭阖的智慧。国家有限,外交无限,你说,我说,大家说,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新中国的外交。

说起新中国的外交,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旧中国的外交,大家请看大屏幕,周恩来总理对旧中国外交有一个评价,看完这段材料后,请这位同学给我们找一个词汇来形容一下旧中国的外交。

继续看大屏幕,这张图片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自此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任人欺凌”的时代,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岁月,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诞生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坚持何种建交原则,世人翘首以待?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完成第一关闯关练习,闯关成功的就请以胜利的姿态举手回答问题。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问:新中国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恩,同学们都很棒,第一关闯关成功。

请看大屏幕,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了新中国的建交原则,除此之外,还有大家不知道的外交故事,毛泽东主席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与外国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宣布废除旧中国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毛泽东主席为这两条起了非常生动的名字,叫做“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从此,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面对世界。想不想知道新中国请的第一个“客人”是“谁”啊?要想知道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自然段,完成第二关闯关练习。闯关成功的请继续以胜利的姿态举手回答问题。

问: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请来了多少个“客人”啊? 问:在这些客人中,毛主席请来的第一个客人是“谁”啊?

请看大屏幕,我给大家带来了60年前的一份礼物,这就是新中国发出的第一封国书。签署第一号国书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后,又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友好同盟。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时的照片,请大家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并讨论:“中苏结盟能带给中国哪些积极影响?为什么中国要与苏联结成同盟?”限时3分钟。

问:依据课文,中苏结盟带给中国哪些好的影响? 问:为什么要选择苏联而不是美国结成同盟呢?

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同学们都能回答的比较好,真的很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苏联进行争霸,并在美苏的策划之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势不两立,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包围封锁,新中国选择与苏联结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有力的保障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以个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

但不甘心失败的美帝国主义,借朝鲜内战之际乘机派兵侵略朝鲜,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

边,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奋起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打败了“美帝野心狼”,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姿态。但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的强大军事实力使得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既敬佩、又担心,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自然段,完成第三关闯关练习,闯关成功的同学请再次以胜利的姿态举手并回答问题。

问: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 问:周恩来总理是在接见哪个代表团时提出的这一原则? 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恩,这位同学回答的完全正确,非常棒,请坐。请看大屏幕,这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与尼赫鲁总理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照片,事实证明,周恩来总理以其高超的外交智慧打消了尼赫鲁的担心,随后同样也打消了缅甸总理吴努的担心,他们欣然与周恩来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新中国以和平共处的姿态走向了世界。

走向世界的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两次精彩的亮相,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范,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在之后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面对重重阻挠,才华横溢的周恩来总理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自然段,完成最后一次闯关练习,看看你们又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呢?限时5分钟。

问:万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的地点是在哪里? 问:这次会议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哪些问题?

问:在会议进程中,大多数代表的态度是什么?

问:那有没有与大多数代表不同的发言呢?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 问:当发生这一幕后,不同的人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问:周恩来总理又是如何应对的? 问:通过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会议的结果如何?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为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周恩来总理又一次以高超的外交技巧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赞誉,为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与国之间实现团结、和平与合作找到了方法,同时也使得新中国能够以求同存异的姿态融入世界。

第三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 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主要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倡导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下一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第五单元的重点。

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这样安排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中国新旧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平共处原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个性突出,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旧教学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 教法、学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2、新课导入: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总结出旧中国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独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有哪此变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用所学过的知识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讲授:本课的子目非常清晰共两个子目 首先是第一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对于这一子目的教学,我打算首先让学生阅读76页全部内容,完成多媒体上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我国政府积极主动的展开外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进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的学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并填充表格,学生完成后,我将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降低探究难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是第二幕——万隆会议的学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创造性的解决了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才把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对于这一幕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多媒体上的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后展示出答案,随后对“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对没有学过世界历史的初二学生稍有难度,所以我准备了一段周恩来万隆会议讲话影视资料,让学生分组合作从视频资料中获取信息。

4、小结:我采用的是线索性小结,将本课知识联系到一起,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明确需掌握的知识。

5、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实施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核心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是这课学习的重点。教学过程: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中国是怎么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的条约。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是“弱国无外交”的尴尬局面,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 首先出示学习目标然后进行讲解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多媒体展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县城的图片。用几个词语归纳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分析原因? 展示答案: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2、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对外宣布的一段话(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外交进行对比,突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多媒体展示《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

重点指出:中国同苏联建交的基本史实(课本第76页小字部分)

2、多媒体展示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图

指出: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突出建国初期的外交困境。过渡:为了打破建国初期的外交困境,中国主动“交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交友的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得出一下问题的结果?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先得到谁的认可?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5、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知道学生思考并讨论,从两个方面一个当时大的国际背景,另一方面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设计意图:在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基础之上了解它的意义,得到更深层的理解。

过渡:周恩来同志的外交才能,不仅仅体现在他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经常参加国际上重要会议,会议期间,他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多媒体播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片段

(四)万隆会议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第78页的内容回答一下问题 给学生自学或者同桌相互学习从课本上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找学生回答。

1、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万隆会议的性质、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地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讨论的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的民族独立和经济问题。

3、万隆会议中出现了什么分歧?分歧出现后周恩来是怎么样应对的?

一些国家在美国的挑拨下,把矛头对准中国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的议程。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4、“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同: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现实问题 异: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

5、这次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是什么?

亚非各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成为“万隆精神“。

6、播放小电影‘万隆会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小电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万隆会议的内容和精神,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知识拓展 出示课件:

1、它就像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他就像异味耀眼的明星,受到诗人的追捧与尊敬,它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超越过节和时空被人们传唱。

问题、材料中的第一个“它“是指什么?他是指谁?第二个”它“指什么?

2、一位美国记着说:“他不打算任何一个人反对的立场,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亚非会议圆满结束。设计意图:通过做题巩固学习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学生归纳总结)

想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领域主要去得了那些重大的成就?

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周恩来才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六、课堂练习课件出示两个选择题

七、板书设计

明确一项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方针 坚持一个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牢记一位伟人 周恩来 “求同存异“ 知道一次会议 万隆会议

第五篇: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通过对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万隆会议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推广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本课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建议

1.本课共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对近代中国政府屈辱签约等事实进行回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转入“新中国建立后又如何呢?”导入新课教学。

2.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的重点,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好四个问题:第一,新旧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在于国家是否独立和社会制度本质上存在的差别。可以借助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资料①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②利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的引文,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独立、和平、自主。第二,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和国际主要力量的态度,及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国际矛盾。建议: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第二自然段,然后进行分析。

第二个子目要求达到的目的:①掌握有关万隆会议的基础知识;②进一步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思想核心;③理解新中国外交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④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促成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为赢得发展机遇等创造了条件;⑤“求同存异”方针所体现的思想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

三、学法指导

1.在两个子目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会提取知识信息点,并进行整理。

2.在学习全课后,指导学生总结问题: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②5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③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上的贡献。教给学生以“内容”“时间”“人物”等思路设想问题、组织问题的学习方法。

3.提供各类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问题 【练一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提示:指导学生根据书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活动与探究】

召开“周恩来外交业绩”故事会。

提示: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有关图书资料,采访老前辈获取资料等,以课外小组或编写故事集、制作“业绩”专栏等方式进行交流。

【自由阅读】 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

提示:以“走进日内瓦会议”等为题,以座谈会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书中资料,或提供给学生有关日内瓦会议的资料,使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扩大知识面。

参考资料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重新进行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民主共和国 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 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 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 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 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邦 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 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了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图画说明

毛泽东和斯大林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本图是1949年12月3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斯大林70寿辰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的照片。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为了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1954年6月25日至28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会谈。中印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提出了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后来,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图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期间拜访尼赫鲁总理时的照片。左二是周恩来,左三是尼赫鲁。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通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和平共处原则,并在会内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会议的发展,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下载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沙河中学 吴忠蓉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标要求】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学习目标】1、 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美苏对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反思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对于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是不是不需要朋友?和平外交是不是......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3 人教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郎文荣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①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

    独立自主的外交

    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学设计 鹿泉市铜冶镇第二中学苏俊卿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涉及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体验式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华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畅言教育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大全5篇)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编写人:张瑞红审核组长:一.学习目标: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2.周恩来堪称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杨冬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