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编写人:张瑞红审核组长:一.学习目标: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2.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二.学习重点: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三.学习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㈠ 自主学习
1.建国第一年里,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2.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混乱的词序请大家将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准则”按顺序整理好 4.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5.有的同学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提出来的,中国当时很穷,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吗? 6.1955年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7.万隆会议出现了什么困难? 8.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 ㈡ 合作探究
1.建国初期,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五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B.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的时 C.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国家万隆会议的时候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 2.我国通过万隆会议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是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3.下列哪一个国家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A.美国B.朝鲜C.苏联D.法国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经典之词出自于()A、毛泽东B、周恩来 C、刘少奇D、陈毅6.中国什么时候最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A、1945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B、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D、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7.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
(二)材料题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问:(1)材料中的“本政府”是哪个政府?当时美国承认的是哪个政府?
(2)这段材料说明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讲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讲课稿
第六中学
方保证
有人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有人说,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告别了任人欺凌的时代,告别了“弱国无外交”的耻辱。中国人民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赢得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际社会的尊重。60年来,新中国的外交走过了一条催人奋进的精彩之路,展示着新中国外交家纵横捭阖的智慧。国家有限,外交无限,你说,我说,大家说,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新中国的外交。
说起新中国的外交,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旧中国的外交,大家请看大屏幕,周恩来总理对旧中国外交有一个评价,看完这段材料后,请这位同学给我们找一个词汇来形容一下旧中国的外交。
继续看大屏幕,这张图片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自此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任人欺凌”的时代,中华民族蒙受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岁月,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奋斗,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诞生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坚持何种建交原则,世人翘首以待?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完成第一关闯关练习,闯关成功的就请以胜利的姿态举手回答问题。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问:新中国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恩,同学们都很棒,第一关闯关成功。
请看大屏幕,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了新中国的建交原则,除此之外,还有大家不知道的外交故事,毛泽东主席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与外国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宣布废除旧中国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毛泽东主席为这两条起了非常生动的名字,叫做“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从此,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面对世界。想不想知道新中国请的第一个“客人”是“谁”啊?要想知道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自然段,完成第二关闯关练习。闯关成功的请继续以胜利的姿态举手回答问题。
问: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请来了多少个“客人”啊? 问:在这些客人中,毛主席请来的第一个客人是“谁”啊?
请看大屏幕,我给大家带来了60年前的一份礼物,这就是新中国发出的第一封国书。签署第一号国书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后,又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友好同盟。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张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时的照片,请大家结合课本知识思考并讨论:“中苏结盟能带给中国哪些积极影响?为什么中国要与苏联结成同盟?”限时3分钟。
问:依据课文,中苏结盟带给中国哪些好的影响? 问:为什么要选择苏联而不是美国结成同盟呢?
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同学们都能回答的比较好,真的很棒。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苏联进行争霸,并在美苏的策划之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势不两立,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包围封锁,新中国选择与苏联结盟,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有力的保障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以个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
但不甘心失败的美帝国主义,借朝鲜内战之际乘机派兵侵略朝鲜,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
边,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奋起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打败了“美帝野心狼”,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姿态。但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的强大军事实力使得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既敬佩、又担心,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自然段,完成第三关闯关练习,闯关成功的同学请再次以胜利的姿态举手并回答问题。
问: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 问:周恩来总理是在接见哪个代表团时提出的这一原则? 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恩,这位同学回答的完全正确,非常棒,请坐。请看大屏幕,这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与尼赫鲁总理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照片,事实证明,周恩来总理以其高超的外交智慧打消了尼赫鲁的担心,随后同样也打消了缅甸总理吴努的担心,他们欣然与周恩来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新中国以和平共处的姿态走向了世界。
走向世界的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两次精彩的亮相,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范,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在之后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面对重重阻挠,才华横溢的周恩来总理又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自然段,完成最后一次闯关练习,看看你们又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呢?限时5分钟。
问:万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的地点是在哪里? 问:这次会议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哪些问题?
问:在会议进程中,大多数代表的态度是什么?
问:那有没有与大多数代表不同的发言呢?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 问:当发生这一幕后,不同的人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问:周恩来总理又是如何应对的? 问:通过周恩来总理的努力,会议的结果如何?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为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周恩来总理又一次以高超的外交技巧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赞誉,为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与国之间实现团结、和平与合作找到了方法,同时也使得新中国能够以求同存异的姿态融入世界。
第三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 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主要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倡导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下一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第五单元的重点。
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这样安排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中国新旧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平共处原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个性突出,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旧教学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 教法、学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2、新课导入: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总结出旧中国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独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有哪此变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用所学过的知识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讲授:本课的子目非常清晰共两个子目 首先是第一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对于这一子目的教学,我打算首先让学生阅读76页全部内容,完成多媒体上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我国政府积极主动的展开外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进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的学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并填充表格,学生完成后,我将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降低探究难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是第二幕——万隆会议的学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创造性的解决了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才把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对于这一幕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多媒体上的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后展示出答案,随后对“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对没有学过世界历史的初二学生稍有难度,所以我准备了一段周恩来万隆会议讲话影视资料,让学生分组合作从视频资料中获取信息。
4、小结:我采用的是线索性小结,将本课知识联系到一起,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明确需掌握的知识。
5、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通过对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万隆会议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推广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本课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建议
1.本课共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对近代中国政府屈辱签约等事实进行回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转入“新中国建立后又如何呢?”导入新课教学。
2.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的重点,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好四个问题:第一,新旧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在于国家是否独立和社会制度本质上存在的差别。可以借助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资料①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②利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的引文,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认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独立、和平、自主。第二,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和国际主要力量的态度,及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国际矛盾。建议: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1页第二自然段,然后进行分析。
第二个子目要求达到的目的:①掌握有关万隆会议的基础知识;②进一步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思想核心;③理解新中国外交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④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促成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为赢得发展机遇等创造了条件;⑤“求同存异”方针所体现的思想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
三、学法指导
1.在两个子目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会提取知识信息点,并进行整理。
2.在学习全课后,指导学生总结问题: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②5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③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上的贡献。教给学生以“内容”“时间”“人物”等思路设想问题、组织问题的学习方法。
3.提供各类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问题 【练一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提示:指导学生根据书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活动与探究】
召开“周恩来外交业绩”故事会。
提示: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有关图书资料,采访老前辈获取资料等,以课外小组或编写故事集、制作“业绩”专栏等方式进行交流。
【自由阅读】 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
提示:以“走进日内瓦会议”等为题,以座谈会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书中资料,或提供给学生有关日内瓦会议的资料,使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扩大知识面。
参考资料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重新进行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民主共和国 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 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 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 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 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邦 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 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了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图画说明
毛泽东和斯大林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本图是1949年12月3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斯大林70寿辰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的照片。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为了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1954年6月25日至28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会谈。中印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提出了处理两国之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后来,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图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期间拜访尼赫鲁总理时的照片。左二是周恩来,左三是尼赫鲁。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通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和平共处原则,并在会内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会议的发展,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第五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沙河中学 吴忠蓉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过程与方法:(1)识图解图概括表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地外交态度,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2)比较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中国屈辱外交之别;(3)讨论探索“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教学难点】
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法、图片体验法、活动教学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画面:同学们,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从这些条约中我们不难看出,旧中国的外交是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的,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这种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的外交情况,那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下面请看一副图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图)这幅图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做的宣告,齐读一遍,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政策,首先与苏联为首的17个国家建交,下面一起来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图),你能从中分析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那些特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大多数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是源于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了冷战,世界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而当时的苏联对中国给予了同情与支持,美国却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所以我们倒向了社会主义一边,与大多数国家建交,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外交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请看PPT,同学们,从图中你能看出不利的外交现象吗?学生答(能)谁来分析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美国跟中国是建交的还是对立的。学生答(对立的)教师:美国对中国实行冷战,在外交方面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中国实 2
行封锁,在东南沿海对中国实行封锁。对刚刚建立的中国,中国应不应该改变这种形式呢?学生答(应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形式呢?(抽学生回答)教师: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中国已经经不起战争,现在最渴望的是和平,让更多的亚洲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于是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播放PPT。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抽学生回答)教师适当鼓励。和平共处原则由周恩来提出后有没有让其他国家接受?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三国总理的倡导下把它推向了国际社会,后来得到广大国家的认可。教师:现在有没有同学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讨论一分钟)学生问:。。。比如学生会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什么作用?教师;大家问的问题很有分量,现在我们来看下课文,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这样如此成熟的外交政策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范获得了西方外交界的赞誉。也至出现了导入框中那一幕。那就是美国代表史密斯先生很钦佩周恩来总理,但是出于美国一些不公正的要求,史密斯先生只能用手摇了周恩来的胳膊几下,也示友好。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局面,让更多的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日内瓦会议不久,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后,周恩来把新中国的外交推向了世界舞台。在这里我们反复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周恩来出席了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局面,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把新中国的外交推向了世界舞台,那么为什么新中国的外交总是和周恩来连在一起呢?(要求从周恩来的外交
才能和身份方面来答)。教师点拨:周恩来聪慧、机智、总理和外交部长。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万隆会议。教师提问:
1、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呢?
2、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教师适当引导。特别是学生回答到中心议题时要提示,为什么中心议题是保卫和平。。,那是因为大多数亚非国家曾经遭受了殖民主义的侵略,经济方面得不到发展,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得到发展。在这个会议中,周恩来是如何把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向了世界舞台我们暂且不说,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动脑筋部分,这是一位美国记者对周恩来作的评价。他作了何种评价?(抽学生回答)教师又问:这种评价高不高?(高)他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在这里我觉得说的不是很清楚,他是改变了会议的主题呢还是扭转了偏离会议主题?学生答(扭转)那么他是如何扭转的呢?请同学们一起看资料。材料 一:印尼总统苏加诺激情洋溢地致词:这是人类有史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必须予以铲除。让我们团结起来。与会各国都纷纷发言,谴责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提出加强团结,发展经济的问题。材料二:随着会议的深入,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产生了分歧,这时就有少数几个别有用心的国家把讨论的主题转移到中国身上。材料三:
1、美国代表:中国要夺取世界的领导权,也对远东构成尖锐、迫切的威胁。
2、代表:共产主义是新形势的殖民主义,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
3、代表:你们中国在进行颠覆活动,你们代表团必须表明“和平共处”的诚意。
4、周恩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理解和
尊重互相支持而不是排斥和对立。教师:从周恩来的发言中,我们明确感受到中国的诚意就是“求同存异”,那么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呢?(学生看材料,小组讨论)教师肯定并过渡:为何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提示:从影响方面来考虑作答)教师:可谁又想到在这外交取得成就的前夕。出现了让人敬佩和心惊胆战的一幕。看材料:材料一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策划下,准备阴谋暗害周恩来,破坏亚非会议。那时,中国的民航事业不太发达,中国准备包乘印度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取道香港到万隆。台湾特务用60万港币收买了香港航空公司的清洁工周驹,准备阴谋暗杀周恩来。周恩来等人获悉后改乘“空中霸王好”飞机离开昆明,安全抵达万隆的中国大使馆。材料二1955年3月12日,周恩来突发阑尾炎住进医院,需要及时手术治疗,这无疑给中国带来很大问题,万一手术后需要休养就不能如期出行,党中央做了两手准备,实在不行就让陈毅代替周恩来出席,由于手术顺利,周恩来带病坚持,顺利出行了会议。教师简要总结周恩来的品质。周恩来总理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而且是一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当中做到了三个一。(省略)练习解决。播PPT.总结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