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依据课标进行整合划分,采取了版块式教学方法,以两个篇章循序渐进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使用画片和材料导入课堂,并借助大量文字材料充实课堂。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其次,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本课在设计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已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来
最后,结尾时补充周恩来总理外交成就的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今后教学中值得反思的是: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注重教学实际经验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构建轻松高效和谐的历史课课堂!
第二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反思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是不是不需要朋友?和平外交是不是意味软弱投降?
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必须理解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我采用漫画和外交故事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又可以引发思考与争辩。
让学生认识伟人,最好的方法是读伟人的事,学伟人的话。在伟人的言传身教中感悟。
需注意的是不要离题走远,注意把握度。
反思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九1班时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方法,启发诱导,使学生理解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自学提纲,理解新中国和平外交与屈辱外交之别,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第二,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和国际主要力量的态度及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国际矛盾。
第三,使学生自行理解本目的内涵。在学习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这一子目时,采用的是合作、讨论的方法以及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出示几个题目;如以”走进日内瓦会议“为题,召开”周恩来外交方法“故事会等,以座谈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以上问题的交流,学生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在教九2班时却只能以预习导学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部分,无法在扩展知识。
反思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来看,重点的落实是比较有效的,而且线索也很清晰,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到我们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这节课增强了历史课的时代感,以中国外交部在美国攻打伊拉克当天发表的声明和《反分裂国家法》等学生熟悉的材料加以引导,达到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也让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我国的外交原则。
在这节课中我设置情景,通过不同难度、层次和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外交的才能与智慧,感受周恩来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最精彩的周恩来的讲话中我特意停了下来,让学生设计周恩来讲话的开头第一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点展现——归纳讨论“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在这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周恩来的巧妙的讲话为中国的外交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
存在问题:
对于感受周恩来的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智慧方面,这节课的设计还不够,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众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提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应该多增加一点课外的故事、知识,让学生明白在新中国外交中,周恩来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这节课未能做到。所以,我想应该在下一课时设计一个活动,完成在这节课的课外作业。在活动中让学生有一个展示的空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感受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此外,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探究表,其中的小组评价中就有自我评价及对他人评价的部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表格是在课外完成的,而且,课堂活动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每一个小组都发言,所以这个表格在最后完成对他人的评价时可能有点难度。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评价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评价。
反思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值得今天注意: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和”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两个观点的区别。前者主要是分析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根据什么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国家利益。这是从我国与他国的关系这个角度来分析的,即我们在与他国发展关系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根本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后面一个问题主要是对待”国际问题“的态度,这里的”国际问题“主要是指他国的内政问题,或者他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与我国的关系问题。所以我们的态度是: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2、教材第161页有这样一个观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并进行了论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它却做出了侵犯他国利益的事情呢?它也建立了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呢?
3、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产生的各种分歧,特别是经济贸易方面的分歧。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磨擦有所增加。这种分歧既反映了我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也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别。是统一中的对立和对立中的统一。没有共同利益,没有交流与合作,就不会产生这些分歧。但是交流与合作并不等于就没有矛盾。因而在对待分歧的问题上只有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它,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处理分歧的过程就是维护双方共同利益的过程。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损害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也不能因为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
4.在讲解一个>高考题答案时,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所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磨擦的升级。
现在高考主观题得分很低,其难度的来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不能明确问题的基本要求,即读不懂试题所设置的问题的本质要求,不知道要答什么,这是目前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上面所说的这个高考题,可以对”贸易磨擦“这个词作一个转化,即”贸易磨擦"说明了双方之间存在着分歧,也就是不同利益。既然存在着贸易行为,就说明双方有合作关系,有共同利益,但是又存在磨擦,又说明存在分歧,存在着利益的差别。那么上面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小的方面:
(1)采取了上述措施以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维护了贸易国的共同利益。
(2)采取了上述措施以后,既维护了贸易双方的共同利益,又避免了贸易磨擦的升级。
而上述两个问题的前提是双方存在共同利益。有了这样的转化,原来的问题就变得直接和简单起来,学生回答起来也就明确了问题所存在的逻辑关系。
第三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杨冬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
(2)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大事件,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基础知识,在合作探究中提升问题分析的能力。
(2)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使学生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万隆会议。
三、教学难点
万隆会议。
四、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于当天是5月3日,第二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我便以此为切入点,过渡到五四运动。进而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为何会失败?得出结论——弱国无外交。紧跟着,教师再进行引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己的新形象呢?从而导入此课。
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与新旧知识联系紧密,过渡简洁自然新颖,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引起对新课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近代中国的外交,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它的特征: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教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史实来印证这三个词。
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屏幕中的材料,来得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 教师解读毛泽东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迎接客人”,以加深学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3、新中国成立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教师从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角度,来指导学生看书并找出答案。并指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这对我们的外交建设有何意义?”、“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
过渡: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课文第一段的大标题便重点谈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则为我国的外交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2、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并指导学生大声朗读五项原则的内容,同时指出五项原则在措辞上后来有所调整。
3、教师针对五项原则逐一进行解读,难以理解的部分用实例辅助解释。
4、教师提问学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哪些国家更容易接受和赞赏呢?是弱小国家还是强大国家呢?”“为什么弱小国家更容易接受五项原则呢?”从而加深对五项原则的掌握。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中国又是怎样将其进一步推广到处理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中的呢?教师指导学生看书77页第一段,找出实例。
6、教师引导学生看两幅图片《周恩来访问印度》《周恩来访问缅甸》
7、在周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加以说明。比如,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就表示:“这五项原则完全适应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也表示,他的国家决心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政策的指针。
过渡:这样一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地,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也成为世界各种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那么,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更多的亚非国家广泛接受的是哪一重要会议的召开呢?
三、万隆会议
1、教师简单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当时,亚非国家的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运动空前高涨,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改善同中国关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渐成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亚非国家的共识。1955年1月15日,印度尼西亚总理致函周恩来,代表5个发起国邀请中国政府参加4月中旬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2月10日,周恩来复电同意参加,并表示愿意为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合作而努力。
2、教师指导学生看书78页,找出万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会议的性质,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
3、从会议的性质和讨论的问题,能否看出什么人最不希望这次会议成功呢?为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美帝国主义阻挠会议召开而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进而提问,美国为什么要阻挠中国代表参加会议呢?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美国希望在亚洲继续推行霸权政策,若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将对美国不利。
2、美国害怕红色中国在亚洲扩大影响,还试图继续扶蒋反共,借机实现其控制中国的目的。)
5、“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后,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想方设法破坏会议。教师呈现一组各国代表的发言。面对如此紧张的关键时刻,当时周恩来是怎样应对的呢?教师播放一则视频,让学生亲临其境来感受当时的气氛。
6、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针对那些对中国诋毁性的言论,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同和异分别是什么意思?”
7、教师提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给万隆会议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8、教师总结:周恩来的发言,揭穿了美国企图制造与会国与中国不和的图谋,深深地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而周恩来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也深深为与会各国代表所折服。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会议期间亚非国家表现出的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后来被称为什么精神?
过渡:万隆会议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大会又形成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是怎样发展到今天朋友遍天下的局面的。建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万隆会议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更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外交政策不仅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全世界的发展。那为什么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事业能够取得一项又一项的外交成就呢?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5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外交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让学生掌握,新中国在外交上的几次重大突破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上完这节课后,静下心来思考,感受颇多,总结如下: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目的。这点很重要。比如,课堂上针对旧中国外交的特征,学生很难总结出“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这几个关键词。于是,我想到转换思维,先抛出这三个词,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史实来证明这几个特征,这样一来就容易多了,学生也更能理解。
其次,紧扣教材,深入挖掘。围绕教材上的大、小文字资料及图片通过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对历史有了清晰地印象;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时代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
第三,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历史的对比,让学生深入感受,明白“弱国无外交”、“大国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四,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差,设备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学生的情感激发得不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感受不够。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想办法,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更生动。
第五,教学中就历史而讲“历史”,对国际国内相关的内容补充的不多,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比如,为什么美国当时要敌对新中国?关于冷战的背景知识介绍的还不够。今后应该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查阅历史资料,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深化课堂效果。
第四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沙河中学 吴忠蓉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过程与方法:(1)识图解图概括表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地外交态度,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2)比较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中国屈辱外交之别;(3)讨论探索“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教学难点】
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法、图片体验法、活动教学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画面:同学们,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从这些条约中我们不难看出,旧中国的外交是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的,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这种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的外交情况,那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下面请看一副图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图)这幅图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做的宣告,齐读一遍,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政策,首先与苏联为首的17个国家建交,下面一起来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图),你能从中分析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那些特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大多数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是源于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了冷战,世界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而当时的苏联对中国给予了同情与支持,美国却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所以我们倒向了社会主义一边,与大多数国家建交,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外交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请看PPT,同学们,从图中你能看出不利的外交现象吗?学生答(能)谁来分析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美国跟中国是建交的还是对立的。学生答(对立的)教师:美国对中国实行冷战,在外交方面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中国实 2
行封锁,在东南沿海对中国实行封锁。对刚刚建立的中国,中国应不应该改变这种形式呢?学生答(应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形式呢?(抽学生回答)教师: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中国已经经不起战争,现在最渴望的是和平,让更多的亚洲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于是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播放PPT。教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抽学生回答)教师适当鼓励。和平共处原则由周恩来提出后有没有让其他国家接受?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三国总理的倡导下把它推向了国际社会,后来得到广大国家的认可。教师:现在有没有同学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讨论一分钟)学生问:。。。比如学生会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什么作用?教师;大家问的问题很有分量,现在我们来看下课文,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这样如此成熟的外交政策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范获得了西方外交界的赞誉。也至出现了导入框中那一幕。那就是美国代表史密斯先生很钦佩周恩来总理,但是出于美国一些不公正的要求,史密斯先生只能用手摇了周恩来的胳膊几下,也示友好。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局面,让更多的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日内瓦会议不久,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后,周恩来把新中国的外交推向了世界舞台。在这里我们反复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周恩来出席了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局面,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把新中国的外交推向了世界舞台,那么为什么新中国的外交总是和周恩来连在一起呢?(要求从周恩来的外交
才能和身份方面来答)。教师点拨:周恩来聪慧、机智、总理和外交部长。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万隆会议。教师提问:
1、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呢?
2、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教师适当引导。特别是学生回答到中心议题时要提示,为什么中心议题是保卫和平。。,那是因为大多数亚非国家曾经遭受了殖民主义的侵略,经济方面得不到发展,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得到发展。在这个会议中,周恩来是如何把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向了世界舞台我们暂且不说,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动脑筋部分,这是一位美国记者对周恩来作的评价。他作了何种评价?(抽学生回答)教师又问:这种评价高不高?(高)他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在这里我觉得说的不是很清楚,他是改变了会议的主题呢还是扭转了偏离会议主题?学生答(扭转)那么他是如何扭转的呢?请同学们一起看资料。材料 一:印尼总统苏加诺激情洋溢地致词:这是人类有史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必须予以铲除。让我们团结起来。与会各国都纷纷发言,谴责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提出加强团结,发展经济的问题。材料二:随着会议的深入,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产生了分歧,这时就有少数几个别有用心的国家把讨论的主题转移到中国身上。材料三:
1、美国代表:中国要夺取世界的领导权,也对远东构成尖锐、迫切的威胁。
2、代表:共产主义是新形势的殖民主义,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
3、代表:你们中国在进行颠覆活动,你们代表团必须表明“和平共处”的诚意。
4、周恩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理解和
尊重互相支持而不是排斥和对立。教师:从周恩来的发言中,我们明确感受到中国的诚意就是“求同存异”,那么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呢?(学生看材料,小组讨论)教师肯定并过渡:为何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提示:从影响方面来考虑作答)教师:可谁又想到在这外交取得成就的前夕。出现了让人敬佩和心惊胆战的一幕。看材料:材料一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策划下,准备阴谋暗害周恩来,破坏亚非会议。那时,中国的民航事业不太发达,中国准备包乘印度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取道香港到万隆。台湾特务用60万港币收买了香港航空公司的清洁工周驹,准备阴谋暗杀周恩来。周恩来等人获悉后改乘“空中霸王好”飞机离开昆明,安全抵达万隆的中国大使馆。材料二1955年3月12日,周恩来突发阑尾炎住进医院,需要及时手术治疗,这无疑给中国带来很大问题,万一手术后需要休养就不能如期出行,党中央做了两手准备,实在不行就让陈毅代替周恩来出席,由于手术顺利,周恩来带病坚持,顺利出行了会议。教师简要总结周恩来的品质。周恩来总理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而且是一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当中做到了三个一。(省略)练习解决。播PPT.总结课文
第五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 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主要讲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倡导并在世界上被多国接受,万隆会议召开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下一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第五单元的重点。
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这样安排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中国新旧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和平共处原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个性突出,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旧教学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 教法、学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2、新课导入: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总结出旧中国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不独立,不平等,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有哪此变化呢?又取得了哪此成就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用所学过的知识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讲授:本课的子目非常清晰共两个子目 首先是第一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对于这一子目的教学,我打算首先让学生阅读76页全部内容,完成多媒体上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我国政府积极主动的展开外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进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的学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并填充表格,学生完成后,我将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降低探究难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是第二幕——万隆会议的学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而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创造性的解决了国与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才把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到实处。对于这一幕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多媒体上的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后展示出答案,随后对“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对没有学过世界历史的初二学生稍有难度,所以我准备了一段周恩来万隆会议讲话影视资料,让学生分组合作从视频资料中获取信息。
4、小结:我采用的是线索性小结,将本课知识联系到一起,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索,帮助学生明确需掌握的知识。
5、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