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启发学生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相对照,使他们认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2.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分析:为什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一边倒”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懂得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启发学生思考,“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就中印在西藏关系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分别同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
二、开拓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四、教学准备:《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等多媒体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讲的是外交官的机智、外交官的气节。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那只是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还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国进入近代后,我国外交是怎样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尽管那时也出现一流外交家,如北洋政府时期的顾维钧、颜惠庆等,们博学多才,精通外国礼节和语言,拥有广博的外交知识,能言善辩,满腔爱国,可又能怎么样呢?巴黎和会不是照样失败了?弱国无外交呀!新中国建立了,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演示)打出“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的图片并逐一介绍姓名。
(板书)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
1、建国时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外交对手是哪个国家?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联系课后“阅读与思考”,请做出评价?
学生阅读后回答。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对手是美国。“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取缔列强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政权;“一边倒”的政策,是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板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得出结论:是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出来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平等互利,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好各国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标,而前四项的实现则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都有重大意义。而且,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激烈。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大片”方针,即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这些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板书)
1、“恢复”原因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该席位一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控制,新中国政权建立后一直没能恢复。
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从课本上寻找答案:①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只有中国参加,许多国际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所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板书)
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
(演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即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板书)
三、历史性的握手
7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撤军,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板书)
1、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背景、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 联系所学知识:①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遏制中国,中美长期对峙。②欧、日崛起,越南战争,苏联攻势,都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但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④中、美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共同的压力,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⑤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板书)
2、中美建交:(演示)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访问美国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请回答: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针对台湾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上,美国是如何表态的?
(板书)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历史背景、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声明》 引导学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坚持中日友好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板书)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原来16个增加到26个,非洲由原来18个增加到45个,拉丁美洲由原来1个增加到13个。新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建交热潮。
(板书)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两大主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重要转变”的外交思想:一是改变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不仅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同日本、欧洲、美国的正常关系,还可以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课堂总结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然实用。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七、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而复杂,课堂切忌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第三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1)对新中国初期制定的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这个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历史名人对外交关系的名言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专题要点
指导学生学习导语,以了解本专题的基本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之时,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原则)。是中国外交的起点.在全新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到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70年代三大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走向重大突破的时期,其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事件的进展,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第三阶段:(80年代进行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呢?
(一)、历史背景
多媒体展示图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2、两大阵营的对立,并给出以下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军事、政治方面。……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独立国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国内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内容、含义、意义(学生看书自学回答,教师总结)(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三条方针的内容、含义和意义)内容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
含义 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旧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
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问题:那么“一边倒”是不是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唯苏联是从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不是的。如果有损害中国主权的事,中国坚决反对。“一边倒”既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决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过渡)三大方针实际上解决了新中国诞生后外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即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另起炉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说,三大方针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为实施这一外交策略,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首先就是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
2、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建交。当然,中国特别重视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多媒体显示图片)1949年,毛泽东访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在国际交往中不致
孤立 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新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问苏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出国访问)。1950年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同苏联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苏两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的展开(如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
(过渡)新中国把发展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顶住美国施加的压力,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同时,新中国也注意把发展与其他国家间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间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新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呢?中国周边一些新近独立的民族国家,由于一些历史的影响,甚至还与中国存在着边界问题,对新中国心存疑虑,所以,为了给国内经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的情况下,中国积极主动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请回答:(1)材料中“这些原则”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在什么时候提出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些原则”的内容。(3)“这些原则”在处理国家间事务中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1、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
原因;处理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发展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发展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3、意义:
(1)国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功地解决了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呢?
(2)国际意义: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对强权政治和大国霸权主义的彻底否定,有利于我们今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维护广大穷国、弱国和小国主权的有力武器,反映了战后第三世界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适应了战后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潮流,因而深受这些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四)走向国际舞台1、1954年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原因: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成为维护世界特别是亚洲和平与安全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2)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大会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周恩来及时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它充分展示了新中国争取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决心,显示了周恩来卓越的外交艺术。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为什么要召开亚非会议?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1)背景:战后整个国际形势虽然趋于和缓,但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解决近代以来殖民主义统治给亚非国家造成的落后问题。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但帝国主义竭力阻挠并破坏这次会议的召开和进行。在会议面临各种争端、难以进展下去的困境中,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沉着应对,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求同存异”的方针
背景:会议期间,有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而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污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
同: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不同。
作用: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取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影响:它使当时的国外观察员和各国代表都对中国刮目相看,对周总理的演讲十分欣赏,并积极维护我国的观点,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促进了亚非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友好合作和团结反殖、反霸的伟大事业,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3)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亚非国家增强了了解,加强了合作;万隆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这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又一次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表明我国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改善,很好的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探究: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4、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领导人的外交努力及外交智慧
三、小结:通过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板书: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历史背景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内容、含义、意义
2、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
(2)中苏两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走向国际舞台1、1954年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背景
(2)“求同存异”的方针(3)意义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五篇:《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推荐)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共4页 第1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地图讲解分析,(出示幻灯片)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之后,让学生回忆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分组讨论: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生:(讨论并回答)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共4页 第2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 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投影“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画,师:访问的目的?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生:(回答)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共4页 第3页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问:材料1、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略)小结(略)
结束:播放歌曲《红旗飘飘》
共4页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