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主外交。谁能解释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生: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加上政府妥协卖国,新中国取得了反帝的革命胜利,政府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维护了国家利益。
那么我们中国主管外交的机构是什么?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和现任外交部长分别是谁?谁能回答出中国古代管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是什么吗?(秦朝是典客、隋唐后是礼部。)
说道中国近代外交的屈辱性,这里有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大家对这段话有什么不同看法吗?生:旧中国外交并非都是一味的跪地外交。那么谁能举一些事例说明这个新的观点呢?生:清政府曾经对外国侵略宣战;国民政府北伐的时候曾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北洋政府代表曾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取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
既然旧中国有这么多的站着的外交,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这么说呢?生:A、旧中国外交整体上是跪着的;B、周总理有点尊刘抑曹的味道,为新中国外交的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
我认为,无论站着的外交还是跪着的外交,都跟人打交道一样,你内心里甘愿跪吗?你站得太高,肆意妄为,恐怕也不成。既然里外都不是,那么外交是什么呢?生:交际是内心需要、利益追求,和外部环境全面考虑后做出的对策,是人在特定环境中根据利益做出的反应,外交是将人换成国家。师:外交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国际关系的反映,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时候,随时要利用这个外交原理去分析每一个外交行为,这样才能分析出这些外交事件的背后密码。学会这个能力,才是真的学会了外交。
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用两分钟再浏览一遍,看你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认真听课,看能不能都解决掉。本课结束前,我们再一起回到作业上,我将做一个讲评。
3、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新课。你们要首先回答我几个问题,回答不出者,要罚抄相应知识。
(1)新中国初期的起讫时间各是什么?为什么截止到1956年?既然中国1956年才进入社会主义,那么1949年到1956年这七年算什么社会?这些答案在课本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2)本课分几个条目?几个组进行解读条目的比赛,看哪个组能脱颖而出。
①第一组:中国外交不断成熟,先是奉行独立国家的一般外交政策,然后能创造外交准则,再后来很风光地走向世界。师:这个解读抓住了一条发展的主线,就是不断成熟,一个新生的国家,一个初搞外交的政权,肯定面临着学外交的局面。很好。②第二组:先是废除旧的外交,确立新的外交方针,然后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情况,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再后面是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与周边国家、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逐步确立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师:这个解读联系到了外交背景,于是使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变动成为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注意到了外交的范围,第一组从线性上分析,第二组从面上,一个线一个面,呈现了区别。③第三组:我们组发现了标题的错误,《“另起炉灶”与“一边倒”》这个标题不好,应改为《独立外交》,突出新旧中国外交区别,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三个表现,这里只突出两个,也不全面。《走向国际舞台》也不妥当,新中国外交从开始一直在不断走向国际舞台,只是范围有大小,我们认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开始于1949年。师:你们很了不起,从深度上对条目进行批判,具有了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内容;我也认为这几个标题有问题,我认为这样划分标题比较好:外交基本政策、一边倒、周边国家外交、展示国际新形象(在大国中、在亚非国家中)。④第四组:有些资料上说,新中国外交就是几个词,什么一边倒、一大片、一条线、全方位。因此我们认为,新中国外交就是小孩子学交际,开始是亲人,然后是邻居伙伴,再然后就是走出去混天下,跟更多的人交际。师:很形象,历史很多情况下通过语言的表达变得很可爱,你们参考了资料,说明你们的学习是开放的,因此你们的发言更显得有学问。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我们先看看这个名词。什么叫独立自主的和平政策?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平,就是为国内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就是反对霸权主义。
独立自主用历史的角度看,其实至少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是任何独立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所奉行的一般原则,二是它是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三是它是中国一百多年里一直的梦想,当新中国成立了,终于可以独立自主地搞外交了,有多少中国人无比激动啊!
②再看看三个表现。这三个表现各有侧重,有一定的逻辑性。独立自主,就意味着要端掉国民党的老外交锅灶,将帝国主义的残余清扫出去,这样才能改变半殖民地外交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但这样得罪了帝国主义国家,他们肯定对中国敌视,加上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原因,结果是我们只能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三个表现各有针对性,这个是同学们要注意的。
(4)一边倒——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有例外)①一边倒的含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其中主要是苏联。②一边倒的原因:是共产党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当时国内外环境的产物。同学们看这个地图,能得出哪些认识?谁能归纳一些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孙中山通过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得出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帝国主义是靠不住的,必须联合俄国。
③一边倒的影响:如何评价一边倒?有人说其利大,有人说其弊多,你们有什么看法?归纳:利包括维护独立自主、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抗美援朝等,弊包括与美等关系更加疏远,后来的建设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困扰等。明确: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事物,历史重在还原。
④一边倒下的外交成就: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结盟(讲毛泽东访苏的故事,反映外交风云、中苏关系、中国外交考虑)。(5)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国外交的成熟及与周边邻居的关系
①原因:抓住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斯大林死亡及中国对一边倒的反思、国内建设这几个点。②内容:略。③意义:略。
(6)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①原因: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事物中的地位提高;亚洲地区的和平问题日益突出;民族解放运动需要联合;中国需要打开外交新局面。
②内容:第一:日内瓦会议:A、原因: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和平问题需要解决。B、过程:突出周恩来在会议上的地位,用故事(舌战16国,倾倒许多国家代表、与杜勒斯是否握手等,用美国一些报纸的话“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等。)
③意义:使美国等将中国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象被粉碎,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7)打开更新外交局面:万隆会议与亚非国家关系 ①原因:民族解放运动与亚非国家的共同愿望。
②内容:略。突出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与中国文化。生:老师,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有更深的内幕。师:快给大家说说。生:„„师:看来外交的水深啊!政治的水深啊!
③意义:见教材。
④万隆精神: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求同存异(细解概念)(8)快速完成一组题目,超过时间者要惩罚整理本课结构。
4、作业处理。侧重审题与规范。
5、讲周恩来人物故事,丰富课堂。
第二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三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教材分析
岳麓版处理较为简略,只有一节课的第一子目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较为熟悉。但是高一学生还缺乏对宏观历史环境的掌握,对分析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外形势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在处理国际外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有关史料的研习,习得史料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处理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的学习,形成对周恩来总理外交能力的认同和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确立依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突出,考试说明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确立依据:学生“整体史”理论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读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新课学习
第一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供顺序打乱的七则史料进行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人教版教材108页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1949年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94页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并有效的选择对自已有用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培养筛选有效材料的能力。
第二子目: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唐家璇在2004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并让同学们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第三子目: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通过导入的视频,回忆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场景。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万隆会议的相关图片和有关史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国家外交关系间的意义。
以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对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总结。
五、设计反思
本课以“周总理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线索。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和大度,分析建国初期的最大外交方针和活动,同学们能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本课的史料较多,在数量和难度上难以把控。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立采取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第四篇: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本节课导言部分,引用了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点明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写了三个问题:
①“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即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教材没有具体分析世界形势有哪些深刻变化,教师可以做简单补充说明。重点强调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的特点,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的表示,也标志着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教材还提供了相关图片和“资料回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强调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了。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方针?然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外交方针的内涵和意义。“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三条方针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讲了两个问题:
①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一点,教材简述了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作一些补充,回顾美国一贯的“扶蒋反共”立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仅没有放弃对逃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之承认,而且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采取措施阻挠新中国取代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威胁中国的安全。第二点,教材简述了建国第一年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建议在教学时能够展示有关图片材料。
②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次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上述两国正式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5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认识:虽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和印度处理双边关系中产生的,却也是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当时美国为了追求世界霸权,不断在亚洲和欧洲策动组织各种各样的以侵略为目的的对立的军事集团,以制造国际紧张局势,便于从中取利。尤其是在亚洲,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露骨。美国侵略集团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的战争。美国侵略集团的侵略政策就是亚洲及世界和平不断遭受威胁的根源。周恩来正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形势,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新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付诸实践。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已经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推广到处理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双边关系延伸到多边领域,从我国周边地区扩大到亚、非、拉,一直到全世界。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阴谋的破产。会议分两个阶段,先后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些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或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或在美国的影响和控制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惧。所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部分。通过阅读本节导言,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的历史,找出周总理这么说的历史依据──不同时期反动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或使用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比较直接给学生以直观地感受,既要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又要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也可通过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关外交的时事进行导入。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
①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因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内容在后面第八单元才会讲到,所以可以简化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重点突出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在这里老师可以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②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结合近代历史和当时的现实分析和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含义,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的史实,来谈一谈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番话的理解,谈谈这一方针对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所起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国际形势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重点是后一个。
①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可以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印建交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者展示有关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然后,可以结合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言论,引导学生,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付诸实践及广泛推行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主要讲清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这两次国际会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关于日内瓦会议,教材只对会议第二阶段的内容作了重点的介绍,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需要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关于万隆会议,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小结:以知识结构或本课要旨为纲,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课文导入
准备五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然后通过和第五组材料的对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导言中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第一目的学习。
案例二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师: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的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师:为什么毛泽东说“屋内太脏了”?
生1:是不是说旧中国的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生2:应该是帝国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很多特权。
师:说得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外交决策。因为在历史上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如驻军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传教权等等,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有清除这些特权、势力和影响,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案例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1: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材料2: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材料3: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再次谈到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他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么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师:新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什么?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50多年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任何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师: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
生: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案例四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及111页[历史纵横]的内容。
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出席万隆会议(分析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
生1:向亚非各国政府表明中国政府的和平诚意,向世界各国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友好的。
生2:为了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生3:加强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国代表团面对压力和危险,毅然接受邀请,出席会议。
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求同存异”的方针;周恩来的发言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解题关键:注意“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思路引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参加的重大外交活动。
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学习延伸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解题关键:论从史出,从史实中为两种观点找到相应的历史依据。
思路引领:要把这两次会议上中国的地位、斗争及所起的作用作以比较;进一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答案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亚非会议焦虑地考虑了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会议对具有可能发生一场原子世界战争的危险的目前国际紧张局势,表示深切的关怀。和平问题同国际安全问题是互相关联的。在这方面,一切国家都应当合作。特别是通过联合国,以促成在有效的国际监督下裁减军备和消除核子武器。这样,国际和平就可以促进,核子能就可以完全用于和平目的。这将有助于满足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需要,因为他们迫切的要求是社会进步和在更大的自由条件下提高生活水平。
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的确,一切国家都应当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各国应当在消除不信任和恐惧、彼此以信任和善意相待的情况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作为和睦的邻邦彼此实行宽容,和平相处,并发展友好合作: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六、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七、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节录)(1955年4月)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的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本来,对于美国一手造成的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我们很可以在这里提出如同苏联所提出的召开国际会议谋求解决的议案,请求会议加以讨论。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要求是正义的,这完全是内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权,并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也很可以提议会议讨论承认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问题。去年,科伦坡五国总理会议,还有亚非其他国家,都曾经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而且,中国在联合国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我们的会议陷入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而得不到解决。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
现在,我首先谈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两洲兴起了许多独立国家,一类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类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国家。前一类国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欢的,就是六万万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为帝国主义所统治了。后一类国家很多,像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和亚非许多国家都是。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我们亚非国家,中国也在内,不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谈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国家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是我们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尊重无宗教信仰的人。中国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它不仅有七百万共产党员,并且还有以千万计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万计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国代表团中就有虔诚的伊斯兰教的阿訇。这些情况并不妨碍中国内部的团结,为什么在亚非国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将有宗教信仰的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团结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纷争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因为从挑起那种纷争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们中间的人。
第三,我要谈所谓颠覆活动的问题。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所进行的斗争超过一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艰难困苦的过程,才终于达到了成功。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蒋介石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是数也数不尽的,最后才选择了这个国家制度和现在的政府。中国革命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取得胜利的,决不是从外输入的,这一点连不喜欢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也不能否认。中国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反对外来干涉,为什么我们会干涉别人的内政呢?有人说,中国在国外有一千多万华侨,可能利用他们的双重国籍来进行颠覆活动。但是,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蒋介石至今还在利用极少数的华侨进行对所在国的破坏活动。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却准备与有关各国政府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又有人说,在中国境内有傣族自治区威胁了别人。中国境内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共四千多万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统的壮族将近千万人。他们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自治区权利。好像缅甸有掸族自治邦一样,在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实现自治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我们现在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国,首先是我们的邻邦,建立正常关系。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去颠覆别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国的周围建立进行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比如在缅甸边境就存在蒋介石集团的残余武装分子,对中缅两国进行破坏。因为中缅友好,我们一直尊重缅甸的主权,信任缅甸政府会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自己的政府,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决无颠覆邻邦政府的意图。相反的,中国正在受着美国政府直言不讳地进行颠覆活动的害处。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我们没有竹幕,倒是别人要在我们间施放烟幕。
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即补充发言)
2.课文注释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 „„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
奥斯特罗夫声称,商务部对运往远东的战略货物进行控制已有一年;他又说,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他接着说,如果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出去的话,纺织品和废橡胶均将被禁止。
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一、兹建议每一个国家:
(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乙)确定从它的输出的商品中何者属于禁运范围,并实施使禁运办法获得实效的管制;
(丙)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使用一切办法防止任何逃避其他国家依本决议实行的货运管制的事情;
(丁)同其他国家合作以实现此项禁运的目的;(戊)于30日内将依本决议所采取的措施向额外措施委员会报告,嗣后将依该委员会的要求续提报告。五届联大正式记录附件英文体。
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8个国家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召开了。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会议获得成功。西方舆论极力贬低这次会议,认为它“将在愈益混乱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中结束”;美蒋特务还在会议前夕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的爆炸事件。尽管出现了种种的不利因素,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印尼总统苏加诺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接着会议主席、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发表演说,说明了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密合作,讨论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讨论民族主权、种族和殖民主义等问题。这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全体会议继续进行,大多数代表的发言都围绕着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合作和谴责殖民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但在这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有的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出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了所谓“颠覆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这些言论在与会者心中留下了阴影。人们担心,这次大会是否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而得不到什么结果呢?特别是因为人们知道:会前各国代表团团长已经达成协议,会议上的任何决议必须全体一致通过!
4月19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走上了讲坛。在分发了早已准备好的书面发言后,他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造谣中伤作了补充发言。他的讲话驱散了几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获得了与会代表普遍的欢迎和赞扬。当周总理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纷纷离开座位,同他握手、拥抱,表示祝贺。会议绕过了暗礁,得以顺利进行。
从4月20~24日,代表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到24日下午,终于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完成了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当日晚间,亚非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大会秘书长宣读了关于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决议,当会议主席问有没有人反对这些决议时,全场掌声四起,十分热烈。会议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当地时间21点30分,会议主席宣布大会闭幕。亚非会议在中国代表团和许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万隆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术观点
关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关系,学术界主要在两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①关于中国外交的分期
仅就初期而言,一种观点认为:初期是指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外交的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独立,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从成立到1982年外交政策始终是一致的,即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为根本任务,在对外政策上执行的是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的原则。
②关于“一边倒”的产生
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种两极制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中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新生共和国对外政策何去何从,这是关系到共和国能否生存下去的重大问题。因此,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在保卫新中国及远东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虽然曾起到过有限度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没有必要去和苏联结盟,中国没有必要一边倒。“一边倒”不是中国对外政策唯一的和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使“我党吃过自封的老子党企图控制我们的苦头”。第三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外交角度来理解、论述“一边倒”政策。的确,这个政策最初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并列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方针。但是,这只不过是浅层次上的含义。其实,在重大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上,中苏两国不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而且后来还发生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导致了国家关系的破裂。从更深层次上说,“一边倒”政策所表明的实际是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锁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上。
4.图画说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50年初在莫斯科签订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1954年6月25~28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发表了《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一般的关系。本图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期间,拜访尼赫鲁总理时的照片。左二周恩来,左三尼赫鲁。
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此图为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前排左起为:李克农、周恩来、张闻天。
5.参考资料目录
①海父编著:《为什么一边倒》,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
②李慎之、张彦:《亚非会议日记》,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
③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谢益显编著:《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陈宏等著:《新中国外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⑦解力夫编著:《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⑧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⑨《〈纵横〉精品丛书》编委会编:《共和国外交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⑩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杨公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香港励志出版社2002年版。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五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次建交高潮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建交;
2、第二次: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热潮;
3、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关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一)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一边倒:。意义: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49——1950年)
1、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2.14 中苏两国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955年)
1、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过程:
(1)提出:1953.12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就西藏问题首次提出。
(2)实践: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1)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3)由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
(三)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
1、时间、人物、参加国:1954年4月至7月 周恩来 中、苏、美、英、法
2、目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6、局限性:没有解决朝鲜问题
(四)亚非会议(1955年)——又称为“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时间、地点、国家: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万隆 29个亚非国家(中国:周恩来)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内容: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成就: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原因: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内容:“同”:(1)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2)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的共同愿望
(3)都面临着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求同存异”就是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三、总结:(1)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得到哪些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认识: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过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孤立封锁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3)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1、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根因)
2、外交政策变化以国家实力为后盾
3、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