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例
甘肃会宁四中 杨丽霞 郭家喻
Email:huiningsuitang@163.com 联系电话:***
[案例背景] 素质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了。[教学过程] 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时,有同学当堂举手提问:“老师,打扫干净屋子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既然‘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那为什么曾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为其割占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没有收回?我认为‘打扫干净屋子’,‘屋子’并没有‘打扫干净’”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课本与教参均未提及,他提出的问题,或许也是许多同学会有的问题。要我随即回答又不可能全面,脑海一时有些紧张。但我感到这位同学能够把前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思考问题是很不错的,当即就表扬了他。一面则思考应对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搪塞。我静了静神,胸有成竹似的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也是我要向同学们提的问题,我先不急于解决它,等我把课讲完了,我门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一边讲课,一边思考那个问题,等课讲完后,我的思路也逐渐明朗起来。我问了三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去思考,而不急于作出结论。第一个问题是:想想看,曾作为帝国主 义的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哪些?沙俄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认为“屋子”并没有“打扫干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第三,在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中,为什么只有沙俄是一个特例呢?你能否根据新中国成立初的国际背景做出回答呢?你能否从新文化运动那时起,考虑沙俄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呢?第四个问题是:你对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政策有什么看法?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对第一个问题,经过讨论,梳理如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曾先后多次参与对我国的侵略,获得了一系列特权。与美伙同英法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别于1858年、1860 年签订了《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及稍后于1864 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东北西北一百四上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甲午战争期间,拉拢德法实现三国干涉还辽,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1904-1905 年日俄战争;参与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强租旅顺和大连,划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武昌起义以后,策动外蒙独立,强占我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此可见,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没有收回这是不疑的事实。这正是那位同学疑惑的地方。如果单从这点看,“屋子”“未打扫干净”也是很明白的。不等讲第二个问题,课就下了。而同学们显然是意犹未尽。后面的几个问题就只好留下节课解决了。下课后,我对学生所提问题做了大量的查证,才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很显然,引文所指范围是国民党时代,而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时间在此之前,显.....然不在“取消”或“废除”之列。
那么中国政府又是怎样处理这一历史问题的呢?此援引一段资料来说明。
对于十月革命以前,沙俄的一系列侵略事实,中国政府的立场是:“
(一)分清历史 是非,肯定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是19 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沙俄帝国主义在中俄两国人民都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二)照顾现实情况,以这些条约为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确定边界的全部走向,中国并不要求收回沙皇俄国根据这些条约割去的中国领土,......(四)签订中苏平等新约代替中苏不平等旧约,勘界立标。”
以上材料表明,十月革命前,所有沙俄与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并没有收回,主要是考虑和照顾“现实情况”。那么,“现实情况”又是什么呢?这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即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就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看,抗日战争胜利后看,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又堵死了与中共进行接触的大门,对新生的中国采取敌视与遏制政策,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并表示继续承认国民党政权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在这种外交困境中,如何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开始寻求美帝以外的国际支持,努力开拓外交新局面。
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中国莫大的支持,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天(10月3日),苏联第一个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一年,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帝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再从历史上看,俄国十月革命后,作为社会主义的俄国(苏联)对中国革命所给予的支持,更是显而易见。毛泽东说过,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证明了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巩固和发展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这自然就成为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在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间,中国不能孤立有于两者之间,而只能倒向某一边,也就是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这是由当时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就只有回避中俄中苏有关现实问题,而谋求其现实团结。一句话,“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我们从中得出的认识是
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面临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的原因以及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中国政府一开始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所显示出它的灵活性。
三:从哲学角度,中国政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来处理自己的外交事务的。
[教学反思]:这节课让我认识很多,也提高了我的认识。
认识1:教师备课时,侧重备教学过程,而忽视备学生;教师备课的依据除了课本就是教参,教师对课本和教参外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考虑很少;教师备课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较少;因此,在课堂上,就有可能被学生的提问弄得蒙头转向。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多考虑以上几个问题,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要多涉及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认识2: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行教学,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方式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很少有发表言论的机会,这种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精神是相背离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一但养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二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三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教材分析
岳麓版处理较为简略,只有一节课的第一子目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较为熟悉。但是高一学生还缺乏对宏观历史环境的掌握,对分析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外形势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在处理国际外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有关史料的研习,习得史料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处理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的学习,形成对周恩来总理外交能力的认同和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确立依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突出,考试说明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确立依据:学生“整体史”理论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读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新课学习
第一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供顺序打乱的七则史料进行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人教版教材108页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1949年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94页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并有效的选择对自已有用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培养筛选有效材料的能力。
第二子目: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唐家璇在2004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并让同学们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第三子目: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通过导入的视频,回忆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场景。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万隆会议的相关图片和有关史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国家外交关系间的意义。
以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对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总结。
五、设计反思
本课以“周总理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线索。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和大度,分析建国初期的最大外交方针和活动,同学们能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本课的史料较多,在数量和难度上难以把控。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立采取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第四篇: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切实做到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通过三个认知层次的设计,力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程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为初期、70年代、新时期三部分。本课主要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方针,并在此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近代、现代中国外交及其中国国际地位的对比,为学习下一单元做了一定的铺垫。【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所以对于本课,他们大部分会对具体的事实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方针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政策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能在交流中举出例子。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并会运用解决基本问题。【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一)、{课件投影}回忆旧知:浏览第四单元目录,回忆旧知描述近代中国外交的状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自然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简要实录:同学主动回答该问题,准确的用“屈辱”两个字来概括近代外交。
(二)、1、{课件投影}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外交一步步地走向辉煌,我们先比较近、现代不同的外交例子,然后探讨影响外交对象及其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高,如果能够把理论知识带进这一节课来学习具体知识,学生会感到轻松自如。这个过程就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简要实录:通过两个同学的回答补充,能够较为全面的回答出,但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影响外交的因素”。{课件投影} 国际环境、综合实力、国家利益。
2、{课件投影} 看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思考本课学习的时间段及其时代特征? 设计意图:一反面让学生了解本课主要学习的时间段及其历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领悟学习新课的方法,首要任务就是解题。简要实录:学生能够清楚的回答。
二、走进历史
探索新知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课件投影}仔细阅读教材的第一段,概括新中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设计意图:积极的运用刚得到的理论,让学生清楚外交政策制定的前提是国际形势。
简要实录:学生能准确地在教材找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
设问讨论: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外交家,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打算怎样开展外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历史中去。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虽有不成熟观点,但是表达了真实的心声。
2、{课件投影}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方针和外交的基本政策。设计意图:一是要学生明白方针和政策的不同含义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二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发言,准确无误。{课件投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3、{课件投影}精读细读,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精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个政策的基本含义?(2)、思考这三个政策在当时是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合作、交流来达到深化教材的目的。
简要实录:学生把三大政策读出声音两遍。学生积极回答第二个问题,能够很好的把握每一个政策的核心内容。{课件投影}
(二)外交成就
1、{课件投影} 快速阅读教材109—111,提炼要点
概括新中国初期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历史,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及其概括能力。简要实录:快速浏览,学生积极回答。
{课件投影}第一、第一次建交高潮: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5)
第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2、第一次外交高潮:
{课件投影}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课件投影}展示17个国家,分为两种:意识形态一致或在国际上保持中立的国家。
设计意图:学生既能形象地感知,又能得到理性的提升。简要实录:学生得出结论:数量较多但属于区域性外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课件投影} 精读教材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精读教材,提炼信息及其分析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能够准确的回答背景、内容及意义。但是对“和平共处”不能深入理解。
{课件投影}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项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能清楚的知道最终落脚点在和平共处上。简要实录:学生感受很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课件投影}阅读本目教材,回答问题。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其间成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
A、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 B、促使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促成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4)、亚非会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 A、中国代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国际关系相对缓和
第五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三、能力目标
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内容及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2)由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于1954年9月被正式写进了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所发表的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不仅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原则,而且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强调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又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
(1)《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到《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竟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理衙门被改成位居六部之首的外交部。清政府对外不平等的屈辱外交发展成赤裸裸的卖国外交。
(4)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摆脱晚清屈辱外交的阴影。袁世凯和段祺瑞则用出让国家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
(5)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集团对日本侵略曾长时间退让和不抵抗,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认识中国人民渴望独立自主的外交之争
(1)外交之争:
①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顺应民心,在英国侵略者面前坚持了严正立场。②太平天国坚持了外交上的自主精神。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民族尊严。④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背景下,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取得虎口夺食的成果。⑤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⑥国民政府前期,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以及减轻财政压力,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之孙中山“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一种退步。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要成果,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但直到国民政府退出大陆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许多侵略权益仍没有收回,并出现美国侵华权益扩大的趋势。
(2)认识: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誓死保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原因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许多与会国家的代表坚持了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
(3)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5.对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认识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1)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这样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护和平,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的地位。
(3)“一边倒”方针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它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清除斯大林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偏见。
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6.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比较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独立。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板书设计】
依据 政策 成就
国家利益 另起炉灶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国家性质 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家实力 打扫干净屋子 参加日内瓦会议
国际坏境 再请客 亚非国际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课题导入
请同学们翻到我们教材的必修一108页,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三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外交是非常失败的,自鸦片战争一来,我们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想来都是不平等的,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不是赔款就是割地的。旧中国的外交只有屈辱,没有真正的外交。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才开始酝酿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学习。
课前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2.新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外交这样的外交政策方针? 3.新中国的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周恩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保障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本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关系,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不仅反对了帝国主义,而且不至于在外交上陷入孤立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从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基础。
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材料
一、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
二、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结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世界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接下来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高潮,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有:
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
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亚非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时,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发表谈话,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抱着和平和友好的热烈愿望参加会议的,相信此次会议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破坏和阻挠而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前两天一般性发言中,出现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总理当即决定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为书面散发,而作即席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存在求同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该国近代开始以来都经受过、并且当时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总理讲话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代表团与一些国家代表团进行广泛接触,加强协商,密切合作,为争取会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 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 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 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1.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有什么区别?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旧中国对外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政策。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开展外交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