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

时间:2019-05-12 20:5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

第一篇: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王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主要内容;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理解:结合近代历史和建国初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主要通过情景再现和历史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阅读材料、问题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等的理解。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概述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毛泽东开国大典讲话)导入语: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个新的国家将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了?她还会像当年中华民国成立一样,再发表一个“《告友邦书》”吗?想知道答案,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由此导出第一部分的教学)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多媒体显示标题)师:对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下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毛泽东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和“一边倒”,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方针政策了?

生:“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学生可能就课文提到的内容,照本宣科地念一遍,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旧中国的一些知识进行回忆,加深印象。)(多媒体演示“另起炉灶”之旧中国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图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之帝国主义在华的一些特权的图片)

师:新中国的外交为什么要“一边倒”?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面临国内形势: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多媒体演示图片)

师:“一边倒“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斗争。设置课堂活动题:如果你是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将如何对外宣称和解释我国的外交政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作为记者,老师也可根据情况,增加问题,例如,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一边倒?)

师总结提问: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旧中国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以提问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了?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出四大成就,建国第一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多媒体演示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图片)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演示中印建交图片,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多媒体演示中国与瑞典建交图片,瑞典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多媒体显示五项原则内容)

师: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样的意义? 生:(回答)

(多媒体演示“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片)

师:五项原则最初是1953年中国在和印度代表团解决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周恩来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日内瓦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万隆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请同学们边看纪录片边思考,亚非会议为什么会出现紧张的气氛?周恩来以一句“求同存异”化解危机,那么亚非国家的“同”在哪里?“异”在哪里?

师: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师: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结束语:

众所周知,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为以继,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将何去何从?共和国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到了70年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外交终于闯出险滩,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舞台、中美关系坚冰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将继续学习,

第二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三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三、能力目标

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内容及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2)由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于1954年9月被正式写进了中印谈判公报中。同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所发表的中印、中缅总理联合声明中,不仅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原则,而且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强调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又声明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而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

(1)《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到《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竟厚颜无耻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总理衙门被改成位居六部之首的外交部。清政府对外不平等的屈辱外交发展成赤裸裸的卖国外交。

(4)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没有摆脱晚清屈辱外交的阴影。袁世凯和段祺瑞则用出让国家民族利益来换取外国支持。

(5)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集团对日本侵略曾长时间退让和不抵抗,为取得美国的支持1946年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认识中国人民渴望独立自主的外交之争

(1)外交之争:

①禁烟运动期间,林则徐顺应民心,在英国侵略者面前坚持了严正立场。②太平天国坚持了外交上的自主精神。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在据理力争无效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民族尊严。④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在国内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的背景下,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在中国山东问题上作出让步,取得虎口夺食的成果。⑤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⑥国民政府前期,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以及减轻财政压力,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较之孙中山“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是一种退步。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取得收回国家利权的重要成果,英美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但直到国民政府退出大陆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许多侵略权益仍没有收回,并出现美国侵华权益扩大的趋势。

(2)认识:

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③誓死保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原因

(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许多与会国家的代表坚持了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

(3)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5.对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认识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1)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这样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护和平,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的地位。

(3)“一边倒”方针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它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清除斯大林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偏见。

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6.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比较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独立。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

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板书设计】

依据 政策 成就

国家利益 另起炉灶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国家性质 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家实力 打扫干净屋子 参加日内瓦会议

国际坏境 再请客 亚非国际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课题导入

请同学们翻到我们教材的必修一108页,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二十三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的外交是非常失败的,自鸦片战争一来,我们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想来都是不平等的,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不是赔款就是割地的。旧中国的外交只有屈辱,没有真正的外交。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才开始酝酿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种新型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学习。

课前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2.新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外交这样的外交政策方针? 3.新中国的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周恩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保障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本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关系,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不仅反对了帝国主义,而且不至于在外交上陷入孤立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从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基础。

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材料

一、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料

二、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结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世界形势的变化: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建立: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接下来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高潮,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有:

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

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与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日内瓦会议(1954年)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确保了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相对稳定,明显改善了中英关系,架起中美沟通的桥梁。日内瓦会议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印度支那的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亚非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时,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发表谈话,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抱着和平和友好的热烈愿望参加会议的,相信此次会议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破坏和阻挠而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前两天一般性发言中,出现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面对会议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周总理当即决定将原来准备的发言稿改为书面散发,而作即席补充发言。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国家存在求同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该国近代开始以来都经受过、并且当时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亚非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总理讲话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代表团与一些国家代表团进行广泛接触,加强协商,密切合作,为争取会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起了积极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 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 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 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1.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有什么区别?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旧中国对外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政策。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3.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开展外交的坚强后盾。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教材分析

岳麓版处理较为简略,只有一节课的第一子目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较为熟悉。但是高一学生还缺乏对宏观历史环境的掌握,对分析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外形势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在处理国际外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有关史料的研习,习得史料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处理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的学习,形成对周恩来总理外交能力的认同和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确立依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突出,考试说明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确立依据:学生“整体史”理论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读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新课学习

第一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供顺序打乱的七则史料进行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人教版教材108页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1949年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94页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并有效的选择对自已有用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培养筛选有效材料的能力。

第二子目: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唐家璇在2004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并让同学们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第三子目: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通过导入的视频,回忆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场景。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万隆会议的相关图片和有关史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国家外交关系间的意义。

以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对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总结。

五、设计反思

本课以“周总理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线索。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和大度,分析建国初期的最大外交方针和活动,同学们能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本课的史料较多,在数量和难度上难以把控。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立采取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第五篇: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难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五、教法学法

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 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导入:刘晓;刘晓公园(图片)

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 必要性.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

学生回答: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通过新旧中国的外交比较,让学生增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现场模拟采访: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感想。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历史学习不是背背记记就可以了。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历史教学应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学生说总比不说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

3、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回答(略)3. 研究性课题: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八[巩固练习及时评价]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A.另起炉灶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B.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条线、一大片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C.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非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

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制作手抄报。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间道路”是否可行?撰写历史小论文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一大片

D.求同存异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资料链接

《新中国外交50年》 王泰平北京出版社 1999.09.01 《新中国外交史》 黄安余 人民出版社 2005.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大外交家周恩来》(上、下册)王俊彦

1998.03.《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 米镇波 郝祥满 宋文峰著

1998.0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chn/ 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下载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9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

    第14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兼任过外交部长。在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机智幽默著称。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推荐五篇)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5则范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篇模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交外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