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一篇: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切实做到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通过三个认知层次的设计,力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程分析】

本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为初期、70年代、新时期三部分。本课主要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方针,并在此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近代、现代中国外交及其中国国际地位的对比,为学习下一单元做了一定的铺垫。【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所以对于本课,他们大部分会对具体的事实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方针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政策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政策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能在交流中举出例子。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并会运用解决基本问题。【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一)、{课件投影}回忆旧知:浏览第四单元目录,回忆旧知描述近代中国外交的状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自然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简要实录:同学主动回答该问题,准确的用“屈辱”两个字来概括近代外交。

(二)、1、{课件投影}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外交一步步地走向辉煌,我们先比较近、现代不同的外交例子,然后探讨影响外交对象及其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高,如果能够把理论知识带进这一节课来学习具体知识,学生会感到轻松自如。这个过程就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简要实录:通过两个同学的回答补充,能够较为全面的回答出,但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影响外交的因素”。{课件投影} 国际环境、综合实力、国家利益。

2、{课件投影} 看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思考本课学习的时间段及其时代特征? 设计意图:一反面让学生了解本课主要学习的时间段及其历史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促使学生领悟学习新课的方法,首要任务就是解题。简要实录:学生能够清楚的回答。

二、走进历史

探索新知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课件投影}仔细阅读教材的第一段,概括新中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设计意图:积极的运用刚得到的理论,让学生清楚外交政策制定的前提是国际形势。

简要实录:学生能准确地在教材找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

设问讨论: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外交家,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打算怎样开展外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历史中去。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虽有不成熟观点,但是表达了真实的心声。

2、{课件投影}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方针和外交的基本政策。设计意图:一是要学生明白方针和政策的不同含义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二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发言,准确无误。{课件投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3、{课件投影}精读细读,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精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个政策的基本含义?(2)、思考这三个政策在当时是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合作、交流来达到深化教材的目的。

简要实录:学生把三大政策读出声音两遍。学生积极回答第二个问题,能够很好的把握每一个政策的核心内容。{课件投影}

(二)外交成就

1、{课件投影} 快速阅读教材109—111,提炼要点

概括新中国初期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历史,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及其概括能力。简要实录:快速浏览,学生积极回答。

{课件投影}第一、第一次建交高潮: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5)

第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2、第一次外交高潮:

{课件投影}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课件投影}展示17个国家,分为两种:意识形态一致或在国际上保持中立的国家。

设计意图:学生既能形象地感知,又能得到理性的提升。简要实录:学生得出结论:数量较多但属于区域性外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课件投影} 精读教材理解并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精读教材,提炼信息及其分析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能够准确的回答背景、内容及意义。但是对“和平共处”不能深入理解。

{课件投影}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项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能清楚的知道最终落脚点在和平共处上。简要实录:学生感受很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课件投影}阅读本目教材,回答问题。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其间成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

A、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 B、促使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促成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4)、亚非会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 A、中国代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国际关系相对缓和

第二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

第三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教材分析

岳麓版处理较为简略,只有一节课的第一子目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较为熟悉。但是高一学生还缺乏对宏观历史环境的掌握,对分析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外形势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在处理国际外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有关史料的研习,习得史料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处理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的学习,形成对周恩来总理外交能力的认同和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确立依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突出,考试说明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确立依据:学生“整体史”理论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读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新课学习

第一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供顺序打乱的七则史料进行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人教版教材108页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1949年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94页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并有效的选择对自已有用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培养筛选有效材料的能力。

第二子目: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唐家璇在2004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并让同学们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第三子目: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通过导入的视频,回忆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场景。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万隆会议的相关图片和有关史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国家外交关系间的意义。

以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对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总结。

五、设计反思

本课以“周总理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线索。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和大度,分析建国初期的最大外交方针和活动,同学们能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本课的史料较多,在数量和难度上难以把控。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立采取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例

甘肃会宁四中 杨丽霞 郭家喻

Email:huiningsuitang@163.com 联系电话:***

[案例背景] 素质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了。[教学过程] 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时,有同学当堂举手提问:“老师,打扫干净屋子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既然‘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那为什么曾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为其割占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没有收回?我认为‘打扫干净屋子’,‘屋子’并没有‘打扫干净’”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课本与教参均未提及,他提出的问题,或许也是许多同学会有的问题。要我随即回答又不可能全面,脑海一时有些紧张。但我感到这位同学能够把前后所学知识连接起来思考问题是很不错的,当即就表扬了他。一面则思考应对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搪塞。我静了静神,胸有成竹似的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也是我要向同学们提的问题,我先不急于解决它,等我把课讲完了,我门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一边讲课,一边思考那个问题,等课讲完后,我的思路也逐渐明朗起来。我问了三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去思考,而不急于作出结论。第一个问题是:想想看,曾作为帝国主 义的俄国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哪些?沙俄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第二个问题是:同学们认为“屋子”并没有“打扫干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第三,在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中,为什么只有沙俄是一个特例呢?你能否根据新中国成立初的国际背景做出回答呢?你能否从新文化运动那时起,考虑沙俄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呢?第四个问题是:你对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政策有什么看法?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对第一个问题,经过讨论,梳理如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作为帝国主义的俄国,曾先后多次参与对我国的侵略,获得了一系列特权。与美伙同英法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别于1858年、1860 年签订了《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及稍后于1864 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东北西北一百四上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甲午战争期间,拉拢德法实现三国干涉还辽,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1904-1905 年日俄战争;参与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强租旅顺和大连,划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武昌起义以后,策动外蒙独立,强占我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此可见,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没有收回这是不疑的事实。这正是那位同学疑惑的地方。如果单从这点看,“屋子”“未打扫干净”也是很明白的。不等讲第二个问题,课就下了。而同学们显然是意犹未尽。后面的几个问题就只好留下节课解决了。下课后,我对学生所提问题做了大量的查证,才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很显然,引文所指范围是国民党时代,而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时间在此之前,显.....然不在“取消”或“废除”之列。

那么中国政府又是怎样处理这一历史问题的呢?此援引一段资料来说明。

对于十月革命以前,沙俄的一系列侵略事实,中国政府的立场是:“

(一)分清历史 是非,肯定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是19 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沙俄帝国主义在中俄两国人民都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二)照顾现实情况,以这些条约为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确定边界的全部走向,中国并不要求收回沙皇俄国根据这些条约割去的中国领土,......(四)签订中苏平等新约代替中苏不平等旧约,勘界立标。”

以上材料表明,十月革命前,所有沙俄与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并没有收回,主要是考虑和照顾“现实情况”。那么,“现实情况”又是什么呢?这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即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就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看,抗日战争胜利后看,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其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又堵死了与中共进行接触的大门,对新生的中国采取敌视与遏制政策,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并表示继续承认国民党政权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在这种外交困境中,如何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开始寻求美帝以外的国际支持,努力开拓外交新局面。

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中国莫大的支持,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天(10月3日),苏联第一个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一年,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帝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再从历史上看,俄国十月革命后,作为社会主义的俄国(苏联)对中国革命所给予的支持,更是显而易见。毛泽东说过,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证明了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巩固和发展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这自然就成为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在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间,中国不能孤立有于两者之间,而只能倒向某一边,也就是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这是由当时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就只有回避中俄中苏有关现实问题,而谋求其现实团结。一句话,“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我们从中得出的认识是

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面临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的原因以及制定这样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二:中国政府一开始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所显示出它的灵活性。

三:从哲学角度,中国政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来处理自己的外交事务的。

[教学反思]:这节课让我认识很多,也提高了我的认识。

认识1:教师备课时,侧重备教学过程,而忽视备学生;教师备课的依据除了课本就是教参,教师对课本和教参外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考虑很少;教师备课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较少;因此,在课堂上,就有可能被学生的提问弄得蒙头转向。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多考虑以上几个问题,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要多涉及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认识2: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行教学,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方式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很少有发表言论的机会,这种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与素质教育精神是相背离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一但养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第五篇: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范文)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王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主要内容;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理解:结合近代历史和建国初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主要通过情景再现和历史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阅读材料、问题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等的理解。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概述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毛泽东开国大典讲话)导入语: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个新的国家将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了?她还会像当年中华民国成立一样,再发表一个“《告友邦书》”吗?想知道答案,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由此导出第一部分的教学)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多媒体显示标题)师:对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下中国实行的外交方针,毛泽东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和“一边倒”,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方针政策了?

生:“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学生可能就课文提到的内容,照本宣科地念一遍,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旧中国的一些知识进行回忆,加深印象。)(多媒体演示“另起炉灶”之旧中国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图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之帝国主义在华的一些特权的图片)

师:新中国的外交为什么要“一边倒”?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面临国内形势: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多媒体演示图片)

师:“一边倒“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斗争。设置课堂活动题:如果你是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将如何对外宣称和解释我国的外交政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作为记者,老师也可根据情况,增加问题,例如,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一边倒?)

师总结提问: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旧中国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以提问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了?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出四大成就,建国第一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多媒体演示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图片)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演示中印建交图片,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多媒体演示中国与瑞典建交图片,瑞典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多媒体显示五项原则内容)

师: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什么样的意义? 生:(回答)

(多媒体演示“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片)

师:五项原则最初是1953年中国在和印度代表团解决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周恩来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日内瓦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多媒体演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知道万隆的大概位置,然后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纪录片)

师:请同学们边看纪录片边思考,亚非会议为什么会出现紧张的气氛?周恩来以一句“求同存异”化解危机,那么亚非国家的“同”在哪里?“异”在哪里?

师: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师: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结束语:

众所周知,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为以继,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将何去何从?共和国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到了70年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外交终于闯出险滩,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舞台、中美关系坚冰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将继续学习,

下载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推荐五篇)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5则范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1)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211校园窝(www.xiexiebang.com)海量教学资源免费提供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篇模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交外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中华人......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9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