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素材

时间:2019-05-14 03:4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素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素材》。

第一篇: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素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素材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制定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向斯大林建议:中苏应签订一项新的条约,以代替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表示同意。接着,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谈判。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两国 1 外长互换三个照会,声明1945年8月14日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缔约后的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履行条约规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合作。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实际意义。据此,1979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

„„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对记者说,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一切商品,在政府决定有对共产党中国实行绝对禁运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实施这种禁运的手段。

奥斯特罗夫声称,商务部对运往远东的战略货物进行控制已有一年;他又说,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他接着说,如果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出去的话,纺织品和废橡胶均将被禁止。

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一、兹建议每一个国家:

(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乙)确定从它的输出的商品中何者属于禁运范围,并实施使禁运办法获得实效的管制;(丙)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使用一切办法防止任何逃避其他国家依本决议实行的货运管制的事情;

(丁)同其他国家合作以实现此项禁运的目的;

(戊)于30日内将依本决议所采取的措施向额外措施委员会报告,嗣后将依该委员会的要求续提报告。五届联大正式记录附件英文体。

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举行了会谈。在6月28日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和29日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五项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8个国家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亚非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召开了。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会议获得成功。西方舆论极力贬低这次会议,认为它“将在愈益混乱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中结束”;美蒋特务还在会议前夕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的爆炸事件。尽管出现了种种的不利因素,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印尼总统苏加诺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接着会议主席、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发表演说,说明了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密合作,讨论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讨论民族主权、种族和殖民主义等问题。这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全体会议继续进行,大多数代表的发言都围绕着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合作和谴责殖民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但在这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有的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出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了所谓“颠覆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这些言论在与会者心中留下了阴影。人们担心,这次大会是否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而得不到什么结果呢?特别是因为人们知道:会前各国代表团团长已经 达成协议,会议上的任何决议必须全体一致通过!

4月19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走上了讲坛。在分发了早已准备好的书面发言后,他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造谣中伤作了补充发言。他的讲话驱散了几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获得了与会代表普遍的欢迎和赞扬。当周总理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纷纷离开座位,同他握手、拥抱,表示祝贺。会议绕过了暗礁,得以顺利进行。

从4月20~24日,代表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到24日下午,终于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完成了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当日晚间,亚非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大会秘书长宣读了关于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决议,当会议主席问有没有人反对这些决议时,全场掌声四起,十分热烈。会议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当地时间21点30分,会议主席宣布大会闭幕。亚非会议在中国代表团和许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万隆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9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B重点难点与学情分析

一、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C教学方法

一、教授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学法指导

1.通过材料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2.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3.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其要点是:

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本之上。【讲述内容】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1)国际背景: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合作探究】1: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了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小结:

最突出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阵营(削弱)②社会主义阵营(壮大)③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④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用心 爱心 专心(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新中国外交的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毛泽东在建国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

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主义阵营一边 【合作探究】2: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导与练P思维启迪1)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合作探究】3: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

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过渡: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设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过渡: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4)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万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4)“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的29个参加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施加各种影响,阴谋破坏会议。可以想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会议要想取得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许多人担心会议发生激烈争论。走向岔道。会议将何去何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表讲话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4: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呢?

“求同存异”的“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5)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合作探究】5: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外交成就?

1、国际原因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2、国内原因(1)卓越 的外交家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合作探究】6: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A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用心 爱心 专心 7 B旧中国原因:

1、社会制度的落后

2、政府的腐败无能

3、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C新中国原因:

1、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2、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综合国力的增强 D认识:

1、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

2、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3、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本课小结】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E课后探究与练习: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以独立自立的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同各国重新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宜地制定了各时期的外交方针,既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又体现了外交方针的灵活性,从而取得这一时期一系列的重大外交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依据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清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这一时期的外交主要成就。在这一课的课堂设计中,为了充分调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前由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再补充、完善学习内容这样一种教学程序,整个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中也体现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以幻灯片形式播放旧中国外交场面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开始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标志),通过这些直观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区别。由此导入新课既新颖、简捷,同时也传授了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如在讲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建国初期主要外交方针的制定时,则是通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的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第三篇: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难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五、教法学法

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 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导入:刘晓;刘晓公园(图片)

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 必要性.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

学生回答: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通过新旧中国的外交比较,让学生增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现场模拟采访: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感想。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历史学习不是背背记记就可以了。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历史教学应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学生说总比不说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

3、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回答(略)3. 研究性课题: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八[巩固练习及时评价]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A.另起炉灶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B.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条线、一大片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C.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非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

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制作手抄报。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间道路”是否可行?撰写历史小论文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一大片

D.求同存异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资料链接

《新中国外交50年》 王泰平北京出版社 1999.09.01 《新中国外交史》 黄安余 人民出版社 2005.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大外交家周恩来》(上、下册)王俊彦

1998.03.《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 米镇波 郝祥满 宋文峰著

1998.0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chn/ 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

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

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

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

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B、合作探究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

(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展示三个问题: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何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成就三: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在这次会议的作用;特别强调”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使学生认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

成就四:参加万隆会议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万隆会议的特点

2、讨论、分析”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同“与”异“各指什么?

3、认识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

4、理解什么是”万隆精神“?

为了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解决以下材料题(教师展示幻灯片)拓展延伸

材料:(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

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会议出现什么危机?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这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 ”异“指的是什么?

4、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作用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 拓展知新

(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后得出的认识。)

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政策及不同结果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4)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D、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含义是

()

A.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

B.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C.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2009·扬州模拟)《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3.右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情景。该会议是

()

A.不结盟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

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

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

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

B.”求同存异“ 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

7.(2008·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8.(2008·江苏高考)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9.(2007·广东高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0、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的相同点是()

A.都是大国操纵会议 B.中国都起了积极作用 C.都是为解决大国之间的纷争而召开的 D.都圆满成功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租地之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在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及大连的协议》(1950年2月)

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5 CABAA

6-10 BBBCB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要点:(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态度: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做法: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第五篇: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二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三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迎接尼克松

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7、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C、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8、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左”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

9、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团结世界人民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0、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这一看法后来发展成为下列哪一方针()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不结盟”

11、“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表述指的是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3、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 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14、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15、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材料中“它”()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积极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

D、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16、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二、问答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 3 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9、材料一 下面是一些有关朝鲜战争起因的网上评论资料: 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单纯谈论谁是侵略者是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势的。

美国与中国就象两只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着对方,越来越浓的冷战气氛又让这种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两只充满敌意的狮子不得不凭借对方气息来判断对方的来意,只要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必然针锋相对。

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并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其反应之快,决非偶然,正是美国反对中国的新政策导致了朝鲜性质的迅速变化,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昊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起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955 年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材料三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求同存异”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这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以及“一边倒”的含义即可知当时我国外交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故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选B。

3、【答案】D

【解析】1953 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①正确,而②③错误;此外,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因此本题选D。

4、【答案】C

【解析】A项明显错误,建国之初中美关系紧张,而到了60年代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同时处于敌对状态;B项错误,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并非针对另外一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C项正确,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和同美国的关系都是根据国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故选C。D项错误,建国初中国同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

5、【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时间。分别是1972年,1955年,1954年和1972年,而日本和中国邦交正常化是跟在美国之后。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这表明中国要求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应有的诚意;B、D两项无从体现;C项时间不符,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已经日益恶化;因此本题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69年1月苏联军队突然进攻中国东北边境的珍宝岛,中苏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此情形下毛泽东判断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而非美国,此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材料中文字即是对此内容的说明;因此本题选C。而A项发生在1972年以后;B项说法错误,中国此时尚未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已经作为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左倾错误已经很严重,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阿尔巴尼亚的真实的政治状况;B项错误,一边倒是建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破裂;C项错误,材料中左倾错误影响了人们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

9、【答案】B

【解析】【分析】归纳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因此B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求同存异”、“一边倒”、“不结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我们在建国初期坚决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因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因此③错误,而①无法体现出保持的各自不同,排除A、B、D;②④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故本题选C。

13、【答案】B

【解析】依材料“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C和D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和任何国家结盟,和所有国家开展外交关系,不具有针对性。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寻求共同利益”、“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意思衔接不紧密,不准确。而C项,中美敌对关系开始改善,是题干材料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准确体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5、【答案】B

【解析】解决此题首先根据材料文字“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中国,然后运用排除法解题。揭开“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A项排除;朝鲜半岛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C项排除;日本在“二战”后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D项排除。故选B。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17、【答案】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政 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国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后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结论: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树立了更强大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结论: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根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得出材料一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边倒”外交政策在新中国初期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等。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得出材料二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很多消极影响,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析。

三、综合题

18、【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因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再根据材料二信息“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说明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 8 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4)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19、【答案】(1)因素:朝鲜半岛上互不承认的两个政权互相对立、敌视,企图消灭对方、实现统一是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美苏冷战,大国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美国的圈钱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影响: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苏美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因素主要当时的世界格局即国际背景分析作答。当时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超级大国的争夺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最终引发了半岛的战争。(2)影响主要从东亚政局、美国、中国、朝鲜半岛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造成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即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20、【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尼克松访华。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3)“求同存异”的方针((4)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一中图片①②信息中可以看出,①圆明园被焚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所致,而对于后者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出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中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总理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他的见解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一原则也对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产生了重要的意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材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的核心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中美建交的最根本的要求,这是针对台湾问题而言的,一个中国政策是中国所必须坚持的。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素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素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