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2019-05-12 02:5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篇:【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背景:国际、国内总原则、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外交方针制订另起炉灶:含义

(1)新中国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

外交的奠基一边倒:含义、原因、作用

“建交”、“签约”

历史背景

③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时间、特点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含义、背景、影响

现原因:

代①中国重返联合国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意义:

国原因:是双方共同的要求(为什么?)

对乒乓外交:1971年3月,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外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 关2)70年代中国时间:1972年

系②中美关系缓和内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意义: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8年12月、内容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影响:对双方的影响、对亚太及世界的影响

原因:

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外交声明意义:

①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3)改革开放以来对②方针调整: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外关系全新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活动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活动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

意义:

第二篇: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2讲 祖国统一大业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备考指要】

1.用对比记忆法从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此外,外交政策的制定还受到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2.分阶段把握新中国外交政策内容的变化及原因,是把握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轨迹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________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

②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___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2)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问题。

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③成果: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④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________。③特点: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④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考点2 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要求________________。(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

①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

③________,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2)过程

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的改善(1)背景

①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②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影响; ③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2)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考点3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2.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为________中心的多边外交(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________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2001年,共同创建________,与俄、哈、吉塔、乌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重难突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1)特点:“一边倒”。

(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

(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

(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迁移应用】

1.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先后顺序是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⑤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①③④

C.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⑤①④

2.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二、全面认识和把握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封锁

(2)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认识: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4)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②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外交政策的调整: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3)重大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这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的开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邓小平访美。打破了由于美国战后长期孤立中国、造成中国外交的僵局,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③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中日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转变,和平力量增长。我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加深。

(2)外交政策的调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3)外交活动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③着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认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迁移应用】

3.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新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交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建交 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它包括()

①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

②中美关系的改善

③“乒乓外交”的开展

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及存在问题 1.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方面看: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标志: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4.存在问题:中美两国虽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台湾问题。【迁移应用】

5.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6.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B.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C.为了使美国产品打入中国市场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典例剖析】

1.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A.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剖析】图片反映了中美关系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中苏关系由友好到破裂到再次和好的过程。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答案】C 2.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剖析】图2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尼克松访华促成的。【答案】D 3.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貌,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剖析】“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不是周恩来提出来的。【答案】A 4.有一部记录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集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特点的标题是()A.“分道扬镳”、“冤家路窄”“峰回路转”

B.“一往情深”、“患难与共”、“情深意长” C.“求同存异”、“风云突变”、“重归于好”

D.“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 【剖析】解答本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要识记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的要点。中美关系从建国初期的分化、度对到20世纪70年代的改善,虽然实现了正常化,但是仍然存在这许多波折。B项反映了中国玉巴基斯坦等友好国家的外交关系,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答案】A 5.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非洲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剖析】日内瓦会议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C项与中非之间的交往无关,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答案】B 【巩固演练】

1.1960 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这两段话说明()①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

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

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的参与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等方面。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原则

B.1949年与苏联建交

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制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

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

③派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

④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6.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提出:(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向苏联“一边倒”、六十年代对抗“四面八方”、七十年代反苏“一条线”之后,八十年代的中国开始从热衷“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转向“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下列成就是在“一边倒”时代取得的有()

①与苏联建交

②出席第一届亚非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与日本建交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由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引发的“朝核危机”,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到2007年10月,已经先后在北京举行了六轮由朝、美、中、韩、日参加的六方会谈,使这一问题由原先的对抗转向了对话。这表明()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承担更多国际义务 C.我国政府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8.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9.20世界5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10.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表明()①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

②中国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③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外交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政府面临的外交困境是什么?面对险恶,新中国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此时期,新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材料反映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什么?此时期,中国对外政策有了哪些新调整?

【高考真题】

1.(2010·湖南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2010·全国Ⅰ卷)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3.(2010·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4.(2010·上海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第三篇: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二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三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迎接尼克松

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7、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1969年4月林彪向“九大”作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1965年的讲话——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C、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8、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左”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

9、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团结世界人民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0、早在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这一看法后来发展成为下列哪一方针()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一边倒” D、“不结盟”

11、“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表述指的是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3、某人论述中国的某一外交举措时说: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 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

14、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15、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材料中“它”()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积极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

D、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16、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二、问答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 3 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9、材料一 下面是一些有关朝鲜战争起因的网上评论资料: 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单纯谈论谁是侵略者是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势的。

美国与中国就象两只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着对方,越来越浓的冷战气氛又让这种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两只充满敌意的狮子不得不凭借对方气息来判断对方的来意,只要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必然针锋相对。

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并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其反应之快,决非偶然,正是美国反对中国的新政策导致了朝鲜性质的迅速变化,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昊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起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955 年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材料三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求同存异”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这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C,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以及“一边倒”的含义即可知当时我国外交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故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选B。

3、【答案】D

【解析】1953 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①正确,而②③错误;此外,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因此本题选D。

4、【答案】C

【解析】A项明显错误,建国之初中美关系紧张,而到了60年代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同时处于敌对状态;B项错误,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并非针对另外一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C项正确,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和同美国的关系都是根据国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故选C。D项错误,建国初中国同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

5、【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时间。分别是1972年,1955年,1954年和1972年,而日本和中国邦交正常化是跟在美国之后。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这表明中国要求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应有的诚意;B、D两项无从体现;C项时间不符,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已经日益恶化;因此本题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69年1月苏联军队突然进攻中国东北边境的珍宝岛,中苏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此情形下毛泽东判断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而非美国,此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材料中文字即是对此内容的说明;因此本题选C。而A项发生在1972年以后;B项说法错误,中国此时尚未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已经作为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左倾错误已经很严重,故选D。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阿尔巴尼亚的真实的政治状况;B项错误,一边倒是建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破裂;C项错误,材料中左倾错误影响了人们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

9、【答案】B

【解析】【分析】归纳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因此B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求同存异”、“一边倒”、“不结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排除A项;“一边倒”是指我们在建国初期坚决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这边,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因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因此③错误,而①无法体现出保持的各自不同,排除A、B、D;②④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故本题选C。

13、【答案】B

【解析】依材料“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C和D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和任何国家结盟,和所有国家开展外交关系,不具有针对性。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寻求共同利益”、“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意思衔接不紧密,不准确。而C项,中美敌对关系开始改善,是题干材料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准确体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5、【答案】B

【解析】解决此题首先根据材料文字“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中国,然后运用排除法解题。揭开“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A项排除;朝鲜半岛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C项排除;日本在“二战”后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D项排除。故选B。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17、【答案】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政 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国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后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结论: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树立了更强大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结论: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根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得出材料一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边倒”外交政策在新中国初期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等。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得出材料二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很多消极影响,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析。

三、综合题

18、【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因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再根据材料二信息“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说明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 8 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4)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

19、【答案】(1)因素:朝鲜半岛上互不承认的两个政权互相对立、敌视,企图消灭对方、实现统一是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美苏冷战,大国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美国的圈钱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影响:使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苏美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因素主要当时的世界格局即国际背景分析作答。当时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超级大国的争夺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最终引发了半岛的战争。(2)影响主要从东亚政局、美国、中国、朝鲜半岛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造成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即东亚局势更加紧张,爆发了局部的热战;中美陷入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难以统一台湾;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之间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

20、【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尼克松访华。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3)“求同存异”的方针((4)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一中图片①②信息中可以看出,①圆明园被焚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所致,而对于后者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出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中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总理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他的见解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一原则也对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产生了重要的意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材料,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的核心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中美建交的最根本的要求,这是针对台湾问题而言的,一个中国政策是中国所必须坚持的。

第四篇:2011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中国对外关系

2011年高考第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

中国的对外关系

1、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 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2)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东 汉:①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②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③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 朝:①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②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③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 朝 :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明 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清 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

①西汉:我国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

②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④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3)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①两汉:西汉末,印度的佛教传到我国。东汉时,白马寺。

②唐朝: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③南来:我国指南针传到阿拉伯、欧洲等。④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欧洲。

⑤明朝:《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人我国。

4)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①东汉: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②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③元朝: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

④明朝: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

5)中国文化的外传

▲科学技术:①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②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③ 1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④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生产技术:①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②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③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文学、体育:①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 ②唐诗传入朝鲜、日本。③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文字:①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②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 了日本文字。

▲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6)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农作物品种:①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生产技术:①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②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科学技术:①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②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宗教:①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

②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 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③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④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入中国。7)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 ①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②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④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 1)与 朝 鲜 的 关 系:

汉 朝 ①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②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③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隋 朝: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唐 朝 ①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②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③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④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唐输入朝鲜的有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书籍等。南 宋:对外贸易东达朝鲜。2)与 日 本 的 关 系 :

汉 朝 ①西汉时,日本30多个小国和汉朝来往。

②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倭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

唐 朝

①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②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③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宋:对外贸易东达日本。

朝: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3)与 印 度 的 关 系 :

朝: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朝:①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②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④“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朝: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4)与 西 亚 的 关 系 :

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③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④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5)与 欧 洲 的 关 系 :

①汉代丝绸之路通大秦。甘英出使大秦(未到)。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

②元朝时东欧商队、使团到大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③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④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⑤明末徐光启介绍欧洲水利方法,翻译利玛窦带来的科技著作。⑥清初,沙俄侵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

【注意】华侨对南洋的开发:①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②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徒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③华侨从祖国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④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被迫开放,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在受到鸦片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意味着对外政策的变化。《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干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一切对外事务。中国洋务派开始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大办洋务。

19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主要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但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必须以利益为诱饵,是以丧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的,结果只能是一次次的丧权辱国。

(4)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一次图强变法的失败和逐渐丧失抗拒外强的信心。

中国人民反抗外强的方式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大清帝国竟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既使中国人感到奇耻大辱,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它还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进化论的传入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愈加强烈。康有为发起保国会,以恢复主权为目标。他选择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彼得大帝改革的道路,指出“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他还断言:“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殊不知中日国情不同,戊戌变法由于守旧势力远远超过维新势力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告失败,中国失去了19世纪最后一次主动变革、选择独立自主发展方向的机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彻底放弃了对抗外强的决心,只是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勉强维持。而伴随国际法的传入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反抗外强的手段和方式有所改变,即由以暴力驱逐外人、全面排拒西方变为以国际法为依据的文明的理性的方式。如1905年收回路权和抵制美货活动,开启了中国收复主权、利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表现了对外主权意识的觉醒和文明、理性的对外精神。

3、国民政府的外交:

(1)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外交思想:

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 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2)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1912年3月~1928年12月

▲对外投降卖国: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肯定的地方: 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巴黎和会

(3)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1927年~949年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

②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③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肯定的外交成就:1933年,收回关税自主权;1943年与英美签订条约,废除了治外法权等特权。

4、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1)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

①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②《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2)建国初期的外交:

▲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3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③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3)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的外交:

▲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 ▲外交政策:“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4)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 ▲外交政策:“一条线”(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外交成就:

①中国加入联合国:1971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 ④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5)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5、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与主要世界大国关系。(1)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①近代以来,中国横遭列强侵略,国家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②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权利,遭拒绝引发五四运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使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③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英美等国放弃在中国获得的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④1949年,中国实现国家独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空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战略平衡作用加强,并成为多极中的一极力量。

(2)中美关系

▲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的阶段特点及表现:

①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 政策前 追随英法等国参加列强对华侵略的战争,充当配角。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 ②189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在华的优势地位

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

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支持中外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最初扶蒋反共,失败后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

④1979年建交至今

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也有摩擦、矛盾

【归纳】●美国在近现代史上与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美、日等国家之间签定的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和会议

①日俄战争:双方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双方签定《朴兹茅斯和约》。日本得到了中国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

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③华盛顿会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九国公约》——压制了日本,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雅尔塔会议: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②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美国惊恐于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开始插足越南战争。因美国不断扩大战争,中美再次兵戎相见。越南战争美国战败。

③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美国因在越南战争中失利,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在苏美争霸中又处于守势,美国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签订《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初,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④80、90年代,中美摩擦不断,美国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制造麻烦。特别恶劣的是1999年5月8日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中美不断摩擦的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致。

▲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的关系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对外战略扩张着眼于在美洲扩张,以“门罗主义”为其基本政策,独立后不久的美国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所以在侵华问题上只能是追随于西方列强。19世纪晚期,美国对外战略是确立西半球霸权。同时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活动,为此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力图在中国与列强分享权益。“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世界事务,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在侵华政策上,重弹门户开放的老调。“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二战” 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力图主宰世界,为此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力图控制中国。

▲认识

学习中美关系时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认识到两国关 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分析美国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工农业区的成因,认识人、地之间及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中美这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称霸与反称霸。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

两国关系将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理。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回顾中美关系30年的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着眼大局、立足长远是确保中美两国建设性合作方向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美关系时,双方要牢记虽然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各异,但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

第二,持续扩大的共同利益是维系中美关系的坚实基础。作为两个大国,中美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利益分歧,但从建交30年来的两国关系发展看,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主流。在新的形势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多;合作面不是在变窄,而是在拓宽。两国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日益重要的共同责任。

第三,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关切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首要原则。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关切所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也是讲台湾问题。中美建交30年的历史表明,台湾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的时候,中美关系发展往往比较顺畅、稳定;反之,两国关系则会麻烦不断、出现紧张甚至倒退。

第四,创新对话合作的体制机制是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的重要途径。建交之初,中美相继建立了经济、科技、商贸联委会等一系列重要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两国在执法合作、安全防务等领域磋商机制先后建立,对话合作向纵深发展。近年来,两国间涌现出许多新的重要对话合作机制。特别是在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和推动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战略对话机制创立并持续深化,为双方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第五,民间友好交往是推动中美关系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美关系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和各界人士广泛支持。实践证明,中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往来,有利于加深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有利于中美关系保持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不断开创中美关系的新局面。一要牢牢把握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中美加强合作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事关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中美应努力扩大两国关系中的积极面,减少消极因素,不断推进建设性合作。

二要保持和加强高层交往,坚持不懈地增进战略互信。两国领导人继续通过访问、会晤、通信和通话等多种方式就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国应深化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等重要机制,进一步创新交流沟通平台,提升互信水平。

三要推进两国在应对重大全球性挑战上的磋商与协调。中美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是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应有之义。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由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中方愿进一步与美方及其他有关各方加强协作,与国际社会一道落实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达成的共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继续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建设性作用。

四要进一步拓展各领域合作,创造两国关系新亮点。双方应以发展的眼光扩大在经贸、执法、科教文卫等双边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开放的思维深化在国际和地区问题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磋商协调。总之,双方要致力于把合作的“蛋糕”做得更大,把共同利益的纽带拉得更紧,为发展两国关系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五要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 共同心声,也符合包括美国在内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美方应切实履行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反对台湾加入仅限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的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与中方一道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关系大局。在涉藏、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美方同样应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停止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

六要加强两国民间交往,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双方既要深化行政部门的沟通,也要扩大我国人大常委会和美国议会之间的交流;既要推进工商企业界交往,也要加强学术媒体互动;既要巩固国家层面的合作,也要积极引导地方间友好往来。双方特别要积极促进两国青年相互沟通与交流,将中美友谊进一步扎根于两国青年心中,为中美友好培育生力军。

(3)中日关系:

1、古代的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特征:中日两国以友好交往为主,日本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2)原因: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制度先进,文化世界领先;中国长期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发展史实

①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

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

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②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A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B1592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C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

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2、近代的中日关系: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

(1)特点: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长期坚持反对日本侵略。

(2)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奉行军国主义,制定了大陆政策,欲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持续反对日本侵略。

(3)阶段特征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中日甲午战争~“一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3)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4)二战后~新中国建立(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史实: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④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从俄国手中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即南满铁路);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4)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特点: 以独占、灭亡中国为既定目标; 有长期稳定的侵华政策,且精心策划和准备; 逐步扩大侵华步骤; 野蛮残酷;

3、现代:建国以来

(1)特征:中日关系曲折发展。(2)原因

发展的原因在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曲折的原因在于日本不能正视历史,企图否认或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中日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差异;国际形势的影响。

(3)发展

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简述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及分别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崛起: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从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影响: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国进行侵略,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割占台湾。20世纪30年代,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二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亚太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试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同时两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也有所抬头,应引起重视。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起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当今世界中的中日关系表现:

“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在洒醉后愤慨地说:谁把日本灭了。谁就马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我和日本人没有太多的接触。然而,就是在有限的几次交往中,日本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确实很坏,而且是难以原谅。” 摘自《前沿故事》作者:水均益

日本篡改史实,编写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占领中国领土钓鱼岛。支持台独势力(所谓台日经济一体化)

从每年日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到钓鱼岛上的日本国旗,一次又一次,日本人顽固地,一如既往地刺痛着善良的中国人的心。

总之,日本与德国同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也同是战败国。战争结束后,德国与日本在认清战争罪行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政府正视历史,勇于承认侵略战争罪责。尤为难得的是,1970年德国总理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跪下谢罪。然而在日本,日本政府一再模糊历史真相,淡化日本对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的责任,甚至为战争罪犯招魂,日本右翼势力极为嚣张。拒绝承认战争责任,给亚洲人民友好关系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认识:

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

6、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是: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外交配合军事取得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胜利;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同英国、葡萄牙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第五篇: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单元名词解释和图片说明(小编推荐)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应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坚持进行对话,不搞对抗,妥善加以解决。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同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又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合作基础深厚,前景广阔。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还有“另起炉灶”、“一边倒”)。118 指的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另起炉灶】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4.【一边倒】

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这个条约取消了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期满后没有再延长。

7.【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8.【朝鲜问题】

日内瓦会议核心议题。主要是商讨朝鲜战争结束后恢复朝鲜统一和自由选举 119 问题。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

9.【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7月21日,在日内瓦会议上签订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1954年1月26日,根据同年2月柏林四国外长会议的建议,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5月8日至7月21日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印度支那问题讨论的有中、苏、美、英、法五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老挝、柬埔寨和南越保大政权。5月7日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改变了整个印度支那战场的形势。6月18日,主张停战的孟戴斯-弗朗西斯政府上台,7月20-21日,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各种协议。它包括《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关于在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关于在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关于在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等文件。主要内容有: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三国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容许任何外国在三国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以17度线、9号公路稍北为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划出老挝的桑怒、丰沙里为寮国抗战政府军队集结区;法军在协议规定期限内从印度支那三国领土上撤走;老挝和柬埔寨在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越南在1956年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该国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美国没有在《最后宣言》上签字,但声明将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妨碍协议的实施。8月31日,印度支那停战。日内瓦协议是印度支那人抗法战争的成果,有利于印支三国的独立。

10.【万隆会议】

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11.【求同存异】

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 120 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第26届联大】

1971年10月25日召开,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2.【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

联合国成立以来,台湾国民党政府一直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政府要求联合国驱逐台湾代表。但联合国不予理睬。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由此产生。联合国第26届联大解决了这一问题。

3.【乒乓外交】

指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4.【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5.【无敌国外交】

80年代外交。80年代,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壮大,美苏争霸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态势。中国已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我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故称“无敌国外交”。

6.【两个拳头打人】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这个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战略被形象地比喻为“两个拳头打人”。这是建国后中国外交战略的第一次调整。

7.【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外交方针。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8.【上海合作组织】

简称上合组织,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图说: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将政府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

公告函告各国政府,表示新中国愿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公告》 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50年

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初在莫斯科签订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23

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2000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 递交的国书。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

书。

124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 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

国书后合影。

1950年5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印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8月,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中)赴朝履新。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左三)朝鲜首任驻华大使李周渊(右三)等在北京火车站送行。

125

1950年6月,瑞典首任驻华大使阿马斯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宾主交谈。瑞系西方第一

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并发表讲话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

们身上。”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 与我国驻苏使馆工作人员在一起。

1950年11月,中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议,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中国台湾。

126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根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率谈判工作组抵朝参与谈判。图为参加谈判的中国代表及工作人员在板门店合影(前排左起:解方、李克农、边章

五、杜平、乔冠华)。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在板门店签字。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图为周总理一行步入会场。

图为经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的《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其 准备工作的初步意见》

127

1954年和1961年两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现被修缮一新并立有纪念铜牌。

1954年和1961年两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驻地花山别墅,现被修缮一新并立有纪念铜牌。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朝鲜外相南日、越南代

外长范文同合影

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印支和平问题交换了意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128

周恩来同法国总理兼外长孟戴斯-弗朗斯就印支和平问题交换了意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

总理的欢迎。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双方同意,五项原则被载入了该协定。图为1954年4月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与印驻华大使赖嘉文在北京签署上述协定。宋庆龄、董必武等中国领导人出席签字仪式。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图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129

1955年6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华,毛泽东主席到机场迎接。中国是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

1960年9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宴请来访的几

内亚总统古·杜尔。

1956年11月,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卜出席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支持埃及维护国家主权、反对英法侵略的大会。

130

1960年11月,古巴政府经济代表团团长格瓦拉访华时出席首都群众欢迎大会。同年9月,中古建交,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访问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 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 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十个非洲国家和缅甸、巴基斯坦,后又和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了锡兰(今斯里 兰卡)。图为周总理亚非十三国

之行飞行路线

131

周恩来总理访问阿联时同周恩来总理抵达马里,纳赛尔总统在一起凯塔总统到达机场迎接。

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前夕,加纳发生了企图刺杀恩克鲁玛总统的事件。周总理不顾危险,毅然决定仍按原计划前往,并建议打破礼宾常规,凡有总统参加的活动都可在总统驻地举行。图为周总理与恩克鲁玛总统会见的场景

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国家途中,临时决定应邀对尚未建交的突尼斯进行了两天的访问,并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与突方解决了建交问题。图为周总理与布尔吉巴(右二)等在一起。左一

为陈毅副总理兼外长。

自六十年代起,中国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合理地解决了同一些国家的边界问题。

132

1960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与缅甸总理奈温在中缅边界问题协定及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互致祝贺

中缅边界问题协定 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1961年10月,中国同尼泊尔边界条约在北京签字。图为毛泽东主席在刘少奇(左六)、朱德(右五)、周恩来(左三)、陈毅(左二)、贺龙(右一)等领导人陪同下会见来访的尼国王马亨拉 133 时宾主合影。(右一)等领导人陪同下会见来访的尼国王马亨拉时宾主合影。

1963年9月,刘少奇主席访问朝鲜,在金日成首相陪同下参观朝鲜工业

展览馆。

1963年11月,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和阿富汗王国内务大臣卡尤姆在中阿边界条约上签字。

1962年12月,中国同蒙古边界条约正式签订。图为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欢迎前来签约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

1963年3月中国巴基斯坦政府《关于标定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协定》在北京

签字。图为协定签字后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席巴基斯坦外长布托的答谢宴会。

中国与缅甸、蒙古、尼泊尔、阿富汗五国签订的边界条约。

135

巴基斯坦、

下载【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结构特征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www.xiexiebang.com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

    专题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评估检测[全文5篇]

    专题评估检测(五) 专题五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福州模拟)1953年7月,历时近三年的朝鲜战争以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结束......

    2012年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2012年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很系统) 第一课时 【考点阐释 】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

    10-2009-2014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

    2011年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

    名师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

    名师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15问) 【高三数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熟悉三轮复习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轮重点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复习,目标是全面、扎实、系统、......

    名师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

    名师谈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15问) 【高三数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熟悉三轮复习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轮重点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复习,目标是全面、扎实、系统、......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与报告 专题集训 12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与报告[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森林的枢纽戎 可红日待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