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质量评估人民版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质量
评估 人民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解析】选A。由时间“1955年”及关键信息“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转向„„寻求帮助”可知,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补偿训练】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
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的 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在艺术上允许各家各派自由发展,即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应该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即百家争鸣;故②错误,选择B。
2.(2016·佛山高二检测)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 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作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选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材料中是对封建社会分期的两种观点,不属于文化继承与交流问题,故A错误;百家争鸣是“双百”方针中的内容,是指学术问题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故B正确;百花齐放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问题不符,故C错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D错误。
3.(2016·三明高二检测)1960年春天,《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选A。《五朵金花》在国际上的获奖说明了当时电影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解析】选C。“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现象,与邓小平指示精神背道而驰。5.1980年初,《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解析】选D。“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正确。【补偿训练】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B.“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为”方针的提出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故B正确。
6.(2016·日照高二检测)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选C。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错误;D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7.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
【解析】选C。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正确;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在1973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错误。
8.(2016·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编写的一本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B.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 C.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D.“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
【解析】选D。近代化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错误;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义务教育制度,故C错误;注意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和口号“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故D正确。【深化点拨】“教育大革命”不等于教育大发展
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实为一场极宏大的政治运动。这场改革有“左”的色彩,提出“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虽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也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9.(2016·保定高二检测)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选C。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联系到1977年恢复高考,故C正确。【补偿训练】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举措是
()A.迅速恢复高考制度
B.启动“希望工程” D.实施“863”计划 C.颁布《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符合题干主旨,故A正确;“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义务教育法》是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错误;“863”计划主要是针对高科技领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
10.邓小平1975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A.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符合题意。
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解析】选C。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C.③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②④
【解析】选C。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70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3年,⑤发生在2003年。注意题干时间限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①⑤,故选择C。【深化点拨】“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6·抚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奇迹》整理 材料二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一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可以概括出当时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第二问可以结合每种方针的利与弊进行评价。第(2)题根据材料一陈诚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可以总结出第一问答案。原因可以从当时决策者和影响来总结。
答案:(1)教育方针:教育应该服务于抗战的军事需要;教育应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评价:第一种观点着眼于抗战时期的军事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是没有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第二种观点更为理性,以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一观点后来为国民政府所采纳,推动了抗战时期教育的发展。(2)相同点:教育为现代化(近代化)服务。
原因: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决策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长远的教育眼光;民族复兴的需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14分)(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4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原子弹的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提炼信息。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研制成功。说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克服困难,创造辉煌。(2)杂交水稻技术。
第二篇:2018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质量评估人民版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
质量评估 人民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历史现象最早出现的是()A.雕版印制《金刚经》
C.用破渔网制作纸张
B.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解析】选C。雕版印制《金刚经》出现在868年;唐朝末年,火药武器用于战争;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破渔网等制作纸张;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故C正确。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选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影响及“宋代”。A、B发明于汉代,C隋唐就出现了。
3.“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 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解析】选B。A、C是在明清时期,D《窦娥冤》是在元代。故选B。【补偿训练】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此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解析】选B。题干材料意在说明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而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
4.(2016·延边高二检测)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解析】选D。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A排除;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B排除;传统小农经济下,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C排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D正确。故选D。5.(2016·全国II卷)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三体石经》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正是楷书之前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所以B正确。
6.有学者评价唐代某书法名家的字“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确乎达到美的某种极致,却仍通俗易学,人人都可模仿练习”。下列各项,属于该书法名家作品的是()2
【解析】选B。题干描绘的“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符合楷书的特点。选项中A是篆书,B是楷书,C是草书,D是行书。
7.(2016·宜宾高二检测)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简直就是舞蹈、音乐,充满激情,“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作品中的字体是()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解析】选C。材料“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该字体豪放、随性的特点,隶书整齐安定、端庄,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符合材料描述,故C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8.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解析】选D。文人画在唐朝时已经出现,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此时理学还未兴起,A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B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C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选D。【拓展延伸】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
9.电影《梅兰芳》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解析】选C。京剧不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也不是以北京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故A、B、D的说法错误。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徽戏、汉戏)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C正确。【补偿训练】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汉赋
B.宋词
C.京剧
D.传奇
【解析】选C。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再加上题干中“丑角”行当,可以断定选C。
10.(2016·揭阳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文化普及,平民能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故①正确;宋词在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成为平民与精英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故②正确;京剧是清朝时期北京的特产,故③错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反映了汴河一带的繁荣,故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11.(2016·呼和浩特高二检测)《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辉煌的开端,同时,它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又是我国古文明的载体,是古代社会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下列关于《诗经》说法有误的是()A.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影响深远 D.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解析】选C。《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所处时段及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A、B、D的叙述都是正确的;而C的说法不符合其现实主义手法的史实,故选C。
1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所说的“风骚”主要是指()A.唐诗和宋词 B.国风和《离骚》 C.楚辞和汉赋 D.国风和汉赋
【解析】选B。毛泽东诗词中的“风骚”主要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13.诗风狂放炽烈,作品中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的诗人是
()A.杜甫
C.李白
B.白居易 D.王维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李白诗风格的理解,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解析】选B。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元代由于取消了科举制,“士才无所用”,从而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以及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故应排除A。C与题干不符,D在题干中并未反映。
15.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选C。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C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1)依据材料一,归纳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12分)【解析】此题是图文结合的材料分析题。第(1)题从图片中观察、获取书写材料的脉络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文字演变的趋势和过程。第(2)题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帛绢、纸的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
(2)作品意境角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形写神”,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表达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艺术特征角度: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等。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6分)(2)据材料二,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5分)(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 因素。(7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2分)【解析】第(1)题,结合“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等信息作答。第(2)题,“楷法遒美”意指楷书,唐代杰出的楷书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答。第(3)题,注意结合“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等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第(4)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1)统一文字。意义: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2)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3)平民化、通俗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三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云和中学周林仙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 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二是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高峰,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红色娘子军》是五十年代非常著名、广受赞誉的的芭蕾舞剧,也是中国最早的芭蕾舞剧。成长在21世纪的我们如何理解和欣赏历史文化?如何通过它来透视中国的历史发展?对于文化,我们有太多的感慨与见解。在我看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精神财富,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每个民族及其特定历史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状况。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全过程之中,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的民族文化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强大。今天,让我们一起开始现代中国的文化之旅。
一、新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表现: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
A、文学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实际,赞扬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最可爱的人 ”成了志愿军的代称。
柳青《创业史》: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陕西省关中平原互助合作运动初期的农村生活。其以一个互助组的发展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的建立过程为脉络主线,生动地记叙和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生活面貌,从而揭示了这场革命中所引起的矛盾的广泛性和产生变化的深刻性。由此,可以说《创业史》真切地描绘了农村典型的现实图景,歌颂了梁生宝组织大伙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高尚境界与情怀,是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优秀作品。
问: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五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你们看过吗?雷锋之歌红岩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
B、戏剧:
《茶馆》,195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把老舍话剧的代表作 《茶馆》搬上舞台,受到戏剧界和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一幅长卷式的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将我国1945年前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实纳入了这出剧中。记录了中国近五十年间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演变和中国民的觉醒过程。剧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巨大的社会容量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茶馆》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
问: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五六十年代的戏剧作品?
《蔡文姬》《文成公主》《龙须沟》《关汉卿》„„
C、电影《英雄儿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上甘岭》《南征北战》《青春之歌》《地道战》《地雷战》《甲午风云》《小兵张嘎》„„
D、歌舞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描绘中华民族近几代历程为内容,形象概括了中共诞生到新中国成立28年间,中国人民走过的斗争历程,展现了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解放战争,天安门前欢庆胜利等历史场景。是中华文艺空前集中展现的颠峰之作,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的最大盛事之一,轰动全国,史无前例,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它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旋律和绚丽多资的表演艺术,在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留下了广为传唱的一些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过渡:然而,历史似乎和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总是不能沿着直线前进,在螺旋式的冷幽默中,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令人震撼的所谓革命——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有将是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
1、表现:
A、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
B、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
C、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
【联系地方史】同学们知道在文革期间,云和的文化遭破坏的事情吗?(孔庙)
D、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三)飞香走红满天春——新中国文化的第二高峰(大地春回百花放)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确实,78年冬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大地春回,⑴文学创作再次出现勃勃生机。
矛盾文学奖(刘心武《钟鼓楼》、路遥《平凡的世界》农民子弟读书生活)
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上也日益多样化,出现从传统的民族形式到汲取外国作品表现手法的各种探索。
⑵影视艺术迅速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拍摄的故事片已达2000多部,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大决战》、《大转折》、《开国大典》等。
电视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1958年,但在文化事业中发展最快。电视剧后来居上,蔚为大观,《四世同堂》、《西游记》、《红楼梦》等相继在全国观众的聚焦中亮相。电视文艺精彩纷呈,尤其是每年的春节电视晚会,是全国老百姓的“文化年饭”。
【说一说】你知道在影视戏曲方面政府奖项的名称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名称吗?
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获金鸡奖《开国大典》《焦裕禄》《可可西里》。
B、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体现了中国人的自尊和骄傲。
2001年7月13日: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的日子。北京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萨马兰奇宣布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令华夏儿女无不欢心鼓舞。在08年奥运会倒计时472天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新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想一想】 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过程?
【想一想】 下面请同学结合自己阅读的有关文艺作品的内容,谈谈建国初期这些作品的特点,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问题探究】: 为什么新中国的文化能够如此繁荣?(多角度政治和经济)
A、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B、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C、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建设社会主的开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关于京剧是继承还是消灭的争论,1951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针对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提出了“百家争鸣”;1956年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题材、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这种学术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作用
1)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规律的方针)
2)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原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议一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左倾、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文革期间,我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总结经验,提出“二为”】
78年冬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大地春回,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19年后的相聚。邓小平致辞。探讨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要勇于艺术创新。
三、自由论坛、探寻规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谈一下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四、历史升华——当好民族文化的守护神
从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中,反思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日益国际化却时日丧失民族本来的东西,引出姜昆的两会走笔。
综观时下的文化景观,可谓繁荣。但也有一些现象引起人们的反思:就作品而言,搞秀视听节目地毯式的“轰炸”、节目的随意性、创作的即时性,影响了作为艺术品的深度和厚度,与我们追求的经典和永恒相距甚远。就人才来说,有些青年人以极纯的热情刚接触民族文化艺术,想以传承人来投身事业,却一瞬间被“外面世界很精彩”诱惑而去。有的京剧演员唱了歌,曲艺演员演了小品,舞蹈演员走上了影视,戏曲作家成了电视栏目的撰稿者。老艺人身怀绝技,一腔热情寻找托艺之人,但有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竟拂袖而去。多少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地看到孩子们只知道张学友不知李时珍,四大发明居然写出了“筷子”的答案„„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已经边陲化了,已经成为了欧美文化的附属品,我们确实应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文化,但同时也更应坚持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中华文明有博大的胸襟,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中国人一定要以中国的文化为荣,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不要让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远离我们,不要让我文化的经典束之高阁。
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至为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为民族,为将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民族文化守护神的职责!
联系读书节的宗旨,呼吁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让自己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神。
第四篇: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教案范文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教学重难点:重点:“双百”方针;“二为”方向;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几百万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但由于“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这一方针 未能坚持执行。“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文化事业遭受沉重打击。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思考: 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几个阶段?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与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含义: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2、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激情。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4、代表作:
文学: 如《红岩》、《红日》、《红旗谱》等。电影和戏剧: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剧目 大型音乐舞蹈诗: 《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受到广泛赞誉,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
二、“十年**”与文化凋零
(一)、“十年**”
1、导火线: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2、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3、标志:
1966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二)、文化凋零
1、原因:
1)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2)江青等四人帮批判、迫害文艺工作者
2、表现:样板戏流行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授新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具体措施及作用:
(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A、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A、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
作用: 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
作用: 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3)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1、表现;(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2)“文革”中的 “教育革命”。(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
2、影响: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过程:(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战略思想)-----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A、原因:
①科技是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
1967年,中国又成功爆炸
(2)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
第五篇: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4.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5.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7.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8.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9.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0.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1.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整体感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虽经历了曲折,但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国以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令人瞩目,是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知识清单]
一、建国以来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要成就:文化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其他艺术作品。
主要特点: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精品纷呈,地位突出;时代特色鲜明。
繁荣原因:(1)新中国成立使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3)“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开展。(4)“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2、“文革”时期文化的凋零
主要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一枝独秀。
凋零原因:(1)文化领域“左”倾错误泛滥,林彪、江青等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2)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浩劫。(3)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遭到批判和迫害。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4)一批国家级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体育事业的成就:(1)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2)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3)XX年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4)XX年,北京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二、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
发展成就:(1)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2)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面向工农及工农子女开门办学。(3)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5)刘少奇倡导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6)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历史作用: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主要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2)教学体制受到严重破坏。(3)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招生制度遭到破坏。
严重后果:一度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原因:(1)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2)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初步建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成就:(1)实现“两基”目标。(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4)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建国以来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科技发展
发展原因:(1)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2)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效力,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突出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2)医学科技领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领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新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
发展条件:(1)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邓小平的重视: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3)实行科技体制改革。(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相继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6)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重大成就:核技术领域:(1)和平利用核技术;(2)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空间技术领域:(1)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3)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领域:(1)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成功进行了“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1)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2)建立了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
巨大作用:(1)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2)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重点突破]、“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实践上有何相似的显著效果?
不同背景:“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二为”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内在联系: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都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
显著效果:都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2、“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形势:(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核心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历史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两个时期科技发展的条件有何不同?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何特点?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条件: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几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为雄厚。五六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使科技发展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八九十代科技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特点:五六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突出成就较少。八九十年代:民用科技发展较快;尖端科技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
共同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除各种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A、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3、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郭沫若
4、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c、积极改革学制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5、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结合中国实际而倡导的教育制度有:①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②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③职业教育制度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许海峰
c、蔡建华
D、李宁
7、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的是
A、“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发展
B、党和政府制定了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
c、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发展更加迅速
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针是在 A、1949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26年
0、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①学前教育
②大学教育
③中小学教育
④成人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
A、农业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下列关于“文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c、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始
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在:
A、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B、视察景山学校时
c、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D、全国科学大会上
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5、建国初期,我国科研工作起步的原因包括: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②国家科委的成立③海外知识分子纷纷回国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世界首创的是
A、人造卫星上天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7、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主要说明了
A、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能技术
B、中国的原子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
D、中国积极利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
8、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是
A、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B、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9、下列科技成就中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是
A、完成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B、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c、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D、开发了曙光超级服务器
20、下列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技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四人帮”把今天我们社会里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歪曲成为阶级对立,正是为了打击迫害知识分子,迫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
(3)材料澄清了当时社会中的什么错误认识?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x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中国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严加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沙漠,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材料二:“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2)原子弹最先研制成功是在何时何地?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二阐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
(4)上述两则材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共2小题,第23题14分,共28分)
23、简要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什么显著的发展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党和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专题五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0
A
D
B
D
A
B
B
B
c
D
c
A
B
D
B
B
D
D
A
B
解析1:要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主要对国内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A。
解析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1、(1)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科技是生产力。(3)将脑力劳动者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使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2、(1)原因: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封锁,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革命成果,必须大力增强国防力量。
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
(2)1945年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加快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
(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4)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言之有理的均可得分)
解析: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主要考查六十年代和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同时又涉及到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就能很好地得出答案。
三、问答题
23、(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24、趋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措:提高和改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加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成就:在核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领域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解析:本题基础性较强,学生所要回答的举措和成就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同时,该题还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举措和成就,题中的“趋势”一问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