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院案件质量与效率评估考核办法
关于《全省法院案件质量与效率评估考核办法(试行)》运行情况的分析报告
【 发布时间:2007-12-28 01:58:41 点击数:2305 】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课题组
科学、合理地界定公正与效率的评判标准,确定审判、执行质量和效率的具体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管理,从而建立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对促进案件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推进审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全国各地法院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2004年7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全省法院案件质量与效率评估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十率”考评体系),全面推行以上诉、抗诉率,申诉上访率,改判、发回率,案件未结率,审限内结案率,调解、撤诉率,执结率,执行标的到位率,人均结案数,已结案件归档率等十个指标为评判依据的“十率”评估考核系统。该评估体系试运行一年多来,省高院每月对各地市中院进行评分排名,使各地法院的审判工作通过十项数据指标直观地显示出来,对衡量法院审判工作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如何科学地评价法院的审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作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该考评机制也促进了各地法院积极抓好审判管理,特别是抓好与考评机制相关的“十率”指标,从整体上推动审判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高。
为了考察“十率”运行过程中的特点,分析总结“十率”考评体系试运行以来的情况,探讨如何完善考核指 标的设置和评估体系的构建,思明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关于„十率‟运行情况的评估分析”司法统计分析课题小组,自2005年7月起,对2004年7月以来全市法院以及全省各地法院“十率”指标完成和排名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中,课题组搜集了各地法院的相关数据资料,深入思明法院各部门以及集美、同安等兄弟法院实地调查,并组织了四场专题座谈会,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报告。
关于“十率”指标运行情况的特点
为了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十率”指标运行情况的特点,我们把考评体系中的十个指标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包含主要反映审判质量的四个指标¬--上诉、抗诉率,申诉上访率,改判、发回率,调解、撤诉率;第二组包含主要反映审判效率的四个指标--审限内结案率,案件未结率,人均结案数,已结案件归档率;第三组包含反映执行工作的两个指标--执结率,执行标的到位率。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在“十率”中没有“结案率”这一指标,但实际上由于“结案率”是长期以来法院展现审判业绩的习惯性指标,目前仍然是主导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因此在“结案率”的影响下,“十率”指标大多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有些工作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上诉、抗诉率,申诉上访率,改判、发回率,调解、撤诉率是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的四个指标,并且与长期以来各级法院通常使用的“结案率”具有密切的关系。
1、上诉、抗诉率:
上诉、抗诉率指统计期间上诉、抗诉案件数与同期一审、二审案件结案数之比。分析思明区法院2004年7月-2005年8月的数据,我们发现上诉、抗诉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一、二)
表一:思明区法院2004年7月—2005年8月上诉、抗诉案件情况表
月份 上诉抗诉案件数 一审结案数 上诉率、抗诉率(%)
二○○四年七月 80 296 27.02% 二○○四年八月 224 618 36.25% 二○○四年九月 106 719 14.74% 二○○四年十月 126 653 19.29% 二○○四年十一月 120 919 13.06% 二○○四年十二月 52 1592 3.37% 二○○五年一月 308 306 101.65% 二○○五年二月 175 348 50.29% 二○○五年三月 297 602 49.34% 二○○五年四月 95 643 14.77% 二○○五年五月 109 660 16.52% 二○○五年六月 79 1212 6.52% 二○○五年七月 146 417 35.01% 二○○五年八月 103 681 15.12%
通过上述二表可见,思明区法院一年中结案的高峰期在6月和12月,上诉、抗诉的高峰期则在7、8月和1、2月,特别是1月份的上诉抗诉率更高达101.65%。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达到半年和年终结案率目标,法院全力以赴清案。在有限的时间下,案件能判则判,法官无法在案件的调解上花时间,很多案件都以判决形式结案,案件的服判率难以保证。而判决的案件大多在随后的7月和1月生效,生效后,当事人对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从而导致的上诉案件数量大增。同时,经过年底高强度的清案活动后,法官办案能动力下降,7、8月和1、2月的结案数也相应大幅下降,两方面的因素必然导致该期间成为上诉、抗诉率的高峰期。
因此,要避免这种周期性的上诉抗诉高峰,就必须尊重审判规律,以人为本,摒弃以“结案率”为中心的审判业绩评判标准,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2、调解、撤诉率:
调解、撤诉率指统计期间一审、二审、再审民事案件中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数与同期一审、二审、再审民事案件结案总数比。设置该率的目的是鼓励、引导法官尽最大可能争取调解结案,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但同样由于“结案率”的影响,调解、撤诉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周期。(见表三、四)
2004年7月至11月调解撤诉案件数与结案数呈同步缓慢上升趋势,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结案数最高,调解撤诉案件数也最高,但相应这两个月的调解撤诉率在2004年7-12月和2005年1-8月这两个期间内却都是最低的。
诉讼调解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充分沟通,需要法官居中主持双方互相让步。但在巨大的案件压力面前,在高结案率的压力下,法官的精力是有限的,选择了提高结案数,就必须牺牲调解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超乎寻常的高结案数必然导致低调解率。
我们还从厦门各基层法院调撤率图表中发现,思明区法院基本上一直处于最低点,这除了案件量的因素外,还与每个法院的地域特色有关。思明区地处厦门市中心区,民商事纠纷多,新类型和疑难复杂案件多,案件难度相对较大。例如,2004年7月-2005年8月,该院受理的人身权纠纷、股票证券纠纷、股东权益纠纷、居间合同、行纪合同等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达到823件,占民商事案件的11.8%。
3、申诉、上访率:
申诉、上访率指统计期间向本院或上级法院、有关部门申诉、上访案件数与同期裁判生效案件总数之比。申诉、上访案件数指统计期间向本院或上级法院、有关部门申诉、上访的案件数。申诉、上访案件数在本年度内一案多投的,不重复计算;隔年再投诉的,可重新计算;向不同层级法院投诉的,则分别计算。
信访问题的实质是案件质量问题,因办案人员的责任引发的信访案件,要追究原办案人员的责任。把办案的社会效果作为审判质量考评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引导法官在办案中自觉将法治意识与大局意识机结合起来,将法律条文的准确适用和司法目的的实现结合起来,既要严格司法,又要善于司法,讲求司法艺术,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做到定纷止争,“化干戈为玉帛”,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节选了2004年12月及2005年1月结案数有较大反差的两个月份比较(表六),全省申诉上访率的走势相似,表明结案数的多少并未对申诉上访率造成影响,而且,调撤率高低也与申诉上访率没有关联。福州地区一直处于较高态势,厦门一直保持相对较为平缓的态势,这可能与每个法院对申诉上访案件数的统计口径理解不一有关,也可能与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有关。因此,申诉、上访率对考量法官司法能力、审判业绩、业务水平的作用并不明显。
4、改判、发回率:
改判、发回率指统计期间经二审、再审改判及发回重审案件数与同期二审、再审结案总数之比。它仍然是衡量一个单位、部门和法官个人审判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现着案件实体裁判的公正程度。设立实体裁判公正率这项指标,旨在引导法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实体法作出裁判,确保案件裁判结果处理公正,最大限度降低发回改判率。
从表七、八分析,改判发回率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有些法院在个别月份的改判发回率达到100%,而他们的改判发回案件数仅仅为个位数。全市的改判发回案件主要集中在思明、湖里两个基层法院,显然与受理案件量成正比。
针对发改案件量居高不下的现状,思明法院在今年第二季度组织了发改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对今年以来被二审发改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评查。评查结果表明,发改案件中存在大量的系列案件。而除了少数案件确实存在程序或实体上的问题外,绝大多数的案件属于一、二审法院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分歧。为了有效地控制发改率,提高一审法院司法的公信度,我们认为,有必要充分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业务指导和上下级法院的沟通交流,并努力提高司法的统一性。
5、审限内结案率
审限内结案率,是指统计期间一审、二审、再审案件在法定审理期限内结案数与同期一审、二审、再审案件结案总数之比。统计2004年下半年的数据,全省除福州、泉州、厦门三地两级法院在个别月份审限内结案率未达100%外,其余地市两级法院的审限内结案率均达100%。进一步分析这三个地市两级法院关于该率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仅仅是个别法院因个别案件未能结案,而导致该率未达100%。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所有超审限结案的案件数量仅为个位数,所占的比例达不到一个百分点。以厦门为例,2004年下半年厦门市两级法院中,仅湖里法院四件案件超审限(见表九)。
表九:湖里法院审限内未结案件情况
审理月份 各类案件在法定审理期间内结案数 各类案件结案总数 审限内结案率 2004年7月 304 305 99.67% 2004年8月 324 327 99.08% 统计全省2005年1-4月的数据,仅泉州两级法院1、2月,莆田两级法院4月该率未达100%。因此,可以说各级法院基本上均能于审限内结案,超过审限结案仅是例外情况。
关于各类案件的审限,三大诉讼法均作了相应的规定,在司法解释中对审限的期间计算也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相对于审判质量而言,审判效率更偏向于定量范畴,更容易通过数字统计加以考查,且现行法律对审限在期间上均有明文规定,为这样的考查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审判效率的考量即应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审限内结案率基本达100%说明诉讼法上关于期间的规定在目前的审判工作中是合理的。能否在审限内结案,是评判效率的参考标准之一。将审限内结案率作为审判效率的一项数据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该率应作为评价审判效率的主要依据之一。有意见认为该率基本上为100%无须统计即可得出,意义不大,可予省略。基于前述的理由,我们认为,恰恰相反,该率体现了法定时间内完成审判工作的情况,是规范司法的一项重要体现,是办案法官追求效率的体现。统计数据的价值关键在于是否反映质量或效率而不在于因数据稳定、变化不大而不予考虑。在审限期间内结案依法体现了法定的效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审限内能用更短的时间结案且能保证案件质量,则是更为理想的情况。
6、案件未结率
案件未结率指统计期间各类未结案件数与新收及旧存案件数总数之比。
从图表十、十一中我们发现这个V字的“两翼”平缓,在中间突然向下深入,形成角度极小的锐角。V字的底部正是12月,是全省各地法院未结率最低的月份,也就是(新收及旧存)案件数总数的结案率最高的,其余月份的未结率相差不大,相对稳定。
在通常的语境中,结案与未结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案件未结数与结案数总和即是案件的总数(指统计期间的各类案件含新收、旧存),相应的结案率与未结率总和为100%。因此,在“十率”中虽无案件结案率,但从本率中则可简便地、反面计算出案件结案率。正如前文所述,多年来案件结案率作为基本效率指标体现在对外的信息中,在习惯地将该率视为重要指标后,该率反过来影响着法院工作,成了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近年来,这一指标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因为案件的质量、案件的公正性难以量化,而即便可以量化仅单纯的以某项数据为标准是难以保证准确性的。因此,相应地“拔乱反正”的措施是淡化该数据甚至不体现案件结案率,各地法院用其它数据取而代之。
从表十、十一以及前表三可见,各级法院至12月时集中力量清理当年未审结所有案件,并未考虑到诉讼案件的各种实际情况和法律的规定。首先,司法是消极地被动地,法院不能主动上门揽案,各种案件的起诉均由当事人主动提起,法院被动立案受理。受理案件的类型、数量,特别是何时提起诉讼均不能由法院主动控制,按照诉讼法的规定也不能主动控制。从概率学的角度而言,每月平均受理的案件数量应该是接近的。但从这几年来看,法院受理的案件总量是逐年递增的。而因为拖欠工资、企业年终结算等原因,往往到12月时案件激增。要求在该年度审结案件包括对12月份新收的案件亦予以结案,在这样的工作量下,是难以完成的。其次,司法具有严格的诉讼程序及诉讼期间要求。不管是哪一类型的案件,诉讼法上均有相应的送达、期间、期日等规定以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即便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也仅是相对普通程序缩短了时间,所以也难以做到在当年对所有案件及时结案。为了提高年中和年底的结案率,在每年的5、6月份和11、12月份,法院往往采取集中清案的方法以减少未结案件数,并且在6月和12月上旬就截止收案。这造成了每年年底新收案件数暴跌,结案率大幅提高,第二年1、2月份上诉案件数猛增的现象。更严重的是,这种一味追求结案率的做法对广大法官产生了错误导向,挫伤了法官严格依照法律办案的积极性。从前文数据分析中可见,审判工作的许多方面甚至陷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应当改变对案件未结率的认识,如果继续以提高该率指导法院的工作,让“指挥棒”的反作用继续存在,对内则自加压力,使法官违背审限规定、程序规定,加班加点地争取于12月份审理案件,如此提速、加速办案,势必难以保证案件质量。以12月1日立案的民事案件为例,依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审理期限至下一年度的5月结案,而强调年度结案率即该年度所收案于当年度结案,则把有六个月法定办案期限的案件要求于一个月内办结,审判质量令人担忧。片面强调效率,质量将可能下降。而对于审判工作而言,公正的价值是优于效率价值的。
7、人均结案数
人均结案数指统计期间本院办结各类案件总数与该院上年底全部正式在编人员总数之比。
表十二:2004年下半年福建省各地法院人均结案排名表:
名次 地区 案件数厦门 32.9 2 莆田 30.5 3 泉州 28 4 福州 21.3 5 龙岩 15.4 6 漳州 14.7 7 南平13.3 8 宁德 12.5 9 三明 12.2 上表显示各地法院人均办案20件,假设上半年的收案同下半年一致,则全省各地法院人均年办案数为40件。这个数据与全国的数据几乎一致。中国2001年平均每位法官审结诉讼案件27件,加上执行等案件,平均每位法官审结39.8件。以全国20.44万的法官为基数,按照最高院公布的2003年全国审结的“各类案件和执行案件”共8138944件 计算,我国法官的人均结案数仍然是39.8件。
那么,让我们与美国法官的人均办案数进行比较。美国法官的年结案数:在2002年,联邦巡回法院法官的人均办案数为485件,而作为初审的地区法院则达到人均518件。当然,这是直接数据的比较,不能仅据此惊叹两国审判效率的悬殊,除了审判程序等因素的不同外,还应详细分析数据统计的差别,因为如此差距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人均结案数”中的这个“人”所指对象不同,美国指正式任命并实际审理案件的法官(甚至因法律程序规定的不同,主要由辅助人员完成工作量的案件亦统计为法官审理的案件),而我国则指所有具有法官职称的人员(其中包括行使领导职务、行政职务、司法研究而未审理案件的法官,甚至包括后勤等无法官职称的工作人员)。这种关于主体(审理案件人员)统计的差别,可从如下关于全省人均结案率的统计中更为详细分析中得出。
在全省关于该率的统计是以全部正式在编人员为基数计算人均结案数。当前法院在编人员主要由法官(包括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后勤人员组成。我们认为,以这样人员作为统计基数利弊各半。有利的是:以全部在编人员作为基数计算人均结案数,有利于促进法院领导合理地调配审判资源,将审判人员与其他人员的比例调整到最合理、最利于审判工作的限度,同时可以考察一个法院是否善于利用资源、是否具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改革的能力,即“司法能力”。另一方面也便于统计口径的统一性。而不利的是:由于不具备审判职称的人员依法不得审理案件、一部分具备审判职称的法官(如院长、副院长、纪委监察室)因从事领导职务而无法审理案件或极少审理案件,因此,将未办理案件的人员也列入办案法官之列统计人均办案数,则混同了不同的主体,得到仅是笼统的总体人员“生产力状况”的数据,是一种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等同的粗略统计数据,这样的数据并未进行职业区分,无法体现专业分工,难以准确体现审判效率。虽然脱离后勤和其他辅助人员单纯依靠法官则无法从事审判工作,但这种计算方法与目前对法官职业化的要求和科学设立内设机构的趋势尚存在一定矛盾。
8、已结案件归档率
已结案件归档率指统计期间各类归档案件总数与全部生效案件总数之比。之所以强调该率,与有些法院对案件归档工作重视不够,案件卷宗管理混乱甚至发生卷宗丢失事件有关。案件及时归档有利于查阅、参考、保密等重要意义,卷宗的归档会影响到审判工作。基于各地法院归档工作十分混乱的现状,该项指标在有效地引导法院加强归档工作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04年7月起,仅思明区法院累计清理多年来积欠未归档案卷就达6000余件。因此,虽然已结案件归档率更多地体现了法院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案件的质量和效率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实际工作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9、执结率
执结率是指统计期间执行案件结案数与同期新收及旧存的执行案件总数之比。“执行案件数”指自动履行完毕、强制执行完毕、和解履行完毕及依法终结实体执行的案件总数。
从表十三我们看到这个图形的顶部正是12月,是全省各地法院执结率最高的月份,其他月份的执结率普遍偏低,特别是第一季度的执结率基本上在10%左右徘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前述结案率的弊端时已经阐述,执结率实际上就是执行案件的结案率。目前采用的执结率统计的是每月执行结案的数据指标,一定程度的避免在某段时间内刻意追求数据的提高,影响执行工作的正常运行规律,配合其他各项综合指标就更能准确体现各个法院执行工作的数量和质量。
10、执行标的到位率
执行标的到位率是指统计期间所结执行案件中实际执结标的总额与同期申请执行标的、上期未执行标的总额之比。执行标的到位率和执结率实际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不可分离。执结率高,执行标的到位率就相应的高,相反执结率降低,执行标的到位率要提高也就无从谈起。从表十四可见执行标的到位率普遍较低,在全省各地市中厦门地区的执行标的到位率排名第一,2004年下半年的执行标的到位率为78.56%,其他地区就更低了。造成执行标的到位率低下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厦门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执行标的到位率高一些说明了该率与地区经济息息相关。应该说执结率是完成案件数量的指标,执行标的到位率就是执行案件的执行工作效率指标,执行标的到位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执行工作效率的高低。值得一提的是执行标的到位率的计算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不能单独取某一小段时间内的执行标的到位率进行考核。对该率的统计期间可以按月或按季,但考核期间应该更长,这样才更科学合理反映法院执行工作。此外,执行标的到位率也仅仅是法院各项工作指标的一项指标,因此评判执行工作不能仅根据执行标的到位率,而应当全面的考核各项综合指标。
关于对“十率”考评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案件质量考评体系是一项综合性评估指标,目的是通过制度性有效管理,建立起各单位、各部门较为客观、全面的档案资料,实现对审判工作管理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客观性。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大都采用以年结案率为基本效率指标,以案件的改判发回率为基本质量指标的评估模式,很难准确评价案件审判的总体情况和个案审判的质量和效率,对法官更缺乏客观具体的考核标准。通过实际运行,可以说“十率”指标的设置对法院内部长期的考核制度带来了冲击力和革命性的影响。考评指标为法院审判业绩考核、对法院党组管理法院工作、调配审判资源等方面提供了量化的数据,有力地促进了法院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法院法官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十率”指标的设置具体细化到每一项指标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第一部分的数据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十率”考评体系的作用
一是“十率”把法院的日常审判工作分解为10项具体工作目标,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将工作任务和量化目标分解到每个法官,做到了管理有确定的程序和完善的规范,考核有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标准。二是通过通报存在的问题对每一位法官都起到警示作用。有的法院还对每个法官的工作业绩逐月统计,定期通报计入法官的业绩档案,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使承办案件的法官有压力和动力。通过工作绩效和个人利益的结合,把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到岗位目标考核中,从而使每一位法官对自己的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效率给予的极大关注。三是各级法院通过对“十率”指标的关注和研究,针对审判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通过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有效地促进了与之相关的各项审判工作的发展。例如,为了缩短办案周期并提高调解率,思明区法院成立了小额民事诉讼调裁庭,专门负责审理标的5万元以下的简单民商事案件,今年上半年调裁庭人均结案326.5件,调解率达到63%,高于全院大约10个百分点。
“十率”考评指标对审判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作为审判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体系,它应当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可以通过数据指标的变化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和决策,而不应当作为评价法院工作的绝对标准。作为被绝对化的统计数据,其将丧失客观性,而且极易滋生为了数据而工作的错误观点,使这一考评体系偏离原意。
二、对完善“十率”指标的建议
1、取消上诉抗诉率、案件未结率。
上诉抗诉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息诉服判方面的工作情况,但上诉和抗诉是诉讼当事人所享有的法定权利,案件质量的高低并不必然导致上诉抗诉率的高低,当事人行使上诉抗诉的权利也并不能够必然推定案件质量的问题,因为这里还包含有诉讼技巧、规避法律等其他因素。因此,上诉抗诉率在反映审判质量方面并不具有代表性。在考评体系中已经有调解撤诉率这一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法官息诉工作的成效,上诉抗诉率指标建议予以取消。
案件未结率与结案率属于“孪生兄弟”。如前文所述,由于结案率的影响,人为地分割了正常的审判期间,使上诉抗诉率、改判发回率、调解撤诉率这些反映案件质量的指标都产生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期间内不正常波动的现象。目前,结案率已经演变成评判法院审判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左右着一切工作决策。根据指标决定办案数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重背离了审判工作的客观规律,其弊病影响了法院及其法官正常的工作秩序,使多项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我们认为,审判效率可以通过人为因素进行合理调整和提高,但如何提高效率,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如何促进法官提高办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审判机制等等,当然这并非本课题探讨的内容。而衡量审判效率,可以通过法定的审限内结案率并增加其他相关的细化指标,如平均审理天数等得以实现。
2、增加平均审理天数指标。
审理期限是法定期间,仅以审限内结案率尚不足以全面考察审判效率,因此建议增加对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的统计,同时不同类型案件审限要求不同,对各类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也应进行统计,以更详细直观地体现该方面的审判效率。另外,增加对依法延长审限、中止审限、中断审限、暂停计算审限未结案率的统计,亦有利于更全面地为考查各种情况下的结案率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我们认为,司法工作的性质特别是关于审判质量,难以通过简单量化而得出,因此,在数据统计上应尽量细化,以便更大程度上的确保准确性。
3、改变人均结案数的统计方法。
据前文人均结案数一节所述,目前人均结案数基数的统计方法虽然各有利弊,但为了使工作量的计算更为合理,建议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案:一是按照目前的统计方法,但增加以实际办案法官作为基数统计人均办案数指标,两个指标互为参考,通过二个率的比较可以体现职业法官与其他人员效率。二是将目前的统计基数修改为具备审判职称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引导法院对法官和书记员、辅助人员、后勤人员等不同人员进行序列化区分,充分体现专业分工,利于法官的职业化发展。
另外,对于沿海地市与内陆地市的案件数及办案数相差较大问题,例如排名第一的厦门与排名最后的三明人均结案相差接近二倍,其根源在于各地法院在工作人员比例、内设机构的配置上的标准一致,虽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案件数量远高于其它地区,但人员编制和机构都按照同样的级别标准设定。因此,我们认为法官的人数与其他人员比例、机构设置,应以该地区案件数量作为主要参考依据,以免造成严重的忙闲不均现象。
4、统一申诉上访率的统计口径。
申诉上访率由于在统计口径方面存在理解不一的情况,该率的统计在准确性上不足。“申诉、上访案件数指统计期间向本院或上级法院、有关部门申诉、上访的案件数。申诉、上访案件数在本年度内一案多投的,不重复计算;隔年再投诉的,可重新计算;向不同层级法院投诉的,则分别计算。”对于申诉上访案件数的计算,产生口径不一的就是 “向有关部门申诉上访”中的“有关部门”的范围,应当予以明确。鉴于司法的特殊性,建议有关部门的范围确定为:党委、人大、政协、纪委,对于向不同层级的部门重复投诉的,不重复计算;一案向不同部门多投的,亦不重复计算。同时,对于向不同层级法院投诉的,建议也改为不重复计算。这样,有利于比较准确、直观地反映申诉上访的案件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税务稽查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稽查审理是指税务机关的专门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对稽查终结的涉税案件依法进行审核和作出处理决定的过程,是税务稽查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保证稽查局依法行使职权,保证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质量,确保对各类税收违法案件处理的公正、公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税务稽查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有以下一些情况期待改进,主要有:
1、审理方式单一,大多局限于书面审理,影响审理工作准确性。目前税务稽查审理只是对结案送审的案件进行纸质资料审理,依据稽查实施环节取得的案件资料进行判断,与纳税人无直接沟通,有时难于掌握稽查案件的全面情况,加之检查实施人员对案件的理解以及工作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对案情的描述、资料的取证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会造成审理案头材料的局限性,制约审理工作有效开展,不利于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
2、审理报告格式固定,不能反映审理往复过程中的内容。实际工作中,不少案件要经过“送审-退回补正或纠错-再送审-通过”几个步骤,而CTAIS2.0系统中的审理报告格式固定,对于经过几次反复最终通过的案件,审理报告不能对审理往复过程中的审理意见或建议加以全面反映。不利于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责任。
3、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不能完全体现。在案件归档资料中,一般由审理部门完成的资料只有审理报告、提请审理文书、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等,而实际上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在对案件的审理上,通过对送审资料的认真审理,对执法程序是否合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数据是否正确、适用法律是否恰当、处理意见是否得当等分别作出判定,而这些工作量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纸质资料能加以体现,不利于对审理岗位进行绩效考核。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项好的制度,是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有力保证。就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确立审理工作底稿制度来加以完善,就具体的审理工作而言,有以下做法:
1、确立主审人员,全面落实审理责任。对每一个送审案件,主审人员不仅要按日常审理工作要求开展审理,更要对违法主体认定、稽查程序的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进行重点审理,同时制作审理环节各类文书和底稿并负责归档。
2、审理内容项目化。主审人员对于所有送审案件,按照项目化审理内容开展审理,并制作项目化审理记录,做到一案一底稿。
一是严把稽查案件的基础资料关,要求检查人员对送审案卷资料按规定顺序放置、稽查报告和其他各类文书特别是机内流转文书按规范填写、对涉及跨和多个违法事实的,必须使用小封面加以区分和说明、对企业基础信息资料中的财务报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逻辑上是否一致也作出说明。从报送初审开始,就督促检查人员认真收集、整理、移送案卷,从而使证据资料更直观,反映问题更清楚,定性处理更准确,对从速从快、保质保量的做好案件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严把违法主体认定、检查程序及违法事实审查关,对稽查对象主体主要审查《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税务检查通知书》、《税务稽查报告》等税务稽查文书中稽查对象的名称是否准确、完整、一致,是否按规定立案查处。对检查程序的审查主要从程序的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程序的时效性三个方面加以审核。在事实是否清楚的认定上,要求主审人员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标准,运用逻辑法则、自然法则和经验法则对各类证据的有效性及主要违法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后果、责任、原因等逐一予以确认,对取得的书证和各类笔录必须逐一审核,以保证审理确认的涉案事实真实、清楚、可靠。对程序手续不全、证据不足或事实不清的,及时在审理工作底稿上记录,并由主管分局长批准后,或退检查人员重新调查,或提出复查建议,经批准后由审理人员以复查形式对存在的疑点进行核实。
三是严把涉税违法行为处理依据审查关,确保定性准确、处理到位。对每一个涉税案件,每一个违法事实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和案件定性依据,要求主审人员均要查找到原文,以保证法律法规的位阶引用符合要求,适用的条款正确、完整、规范。对于企业的行政处罚,要求对照《南通市国家税务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试行)》来判断检查人员有无处罚不当的情形。对于数据差错、适用依据错误或处理处罚不当的,由审理人员在底稿中加以说明,并据此直接调整定案。
3、对案件集体审议过程进行记录。无论案值大小、无论情节轻重、无论结论与否,应对所有案件都进行集体讨论和审议,并将检查人员、审理部门、稽查局审理小组等各环节的不同处理意见形成书面记录归入案卷。这样做确保对同一案情、同一违法性质采取同一处理标准,以保证稽查执法的公平、公正,防止出现随意定性、处理畸轻畸重等现象,促进税务稽查执法的高效,廉洁。
4、推行审理约谈,实现公正执法。对于企业在《税务稽查结果情况汇总表上》提出异议的、对检查人员认定的违法事实进行申辩未被检查人员采纳的、案情复杂查补税款超过40万元的,由审理人员在对稽查报告进行初审时,就稽查报告所列举的违章或违法事实、处理意见及处理依据,主动约谈被查对象,充分听取被查对象的陈述、申辩和举证,坚持把问题弄清,把道理说透,确保每一个涉税案件的处理都建立在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处理公正、程序合法的基础之上,使被查对象心悦诚服,避免不必要的听证、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审理人员根据约谈内容制作审理环节约谈企业的记录。
上述三份审理工作底稿均由主审人员制作并归档,对于项目化审理工作底稿,涉及退检查部门补证的,再次送审时,仍要求制作。
确立审理工作底稿制度,是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也是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通过在审理工作方法和内容上的不断完善,不仅能规范稽查执法行为,而且对规避执法风险,提高办案质量,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法院2006年审判质量效率指标评估及对策
通过对2005年全年的审判态势分析,我们看到了成绩,找到了不足,看清了差距。2006年我院将深抓审判质量效率、提高审判管理水平,确保司法效能的最大化上,挖掘潜力。具体而言,我院将从以下几方面的制定措施及打算。
一、树立科学的审判质量管理理念,增强审判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审判管理科学化的时代产物,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与必然。2005年,我院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去芜存菁,开门纳谏,继续深化法官评价体系的完善,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自动生成和通信便捷的优势,着重从提高审判质量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管理水平,确保司法效能的最大化上入手,按照最高法院肖扬院长提出的“六个方面求实效”、“八个方面加大力度”、“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的要求,将省高院质量效率考评体系与我院的法官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审判工作正确导向,从而真正把握审判工作的规律性、整体性、连续性、趋向性。
二、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法官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法官形象。
基层法院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队伍的管理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关键,只有从严治警,科学管理,才能有所为。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法官的大局意识和主题意识,并贯串于审判执行工作的始终,根本的是不断加强法官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才能确保形象公正裁判公正;其次,全面落实“司法为民”的宗旨要求,大力改进法官的审判作风,强化审判纪律建设;再次,按照廉洁从政、廉洁执法的要求,加强法官队伍的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 “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新时期法官队伍,不断提高执行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的水平。
三、认真学习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在调解息讼上下功夫。
针对信访系数、上诉率、申诉率、发改率、判决率较高的状况,虽然2005年,我院案件审理调解结案率在全市法院中排名第2,但从全省诉讼调解的实践情况看,我们的调解工作不容乐观,仍处于较低水平,调解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人民法庭的调解工作亟待加强。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改进,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形式进行调解,不能完全单一拘泥于开庭调解。基于此,今年诉讼调解工作将着重针对去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研究改进措施和方式,以切实提高案件的调解率。总之,我们要充分学习和理解最高院关于人民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精神内涵,对争议不大、当事人自愿的民事案件,在开庭审理前即进入调解程序,以方便群众诉讼,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及时解决民事争议。同时,进一步重视开庭审理时和开庭审理后的调解工作,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做调解工作的人和组织,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切实把纠纷解决在最低层。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四、加大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攻克“执行难”。
我院2005年的执结率、执行标的额到位率指标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很低的。各项指标虽然自己心里有杆秤,但毕竟执行的基数和执行案件的信访系数仍然较高。2006年执行局加大了案件的考评力度,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到人,人人有了压力,但我们还应当在实践中加强执行技能与执行方法的探索,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出影响指标的症结,对症下药,全力解决“执行难”问题,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工作更充分体现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五、规范信访接待工作,从源头上降低服判息诉,有效解决信访申诉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我院的投诉率指标及在全市排名居后,处于不容乐观的位次,当然不排除有缠讼投诉的个别因素,但这毕竟是极少数,说明我们的工作让当事人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践行“司法为民”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各项数据指标的分析,无论从审判效率还是审判作风上都应该深找原因。我们应该将审判、执行工作让当事人和社会群众满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和价值取向。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强审判执行工作中的释明、说理及调解工作,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克服机械执法、孤立办案的倾向,以取得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压降投诉数量。具体从下列几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一是继续完善信访接待和投诉案件的处理制度。过去,我院明确了院长与中层负责人定期联合接待制度,定期通报信访分析,如实上报信访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信访内容的处理上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将投诉数量以及投诉案件的处理情况与法官业绩考评相结合,明确奖惩;二是加强和改进法院机关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审判和执行工作作风。在审判和执行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执法理念,在注重法律效果的同时,兼顾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司法为民、便民的高度,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依法维护和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注重法律实体和法律法规的释明,最大限度地取得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对审判和执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将加强和改进法院机关作风建设增强团队精神。法院是一个整体,每个干警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法院的整体声誉,全体干警必须具有共同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始终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司法为民这一主题,才能使团队精神发扬广大。现阶段,总体而言我院绝大多数干警都能以院为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将我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做了努力,但也有个别干警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个人的利益过于计较,对集体利益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这种思想是极不可取的,没有集体的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四是切实依靠基层组织的力量,进一步做好信访的疏导和息讼工作。无论是到访的还是信访的案件均要本着及时处理为原则,对投诉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做好耐心的解释和疏导工作,对投诉确有理由的责任到人彻底解决投诉事项所涉问题,该纠正的纠正,该处理的处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人,杜绝同一事项多次投诉的发生;同时注意避免出现因投诉事项处理不及时、不彻底而产生上访户甚至上访老户、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办法
关于印发《***
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
各部(室)、社、分社(所):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监局案件防控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166号)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试行)办法》精神,我**案防办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附:***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
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核评比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案件防控工作常态化,在***各网点案防工作中形成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良好氛围,增强***从业人员的案防意识和廉洁从业意识,防范操作风险,保障***安全稳健运行,不断提高全辖案件防控工作质量,力争实现无案件、无重大事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等“三无”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案件防控工作考评是指对***各网点执行省银监、***银监分局以及我**案件防控工作要求的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案件防控日常工作的情况;积极构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
第三条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和定性考评的原则,鼓励辖内各部室、网点积极主动防控和查处案件,认真落实案件整改措施,加大案件问责力度。
第四条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对象是辖内各部室、网点。
第五条本办法实行一年一评价制度。
第二章考评的组织领导
第六条为保证案件防控考评工作有序开展,***成立案件防控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理事长任组长,纪委书记、监事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考核领导小组办
公室设在案防办,具体负责日常考核工作。
第七条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审定******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办法;
(二)监督和指导考评全辖案防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研究并解决考评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四)提出考评意见,审定考评结果。
第八条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制定案件防控工作考评办法报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具体落实和协调解决考评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三)对辖内各网点的自评工作进行指导并进行检查:
(四)向******通报经考评领导小组审定后的考评结果。
(五)完成考评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三章考评内容和方法
第九条案件防控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案件防控工作日常开展情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案件防控工作组织推动和采取防控措施的情况;
2.风险自查自评、排查工作情况,特别是主动排查情况及成效;
3.对案件隐患的落实整改措施和问责情况。
(二)构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制度体系建设情况: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意见”、加强内控“十个联动”、“四项制度”建设、“五十个严禁”等有关案件防控工作要求,健全和完善相关措施、业务操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建立制度后评价机制。
2.合规风险管理情况:按照省银监、***银监分局关于开展合规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
3.信息体系建设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进行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自我评估。
4.纠错机制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落实银监会关于案件责任追究 “四到位,四问责”和执行“四项制度”等规定和制度。二是稽核部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督促整改力度。三是监察部加大内部管理的督导,执行员工违规违法行为责任处罚制度。
(三)日常管理工作
1.开展案件防控教育。各网点按季组织员工开展对规章制度和案件防控教育的学习。
2.召开案件防控分析例会。***按季召开案防分析例会,及时查找案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办法措施等。
3.员工行为排查。纪检监察室督促各部室、网点定期对员工的异常行为进行自查、互查和排查。
4.案防工作分析报告。案防办按月(季)报送案防统计信息工作分析报告。
5.应急预案演练。各网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6.违规积分管理。
7.内部审计(稽核)和各项专题检查开展情况:积极配合***各部室做好各项专题检查工作。
8.案件防控工作责任制情况。本指标考核各社是否签订《员工合规经营操作防范案件责任书》;是否将责任目标、责任内容和责任追究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
9.案件风险信息报表报送情况。本指标考核各社是否按时按质向***案防办报送相关报告报表。
(四)案件责任事故考核期内未发生案件的,不扣减考核得分。考核期内发生案件的网点,按照第十条、第十一条相关规定扣分。
(五)安全保卫工作考核内容:
1.安保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履行情况。
2.是否对员工进行了安全防范宣传、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
第十条案件防控工作考评采取百分制,即由***根据各网点的自查自评报告及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或专项检查情况对照考评内容逐条进行考评,以100分为基数,对考评表中各项
考评指标进行评分,对未完成的工作内容作相应分值的扣减。(附:案防工作考评表)
第十一条 考评结果在90—80分(含80分)的,扣减年终绩效考核1分;80—60(含)分的,扣减年终绩效考核3分;60分的,扣减年终绩效考核5分。凡是不遵守案防工作要求、引发了案防案件的岗点或个人,一律不评先、不延用、不提拨。
第四章考评程序和考评结果
第十二条 具体考评采取各网点自查自评与***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各网点应结合上年的案件防控工作的内控自查自评情况于次年1月10日底前将自查自评报告(或按照附表的内容填写相关工作的完成情况)提交***案防办。案防办汇总各部室对网点的检查结果和网点自评情况,提交考评领导小组评定。
第十三条 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纪检监察、稽核部要约见其负责人谈话。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1.***案件防控工作质量考评表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文件
粤高法发[2005]12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
《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已经我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审判监督庭。
二○○五年四月十六日
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统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促进审判质量提高,确保司法公正,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是人民法院一项系统的内部管理工作。
人民法院建立内部日常性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条
人民法院通过对“可能有质量问题”案件的审查、认定和处理进行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是指被改判、发回重审的案件和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
第四条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实行自查和核查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对本院案件质量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或其授权的副院长主管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或批办有关事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对本庭案件质量直接监督管理,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负责自查。
各审判庭庭长是本庭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审监庭除负有第七条规定的职责外,对本院其他审判庭“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负责核查。
第九条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可以指令下级法院核查,也可以调卷核查。
二
程
序
第十条
对被改判、发回重审或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本院相关审判庭在收到 改判、发回重审裁判文书、案卷材料或者投诉材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自查并写出自查报告,自查报告由审判庭的庭长签署后报该审判庭的主管院长。自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案件基本情况;
2、被改判、发回重审或被投诉的原因;
3、分析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性质、程度;
4、提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
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是指立案信访部门对投诉材料审查处理后,认为可能有质量问题而送有关审判庭自查的案件。
第十一条
各审判庭的主管院长对相关审判庭报送的自查报告审阅后,将案件批转审监庭进行核查。
第十二条
司法统计部门每月对二审被维持、改判、发回重审以及被投诉有质量问题案件的数据等情况进行统计,制作统计表报院领导并送审监庭。
审监庭根据统计表检查相关审判庭是否对相关案件及时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检查情况每半年通报一次并上报院领导。
第十三条
审监庭收到各主管院长的批示和审判庭的自查报告后5日内指定审判人员核查。核查期限2个月,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四条
审监庭对发回重审案件认为需要待案件重审后再进行处理的,待案件重审结案后分别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1、裁判结果与原审一致,没有上诉、抗诉或者上诉、抗诉后二审维持原裁判的,案件不再核查;
2、除第一种情形外,其他案件在裁判生效后进行核查。
第十五条
审监庭对案件的核查采取合议制。
第十六条
案件核查完毕后,审监庭应当写出核查报告。
第十七条
审监庭对被改判、发回重审案件的核查报告,根据下列情况提出意见:
1、对因提供新证据等不属于质量原因导致改判、发回重审的,提出案件没有质量问题的意见;
2、认为确属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或程序不合法而导致改判、发回重审的,建议审判委员会讨论。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主管院长对核查报告审核后作出审批意见。
第十八条
审监庭对被投诉有质量问题的案件的核查报告,根据下列情况提出意见:
1、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建议交由相关审判庭对投诉人进行答复;
2、对没有原则错误,但存在瑕疵的案件,建议交由相关审判庭做好投诉人的说服解释工作,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认为存在明显事实、证据认定不当、适用法律错误或严重违反诉讼程序的案件,建议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主管院长对核查报告审核后作出审批意见。
三
案件质量问题的认定和责任承担
第十九条
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是指事实、证据认定、适用法律或程序上有差错,影 响裁判结果公正性和正确性的案件。
第二十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案件质量问题:
1、当事人放弃或部分放弃权利主张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2、刑事案件有新证据或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提供新证据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3、因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或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修订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4、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或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理解不同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5、因行政机关重新作出行政行为或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
6、审判委员会认为不属于质量问题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审判委员会对核查报告和有关案件材料讨论后,依照事实和法律,作出案件是否有质量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认定,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决定或意见。
第二十二条
对案件质量差错责任人根据责任的性质和责任大小,分别依照干部考核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或依照《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以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责任人对案件有质量问题的认定及作出的处理有意见的,可以向审判委员会提出申诉。
四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档案
第二十四条
审判委员会、政工人事等部门应当以个人为统计对象建立相G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资料档案;各审判庭应当建立本庭审判人员案件质量监督管理资料档案。
第二十五条
各审判庭对本庭办案人员的办案数、被改判、发回重审和被投诉案件数、被审判委员会认定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数等情况进行统计,制作办案人员案件质量监督—览表。统计数据每半年送审监庭一次。
第二十六条
审监庭每年将全院办案人员全年所办案件数、被改判、发回重审、投诉案件数和被审判委员会认定有质量问题的案件数等情况进行统计,制作案件质量监督一览表,连同案件质量监督意见及处理结果报审判委员会并送本院政工人事部门,供政工人事部门考核、考察干部参考。
第二十七条
审判委员会、政工人事部门对审监庭上报和移送的有关数据和材料应指定专人、建立专门资料档案进行管理。
五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执行案件的质量监督管理另行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二OO五年五月一日起施行。关于《广东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说明
一、关于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中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肖扬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也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并强化内部监督。所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是落实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的体现,也是法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法院内部监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案件质量的监督。目前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在审判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审监庭的再审监督,以及其他部门的监督,做法各异,没有形成日常性的工作制度,缺乏统一性、动态性的监督机制,监督功能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中纪委三次全会的精神和最高法院多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法院内部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要求,构建我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中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吕伯涛院长强调指出: “明年要重点解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落实的问题。这是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迫切要求,各级法院必须下真功夫抓落实。关键是建立健全‘四项监督制约机制’:一是以立案庭为主的审判效率监督管理机制;二是以审监庭为主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三是以各审判业务部门为主的案件质量效率保证和自查机制;四是以政工、纪检部门为主的审判人员岗位责任目标考核与奖励机制”。因此,制定《广东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是新形势下广东省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完善内部监督体系、促进司法公正、落实广东省委提出的“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在去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召开的全省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上,我们重点提出了统一和规范全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问题。通过讨论,各级法院统一了认识,树立了信心。结合我们此前进行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进行监督的机制,对于提高案件质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制定《暂行办法》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暂行办法》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前后修改了十三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关于案件质量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范围的确定要科学,要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同时要结合审判工作的特点,符合法律原理和司法规律。因此原则上应坚持事后监督,即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进行监督。“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主要包括三类:
1、被改判的案件;
2、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
3、被投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案件。案件已生效,当事人没有异议,社会上没有投诉和不良反映的案件,原则上不属于“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的审查范围。从监督内容看,主要包括程序上和实体上存在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差错问题。监督的作用就是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查、总结和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暂行办法》对质量监督的范围和内容的界定,符合审判工作规律,有利于对案件质量的科学监督、有效监督。
三、关于监督模式
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是全院性的工作,应当有统一的、权威的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各审判业务部门都应当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暂行办法》明确审判委员会是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集中管理机构,对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各审判业务部门对本部门案件质量直接监督管理,审监庭对本院案件质 量间接监督管理。这样就形成了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监督格局。在审判委员会集中管理下,各业务部门都是监督的主体,同时也是被监督的对象。各审判业务部门要按照要求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认真自查并写出报告。各审判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案件质量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暂行办法》强化了各审判业务部门在质量监督方面的责任,充分体现了分散管理的特点。审监庭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进行核查并对案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提出意见,体现了监督的专门性。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各审判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同体监督的弊端。同时,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建立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档案,对每一名办案人员的办案数、被改判案件数、发回重审数、被投诉案件数等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考核、考察办案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就把案件质量监督与干部考核、考察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队伍素质和审判质量的提高。
四、关于审监庭的职责
审监庭在案件质量监督问题上要定准位,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审监庭对“可能有质量问题”案件的监督,是在审判委员会领导下,接受审判委员会分派的任务,在有关审判庭对被改判、发回重审、投诉等案件自查的基础上,对案件进行核查,分析案件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向审判委员会提出核查意见。这种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审监庭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职责和范围可以用“两个可能”来概括,即对“可能有错”的案件进行再审,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进行核查。按照这样的分工,审监庭切实负起自己的职责,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