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法院提升案件质量路径探索)
基层法院提升案件质量路径探索
2010-12-15 09:43:58
来源:中新盐城网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愿望日益高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担着社会矛盾化解主要任务的基层法院要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正视社会各界司法需求与基层法院发展水平之间的现实差距,从影响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度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即案件质量入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原因分析,寻求根本突破,实现科学发展。笔者通过对某省人民法庭2009年度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的解剖,就影响案件质量的原因、提升案件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析,以飨读者。
一、影响基层法院案件质量的消极因素
(一)法官自身因素
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案件因计算错误、遗漏证据、漏判诉讼请求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反映了少数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办案作风不实,以致在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方面出现技术性或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2、能动司法意识薄弱。少数审判人员存在消极办案、机械办案的思想,怠于履行释明义务,怠于引导举证质证,怠于依职权调查取证,积极、主动查明案件事实的意识不强,能动履行司法职能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案件特别是缺席判决的案件事实不清或认定错误。
3、法律功底不扎实。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少数审判人员平时不注意业务学习,遇到问题不钻研,凭经验习惯办案,司法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在举证责任分配、案件事实认定、辨法析理论证、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不强。
4、司法行为不规范。通过案件评查、分析,发现部分案件被发改,是由于审判人员违反诉讼程序办案,司法行为失范,导致案件被发回。
5、论证说理不透切。法官作出裁判的过程就是对事实作出评判和对法律进行适用的过程,应当彰显法理思辨。但有的裁判文书在说理部分,三言两语、轻描淡写、隔靴搔痒。究其原因,是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愿说,从而形成释法不到位,说理不入情,难以让当事人服判。
(二)法院管理因素
1、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不少案件缘于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被发改、少数案件因为程序违法被发改乃至个别案件由于司法行为不廉洁被发改的事实,充分说明基层法院对法官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感召、激发法官群体职业尊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举措还不够扎实,成效还不够显著。
2、学习型法院创建不到位。从案件的发改情况来看,一些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司法能力不强,胜任现实审判工作勉为其难。这也反映少数法院对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经常性地对审判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没有系统性地对法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型”法院的创建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审判人员学习缺乏动力和方法,知识更新不快,综合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案情复杂、法律适用有争议的案件,就容易出现错误判断。
3、定案工作规定执行不到位。发改情况表明,少数法院对该省法院下发的《关于审判案件定案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独任审判员监督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学习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合议庭、审判长联席会议、部门法官会议、庭长、院长和审判委员会的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个别案件由承办人自己签发,定案把关存在“不严、不实、不准”的现象。
(三)其他因素
1、案件复杂难以处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社会生活处于转型阶段,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复杂态势,新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不断涌向法院,法律作为来源于社会生活调整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往往或一度会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而且,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相比,法律规定总是相对原则,这就给具体的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困难,导致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利益衡平上出现偏差。
2、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在本次评查中,也发现有少数案件被发改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二审出现认识上的差异,且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律师费是否属于实现债权费用、违约金调整幅度等。
3、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举证意识、举证能力不强,甚至故意拖延举证,直到败诉后,在二审阶段才提供证据,造成一审裁判被改变。另外,个别当事人不择手段提供伪证,干扰诉讼秩序,给法官认定事实、辩别真伪带来很大难度;有的甚至采取无理取闹,威胁等手段缠访闹访,给案件的最终裁判施加不当压力。
二、提升基层法院社会公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思想的延伸。基层法院要将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将职业道
德教育与勤政、廉政等专项活动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审判工作相结合,激发法官群体的职业尊荣感,引导法官群体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法院形象的高度,自觉树立审判工作无小事的思想,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责任心。通过经常化、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法官廉洁司法的意识,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意识。
2、强化原因分析,注重总结提高。发改案件在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比例虽然很小,但对法院司法形象的影响却很大,应当引起各级基层法院的高度重视。对该类案件,基层法院要举一反三,发动工作人员认真排查本人、本部门乃至本院在审判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梳理、汇总。要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特别要查找在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方面的不足,研究、制定可以避免问题发生的对策措施,建立对审判权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司法能力。审判工作是一项有着较高专业要求的综合性工作。当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要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为此,基层法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周密的学习和培训计划,鼓励、引导审判人员将业务学习贯穿审判工作之始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并在审判工作中予以运用,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能力,不断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定案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基层法院要认真组织学习王胜俊院长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法院内部管理。要充分发挥院长、庭长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强对独任审判的指导、监督,防止独任审判变成独人审判;要强化合议庭的功能发挥,防止合而不议,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联席会、审委会的职能作用,用集体智慧解决审判工作中疑点和难点。
5、践行能动司法,实现案件事了。基层法院要认真落实有关能动司法的工作要求,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释明权的行使,制度化地开展诉讼指导工作并贯串立案、审判工作的全过程。要落实依职权调查取证、主动查明事实的工作要求,调动审判人员指导当事人举证质证的积极性,加强判前释明,加强判后答疑,及时
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及时消除当事人的法律疑虑,及时释放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有效减少盲目上诉上访和非理性信访投诉,提高一审服判率,实现案结事了。,6、加强沟通联系,减少案件发改。要建立一审、二审法院定期就上诉案件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倡导二审法院主动搭建工作平台,牵头规范运作模式,理性对待一审、二审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上存在的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避免因沟通不及时、交流不畅通而导致案件被发改,在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大的同时,依法、理性维护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裁判文书的既判力。
(作者:陈凤泰 工作单位: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
第二篇: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
探索兵团法院制度改革的相关路径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特殊体制下的法院体系,除具备中国法院一般共性外,在诸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形成了今日兵团、师、垦区三级法院体系模式。目前兵团司法体制改革已完成。但此轮改革还是在法院原有的区划内进行,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对司法改革的指向,结合兵团实际,提出完善问题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兵团法院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程鹏举,新疆阿拉尔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273
一、兵团法院概况
(一)兵团法院基本情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是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在其7.06万平方千米的辖区内自行管理行政、司法事务,享有省级权限,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现下辖14个师(市)、176个团(农)场。兵团法院的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兵团军法处,行使刑事审判权,并肩负着对全国罪犯的改造工作,1956年改称军事法院,受新疆军区军事法院领导,开始承担审理部分民事案件、教育在押罪犯的任务,1975年3月,随兵团体质的撤销,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各级人民法院,1983年11月,伴随兵团建制的恢复而正式建立。但是自兵团法院恢复以来,兵团法院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落实,以致法官的法律职务任免缺乏法定依据,院印不能嵌用国徽,长期以来严重影响了兵团法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法院队伍的稳定。直到 1998 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和200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法院案件管辖权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兵团法院作为高级法院的审级地位才得以最终确认。
现兵团法院系统已形成三级43家法院(中级人民法院13家、垦区基层人民法院29家)、37个派出法庭、1300余名法院工作人员的规模,为维护新疆、兵团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兵团法院运行的法律依据
与兵团法院相关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在数量上和层级上都远远少于地方法院,并且主要出现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司法解释和自治条例中。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设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兵团法院的法律地位。
(三)兵团法院的设置――以兵团第八师为例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为例具体分析,第八师石河子市,面积7762平方千米,下辖14个团场,散布于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境内。虽位于地方行政区划内,但拥有自己管辖的区域、行政司法系统和耕地、人口等资源。第八师现有两级法院3家(石河子市人民法院由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直辖),分别为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下野地垦区人民法院、莫索湾垦区人民法院。其中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师辖区行使审判执行职能,依法受理下野地垦区、莫索湾垦区和石河子市人民法院的上诉案件。作为基层法院的下野地垦区人民法院对一二一团、一三三?F、一三四团、一三六团、一四一团、一四二团、新安监狱、巴管处行使审判执行职能;莫索湾垦区人民法院对一四七团、一四八团、一四九团、一五?团、莫管处行使审判执行职能。
图1:兵团法院组织层级图(以第八师法院为例)
第八师地处北疆天山北麓中段,是兵团的工、农业大师,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位居民团首位。但人口分布不均,于是便在团场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与地方基层法院相对应的垦区人民法院,该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比较合理分配司法资源。
二、兵团法院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兵团法院的设置与各师、垦区辖区完全重合 作为全国普通法院的一部分,目前兵团法院在各师各垦区中心团场分别设立中级人民法院和垦区人民法院,此种法院设置的方式与名称虽地方严格照行政区划设置法院存在明显差异,但实际上不难发现,兵团法院的设置也是严格遵循各师及其下辖团场的管辖范围而设置,现已形成“兵团-分院、师-中院、垦区-基层法院”一一对应的格局。
此外受历史和体制影响,兵团各团场所对应的行政级别要高于管辖其的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级别,加之兵团命令服从制度的影响,使兵团法院在行使审判、执行过程中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现兵团法院的财政、人事、物质保障仍依靠驻地师市财政和人事部门管理,这将是兵团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所面临的有一道枷锁。
此外,兵团各师、团散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且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对司法需求的高低也不相同,导致了兵团各家法院受理案件上的巨大差异,忙闲不均。目前兵团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随着各类纠纷的增长,合理分配兵团法院司法资源迫在眉睫。
(二)上下级法院之间“监督关系”被异化
由于兵团不属于我国的行政区划单位,是依据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自行管理行政和司法事务的特殊社会组织,因此兵团除了现有城市(阿拉尔市、铁门关市、图木舒克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北屯市、昆玉市外)各级机关没有对应的人民代表大会,自然无法选举产生法院。因此兵团法院常陷于尴尬的地位,垦区基层人民法院更是如此,在面对一个虚拟又无任何对应机构的垦区时,垦区基层人民法院只能更加接近自己的上级法院,于是现已形成各垦区基层人民法院完全受各师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的局面。
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本应是各自独立的上下级审判机构的关系,只有“审级”上的不同,并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目前,上级法院俨然已成为下级法院的“领导”。上级法院在司法政务管理方面,对下级法院进行命令、检查、评比、考核,下级法院也都给与充分配合,认可并接受上级法院的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审判监督的效果。
(三)内设机构庞杂、行政案件少
受辖区面积、人口、经济的影响,兵团法院所受理案件要少于地方法院,人员与地方法院相比也较为单薄。在此情况下,兵团法院应针对辖区的司法需求来设置必要的内设机构,避免内设机构臃肿。但目前,内设机构臃肿的现象在兵团法院普遍存在,其中以各基层垦区人民法院尤为突出,大多数垦区人民法院设置众多庭、室、科、队造成个别的内设机构无人或无该机构对应业务的现象普遍存在。除兵团现有城市人民法院外,由于兵团各师、团在通常情况下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故其对应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屈指可数。
三、兵团法院制度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划分司法区,按照司法区重新设立法院
错置性的法院设置可进一步促进兵团法院发挥审判效能,提高审判质量,最大限度的减少驻地师团的干预,从而保证兵团法院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故兵团法院应彻底的打破“师-中级人民法院、垦区-基层人民法院”一一对应的格局,将兵团重新划分为数个大司法区和若干个小司法区,在每个大司法区设置一家中级人民法院,每个小司法区设置一家基层人民法院的格局。对现有的垦区基层人民法院和各师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撤并,可将新设置的垦区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扩大,使其至少涵盖原两个垦区辖区,将新设置的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扩大,使其至少涵盖原两个师的辖区。
以北疆第六、七、八、十二师为例:撤销上述各师中级人民法院、垦区人民法院。根据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案件数量、交通等状况将上述区域重新划分为三个司法区,第一司法区由现第七师辖区和第八师下野地垦区构成、第二司法区由现第八师剩余辖区和第六师芳草湖垦区构成、第三司法区由第六师剩余辖区和第十二师、建工师辖区构成。以上三个司法区,平均人口均在40万人左右,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境内均有铁路、高速、国道、省道过境。在每个司法区设置1家基层人民法院,在3家基层人民法院的基础上,设置一家中级人民法。通过重新设置法院,可缩小各司法区之间受理案件量的平衡,使得目前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须注意的是兵团各师的情况不尽相同,故而在其他师辖区内进行司法区划分时在考虑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案件数量、交通等状况的同时,还应考虑辖区内民族成分、民族聚居情况、与邻师距离远难以成片的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
在重置法院后,随着各家法院管辖区域的扩大,在注重员额制法官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兵团各级人民法院所对应的行政级别,尤其要确保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级别不低于团(正处)级,中级人民法院的行政级别不低于师(正厅)级,以此来限制各级师团对兵团各级法院的不当干预,从而保兵团各级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调整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回归到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监督”。故上级人民法院只有权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无领导下级人民法院的领导权,故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没有司法政务管理的权限。
因此,要在兵团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设立必要的“隔离带”,无论是人事安排,还是审判业务,都需要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以确保一审、二审的审级效果。兵团在划分司法区,重置人民法院之后,可结合司法改革后兵团法院垂管的局面,由实施垂管的兵团分院设立专门的考核、评比机构对兵团重置后为数不多的法院进行直接考核。
(三)深化法院内部机构改革
人民法院内部机构不合理不科学,将会导致法院内部行政化管理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行政化影响日益明显使得审判权的完整独立行使受到另一种损害。当前,法院现行的办案机制仍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在完成司法区划分后,根据各司法区辖区扩大、与各师、垦区辖区错置性分离的客观情况,各级新设置的法院应根据其所辖司法区内的司法需求,科学、合理的设置内设机构。
注释:
余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体系初探.法制与社会.2012(2).5.孙洪坤.讨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东方法学.2014(6).
第三篇: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路径探讨调查报告
实现法官职业化是法院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法院需要职业化的法官来满足人民对诉讼现代化的要求。只有实现法官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法院的现代化。培育现代司法理念应从法官职业化谈起,基层法院处在司法改革的前沿,最容易感受法官职业化的艰辛。笔者认为,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应当选择合适的路径,只有方向正确,自上而下,才能确保司法改革的目标,寻找到法官职业化共性的东西。
笔者认为法官职业化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抓住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机遇,有步骤地引进高素质法官,加强人才储备,抢占人才高地,为文明司法、精英审判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法官职业化的实质和目标是法官的精英化,精英法官的集团化,造就一批职业法官阶层,用法官整体水平的提高来支撑诉讼现代化的需求。
二、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法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人未必能力强,专业知识与审判实践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不掌握最新的司法理念和法学理论,审判水平的提高将成为空中楼阁。而且由于基层法院审判、执行等具体业务工作繁忙,来不及及时学习和更新知识。然而,只有变学历教育为终身教育,法官在职业化进程中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审判能力才能不断地增强。
三、积极推进司法改革。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改革要求,完善法院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在职权划分上,将行政管理工作与业务管理工作分开,即不以行政化的模式来管理法院,转变法院领导大小事全管的现状,按照行政管理和审判管理的规律办事。按照这种改革思路,首先应改革审委会职能,将其职能向总结审判经验和研究重大决议转变,另外建立审判长联席制度(也可称为审判长会审制度),可由分管院长或庭长主持,全体审判长参加,定期研究案例,共同提高审判水平。逐步实现审判管理由“外部”向“内部”管理转变,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法官个人和团体的独立审判权都应受到尊重。同时还应强化审判长职责,发挥审判长的能动作用,将审判权力逐步向优秀审判长倾斜,并加强审判长的选任工作。采取这一举措也是为实行法官员额制创造条件。
四、实行法官助理制度应注意保持法院“减员”与增效的统一。推行法官助理不能搞“一刀切”,应在充分的竞争和选择后作出。赋予法官助理的职权不能过小,因为在基层法院,法官助理在法官的指导下应承办一定数量的简易案件和调处纠纷,以实现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建立法官、行政人员的技能考核制度。根据法官、行政人员的工作性质建立各自的工作档案,建立全院干警技能考核档案,按照学历、审判技能表现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长期、短期考核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档次评定,以促进人员的合理调配,为人员的奖惩提供合理的依据,使法官的综合实力提到充分量化。可借鉴其他国家法官司法技能的考核办法,制定职业法官技能的考核标准。
六、实施“知名法官精品案”工程。在基层法院审判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应从提高审判质量和更好地完成审判任务出发。为此,应加大力度,重点加强对现有业务骨干和有潜力的年轻法官的培养,在刑事、民商事、行政三大审判领域内各培养出若干名专家型知名法官;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进一步加强审判管理,增强业务指导,健全保障机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办法,从而使基层法院的审判质量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第四篇:双语教学的提升路径探索
双语教学的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双语教学是提高大学本科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非常重要的课程。文章结合在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多年经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与“学”方面存在的,诸如双语教学中存在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本末倒置,英语教学比例把控失当;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技巧限制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大多不愿意参与课堂等问题进行剖析。努力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教”与“学”方面,要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英语表达能力,适时进行双语教学水平考核;要选择适当的原版教材,合理把握课堂英语使用比例,降低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难度;也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根本上,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依赖于互动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教学体系和模式。
关键词:双语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在目前本科国际课程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非常重要的课程环节。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语课程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在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多年经验,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与“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双语课程的上课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
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我国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在国外,双语教学主要是因为多元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使得一些国家的学校选择两种语言授课,给学生提供双语的学术背景,比如瑞士的德语法语、德语英语双语教学。也有一些国家的本科教育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及水平,诸如德国采取德语英语双语教学。而国内的双语教学一般都是中英双语教学。
目前,双语课程已经在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多年,对于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做了问卷分析,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中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8份。70.8%的学生认为开设双语课是非常必要的。问卷对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诸如对适合开课的年级、学生外语水平、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双语课程的教学建议等进行数据统计。
(一)学生外语水平
从图一可以看出,学习双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四级和六级水平的超过80%。这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达到双语课程教学要求,也表明双语课程开设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比较符合教学规律。
(二)适合开设双语课程调查
从图二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适合开设双语课程的课程性质一般为专业课,也有18.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开设为双语课程。
(三)双语授课中英语所占比例
从图三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双语授课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为30%的占47.9%,比例为5%~80%的占31.3%。可见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
(四)决定双语课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从图四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手段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教学环境、条件则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五)对自己学校双语课质量的满意度
从图五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有41.7%的认为基本满意,不满意的占到14%。这表明,双语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很大的提升。
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实际教学经验和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普通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但是学生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
(一)专业知识传授与英语教学比例的协调性:英语教学vs专业教学
中英双语教学无疑要用到大量的英语,但是对于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比例的把握对于双语教学的成败很关键。双语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传授专业知识,在双语课堂中,不能过多专注于英语语法、英语表达,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很多从国外进修回国或者在国外久居的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能达到100%专业英语授课,这是教师本身英语能力水平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专业英语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在进行问卷调研时我们也发现,如图三所示,47.9%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比例占30%左右比较好,这充分表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英语比例接受程度有限。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把握好英语的使用比例及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区别,否则会出现英语教学和专业课双语教学本末倒置。
(二)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技巧限制了教学效果
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欢迎程度。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满意的占41.7%,这表明教师的授课还须要提升,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进入到英语思维当中。双语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在语言方面,教师要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表达,但同时又不能用过长的语句和复杂的语法,避免学生听课有难度。而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有的英语水平较好,有的语言方面并不一定精通,会导致实际上课效果不如人意。教师授课效果还跟授课方法和手段相关,如果讲课平白直叙、照本宣科或者把双语课当成翻译课,既达不到双语课的初衷,也会引起学生反感。因此,目前双语课教师可能把大量时间放在备课、语言表达和知识传授方面,没有注意到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容易导致课堂枯燥、教学质量差。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强,不愿意参与课堂
双语课开设的初衷是为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国外专业知识的思维逻辑有基本的把握,但是由于学校层次和学生层次的差异,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双语上课过程中,除了设置的分组讨论互动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外,平时上课大多不能积极参与。由于学生自身英语能力有限,大多数本科生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应试阶段,不能灵活运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词汇的掌握也非常有限。从教材阅读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都有难度。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遇到比较生僻的专业名词阻碍其思路时,可能会直接放弃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懈怠,甚至对上双语课有抵触情绪。对于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双语课程,教材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恰恰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预习和复习,而这也会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情绪。
三、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英语表达能力,适时进行双语教学水平考核
双语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熟练切换,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英文理解、表达和教学水平。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一般都是在国外拿过博士学位,或者出国进修时间较长的教师。为提高本科生国际教学水平,S大学与国外大学开展了教师国际课程语言培训,主要培养在英语方面有兴趣且愿意开设双语国际课程的教师。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多在国外学习生活有4年以上,外语水平比较高,应该调动其积极性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学校应该继续加强对教师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双语国际教学水平。
双语教师授课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和教学水平考核。首先,学校在双语教师授课资质方面应该进行严格把关,教师的英语水平、出国年限、科研能力、职称和教学经验等都应该进行初步的考核。S大学在双语授课申请时教务处已经组织过教学试讲,对双语授课水平进行初步把关。另外,学校和学院可以双向督导,与学生评教相结合,评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对教师教学不足之处,督导和教师应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让教师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也应该经常性、有意识地锻炼英语,提高专业英语口语能力。
(二)选择适当的原版教材,合理把握课堂英语使用比例,降低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难度
双语教学一般要采用英文原版经典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纯正的专业英文思维。但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全英原版教材难度比较大,专业词汇多且语式复杂,这通常会让有兴趣看书的学生遇到障碍,很难有耐性将书读完,知难而退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一般要选用国外比较受欢迎且多次出版的,如果国内有相应的译著版本,就更适宜选为教材。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难度,方便学生通过翻译版本真正了解原版教材本身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提高专业词汇的积累率,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全英文PPT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入到英语语境中。也要根据教学进展,在不同教学阶段中采用不同的英语比例,在刚开始上课阶段,尽量能用较少的英语,在逐步推进课程中,根据学生接受程度不断增加英语授课比例。一般来讲,总体英语授课比例在50%~60%比较合理。若学生英语水平较高,教师也可采用全英授课。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握好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区别,在中英双语教学中传达专业知识和思维,把握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专业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教学经验得出,一味地满堂灌知识传授,或者PPT讲解并不能吸引学生,但是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其一,试题环节。对某个英文专业词汇概念的理解,想要检验学生上课是否理解到位,可以通过出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课堂作答,一方面检验上课效果,另一方面增强课堂互动。其二,通过seminar形式的讨论或者辩论。专业课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热点的问题,此类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在语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选择英文或者中文进行表达。其三,单词竞猜或词汇描述。可以通过一句英文解释或描述表达专业名词,让学生竞猜该词是什么,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竞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也要运用到课堂当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程内容。教师也可以在长期教学中逐渐积累试题库和专业词汇库,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
另外,教师的引导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S大学有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不少学生能在二年级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可以多加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文献,逐渐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词汇和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四)从根本上构建“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行政管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普遍借鉴意义,通过实际调查问卷和问题剖析,双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需要:首先,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性”。诸如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师与学生平时的科研合作、邮件交流等。其次,双语教学须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注入不同比例的英语,同时“教”与“学”之间应更多地互动、影响,实现双语教学的“阶段性”。最后,行政管理双语教学是综合教师、学生、教学工具、各种机制、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性”模式。如图六所示,双语教学必须在教师和学生方面共同促进,实现“教”与“学”互动、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五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案件质量
机 关 党 建
第十七期
中共绵阳市纪委机关委员会 2007年2月27日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案件质量
2006年,市纪委、市监察局十分注重抓案件检查创新工作,率先在全省出台了五个方面9个案件检查工作制度,确保案件质量,受到省纪委充分肯定,将其中7个制度挂在党政网上向全省推广,同时向中纪委推荐。
一是建立了案件检查协调机制方面的制度。将“市大要案协调小组”更名为“市反腐败协调小组”,代市委、市政府两办拟发了《关于成立绵阳市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首次将案件检查单项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加分内容。出台了《关于对市级部门办案协作组进行调整的通知》,将全市60多个派驻市级部门纪委、纪检组划分为6个办案协作组,优化配置资源。两个通知的出台,强化了纪委的组织协调职能,整合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力量。二是建立了查案治本方面的制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制定《关于案件查办工作实行“一案三报告一建议”(案件调查报告、案件剖析报告、案件总结报告、纪律检查建议或监察建议)制度》,达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目的。
三是建立了规范办案方面的制度。制定《关于实行初核案件线索、调查案件主办人工作责任制的办法》、《党纪案件调查流程图》、《关于党支部讨论决定党员纪律处分的办法》,确保了案件质量,规范办案行为,明确办案人员职责,保障党员合法权利。
四是建立了委局内部相关室之间沟通、联系方面的制度。从构建和谐机关的角度出发,出台了《关于纪检监察室与机关内部相关室加强联系沟通制度》,加强了纪检监察室与机关有关业务室的联系与沟通,扩大查办案件的政治、经济、社会效果。
五是编纂《案件检查有关条规分类》。便于案件检查干部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办案素质与能力。
以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全市纪检监察案件检查工作水平,2006年全市纪检监察系统案件检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支部)
报:市直机关工委 送:市纪委常委
发:各支部
(共印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