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中国出期的外交5篇

时间:2019-05-14 19:3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新中国出期的外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新中国出期的外交》。

第一篇:人教版新中国出期的外交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4、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后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回答(略)3. 研究性课题: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讲课稿

新中国外交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为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适时的外交政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大概总结为三个环节和四个阶段。三个环节即: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

而四个阶段即:50年代——6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

60年代——7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

70、80年代,中国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9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无敌国外交”政策。我们就按照这样一个线索,来对新中国的外交做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阶段:一边倒。根据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当代史的知识,中国所说的一边倒是倒向谁呢?是倒向苏联。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提出这样一个政策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国际背景。

背景: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立。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难以置身事外。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自立阵营又不现实。)

②美国敌视新中国。(二战后,国际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原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为此美国在解放战争中大力支持国民党政府,前后耗资高达49亿美元。但国民党政府丧失人心,几年后中国大陆山河变色,美国对国民党的投资血本无归。再加上美国对中共缺乏了解,想当然的以为新中国必然会是苏联的附庸,故而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后来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相遇,更是将这一敌视推向高潮。)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中国不得不选择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那么在这种政策之下,中国外交上发生了那些大事呢?我们再来具体了解一下。

大事: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下午宣布成立,苏联在10月2号便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日便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种速度,只有美国承认以色列的速度能与之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这种亲密的关系。苏联更是为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随着中苏两国的建交,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同中国建交。此时中国的外交的核心环节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环节即同大国的外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苏联等国际大国的帮助,同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中国的安定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但是,朝鲜战争,中国与美国打成平手,虽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达到了顶点。当然,这种恐惧主要是来自对新中国缺乏了解。为了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这种不必要的恐惧,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阐明了我国对待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表明了我国寻求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改变了周边各国新中国的态度,为相互交流,发展关系开启了大门。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中国外交的哪个环节呢?就是周边国家外交这一环节。)③日内瓦会议——1954(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可以说对新中国意义非凡。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其实,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讨论朝鲜和越南的停战问题,即中国所说的抗美援朝与抗法援越。很明显,这两场战争,中国都直接或间接的卷入其中。前者中国直接出兵与美国进行苦战,后者中国出钱出军事顾问,帮助越南人民取得胜利。故而,日内瓦会议中国举足轻重。由此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重要地位。)④万隆会议——1955(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我们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它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与会的29国,大部分都是新独立的亚非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本来是打算好好的宣传一下自己,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同度。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一样加之对中国缺乏了解,有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泰国、菲律宾等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展开了盲目批判。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并没有马上上去与之理论,而是临时修改了演讲稿,在下午四点中国代表团发言时间,周恩来总理仅仅说了几句话,就将会场上对中国的非议之声平息。周总理在这几句话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针即:“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中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参会的态度与立场。使得他国没有理由再对中国发表充满敌意的言论,从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总理的这种做法也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让人非我弱。)时间来到了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阶段。根据我们所学过的世界史知识,苏联企图强租中国的旅顺港,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并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试图把中国拉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自主独立发展,损害了中国利益。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原先的“一边倒”转变为了“两个拳头出击”。此时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呢?①中美依旧敌对。②中苏关系恶化。那么,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两个“拳头出击”,目标是谁呢?很明显就是美国和苏联。中国和苏联更是爆发了珍宝岛冲突和多次边境冲突,苏联随之在中苏边境部署百万大军,对中国虎视眈眈。

在世界上,敢于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也只有中国了。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困难期,中国有能力同时对抗这两个国家吗?答案是:没有!就算是今天以中国国力也难以长期对抗。因此中国必须改变这一状况。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内经济同时也发生滞胀,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陷入劣势。这时无论中美,都有改善之间关系的需要。因此,我国的外交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70、8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那么问题来了:一条线指的是什么呢?一大片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当时,中国北方是苏联本土及亲苏的蒙古国,西面和南面分别有苏联扶持的政权,苏联实质上是对中国形成了三面的战略包围。为打破这种包围,中国就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政策: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上的一大片国家来共同抗衡苏联。实质上,中国加入了世界反苏同盟。其标志就是美苏关系的改善。那么同样的,在这个时期,中国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大事呢?我们来看一下。

大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由于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分属于两大社会阵营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贸然进行,要有所准备和铺垫。所以为了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华,为的就是为尼克松访华探路,准备前提条件。1971年7月8日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在晚宴上他以肚子疼需要休养为由,摆脱了记者的视线,乘坐民航客机秘密到访中国,并同周恩来共进行了17个小时的会谈。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尼克松访华创造了条件。)

②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中国这一联合国席位却长期被退据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占据。中国迫切希望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却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能成行。但是1971年正值中美关系升温期间,再加上中国自身实力的壮大与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已是大势所趋。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一、1950年,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声明,美国认为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是一个程序问题,不能使用否决权。(民主党当政时期)

二、1954年1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接纳一个政府加入联合国不同于接纳一个国家成为新会员国。接纳新国家需要大会+安理会两次表决,接纳一个政府,大会就够了。美国政府从来没有说过它永远拒绝承认共产党中国。(共和党当政时期)

----顾维钧回忆录,第十分册,第138页,第293页,中华书局2013年版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美国对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这一问题,不仅不再像以前一样极力反对,反而提出中国的问题只应由联合国大会解决,从而避免了苏联和台湾蒋介石政府的一票否决权,使得中国能够顺利通过联合国大会表决。我们可以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愿望,是美国为中美关系解冻送给中国的一份“见面礼”。)

③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一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开启访华之旅,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是正式国事访问,冰封25年的中美关系也正式解冻。双方随即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正式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不过此时中美并未建交,但西方阵营的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等则于中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④1979年中美建交,由此中国也迎来了一次建交热潮。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也就失去了政治上合作的基础,中美关系蜜月期结束。中国开启了新的外交模式,也就是第四个阶段:无敌国外交。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无敌国”就是不将任何国家当做假想敌,全世界都是朋友。其核心思想就是:不从意识形态上敌视其他国家。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可以说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模式。

在这个外交政策之下,中国更多的参与到了国际事务当中,比如: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8年参加索马里护航军事行动、常年参与联合国反恐行动等。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未来中国如何在不断变换的国际关系中寻得出路,仍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启发学生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相对照,使他们认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2.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分析:为什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一边倒”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懂得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启发学生思考,“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就中印在西藏关系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分别同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

二、开拓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第四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四、教学准备:《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等多媒体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讲的是外交官的机智、外交官的气节。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那只是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还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国进入近代后,我国外交是怎样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尽管那时也出现一流外交家,如北洋政府时期的顾维钧、颜惠庆等,们博学多才,精通外国礼节和语言,拥有广博的外交知识,能言善辩,满腔爱国,可又能怎么样呢?巴黎和会不是照样失败了?弱国无外交呀!新中国建立了,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演示)打出“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的图片并逐一介绍姓名。

(板书)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

1、建国时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外交对手是哪个国家?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联系课后“阅读与思考”,请做出评价?

学生阅读后回答。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对手是美国。“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取缔列强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政权;“一边倒”的政策,是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板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得出结论:是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出来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平等互利,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好各国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标,而前四项的实现则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都有重大意义。而且,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激烈。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大片”方针,即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这些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板书)

1、“恢复”原因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该席位一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控制,新中国政权建立后一直没能恢复。

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从课本上寻找答案:①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只有中国参加,许多国际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所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板书)

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

(演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即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板书)

三、历史性的握手

7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撤军,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板书)

1、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背景、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 联系所学知识:①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遏制中国,中美长期对峙。②欧、日崛起,越南战争,苏联攻势,都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但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④中、美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共同的压力,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⑤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板书)

2、中美建交:(演示)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访问美国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请回答: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针对台湾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上,美国是如何表态的?

(板书)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历史背景、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声明》 引导学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坚持中日友好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板书)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原来16个增加到26个,非洲由原来18个增加到45个,拉丁美洲由原来1个增加到13个。新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建交热潮。

(板书)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两大主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重要转变”的外交思想:一是改变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不仅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同日本、欧洲、美国的正常关系,还可以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课堂总结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然实用。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七、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而复杂,课堂切忌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第五篇:新中国外交阶段分析

一、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特点与原因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2、20世纪70年代:(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具体原因

1、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妄图扼杀新政权;同时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要改变一切旧的面貌,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原因

从美国方面讲: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认识到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是失败的,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导致在美苏争霸中被迫处于守势,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从中国方面来讲: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样,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的要求。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原因。(2)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为抨击霸权主义的讲坛,这使得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大大建减弱,这是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

(3)第三世界国家的提议和支持则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直接原因。

4、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对外政策不同的原因

(1)外交政策和结果: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保护外国侵略中在华既得利益。结果,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②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国苏联和新生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原因: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各自的阶级本质决定的。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决裂,甚至对帝国主义存在严重的幻想;而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决捍卫民族主权和国家独立。

二、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

(1)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采取一边倒的措施。新中国建立之初,急需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而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而且也得到了苏联对中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力支持。

(2)在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还在积极思考和制定合理的外交策略和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成立之初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

(3)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得到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在外交关系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希望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对抗苏联,中国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出发,进行了积极回应。

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第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确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按提出的顺序依次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的“一边倒”等等。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3、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2)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团结,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我国的外交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4)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嬗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总体说来,中国外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中国的安全和主权与领土完整,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本文主要回顾这5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思想上发生的许多变化,以更加有利的分析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这50年的外交历程中,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阶段;“一边倒”时期、“两个拳头打人时期”、“一大片、一条线”时期、“大变革”时期和“大融入”时期。下面依次进行分析。

一、“一边倒”时期

“一边倒”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47年2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后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等,相应地,苏联也在东欧针锋相对地建立起了对应的组织和订立了计划,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也面临着外交方向的选择问题。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且还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的直接和间接干预,中美关系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美国企图利用军事威胁、政治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以图挽回在内战中的失败。

因此,中国外交最紧要的目标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需要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二是加强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三是积极支持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同时同它们发展友好关系。针对于大的目标,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的意思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承认,签订的条约也进行重新审定。“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就是不急于去解决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肃清,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上同其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的意思是新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三大外交方针”的实施,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地驱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另一方面,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政治的援助,特别是156个援建项目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二、“两个拳头打人”时期

“两个拳头打人”时期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即1955年西方成为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到中美建交前。

此时,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开始调整。苏联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于是,苏联开始确立了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因此,美国和苏联之间是又妥协又对抗。其次,就是东西方各自阵营中,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如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苏匈、苏波事件,而在西方阵营中,有法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第三世界也开始进行了不结盟运动。在这期间,最为重要的是,中苏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结盟关系不断走向破裂。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已经不合适宜。

此时中国外交的目的是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另一个方面,也反对苏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并且把这两者当作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时期。

此时,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压力,1957年10月,苏联撕毁了国防协议,拒绝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相关的技术,同时又支持印度扩张主义,公然在中印边界滋事。在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后又要求建立联合舰队,这些都有损中国的主权。在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和马祖,苏联领导人深怕这会影响到美苏之间关系,希望赫鲁晓夫在访美之前,营造“良好的氛围”。随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最为严重的是1969年,苏联悍然发动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美国依然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签订了一些的军事同盟和约,对准中国和苏联。

中国此时的外交拓展是放在 “两个中间地带”上。两个中间地带是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来的,将亚非拉成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个中间地带”,将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中国的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同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1964年与法国建交。

三、“一大片、一条线”时期

“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

由于上面提到的1969年苏联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入侵,导致了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跌到了谷底,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这件事也使得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国的不和,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实力的急剧窜伸,使得美国的战略开始出现了调整,因此,在此种国际格局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

“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成就。首先是中美建交,开启了中国和美国友好的大门,这为中国的国家安全良性的外部环境,改变了“两只手打人”、“腹背受敌”的局面,中国独立地面对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局面。那么,中国就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安全威胁。其次,由中美建交带来了中国与美国盟友建交的高潮。最后,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开始发挥中国的影响,更加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大调整”时期

“大调整”时期是指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80年代末。

由于美苏两国的“缓和”,导致中国的“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方针不再适用,同时,国际全球化的趋势开始迅速发展,各国都开始改变自己的战略,开始注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进行巨大的调整。“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总体形势进行了重新判断,改变了以前“战争不可避免”、“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判断,强调在现今世界中,争取和平和发展是可能的。后发展成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二是彻底改变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建立外交关系,明确地提出了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最高行为准则,这样更加灵活地除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三是改变过去封闭的局面,实现改革开放的政策。四是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途径。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大调整”时期,中美关系发展处于进一步深化的阶段,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同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进入了正常化的轨道。并且在实现了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正常化。此外,也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五、“深化”时期

“深化”时期是从1990年至今。

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西方对中国进行了制裁,同时苏东解体,对中国有很大的冲击,对此,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等方针,果敢地处理外部冲击。

“深化”时期主要是深化“大调整”时期的基本方针。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坚持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形势判断。二是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三是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四是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前提下,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同时也在努力地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五是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融入国际社会,重要表现在:第一,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并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加入世纪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第二,积极与各国建立伙伴关系。第三,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第四,积极参加地区事务,并且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总之,新中国的外交是经历了坎坷但有不断取得辉煌的外交。从新中国的外交中我们可以吸取两条重要的经验: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对任何国家侵犯别国、干涉别国内政,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下载人教版新中国出期的外交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新中国出期的外交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外交教案(合集五篇)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推荐)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 开封回中 潘瑞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定稿)

    教与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领略新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风采,感悟新中国实力的提升。下面我们......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推荐五篇)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