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5课_新中国的外交(学案及答案)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简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2、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内政建设成就卓著。同样,我国的外交也取得巨大的成功。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完成知识填空)【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2、提出:(时间),在发展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得到了 等国的积极响应。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内容:是指、、、、。(2)意义:不仅是,也是。【二】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
(1)时间(2)地点(3)参加国(4)中国参会代表(5)特点
(6)意义
2、中国的贡献:
(1)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
”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 奠定了基础。
(2)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 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 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四】中美建交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
2、建交经过:
(1)发表《上海公报》: 年2月,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发表,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2)接受三原则:美国政府同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3)发表建交公报: 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4)正式建交: 年 月 日,中美正式建交。
3、建交意义:
三、合作研讨(在合作中提高效率,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1、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展示讲解(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大胆展示吧!)
五、系统总结(我要颗粒归仓)
六、巩固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殖民侵略
B、反对帝国主义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积极建立外交关系
2、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3、表明中美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事件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D、“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4、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是在()
A、1950年
B、1956年
C、1976年
D、1979年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6、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日是()
A、2002年2月1日
B、2002年1月1日
C、2003年1月1日
D、2009年1月1日
7、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经济合作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西方国家控制我们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亚非各国应抛开政治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周恩来 材料二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一个美国记者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的讲话?据材料分析中国政府在会议上的方针是什么。
(2)美国记者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为什么?
(3)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其中体现出的精神是什么?
七、谈收获
参考答案:
三、合作探究
1、(1)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2)是大势所趋。
(3)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2、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台湾问题
启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曾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关系。
六、巩固提升
(一)1、C
2、B
3、B
4、D
5、B
6、D
7、A
(二)(1)1955年的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2)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把少数国家攻击共产主义的倾向转到共同反殖、反霸的主题上来。
(3)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第二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启发学生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相对照,使他们认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2.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分析:为什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一边倒”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懂得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启发学生思考,“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就中印在西藏关系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分别同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
二、开拓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第三篇:《新中国外交》教案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四、教学准备:《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等多媒体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讲的是外交官的机智、外交官的气节。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那只是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还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国进入近代后,我国外交是怎样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尽管那时也出现一流外交家,如北洋政府时期的顾维钧、颜惠庆等,们博学多才,精通外国礼节和语言,拥有广博的外交知识,能言善辩,满腔爱国,可又能怎么样呢?巴黎和会不是照样失败了?弱国无外交呀!新中国建立了,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演示)打出“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的图片并逐一介绍姓名。
(板书)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板书)
1、建国时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外交对手是哪个国家?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联系课后“阅读与思考”,请做出评价?
学生阅读后回答。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对手是美国。“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取缔列强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政权;“一边倒”的政策,是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板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得出结论:是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出来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平等互利,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好各国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标,而前四项的实现则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都有重大意义。而且,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激烈。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大片”方针,即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这些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板书)
1、“恢复”原因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该席位一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控制,新中国政权建立后一直没能恢复。
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从课本上寻找答案:①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只有中国参加,许多国际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所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板书)
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
(演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即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板书)
三、历史性的握手
7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撤军,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板书)
1、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背景、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 联系所学知识:①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遏制中国,中美长期对峙。②欧、日崛起,越南战争,苏联攻势,都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但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④中、美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共同的压力,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⑤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板书)
2、中美建交:(演示)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访问美国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请回答: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针对台湾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上,美国是如何表态的?
(板书)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历史背景、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声明》 引导学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坚持中日友好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板书)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原来16个增加到26个,非洲由原来18个增加到45个,拉丁美洲由原来1个增加到13个。新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建交热潮。
(板书)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两大主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重要转变”的外交思想:一是改变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不仅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同日本、欧洲、美国的正常关系,还可以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课堂总结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然实用。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七、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而复杂,课堂切忌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第四篇:新中国外交讲课稿
新中国外交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为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适时的外交政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大概总结为三个环节和四个阶段。三个环节即: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
而四个阶段即:50年代——6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
60年代——7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
70、80年代,中国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9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无敌国外交”政策。我们就按照这样一个线索,来对新中国的外交做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阶段:一边倒。根据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当代史的知识,中国所说的一边倒是倒向谁呢?是倒向苏联。那么为什么中国要提出这样一个政策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国际背景。
背景: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立。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难以置身事外。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自立阵营又不现实。)
②美国敌视新中国。(二战后,国际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原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为此美国在解放战争中大力支持国民党政府,前后耗资高达49亿美元。但国民党政府丧失人心,几年后中国大陆山河变色,美国对国民党的投资血本无归。再加上美国对中共缺乏了解,想当然的以为新中国必然会是苏联的附庸,故而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后来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相遇,更是将这一敌视推向高潮。)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中国不得不选择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那么在这种政策之下,中国外交上发生了那些大事呢?我们再来具体了解一下。
大事:①与苏联等17国建交。(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下午宣布成立,苏联在10月2号便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日便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种速度,只有美国承认以色列的速度能与之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这种亲密的关系。苏联更是为中国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随着中苏两国的建交,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同中国建交。此时中国的外交的核心环节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环节即同大国的外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苏联等国际大国的帮助,同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中国的安定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但是,朝鲜战争,中国与美国打成平手,虽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同时也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达到了顶点。当然,这种恐惧主要是来自对新中国缺乏了解。为了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这种不必要的恐惧,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阐明了我国对待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表明了我国寻求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改变了周边各国新中国的态度,为相互交流,发展关系开启了大门。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中国外交的哪个环节呢?就是周边国家外交这一环节。)③日内瓦会议——1954(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可以说对新中国意义非凡。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其实,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就是为了讨论朝鲜和越南的停战问题,即中国所说的抗美援朝与抗法援越。很明显,这两场战争,中国都直接或间接的卷入其中。前者中国直接出兵与美国进行苦战,后者中国出钱出军事顾问,帮助越南人民取得胜利。故而,日内瓦会议中国举足轻重。由此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重要地位。)④万隆会议——1955(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我们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它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与会的29国,大部分都是新独立的亚非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本来是打算好好的宣传一下自己,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同度。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一样加之对中国缺乏了解,有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泰国、菲律宾等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宗教信仰问题展开了盲目批判。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并没有马上上去与之理论,而是临时修改了演讲稿,在下午四点中国代表团发言时间,周恩来总理仅仅说了几句话,就将会场上对中国的非议之声平息。周总理在这几句话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针即:“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中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参会的态度与立场。使得他国没有理由再对中国发表充满敌意的言论,从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总理的这种做法也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为人处世的哲学——让人非我弱。)时间来到了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阶段。根据我们所学过的世界史知识,苏联企图强租中国的旅顺港,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并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试图把中国拉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自主独立发展,损害了中国利益。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原先的“一边倒”转变为了“两个拳头出击”。此时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呢?①中美依旧敌对。②中苏关系恶化。那么,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两个“拳头出击”,目标是谁呢?很明显就是美国和苏联。中国和苏联更是爆发了珍宝岛冲突和多次边境冲突,苏联随之在中苏边境部署百万大军,对中国虎视眈眈。
在世界上,敢于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也只有中国了。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困难期,中国有能力同时对抗这两个国家吗?答案是:没有!就算是今天以中国国力也难以长期对抗。因此中国必须改变这一状况。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内经济同时也发生滞胀,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陷入劣势。这时无论中美,都有改善之间关系的需要。因此,我国的外交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70、8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那么问题来了:一条线指的是什么呢?一大片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当时,中国北方是苏联本土及亲苏的蒙古国,西面和南面分别有苏联扶持的政权,苏联实质上是对中国形成了三面的战略包围。为打破这种包围,中国就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政策: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上的一大片国家来共同抗衡苏联。实质上,中国加入了世界反苏同盟。其标志就是美苏关系的改善。那么同样的,在这个时期,中国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大事呢?我们来看一下。
大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由于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分属于两大社会阵营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贸然进行,要有所准备和铺垫。所以为了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基辛格秘密访华,为的就是为尼克松访华探路,准备前提条件。1971年7月8日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在晚宴上他以肚子疼需要休养为由,摆脱了记者的视线,乘坐民航客机秘密到访中国,并同周恩来共进行了17个小时的会谈。为中美关系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尼克松访华创造了条件。)
②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中国这一联合国席位却长期被退据台湾的蒋介石政府占据。中国迫切希望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却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能成行。但是1971年正值中美关系升温期间,再加上中国自身实力的壮大与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已是大势所趋。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一、1950年,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声明,美国认为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是一个程序问题,不能使用否决权。(民主党当政时期)
二、1954年1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接纳一个政府加入联合国不同于接纳一个国家成为新会员国。接纳新国家需要大会+安理会两次表决,接纳一个政府,大会就够了。美国政府从来没有说过它永远拒绝承认共产党中国。(共和党当政时期)
----顾维钧回忆录,第十分册,第138页,第293页,中华书局2013年版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美国对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这一问题,不仅不再像以前一样极力反对,反而提出中国的问题只应由联合国大会解决,从而避免了苏联和台湾蒋介石政府的一票否决权,使得中国能够顺利通过联合国大会表决。我们可以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愿望,是美国为中美关系解冻送给中国的一份“见面礼”。)
③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一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开启访华之旅,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是正式国事访问,冰封25年的中美关系也正式解冻。双方随即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正式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不过此时中美并未建交,但西方阵营的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等则于中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④1979年中美建交,由此中国也迎来了一次建交热潮。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也就失去了政治上合作的基础,中美关系蜜月期结束。中国开启了新的外交模式,也就是第四个阶段:无敌国外交。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无敌国”就是不将任何国家当做假想敌,全世界都是朋友。其核心思想就是:不从意识形态上敌视其他国家。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可以说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模式。
在这个外交政策之下,中国更多的参与到了国际事务当中,比如: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2008年参加索马里护航军事行动、常年参与联合国反恐行动等。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未来中国如何在不断变换的国际关系中寻得出路,仍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篇: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弱国有无外交”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论从史出”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作一梳理,夯实基础;设置情境,引出“弱国无外交”的预设。通过层层设问,说明新中国初期有外交。课堂争论“弱国有没有外交”,导出新中国初期有外交的原因。同时进一步思辨“弱国有没有外交”引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背后的遗憾,说明国家力量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外交在任何时候皆有可为。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影响外交活动的各种因素(国家力量是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预设“弱国无外交”或“弱国有外交”。“有”或“无”指的是什么?——能否有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吗?
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初期“有”外交(外交成就)学生结合地图介绍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出现建交高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苏联帮助印制人民币;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些成就能证明“有”外交吗?为什么?——简要说明这些外交活动产生的意义。
这些成就中哪个最能证明“有”外交?影响最为深远?——重点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意义。(教师讲解为主)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苏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等国家的公报和声明中、在重大国际会议中获得延伸与发展、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
为什么会获得广泛认同呢?请你来当一回外交部发言人,宣传一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好处。
(体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解决历史争端增进睦邻友好、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交流„„)
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和平事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有”外交。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进行外交活动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地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当时外交活动的战略目标主要“清除垃圾、打破封锁、广交朋友、争取和平”,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独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实现了这些战略利益,就算是“有外交”。
二、新中国为什么“有”外交
呼应开头学生的预设:新中国是弱国吗?——相对而言是弱国(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于今日中国)。
课堂讨论: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你更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弱国有没有外交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等。一定条件下,弱国可以有外交,强国也有可能无外交(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签和约、美国空手而回,比如中国古代的蔺相如,比如当今的朝鲜。但是弱国开展外交更加艰难,外交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参加万隆会议的七天,周恩来只睡了13个小时;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英语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没人听)。
所以,大家可以猜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肯定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什么呢?
三、成就背后的遗憾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的只有23个(1949-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被台湾当局占据。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坚强后盾但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四大方面: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呼应开头:如果让你当外交部长,你最愿意选择当哪个时期的外交部长?
A.晚清政府 B.民国 C.新中国初期 D.现在
任何时候,皆有可为,国弱更需要外交。小结升华:
知识梳理背景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国家力量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独立自“另起炉灶”(主的基本和方“一边倒”平针外)“打扫干净屋交子再请客”政策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