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共5则)

时间:2019-05-12 20: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艺术的魅力 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单元内容:

(一)课文:

25、伯牙绝铉》《

26、月光曲》《27*蒙娜丽莎之约》《28*我的舞台》

(二)《语文园地八》

1、口语交际:身边的艺术 形式:小组内讲述、全班交流„„

2、习作:

(1)、写一写学习某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3、交流平台:(1)、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做法和经验。

4、日积月累:

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5、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你说我也说),老师说两个词“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凉风习习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重点指导“兮”“哉”的停顿。(节奏见教学参考书第262页)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字告诉你的?(善)课文中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一幅画面: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拓展练习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里的人物是 和。

(2)从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八、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友谊的名言名句,读读伯牙和钟子期的小故事。

板书:

伯牙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

双基练习:

必得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

善始善终()

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1)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3)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a、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d、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e、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f、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

六、练习设计:

1、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板书设计:、月光曲

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1、比一比, 再组成词语.茵()盲()券()腊()屡()

菌()育()卷()蜡()缕()

粼()谱()醒()涛()键()

嶙()普()醉()滔()健()

2、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

一()画报

一()石子

一()帆船

一()话语

一()草滩

一()微云

一()歌曲

一()柳树

一()涟漪

3、阅读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 9 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 11

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引出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

灵魂的一部分 练习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清晰()()细腻()()朴素()()温柔()()

2、选词填空 寂静 幽静 恬静安静

☆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四周一片,听不到一点声响。

3、按要求改写句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写成陈述句)

☆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组织成一句话)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含英咀华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qiāo)然流露出()、()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让人觉得(),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①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三)引入资料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我的舞台

神奇的吸引力

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练习题: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模仿(mó mú)

喝彩(hè hē)

绷着脸(bēnɡ běnɡ)

倒栽葱(dào dǎo)蹿上(cuān cuàn)自作自受(zuò zuō)

憋闷(mèn mēn)肖像(xiāo xiào)

有朝一日(zhāo cháo)

2、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既使被挤在厚厚的暮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昂然。()

☆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意力。()

3、写出句子中引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引号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4、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含英咀华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chàn zhàn)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kēnɡqiānɡ jiānjiānɡ)。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ēnuó ānà)的身段中,一粒一粒

地下来,在地上,到空中,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1、从“滴 溅 滚 落”四个动词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横线上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用“

“画出文中描写观众的句子。

这个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

4.用”

“画出描写演员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了

5.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 艺术品展览厅 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 19

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写小练笔,注重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等。)

3、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从而养成眼到、手到、心到、意到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

()

()

()

()mò shēnɡ qīnɡ yōu

qín jiàn

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

()

()

()

()

()lái yīn hé

shà shí jiān

()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巧()天工

脍()人口

作者真是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内容________。

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有()一()

大洋()()

()梁()栋

古()古()

不落()()

()()龙蛇

曲高()()

()()白雪

不同()()

别()一()

不解()()

天日()()

金星()()

一反()()

为()()为

()去()来

不再()()

()()私语

()()有神

无()()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________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________,更要依靠________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________,使文章的表达更________、感情更________。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洒满了________。月亮________,穿过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被月光照得________浪花,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________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四、修改下面的病句。6分

(1)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2)科学知识是永久学不完的。

(3)爷爷常常给我们讲起从前有趣的往事。

★ 我能行

五、照样子写句子。4分(1)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3)改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4)改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 品味课文。7分

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选自,句子的意思是: 3分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被小孩提出的什么问题难倒了?这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4分

七、阅读

(一)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百花是那样的高雅、洁净。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1、照样子,各写两个相同的词语。2分 绿油油 欢天喜地 2、短文填空。

这段话主要写了百花花瓣的 和 两个方面。对于百花的,作者这样描述:“。”对于百花的,作者又这样形容:“。”3分

3、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写在下面。1分

(二)红叶与红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

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欲放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下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1、读句子,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1)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1分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2)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这句话写了作者的心情。想一想,作者原来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3分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2分 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荷叶?

3、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

八、★ 妙笔生花:请根据下面的开头,续写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30% 凡事都要用心学习,否则,再小的事也学不会做不成。这个道理是我最近从一件小事中领悟到的。

第二篇:201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详解

2013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卢莉茹

单元教学主题:艺术的魅力 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单元内容:

(一)课文:

25、伯牙绝铉》《

26、月光曲》《27*蒙娜丽莎之约》《28*我的舞台》

(二)《语文园地八》

1、口语交际:身边的艺术 形式:小组内讲述、全班交流……

2、习作:

(1)、写一写学习某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3、交流平台:(1)、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做法和经验。

4、日积月累: 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5、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单元教学点:

1、随文落实的训练点:

(1)了解艺术,抓住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2)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3)训练学生写小标题。(4)积累好词佳句、诗文。

2、“语文园地”的专项训练点(1)口语交际、习作(2)日积月累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点:1背诵课文。(尽量堂上完成)

2理解诗句。(关注“注释”里的词解;一字多义;古字今译)3相关的成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4讲述故事。(可改写成现代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你说我也说),老师说两个词“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扣点训练】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凉风习习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提醒“弦”的读音。

3、回顾学习古文的好办法。【落实教学点1】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重点指导“兮”“哉”的停顿。(节奏见教学参考书第262页)

【落实教学点2】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因为字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再探琴。)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继续【落实教学点2】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扣点训练】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字告诉你的?(善)课文中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落实教学点3】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继续【落实教学点3】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拓展练习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扣点训练】(1)课文里的人物是 和。

(2)从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八、布置作业

继续【落实教学点1】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友谊的名言名句,读读伯牙和钟子期的小故事。

板书:

伯牙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⑩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必得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点: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即内容); 2区别“实在事物”和联想部分。(第9自然段,并背诵)3通过“资料袋”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及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落实教学点3】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落实教学点1】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1)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3)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a、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d、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e、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f、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姑娘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么说?你感受到什么?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落实教学点2】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扣点训练】

1、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2、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3、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4、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扣点训练】

六、练习设计:

1、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板书设计:、月光曲

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点:找出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删去,改为: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删去,放在总结升华环节)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落实教学点】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继续【落实教学点】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扣点训练】找出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语句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 11

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引出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师进行引读。

4、引入达芬奇的资料,师生交流。课文还有一幅画,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

灵魂的一部分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教学点: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落实教学点】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扣点训练】(结尾句)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二)交流、讨论

1、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2、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段并加以简要分析,从中感受“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①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扣点训练】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我的舞台

神奇的吸引力

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 艺术品展览厅 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 16

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写小练笔,注重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等。)

3、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从而养成眼到、手到、心到、意到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

()

()

()

()mò shēnɡ qīnɡ yōu

qín jiàn

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

()

()

()

()

()lái yīn hé

shà shí jiān()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巧()天工

脍()人口

作者真是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内容________。

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有()一()

大洋()()

()梁()栋

古()古()

不落()()

()()龙蛇

曲高()()

()()白雪

不同()()

别()一()

不解()()

天日()()

金星()()

一反()()

为()()为

()去()来

不再()()

()()私语

()()有神

无()()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________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________,更要依靠________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________,使文章的表达更________、感情更________。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洒满了________。月亮________,穿过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被月光照得________浪花,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________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四、修改下面的病句。6分

(1)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2)科学知识是永久学不完的。

(3)爷爷常常给我们讲起从前有趣的往事。

★ 我能行

五、照样子写句子。4分

(1)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3)改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4)改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 品味课文。7分

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选自,句子的意思是: 3分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被小孩提出的什么问题难倒了?这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4分

七、阅读

(一)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百花是那样的高雅、洁净。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1、照样子,各写两个相同的词语。2分 绿油油 欢天喜地 2、短文填空。

这段话主要写了百花花瓣的 和 两个方面。对于百花的,作者这样描述:“。”对于百花的,作者又这样形容:“。”3分

3、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写在下面。1分

(二)红叶与红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欲放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下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1、读句子,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1)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1分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2)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这句话写了作者的心情。想一想,作者原来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3分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2分 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荷叶?

3、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

八、★ 妙笔生花:请根据下面的开头,续写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30% 凡事都要用心学习,否则,再小的事也学不会做不成。这个道理是我最近从一件小事中领悟到的。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烩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一唱三叹 轻歌曼舞 靡靡之音 丝竹管弦 亡国之音 黄钟大吕 击节叹赏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龙蛇飞舞 龙翔凤舞 飘飘欲仙 飘如游云 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 汪洋恣肆 颜筋柳骨 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丹青妙手 活色生香 一挥而就 依葫芦画瓢 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呢?(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想。)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认为、以为。)

那么“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断句:“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在古代就说成——善哉!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很有气概地齐读)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仿说句子: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不能得。)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谁能必得之?(钟子期!)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非常高兴。)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交流所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没有!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背诵)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拓展阅读:《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贝多芬)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乐圣。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很有音乐天赋。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贝多芬简介。)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最后一个词“清幽”。(订正: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2)沉静而安闲。(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句子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两个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师板书课题,读课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教师相机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感受画作魅力。

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1)句子1: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句子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这是侧面描写了这幅画的魅力。

句子3:‚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 抓住关键的词体会:“诞生”,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画作很有魅力。’

(2)句子4:‚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

(3)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是第五、六、七自然段。)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出示第五段)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似真亦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整体。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4)我们再看看第六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

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出示整段)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读出这种感觉。

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齐读)你们再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师板书:神秘)

补充小资料。

(4)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第七段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回顾整体,积累语言

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作者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生读课文并试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出示简介)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这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五、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我的舞台》

一、了解作者,引入问题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 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3.引入问题:(1)“舞台”是什么?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

我在舞台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结尾,总结全文)

二、交流、讨论 1.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娘胎里,“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我”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后来,“我”一直跟随母亲演出。六岁时,“我”正式拜师学艺。几年后,“我”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

2.赏析几个句子:

句子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为“天才儿童”。

句子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句子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句子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这里抓住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写出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读一读,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3.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二、日积月累:复习积累背诵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神奇魅力。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和画找语句感知课文,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3.、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

2课时 26 月光曲

2课时 27 梦娜丽莎之约 1课时 28 我的舞台

1课时 口语交际

3课时

第八组

单元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

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人

教版)

第八单元

25、伯牙绝弦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1)朗读.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方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6、月光曲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板书设计

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读读画画

他们画得怎么样?

l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

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

27、蒙娜丽莎之约

知识与技能:读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28、我的舞台

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一)问题引入

.“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介绍新凤霞,(四)小结: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口语交际*习作八

知识与技能:明确训练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

交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课题:《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课型:回顾•拓展课

知识与技能: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过程与方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语文情感

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3.交流让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日积月累

引入: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三.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评与思:“交流平台”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教学这一版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让学生明白同是写动物的课文,着重点和所用的写作手法都可能不一样;“日积月累”重在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要把弄懂诗意作为重点;“课外书屋”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教师要作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拟订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阅读指导和阅读后的交流,使课外阅读得到落实。]

下载201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011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大全5篇)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班别: 姓名:得分:亲爱的同学们,请你认真审题,细心答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3分为书写卷面分,答卷时间为90分钟。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二、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 三、单元知识结构: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组合课文......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

    我的绘画之路 从小,我就对绘画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问我想学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学画画。”于是,我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绘画不仅给我带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练习题

    第八单元练习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táo zuì sū xǐng chún shú jì lù mò shēng ( ) ( ) ( ) ( ) ( )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大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大全 怎样写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整理了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1 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我......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12月份多媒体授课资料 29 掌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