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011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拓展练习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里的人物是 和。
(2)从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板书:
伯牙
所念
伯牙绝弦 知音
子期
必得之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
莱茵河 入场券 蜡烛 盲姑娘
琴键 恬静 汹涌 安详 陶醉
(注意强调 “券”的读音,随机理解“恬静、安详、陶醉”的意思。)
(2)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1)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3)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a、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d、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e、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f、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此时,贝多芬很自然地产生了“伯牙为子期而弹”的激情,他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生:为姑娘再弹一曲)
(4)再次欣赏《月光曲》。
四、读写结合抒真情
穷兄妹俩醉了,久久沉醉在动人的乐曲中,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你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他们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四、仿写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 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五、学生完成仿写。
六、全班交流。
七、练习设计:
1、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板书设计:、月光曲
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 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
灵魂的一部分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 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我的舞台
神奇的吸引力
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第二篇:201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详解
2013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卢莉茹
单元教学主题:艺术的魅力 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单元内容:
(一)课文:
《
25、伯牙绝铉》《
26、月光曲》《27*蒙娜丽莎之约》《28*我的舞台》
(二)《语文园地八》
1、口语交际:身边的艺术 形式:小组内讲述、全班交流……
2、习作:
(1)、写一写学习某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3、交流平台:(1)、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做法和经验。
4、日积月累: 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5、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单元教学点:
1、随文落实的训练点:
(1)了解艺术,抓住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2)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3)训练学生写小标题。(4)积累好词佳句、诗文。
2、“语文园地”的专项训练点(1)口语交际、习作(2)日积月累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点:1背诵课文。(尽量堂上完成)
2理解诗句。(关注“注释”里的词解;一字多义;古字今译)3相关的成语: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4讲述故事。(可改写成现代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你说我也说),老师说两个词“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扣点训练】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凉风习习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提醒“弦”的读音。
3、回顾学习古文的好办法。【落实教学点1】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重点指导“兮”“哉”的停顿。(节奏见教学参考书第262页)
【落实教学点2】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因为字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再探琴。)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继续【落实教学点2】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扣点训练】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字告诉你的?(善)课文中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落实教学点3】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继续【落实教学点3】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拓展练习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扣点训练】(1)课文里的人物是 和。
(2)从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八、布置作业
继续【落实教学点1】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友谊的名言名句,读读伯牙和钟子期的小故事。
板书:
伯牙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⑩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必得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点: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即内容); 2区别“实在事物”和联想部分。(第9自然段,并背诵)3通过“资料袋”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及作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落实教学点3】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落实教学点1】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1)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3)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a、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d、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e、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f、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姑娘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么说?你感受到什么?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落实教学点2】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扣点训练】
1、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2、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3、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4、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扣点训练】
六、练习设计:
1、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板书设计:、月光曲
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点:找出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删去,改为: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删去,放在总结升华环节)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落实教学点】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继续【落实教学点】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扣点训练】找出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语句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 11
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引出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激情朗读,师进行引读。
4、引入达芬奇的资料,师生交流。课文还有一幅画,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
灵魂的一部分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教学点: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及其作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落实教学点】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扣点训练】(结尾句)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二)交流、讨论
1、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2、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段并加以简要分析,从中感受“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①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扣点训练】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我的舞台
神奇的吸引力
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口语交际·习作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 艺术品展览厅 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 16
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写小练笔,注重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等。)
3、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从而养成眼到、手到、心到、意到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
()
()
()
()mò shēnɡ qīnɡ yōu
qín jiàn
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
()
()
()
()
()lái yīn hé
shà shí jiān()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巧()天工
脍()人口
⑴
作者真是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内容________。
⑵
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⑶
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有()一()
大洋()()
()梁()栋
古()古()
不落()()
()()龙蛇
曲高()()
()()白雪
不同()()
别()一()
不解()()
天日()()
金星()()
一反()()
为()()为
()去()来
不再()()
()()私语
()()有神
无()()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________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________,更要依靠________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________,使文章的表达更________、感情更________。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洒满了________。月亮________,穿过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被月光照得________浪花,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________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四、修改下面的病句。6分
(1)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2)科学知识是永久学不完的。
(3)爷爷常常给我们讲起从前有趣的往事。
★ 我能行
五、照样子写句子。4分
(1)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3)改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4)改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 品味课文。7分
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选自,句子的意思是: 3分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被小孩提出的什么问题难倒了?这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4分
七、阅读
(一)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百花是那样的高雅、洁净。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1、照样子,各写两个相同的词语。2分 绿油油 欢天喜地 2、短文填空。
这段话主要写了百花花瓣的 和 两个方面。对于百花的,作者这样描述:“。”对于百花的,作者又这样形容:“。”3分
3、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写在下面。1分
(二)红叶与红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欲放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下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1、读句子,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1)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1分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2)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这句话写了作者的心情。想一想,作者原来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3分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2分 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荷叶?
3、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
八、★ 妙笔生花:请根据下面的开头,续写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30% 凡事都要用心学习,否则,再小的事也学不会做不成。这个道理是我最近从一件小事中领悟到的。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烩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一唱三叹 轻歌曼舞 靡靡之音 丝竹管弦 亡国之音 黄钟大吕 击节叹赏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龙蛇飞舞 龙翔凤舞 飘飘欲仙 飘如游云 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 汪洋恣肆 颜筋柳骨 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丹青妙手 活色生香 一挥而就 依葫芦画瓢 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呢?(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想。)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认为、以为。)
那么“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断句:“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在古代就说成——善哉!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很有气概地齐读)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仿说句子: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不能得。)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谁能必得之?(钟子期!)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非常高兴。)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交流所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没有!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背诵)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拓展阅读:《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贝多芬)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乐圣。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很有音乐天赋。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贝多芬简介。)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最后一个词“清幽”。(订正: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2)沉静而安闲。(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句子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两个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师板书课题,读课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教师相机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感受画作魅力。
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1)句子1: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句子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这是侧面描写了这幅画的魅力。
句子3:‚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 抓住关键的词体会:“诞生”,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画作很有魅力。’
(2)句子4:‚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
(3)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是第五、六、七自然段。)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出示第五段)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似真亦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整体。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4)我们再看看第六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
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出示整段)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读出这种感觉。
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齐读)你们再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师板书:神秘)
补充小资料。
(4)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第七段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回顾整体,积累语言
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作者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生读课文并试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出示简介)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这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五、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我的舞台》
一、了解作者,引入问题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 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3.引入问题:(1)“舞台”是什么?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
我在舞台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结尾,总结全文)
二、交流、讨论 1.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娘胎里,“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我”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后来,“我”一直跟随母亲演出。六岁时,“我”正式拜师学艺。几年后,“我”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
2.赏析几个句子:
句子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为“天才儿童”。
句子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句子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句子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这里抓住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写出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读一读,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3.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二、日积月累:复习积累背诵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四篇:201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推荐]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初识鲁迅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识鲁迅,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3、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联系上下文及有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5、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学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把文章写具体。
单元内容:
(一)课文:
17《少年闰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一面》
20*《有的人》
(二)《语文园地五》
1、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
形式:回忆——小组交流——汇报(印象、后来相处发生的事以及对他印象的变化)
2、习作:请选一个角度,完成本次习作。
(1)、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2)、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具体。
3、交流平台:(1)、回忆本组课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谈谈你的体会?
(2)交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怎样克服解决;收获;
4、日积月累: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5、趣味语文: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感受少年鲁迅的机智聪慧和博学多才。
2、“语文园地”的专项训练点(1)口语交际、习作
(2)日积月累
17、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跨下、厨房、刺猬、畜牲、明晃晃”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先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一、汇报交流,激趣导入
1、交流: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
生吧!(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材料并阅读资料袋。)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带着问题,深入探究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指生读第3自然段。看哪位同学能解释。理解“五行”的意思。(五行:指水、金、火、木、土)
2、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我们初次见面是怎样的情景?齐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清楚这是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议:作者抓住闰土外貌的哪个方面进行介绍?闰土的外貌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
3、闰土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希奇的事”。(课件出示闰土给我讲希奇事的课文插图)他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自由读文,在课本空白处作批注。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儿)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在这几件希奇事中,你对哪件最感兴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最感兴趣的事,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请有声有色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的感悟。(小组内读,相互评价;推荐读)
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 4
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和“闰土”相比,“我”是怎样的人?指读有关句子。(此处重点处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外面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想读给大家听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学生朗读。
二、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后发言。(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自圆其说即可)
再浏览全文,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三、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1)重点处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两处对闰土的外貌描写。①月夜闰土刺猹的场景。
在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中,通过对闰土刺猹时外貌、动作的描写,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②“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见人怕羞。这与第1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5
从这里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平缓的语气去读。
(2)闰土和“我”的对话部分。
这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采用先自读、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注意:闰土讲的这些事,“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读闰土的话可以干脆利索,体现他的聪明能干;读“我”的话时,可以读出好奇和佩服、羡慕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是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的,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1、想象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同桌表演。
2、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和“我”的交往过程,想象少年闰土的形象。
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颈套银项圈
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 潮汛看鱼
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的圆月()的沙地()西瓜()的圆脸()的经历()的事情()的银项圈
2、按要求写句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2)闰土的心里有许多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修改病句)
(3)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改为“把”字句)(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5)河水流淌着。(扩写句子)
3、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近义词。(1)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3)他的心里有许多希奇的事。()..
4、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三、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
四、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 8
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五、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鲁迅动作的词语,抓住 “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尤其重点体会“半跪”的意思,让学生做动作,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从课文的哪些文字的描写中能证明鲁迅先生半跪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那个凄冷的夜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只有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引读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六、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七、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
八、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一、复习导入: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回忆了伯父几件事?
二、学习生字词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4、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拓展:交流搜集到的鲁迅的名言和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练习设计:
1、把词语补充完整.10
张()李()
囫囵()()()然大()
三()半()
()经风()()声()哭
难以()受
接连不()
2、照样子,写词语。
来来往往---------------------------------------------------各色各样
-----------------
--------------------------------------
3、把下列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4、按课文内容填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一面
教学目标 :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作者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勾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这三处外貌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1)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2)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小结: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板书设计:
一 面
外貌描写——瘦 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今天,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那 13
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朗读。
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四、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五、体会诗歌的写法。
1、同学们,读着这首诗歌,你发现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能举例子说说吗?(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永生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讲述留在心里的印象最深的人,表现人物的独特一面。
3、根据交流的情况,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把文章写具体。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一、聊天回忆,引入话题
这一组课文,我们学习了鲁迅记忆中的闰土,作家周晔笔下的伯父──鲁迅先生,还了解了作家唐韬笔下的鲁迅。在你的生活中,肯定和不少人都打过交道,其中给你印象深刻的人一定不少,能举例谈一谈吗?
二、回顾课文,明确要求
1、回顾复习《少年闰土》:作者第一次看见闰土的时候,闰土给他留下了怎样的映像?闰土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怎样变化、加深的?
2、确立交流对象与线索:
A、初次见面时的印象是怎样的?可以说一说他的外貌特征、性格等。
B、相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双方是怎样处理的。(注意把事情讲清楚、具体)
C、通过这件事情,你对他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分组讨论,组内交流
A、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B、相互评议,改进完善。
4、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A、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B、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习作。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致很浓,都介绍了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谈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特点。大家都有了强烈的写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小伙伴。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复习指导,范文引路
复习《少年闰土》的写作方法,明确怎样写出人物的特点来:抓住人物的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人物,不仅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2、开启思路,确定对象。
我的写作对象是谁?他有怎样的特点?围绕这一个特点,可以用怎样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几件事情可以怎样安排顺序?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重点注意是否写出了特点。
3、教师点评。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誊写本上。
回顾 拓展五
教学目标 :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交流理解句子深刻的含义的方法。
2、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3、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提取资料,交流印象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谈一谈自己心中的鲁迅。
2、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谈一谈。
3、你在阅读鲁迅作品之后,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二、联系课文,总结方法
1、在文章中多数句子一看就懂,但有的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
2、列举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句子的含义。
3、全班回顾学习方法,共同交流。
4、师生共同小结:“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还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5、师:希望同学们把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自读句子,发现特征: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
3、自读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教师给予帮助。
5、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6、检查背诵,全班齐背(不能背诵的可以读)。
7、你还搜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言警句呢?全班交流?
8、你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3、这个故事的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4、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5、师出示一些趣味语文故事。(见教参185——186页)
单元练习设计:
一、组词。
胯()钮()猥()挽()搞()跨()扭()谓()搀()稿()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样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改陈述句: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
3、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4、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三、选择正确的填上序号。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羞愧”“难受”的原因有:()
(1)“我”羞愧、悔恨,是因为“我”不该在伯父面前谈《水浒传》
(2)伯父委婉的批评太重了,我接受不了。
(3)和伯父相比,“我”读书太马虎了。伯父的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我”读书马虎,却比直接批评的分量还重,“我”感到羞愧、悔恨。
(4)“我”听了伯父的话,认识到读书不能马虎,应该认真。
2.在救助黄包车夫以后,伯父脸上“变得那么严肃”,其原因是:()(1)伯父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对“我”的纠缠不满。
(2)伯父在思考着很多重要而严肃的问题:穷人为什么这样穷,天下像车夫这样穷的人该有多少,他们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3)伯父可能在想,只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才能有好日子过。
(4)伯父忧国忧民,同情穷苦人,痛恨不平等的旧社会,他无法控制这种情感。
四、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缩句)
2.天空中挂着圆月。(扩句)
3.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给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4.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5.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闰土见人很害怕。
闰土不陪我,没有旁人的时候,变和我说话。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少年闰土》的作者是(),原名()。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被誉为(“
”),因为他用笔做武器战斗了一生,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和(),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自嘲》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崇高的精神,这句话是()。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在文坛上健步地奔 19
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举目无亲(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
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
“汗珠”喻指
3、你认为文章歌赞的是()
① 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② 萧红才华出众 ③ 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4、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五篇:2015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013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者:卢莉茹
单元教学主题:初识鲁迅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识鲁迅,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3、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联系上下文及有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5、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学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把文章写具体。
单元内容:
(一)课文:
17《少年闰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一面》 20*《有的人》
(二)《语文园地五》
1、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
形式:回忆——小组交流——汇报(印象、后来相处发生的事以及对他印象的变化)
2、习作:请选一个角度,完成本次习作。
(1)、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2)、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具体。
3、交流平台:(1)、回忆本组课文,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谈谈你的体会?
(2)交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怎样克服解决;收获;
4、日积月累: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5、趣味语文: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感受少年鲁迅的机智聪慧和博学多才。单元教学点:
1、随文落实的教学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抓住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3)训练学生写小标题。(4)积累文中好词好句。
2、“语文园地”的专项教学点(1)口语交际、习作(2)日积月累
17、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跨下、厨房、刺猬、畜牲、明晃晃”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先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点:
1概括段意(写小标题)和主要内容(内容合并法)。2学习抓住外貌、动作来描写人物。
3理解重点句:“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概括段意(写小标题)和主要内容(内容合并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一、汇报交流,激趣导入
1、交流: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材料并阅读资料袋。)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几个多音字,“正”“行”“佛”“畜”。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带着问题,深入探究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指生读第3自然段。看哪位同学能解释。理解“五行”的意思。(五行:指水、金、火、木、土)
2、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我们初次见面是怎样的情景?齐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清楚这是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
【落实教学点2】
议:作者抓住闰土外貌的哪个方面进行介绍?闰土的外貌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 【落实教学点1】
3、闰土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希奇的事”。(课件出示闰土给我讲希奇事的课文插图)他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你能用小标题概括每一件事吗? 【扣点训练】
1、自由读文,在课本空白处作批注,写小标题。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儿)
2、你能根据小标题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段
意合并法。
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在这几件希奇事中,你对哪件最感兴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最感兴趣的事,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请有声有色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的感悟。(小组内读,相互评价;推荐读)
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再读读这四件事,从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闰土是个天真、活泼、机智、聪明、见识广的农家少年)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落实教学点3】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和“闰土”相比,“我”是怎样的人?指读有关句子。(此处重点处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外面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想读给大家听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学生朗读。
二、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后发言。(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自圆其说即可)
再浏览全文,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三、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继续落实教学点2】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1)重点处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两处对闰土的外貌描写。①月夜闰土刺猹的场景。
在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中,通过对闰土刺猹时外貌、动作的描写,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可以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可以用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②“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见人怕羞。这与第1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平缓的语气去读。
(2)闰土和“我”的对话部分。
这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采用先自读、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注意:闰土讲的这些事,“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读闰土的话可以干脆利索,体现他的聪明能干;读“我”的话时,可以读出好奇和佩服、羡慕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是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的,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1、想象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同桌表演。
2、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和“我”的交往过程,想象少年闰土的形象。
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颈套银项圈
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
潮汛看鱼 【扣点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的圆月()的沙地()西瓜()的圆脸()的经历()的事情()的银项圈
2、按要求写句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2)闰土的心里有许多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修改病句)
(3)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改为“把”字句)(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5)河水流淌着。(扩写句子)
3、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近义词。(1)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3)他的心里有许多希奇的事。()..
4、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⑦
整个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两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学生喜欢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教学中的重点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还原雪地捕鸟的趣味、看瓜刺猹的惊险、海边拾贝的浪漫、看跳鱼儿的神奇等,接着我事先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提炼出人物特点后,展示出捕鸟、刺猹、贝壳、跳鱼儿的画面作为奖励,学生十分感兴趣,学习出奇的好。
2、学生喜欢课内外相结合。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个相当有难度的问题。没想到学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理解。当闰土雪地捕鸟,看瓜剌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在这样的对比中,他们很自然的理解:“我”与往常的少爷门成天关在院子里,不能广泛接触大自然,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文章上到这里,我并没有满足,补充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描写。这似乎冲淡了本文的主题,改变了闰土在学生中的美好印象,学生一下子从美好的云端跌落了下来。但从长远来讲,有利于学生感悟鲁迅“弃医从文”的深层次原因——医生只是缓解国人肉体上的病痛,而文学却可以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国人——闰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彼时中国旧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农村的凋敝、社会的落后、政治的腐朽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点:
1给每部分内容写小标题。2理解难解的词和句。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落实教学点1】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扣点训练】:
按课文内容填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点2】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三、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四、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落实教学点2】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五、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落实教学点2】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鲁迅动作的词语,抓住 “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尤其重点体会“半跪”的意思,让学生做动作,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从课文的哪些文字的描写中能证明鲁迅先生半跪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那个凄冷的夜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只有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引读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六、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七、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什么关系?你会用一个什么关联词语连接起来?
八、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一、复习导入: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回忆了伯父几件事?
二、学习生字词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扣点训练】 把词语补充完整,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
难以()受
接连不()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拓展:交流搜集到的鲁迅的名言和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反思9: 一面
教学目标 :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点:
1概括主要内容; 2破折号(9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作者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落实教学点1】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勾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这三处外貌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1)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2)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小结: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落实教学点2】
四、体会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1、请同学们把文中运用了破折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作用。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扣点训练】
破折号的作用: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意思的递进,3表示意思的转折,4表示声音的延续。
1、一天晚上,我又听到酒瓶滚动的声音——酒瓶是我放在它旁边做记号用的。()
2、连树与树之间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板书设计:
一 面
外貌描写——瘦 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点:
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今天,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朗读。
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四、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落实教学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3、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五、体会诗歌的写法。
1、同学们,读着这首诗歌,你发现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能举例子说说吗?(四人小组讨论)
2、进行对比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永生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讲述留在心里的印象最深的人,表现人物的独特一面。
3、根据交流的情况,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把文章写具体。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一、聊天回忆,引入话题
这一组课文,我们学习了鲁迅记忆中的闰土,作家周晔笔下的伯父──鲁迅先生,还了解了作家唐韬笔下的鲁迅。在你的生活中,肯定和不少人都打过交道,其中给你印象深刻的人一定不少,能举例谈一谈吗?
二、回顾课文,明确要求
1、回顾复习《少年闰土》:作者第一次看见闰土的时候,闰土给他留下了怎样的映像?闰土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怎样变化、加深的?
2、确立交流对象与线索:
A、初次见面时的印象是怎样的?可以说一说他的外貌特征、性格等。
B、相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双方是怎样处理的。(注意把事情讲清楚、具体)
C、通过这件事情,你对他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分组讨论,组内交流
A、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B、相互评议,改进完善。
4、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A、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B、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习作。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致很浓,都介绍了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谈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特点。大家都有了强烈的写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小伙伴。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复习指导,范文引路
复习《少年闰土》的写作方法,明确怎样写出人物的特点来:抓住人物的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人物,不仅可以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2、开启思路,确定对象。
我的写作对象是谁?他有怎样的特点?围绕这一个特点,可以用怎样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几件事情可以怎样安排顺序?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重点注意是否写出了特点。
3、教师点评。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誊写本上。
回顾 拓展五
教学目标 :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交流理解句子深刻的含义的方法。
2、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3、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提取资料,交流印象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谈一谈自己心中的鲁迅。
2、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谈一谈。
3、你在阅读鲁迅作品之后,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二、联系课文,总结方法
1、在文章中多数句子一看就懂,但有的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
2、列举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句子的含义。
3、全班回顾学习方法,共同交流。
4、师生共同小结:“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还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5、师:希望同学们把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自读句子,发现特征: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
3、自读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教师给予帮助。
5、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6、检查背诵,全班齐背(不能背诵的可以读)。
7、你还搜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言警句呢?全班交流?
8、你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3、这个故事的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4、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5、师出示一些趣味语文故事。(见教参185——186页)
单元练习设计:
一、组词。
胯()钮()猥()挽()搞()跨()扭()谓()搀()稿()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样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改陈述句: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
3、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4、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三、选择正确的填上序号。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羞愧”“难受”的原因有:()
(1)“我”羞愧、悔恨,是因为“我”不该在伯父面前谈《水浒传》
(2)伯父委婉的批评太重了,我接受不了。
(3)和伯父相比,“我”读书太马虎了。伯父的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我”读书马虎,却比直接批评的分量还重,“我”感到羞愧、悔恨。
(4)“我”听了伯父的话,认识到读书不能马虎,应该认真。
2.在救助黄包车夫以后,伯父脸上“变得那么严肃”,其原因是:()(1)伯父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对“我”的纠缠不满。
(2)伯父在思考着很多重要而严肃的问题:穷人为什么这样穷,天下像车夫这样穷的人该有多少,他们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3)伯父可能在想,只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才能有好日子过。
(4)伯父忧国忧民,同情穷苦人,痛恨不平等的旧社会,他无法控制这种情感。
四、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缩句)
2.天空中挂着圆月。(扩句)
3.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给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4.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5.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闰土见人很害怕。
闰土不陪我,没有旁人的时候,变和我说话。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少年闰土》的作者是(),原名()。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被誉为(“
”),因为他用笔做武器战斗了一生,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和(),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自嘲》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崇高的精神,这句话是()。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 18
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举目无亲(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
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
“汗珠”喻指
3、你认为文章歌赞的是()
① 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② 萧红才华出众 ③ 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4、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训练点,使学生掌握好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