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学目标:
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三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学习目标:
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教学难点:
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教学时间: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和一个“语文园地”。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本组课文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书,体会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初步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配合本组专题,语文园地也作了相应的安排──“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作家的语言特点,体会作家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真、假,美、丑的辨别是十分有限的,加上他们的个人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努力使学生达到课内学,课外用,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成为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挚友。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六个模块
模块一:走进动物,整体感知动物形象。通读四篇文章,在理清字词障碍的同时初步感受动物形象。
模块二:走近动物,感受动物的可爱。在整体感知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带领孩子深入地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模块三:综合练习,言语训练,整体推进。通过综合性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孩子学以致用,落实到实际中。
模块四:走进动物小说,激发阅读兴趣。
模块五:语文实践活动——关于动物的儿童诗。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以四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7.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
8.通过阅读四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
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模块一:走进动物
教学流程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识记字词——对文中的动物有初步的感受
板块设计
一、图片导入
出示有关动物的卡通图片,说一说这些动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用这样的方式导入,既能够让孩子感受动物的特点,又能对所学文章中的动物形象有所感受,同时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读课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小动物?
三、学习字词
1.自由读四篇课文,在文中识记生字。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结合,解决四课的生字词。
2.识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检查。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孩子生字已经掌握了一大部分,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主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在自主合作中识记生字,为后面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3.朗读感悟动物形象.4.画出能表现动物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5.默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
6.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象。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形象。
提示:
白鹅:高傲
白公鹅:不可一世
猫:淘气、可爱
母鸡:由浅薄媚俗到崇高伟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主要是,在通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家眼中和作家笔下的动物是什么样的?高傲的白鹅,好斗的白公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等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模块二:走近动物
教学流程
学习《鹅》《猫》,习得学习方法——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公鹅》《母鸡》——比较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阅读积累
板块设计
板块一:《白鹅》《白公鹅》
一、创设情景引课
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设计意图:主要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孩子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到的词在句子旁写一写。
【设计意图:“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孩子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板块二: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
──《白鹅》《白公鹅》对比教学
一、简单导入
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的那只架子十足的白鹅,我们又要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阅读课文,看看这只俄国的鹅会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感悟
1.画出课文中表现这只白公鹅特点的句子。
2.通过句子体会白公鹅的特点。
3.指导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孩子深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4.表演鹅的动作。
【设计意图:读不但能帮助孩子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让孩子深刻的感悟内容。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白公鹅特点的理解。】
三、比较写法
两位作家的描写有那些异同呢?找出两篇文章中相似的部分读一读
相同点:(1)结构上都是总分总,有过渡段。
(2)多用拟人,赋予人的感情。
(3)都善用反语表达对鹅的喜爱。
不同点:语气不同,丰子恺是善意的揶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调侃。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白公鹅一课,对比作者的写法,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板块三:《猫》《母鸡》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谁养过猫,能给大家说一说吗?(最好能讲一下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有趣的小故事)我也喜欢猫,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学学猫叫。
2.听说过著名作家老舍吗,他也很喜欢猫,并且经过长期观察写出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再加上几幅可爱的小猫的图片,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重点研读
1.阅读全文,研读重点语句,感受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可爱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的猫(淘气)胆小勇猛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再加上几幅可爱的小猫的图片,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重点研读
1.阅读全文,研读重点语句,感受猫性格古怪的特点。
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可爱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的猫(淘气)胆小勇猛
【设计意图:开课时设计这样的板书呈现形式,既对全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读出有关句子。
读出表现猫尽职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读出猫的尽职。
【设计意图:“屏息凝视”是本课教学中应重点理解的词语之一,出示本图片,学生能很直观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片的情境合理地想象出猫此时可能的想法,培养了想象能力。】
3.猫很贪玩,但却又很尽职,学到这里你对这只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认为这是只怎样的猫?)
【设计意图:体会大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通过理解、朗读领悟到猫贪玩、尽职之后,学生很容易能够在先前的板书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对猫新的认识——古怪。这样的设计为理解大猫性格的古怪作出了引导,又为更好的理解另外几处大猫的性格古怪做好了铺垫。】
4.在课文的1-3自然段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猫的性格古怪?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同学们哪里还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填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
既(),又();
既(),又();
既(),又()。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上填空,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研读有关句段,感受猫的可爱,体会作者爱猫的思想感情。
1.哪里读出猫的可爱,请读出有关的内容。
2.感受猫的可爱
【设计意图:此句是文章的过渡句,在体会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之后,以以上的训练方式引入对猫可爱的感受,既激发了学生对小猫的可爱研读的兴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用词之精。】
想象出小猫淘气可爱的样子来了吗?播放视频,进一步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的朗读是想象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就使学习的兴趣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会被又一次激发。】
3.读读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设计意图:品悟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此环节通过对《养花》一文的阅读,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课文中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教学难点在课外阅读的帮助下突破。】
读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4.小结:老舍先生爱花、更爱猫,是因为他非常热爱生活,下一课《母鸡》就是他的又一生活感受。不仅老舍先生爱猫,很多作家都很喜欢猫,如周而复、夏丏尊等,课下可以认真读一读阅读链接中他们的文章。
四、学习《母鸡》一课
学习《母鸡》一课,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对比阅读后讨论:《母鸡》与《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写的,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结构上:都有过渡句
善用总分段式
情感上:猫无论淘气还是古怪作者都喜爱,母鸡则是由讨厌到不敢讨厌到崇敬。
语言上:都是通俗的口语化。
板块三: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综合大闯关
第四组中描写的动物有()。其中两篇课文描写的是同一种动物,分别是丰子恺的()和叶诺索夫的(),同样是些鹅,他们笔下有许多的不同,就拿步态来说吧,丰子恺笔下的鹅是(),叶诺索夫笔下的鹅是()。
《猫》和《母鸡》都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写的。他笔下的猫的性格特点是实在有些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句子中的“梅花”指()把()比作(),表达了作者()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孩子对课文进行回顾,对所学内容有一清楚的认识。】
3.摘抄文中句子。
(1)描写猫很老实:____________
(2)描写猫很尽职:____________
(3)描写猫不高兴:____________
4.整理四篇课文中,你喜爱的语句,摘抄到笔记上。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模块:综合练习,言语训练
教学流程:阅读发现(读文本)──观察发现(看生活)──赏评发现(评写作)
板块设计:
一、交流发现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鹅、猫、鸡的特点。
2.为什么作者如此了解他们的特点?
3.结合“我的发现”来说说表达上的特点(抓住特点先总后分、明贬实褒、前后对比等表达方法)
二、交流观察发现
竞猜拓思
1.我们来做个一人叙述,一人猜的游戏。用两三句话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让大家猜是哪种小动物。猜对了双方都将得一颗小星星。
2.分组交流
把喜欢同一种小动物的同学分一组,相互交流这种动物的特点。
3.汇报评议
汇报形式可以分为:推荐一名代表作整体汇报:整组分工接龙汇报。评价主要是看能否归纳出动物的特点。
预设内容:
1.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2.能结合观察和生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如可以说外形、可以说脾气、也可以说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
3.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能用上前面积累的词句,写出自己的特点。
4.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感受和想法。
三、交流赏评发现
1.交流、习作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习作,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展示赏评。
分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赏析佳作。各小组推荐精彩佳作或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3.修改习作。
(1)说说习作是否抓住了动物的特点。
(2)习作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3)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使说与写结合起来,让孩子真正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伯牙绝弦》: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复述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读《月光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关键段落。
3.略读《蒙娜丽莎之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4.略读《我的舞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关于“艺术的魅力”的成语。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烩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2.说说个人理解。这些成语有建筑方面的、音乐方面的、书法方面的和绘画方面的,有的可以用在几个方面。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
3.拓展成语:
建筑方面的: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不同凡响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高楼大厦 摩天大厦 青瓦白墙
音乐方面的:一唱三叹 轻歌曼舞 靡靡之音 丝竹管弦 亡国之音 黄钟大吕 击节叹赏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书法方面的: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龙蛇飞舞 龙翔凤舞 飘飘欲仙 飘如游云 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 汪洋恣肆 颜筋柳骨 银钩铁画
绘画方面的: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 丹青妙手 活色生香 一挥而就 依葫芦画瓢 画虎画皮难画骨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诵读《伯牙绝弦》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2.板书课题,解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绝弦”是什么意思?(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呢?(伯牙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子期。)
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句子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想。)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认为、以为。)
那么“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句子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断句:“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怎么理解? 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第二句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学)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在古代就说成——善哉!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很有气概地齐读)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仿说句子: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不能得。)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谁能必得之?(钟子期!)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非常高兴。)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交流所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不再孤!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说,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
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没有!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没有!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
三、千古传唱怀知音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
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背诵)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拓展阅读:《二泉映月》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志 念 心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品读《月光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是《献给爱丽斯》。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贝多芬)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贝多芬的另一首曲子《月光曲》的传说。
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乐圣。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终年57岁,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很有音乐天赋。晚年失聪了,生活坎坷。——学生说完,出示资料袋:贝多芬简介。)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开始上课。
2.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写的时候注意“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最后一个词“清幽”。(订正:出示PPT)
3.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1)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2)沉静而安闲。(3)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传说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圈划、批注。
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谁先来读。
句子1: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讲,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听出了盲姑娘的苦衷:家境贫寒,所以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句子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来读读这段话。分角色读,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一个妹妹的话,一个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句子3: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两个您)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2.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十分感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写,师巡回指导。交流。
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三、重点研读,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1.播放《月光曲》,师范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自读第9小节,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他们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直线划出他们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交流,并指名读。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3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4.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贝多芬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略读《蒙娜丽莎之约》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中人物那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500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赴重洋,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难先生有幸看到这幅画,并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共同感受蒙娜丽莎的迷人的风姿,感受作者那细腻的笔触。(师板书课题,读课题。)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几个字音,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多媒体出示)谁来读?(生读: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教师相机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建议,你们读读,看一看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2.全班交流,感受画作魅力。
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1)句子1: ‚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一句写出了这幅画的魅力。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句子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这是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前来参观的人之多,场面之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这是侧面描写了这幅画的魅力。
句子3:‚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永远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 抓住关键的词体会:“诞生”,只有人出生或国家成立才能说诞生,而《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也用了“诞生”,所以画作很有魅力。’
(2)句子4:‚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
(3)你们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直接介绍了画作?(是第五、六、七自然段。)我们就重点交流这一部分,谁先说?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读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蒙娜丽莎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柔和的眼神和真实的嘴唇,一切都像真的一样。
(出示第五段)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就这部分内容,有补充吗?如果说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把这幅画画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似真亦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先写了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它,从远走到近观察这幅画。)(板书:远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第一句话“那幅画不大„„”,看一看,这是写了画面的——整体。先从整体人手,又介绍了局部,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描写。(板书:整体一局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谁愿意读?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4)我们再看看第六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呢?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
这是作者想象蒙娜丽莎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想象的表达方式。(出示整段)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tián)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jīn)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我们就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同学们,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作者能观察得这么细致,说明他对《蒙娜丽莎》非常喜爱。达.芬奇具有高超的画技,画出这幅非常有魅力的画。)读出这种感觉。
对呀!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是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揣摩、解读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所蕴含着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齐读)你们再看看这个自然段,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想象到的,把看到情景和想到的融合起来,把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背后丰富情感用语言描写了出来。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四名学生每人一句,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怎么样,你会用什么词?(师板书:神秘)
补充小资料。
(4)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文章的第五、第六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第七段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魅力,请四人小组开始交流,把你个性化的理解和同桌去分享,到目前为止没有发过言的同学,一定要争取这次机会,好,开始。(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蒙娜丽莎温婉端庄,在她的身上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她的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性别,超越了地域,难怪作者会这样激动地、动情地、大声地说——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回顾整体,积累语言
我们再看课题,课题是《蒙娜丽莎之约》,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当中要用一个“约”字?
作者把蒙娜丽莎当真人看待,也可以说这幅画画得逼真形象,就像跟真人一样。作者看到这幅画心里非常激动,是心灵之约。
画面散发着魅力,同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散发着魅力。请大家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接描写画作的部分,感受画面的魅力和作者细腻的笔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背下来,开始。(生读课文并试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出示简介)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画中人物是如此平静,一幅幅画作融入着达﹒芬奇的理想、智慧以及他的精神追求,一幅幅画作是达·芬奇才情魅力的展示,最后的这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是我们今天作业里面的一项内容。今天的作业是:第一,搜集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这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五、板书设计
传神
侧面、正面
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远——近
整体——局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我的舞台》
一、了解作者,引入问题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介绍作者: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 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3.引入问题:(1)“舞台”是什么?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
我在舞台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结尾,总结全文)
二、交流、讨论 1.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娘胎里,“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我”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后来,“我”一直跟随母亲演出。六岁时,“我”正式拜师学艺。几年后,“我”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
2.赏析几个句子:
句子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我便“大闹天宫”——那天,母亲唱完戏,来不及卸妆,就被送到医院迎接我的降生。为了能够早日尽情演唱,我等不及十月怀胎期满,提早来到了人间。一出世,我就亮开了嗓门,憋了七个月,这回总算过足了瘾,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怪不得人们把吴霜称为“天才儿童”。
句子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句子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句子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这里抓住几个动作,写出了“我”学艺的艰辛,写出了“我”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发?
“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读一读,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3.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二、日积月累:复习积累背诵
三、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3.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
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知识与技能:1)朗读.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
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6、《月光曲》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
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哥哥的体贴。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8、9、10自然段,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旋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字词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词语,我相信大家已经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正确。
学生写后同位互判,投影反馈,自我评价。(画月亮。)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上节课,我们还研读了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一支曲子的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7自然段,想想这部分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板书: 听看弹)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师:贝多芬饱含深情的为盲姑娘弹奏了第一支曲子,出于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对盲姑娘这位特殊知音的感慨万千,贝多芬又即兴演奏、激情创作了月光曲,这正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段落8-10自然段。
1、默读8-10自然段。
a、由学生说一说默读的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动喉
b、默读思考:这一部分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指读课文第8自然段
a、思考: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景。
b、理解词语:清幽(幽雅、宁静、光亮)
c、练习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多美的月夜啊!谁能把我们带入那个月光如水,轻轻泻入茅屋的情景之中,把我们带到钢琴边,带到贝多芬的身边。
3、学习第9自然段
a、自读课文,想想可以运用平时的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一段?
b、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示:每个小组的学习都要先读懂课文再合作完成。
l 设计板书组
提示:这一段是写兄妹俩听到贝多芬的乐曲所联想到的情景。写了哪些景物的变化?你试着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景物的变化?
l 质疑解答组
提示: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兄妹俩想到大海和月光?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l 品评语言组
提示: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用笔画出来)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c、指导交流汇报
l 板书设计 你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吗?(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l 读读画画 他们画得怎么样?
l 质疑解答
引导学生将第一层中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就是贝多芬与兄妹接触中内心感受的变化。这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借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
l 品评语言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美、意境美。
重点品读的语言: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l 配乐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l 背诵积累
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看板书、板画、插图、想像
4、教学第10自然段
四、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所想所作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也说明了他是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五、作业 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月光曲》,这是一位母亲听女儿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内心感受。读后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感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
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一、教材解读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知识与技能:读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
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8、《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
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六岁时,“拜师学艺”以及几年后,在大师前面认真演戏等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如,“我”在娘胎里就“登台唱戏”,肚子里暗无天日,又无观众,没情绪,不过瘾,便“大闹天宫”;“我”躲在厚厚的幕布里看演出,被憋得满头是汗却兴味盎然等等,妙趣横生,读来意犹未尽。
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介绍新凤霞,(四)小结: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
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明确训练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谈话 交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
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总课时数:
主备人:欧阳雨春
备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过程与方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语文情感
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3.交流让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