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多元智能理论 尊重学习主体
学习多元智能理论 尊重学习主体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博览》杂志(2004年第十期)
朱金泉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尊重学生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多元的。它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自我省思智能等等。加德纳教授认为:一个小孩即使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训练,他仍然可以显示出音乐上的才华,但他的其他智能可能很低;另一个小孩可能各种智能发展得很均衡,但没有一项是发展很高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多元智能理论首先尊重了学习主体在智力上的差别。基于这种认识,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评价的连续性、多项度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仅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这就尊重了学习主体学习的差异。
第一,尊重学习主体的特殊性。俗话说:“一个荞麦三个棱,十个兄弟十个性。”兄弟尚且如此,更何况有着不同的血脉关系、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个性气质、不同的生活经历的学生呢?
1、尊重学习主体的情感性。教育者面对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就决定了作为人的学习主体及其学习活动的情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乐于接纳外界信息,创造欲强;相反,人在过度焦虑、心情抑郁的状态下,对问题难于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而且创造欲望低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才能使学习变成愉快的事,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进而培养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而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的获得,首先在于学生对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兴趣能够决定一个人活动的方向,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如果这种兴趣成为自觉,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除了好奇,更增加了强烈的求知欲,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认识中获得新的发现,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追寻。因此,尊重学习和学习主体的情感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2、尊重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十个指头伸出来也不一样齐。”学习主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尊重这种差异性则需要教师自觉的主观努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比如,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对于自负的学生,一味的表扬则容易使他们更加自负,就要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谦虚谨慎。二是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比如,对于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就要尽力满足他们讨论、辩护的需要;对于逻辑—数学智能突出的学生,就要尽力满足他们实验、思考、探索的需要;对于肢体—运作智能突出的学生,就要尽力满足他们触觉、动手学习的需要,等等。可见,尊重的前体是了解,了解学生的家庭、经历,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了解学生的智力、特长„„这才能有的放矢,对症 下药。
第二,尊重学习过程的多层次性。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而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一,生活经历各异,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理解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必然各不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就必须尊重学习过程的这种多层次性。
1、尊重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循序渐进是学习的一般规律,谁也不可能期望“一口吃成个胖子”。多元智能理论在这一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后设认知的历程档案模式”将认知分为客观层次、情意层次、认知层次、程序层次、后认知层次、应用层次等六个层次。客观层次的处理是对基本事实、人物、日期、步骤等等的认识;情意层次的处理是个人对所读和所学的内容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识;认知层次的处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处理,是对“理解”的理解;程序层次的处理是学生对所学基本动力学的了解的处理,是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后认知层次的处理是学生个人对学习的内在对话的历程,是对“认知”的认知;应用层次的处理是学生学习的统整和综合的历程。
显然,以上六个层次概括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遵循这种层进性,并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最高层次的学习目的。
2、尊重教学评价的垂直具体性。由于学生的多元结构中,同一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不同,多元智能的发展程度不同,对待同一事物的情感态度不同,所以必然导致理解和处理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不同。这样,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就避免一刀切,不搞纯粹的横向分析、概括评价,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比如,一个同学在某一时间段里,;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相对缓慢,但其语言智能的发展却相当迅速。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批评他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的落后,而要首先看到他在语言智能方面的进步,并大胆地拿起表扬的武器,让他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帮助他走出自卑的阴影,建立自信,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足,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事实上,只有垂直具体地教学评价——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即时的和阶段性的,才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也才是科学的教学评价。
第三,尊重学习方式的多角度性。学生个性、气质、经历、智力的差异,必然导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事物、探究问题,其结果也必然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尊重教学设计的多角度性。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这样的见地:如果你要教重要的东西,那就决不只有一种方法来教。多元智力作为一个存货单,可能很有用途。”就是说,达到我们教学目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你要过一条河,可以架一座桥,可以造一艘船,可以乘飞机,可以游泳,等等。“条条大道通罗马”嘛!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要教读一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写出课文的内容提要,可以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可以指导学生分析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等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指导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尊重学生智能多元的现实,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尊重主体思考的多角度性。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决定了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智力优势出发,进行自己的探索,作出自己的判断。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最后的三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有的说表现了春天新、美、壮的特点,突出了春天的可爱;有的说是对全文的总结,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指导学生学习安徒生的《皇帝新装》,分析评价人物时,多数同学看到的是皇帝和大臣的愚蠢、虚伪,有些同学却说那两个骗子其实就是英雄,他们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并大胆地捉弄他们、出尽了他们的洋相,怎能不是英雄呢?还有些同学说文章中的那些市民也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他们明知道皇帝什么也没穿,却不敢说出来,这不证明了他们的懦弱和麻木吗?„„可见,教师必须多换几个角度思考问题,至少要有胆识鼓励学生、发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形成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局面。死死地抱住教学参考书不放,只能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北京二十二中的孙维刚老师曾经说过,他指导学生解题,总是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然后跟他们一块解答,即使明知道要走进死胡同。当学生看到这种办法已经行不通时,再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重新想办法。正因为孙老师尊重了学生思考的多角度性,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不在一颗歪脖子树上吊死”,“不一条道走到黑”,所以,同一个题目,他的学生才会想出几种甚至十几种解答方法。
总而言之,尊重学习、尊重学习主体,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探究,甚至是尊重学生的错误。因为既然是学习,就离不开创造,就不能拒绝错误。否定学生的错误,就是否定学生的探索,否定学生的思考。只有正确地评价学生思考的失误,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心理不受伤害,才能保证学生的潜力不断发挥,才能保证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才能保证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大脑。
第二篇: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心得体会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培训学习,我有了初步认识:学生是我们老师施教的主体,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使心智得到了更加健康的发展。可以说“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
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材施教。其实这点早已被大家所认识到,但很大一部分仅限于认识到,做到的却很少。这就讲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而我们老师在启发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发挥个体的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发展,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类型。有的人语言智能占优势,有的人数理逻辑智能占优势,还有的肢体运动智能占优势等等。同样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去学习,以适应每一位不同智能组合结构的成长中的个体的需要。如果真地去“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那将会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忽视与不尊重,那样强加于学生的“改变”所带来的结果将会如何呢?我不敢深思。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每一位学习者的智能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为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适合他自己的最优化的学习方式的组合。而不是要“改变”,不是要完全摒弃。
所以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语实在不妥。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形式,即使俩个人在某种智能上都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智能与其它方面优势智能的组合是因人而异的同样具有较高的音乐智能,有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肢体运动智能两者结合表现为音乐舞蹈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表现为演唱能力、演奏、作曲等。不能要求每个孩子一个模式。我们要善于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如音乐强---唱来学习,运动强---表演来学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困难实际上属于“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只要我们找到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优化为学力,我们的学生一定都可以成为学业优等生。因此,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将会使学生学会自主解决学习困难,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就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开掘、发展他们的各项智能,扬长避短,使他的智能形成优化的机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后就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力求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尽量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使学生观发生改变,鼓励学生建立信心,有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观也要发生改变,即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挖苦学生,不能讽刺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力导,适时而教,力求因材施教,全方位开发学生智能,提高素质,勇于实践,提高分析诊断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教育观也发生了改变,今后我要用多元智能的思想,用全体全面的目标意识,发展创造意识和能力。另外,此次的培训学习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今后要改变对学生的个性评价,要以八种智能为指标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我想起了我以前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过于偏颇,也许已经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影,而我却没意识到,我庆幸我参加了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我在教学评价中走入误区,今后我会将我这次学到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我以后评价学生的指标体系,要用激励赞赏的眼光来看每一个学生,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对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点学习体会,可以说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今后我将用我今这次学到的内容指导我的教学工作。
第三篇: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笔记
年在北京教育学院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就接触了“多元智能理论”,今天重新温习一下,加深理解,更好运用。这一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的,他认为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的。这八种智能要素是:
语言智能,即有效地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才能。语言智力发达的人,对词义特别敏感,擅长表达与交流。
音乐智能,即感知、欣赏和创作音乐的才能。很多人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很强的鉴赏音乐的能力。
数学逻辑智能,即有效利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才能。这种能力主要用来处理物质世界中的数量关系。数学逻辑智能特别发达的人对数字特别敏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人们通常称这种智力为科学思维。一般来说,科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会计师等具有较发达的数学逻辑智能。
空间想象智能,即准确感知视觉世界的智能。这种智能主要用来解决空间位置问题。空间想象智能特别发达的人对线条、形状、色彩等特别敏感,空间想象力丰富,看一眼东西就能想象出这个物体的形状。在人群中,空间想象智能强的人有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雕塑家等。
身体运动智能,即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才能。有些人动作灵巧,手足敏捷,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敏性等方面比一般人好。如演员、运动员、舞蹈家、手工艺师都属于运动智能较强的人。
人际交往智能,即察觉和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的才能。有很多人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解人意,对他人的心思、面部表情、动作领会很快,能站在别人立场上思考和理解问题。人际交往智能比较发达的人包括政治家、外交家、卓有成效的教师、心理咨询专家等等。
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是指接近自己内在生活情感的才能,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能力。有相当一部分人自我认知能力强,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包括自传体小说家、神职人员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有深刻感知的人等。
自然观察者智能,这是洞察自然的才能。这种人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民、植物学家、猎人、气象学家等,生态学家达尔文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具有多种智能,它的存在既具有先天的基础,又依赖于后天的开发。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其智力的综合状况,并去适应它,使其优秀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善于运用学生的优秀智力来结合他处于弱势的智力,使各项智力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设备资源、师资资源和师生时间资源,开设各种选修课程,以补充课内教育的不足,满足学生个体特长发展的需求,丰富学习生活。
第四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开发学生潜能
十多年来,各地开展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挫折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等等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都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弊端,在有关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迫切需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对各种教育理念进行整合,向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这一方向聚焦。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型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这一理论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观、人才观、能力观、德力观……使现代教育有可能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一、学生观、人才观的变革与教育改革
传统智能理论仅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依据,构建了与传统考试方式一致的智商(IQ)测试方法。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用这种典型的线
性思维方法审视学生,“低能儿”理所当然应被学校教育所抛弃,这对推行素质教育、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极为不利。“多元智能”则不同。它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之外至少还有其他五种智能。它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理论界不断探索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梅克教授,15年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了“发现”(DISCOVER)实验,着力于对非主流文化区域儿童潜能的开发,还对特殊儿童潜能的发现与开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加德纳的理论及梅克等人的实验,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所具有的那些在传统 1
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发现人才,转变传统教育下的所谓“后进生”,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有效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供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依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效地造就各级各类人才。然而,传统心理学.告诉我们,同龄人中只有1%-2%(或2%-3%)的儿童是超常的。根据这种理论,传统的人才教育只能是面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致使大众教育与人才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对立的地位。位国小五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的研究,初步划分了学生的“学习类型”,开始尝试采用“视、听、动总出击”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千课一型”的教学,使学校教育丧失了“活性”,有人说“几乎把学校教育给拖垮了”,不无道理。多元智能理论开始激活了课堂教学。相信,在它的影响下,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中,现代教育个别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终将变成现实,二,能力观的变革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了新型能力观,所谓“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赋予“能力”以实践性的品格,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正相一致。这一理论认为,只有适应问题解决的要求,人才能成功。例如象牙雕刻,需要“慢功出细活”,具有精细、灵巧品格的人,就可能取得成功;而从事文字录入的工作,则需要操作的速度和准确度,具有这种素养的人也就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总之,成功的要素取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正鉴于此,梅克教授明确指出: “问题的解决,将成为21世纪课程的核心”,并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创建了简易可行的“问题体系”,这又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操作性的支
撑。
三、德力观的变革与道德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
都在改进德育方法上想办法,但是,似乎忽略了我们在“德力”观上存在的问题,即“智力”与“德力”相分离的问题。我国学术界早已关注这一问题,曾经提出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观点,正是试图解决这一矛盾。新型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这两类重要的道德修养内容,正式列入智能的范畴,从理论上实现了“智力”与“德力”的统一,这将为我们探索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提高德育实效性,提供新思路,创造新的范式。
四、多元智能理论兼容并包的特性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告诫人们,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基础教育的改革尤应注意处理好这一关系。新型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发现”(DISCOVER)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七项智能,其中语言智船.和数理逻辑智能,就是智商(EQ)测定的主要依据;它关于自我认识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的理论,又引发出情感智商田Q)理论。“发现”pISCOVER)实验也是这样,它创立的能力培养“问题体系”,是对传统知识学习经验的发展和补充,而不是对立。台湾地区引进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程与教学,既着力推行“核心知识主题课”这类综合课程,同时也注意改进原有的学科课程,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具有鲜明的“兼容性”。
这种兼容性,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致走进“非此即彼”的误区,造成不必要的动荡和损失。
五、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印证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我国有的农村学校从1998年起,就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使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成才架设了多元发展的“立交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办学态势。今后,我们的研究将在借鉴外国新型智能理论的同时,认真总结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创立具有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科学竭尽驽钝。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一、时代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始于1967年“零点方案”和始于1979年的“人类潜能研究”这两个研究项目将加德纳教授带入了研究多元智力理论之路,也直接催生了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而“零点方案”和“人类潜能研究”正是当时美国教改潮流的产物。作为对美国教育改革的支持性研究,无论是“零点方案”或者“人类潜能研究”,还是这两个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多元智力理论,都在努力反映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即对优质教育的强调、对平等教育的追求以及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l)对优质教育的强调。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高质量教育的重视和追求很快形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导精神就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学习并且能够达到学业上的高标准。而多元智力理论正是在这期间产生并获得发展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强调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七种或八种智能,这种对儿童的信任与标准化运动的初衷是一致的。其次,多元智能理论隐含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为久久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儿童达到标准的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希望。(2)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另一要求便是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包括对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任何一部分社会成员教育的失败都会直接威胁到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而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对每一个个体基本人权的尊重,更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要求为所有儿童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早期教育的机会。而资助加德纳教授出版其《智力的结构》一书的基金会正是一个致力于帮助低能青少年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人类潜能研究”也旨在开发包括低能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的潜能,这正好与美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改革大潮交相辉映。(3)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
美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第三个追求就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了追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历程。多元文化的问题在美国这样一个号称民族“大熔炉”的国度里尤显突出和重要,6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开始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是对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一元文化观以及派生出的同化政策的批判,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学校教育在通过主流文化形成儿童共享文化的同时,应该承认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应该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统,追求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少数民族文化是与主流文化享有同等权利的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了美国改进教育的一剂良药。多元文化教育追求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尊重每一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求促进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多元智力理论内涵的精神与多元文化主义高度一致,再一次呼应和支持了美国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二、代表人物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其科学依据为:
1、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他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力。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中有许多种不同智力相对应的专门的生理区域来负责不同的智能。而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特定的区域受到伤害的话,某种特定的智能就会消失,但这种特定能力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能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某种特定的智能的消失对其他的各种智能没有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由特定大脑皮层主管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
2对特殊儿童的研究
古今中外“神童”和“白痴天才”的存在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依据,它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多种不同智能。“神童”是某一智能领域的“神童”,而非各个智能领域的“神童”。同时,“在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的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则是在其他领域中能力平庸或严重落后的背景下,某一特殊能力的超常现象。这些人的存在又使我们观察到相对孤立甚至是特别孤立下的人类智能。”湖北武汉的舟舟是一个弱智儿童,但他可以指挥乐队,无论多么高难的曲目,他都能游刃有余的指挥,曾多次出国访问。
3、对某种能力独特发展历程的研究
研究表明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多种智能,而每一种智能的发展立场都是与其他智能迥然不同,各种智能间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如人的音乐—节奏智能可能发展的很早,莫扎特四岁就开始学作曲,而且很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言语—语言智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一个20多岁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总显稚嫩,而30—50岁才是作家们创作的黄金时期。
4、对智能类型和符号系统的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符号系统是多元化的,常见的符号系统有语言符号、数学符号、图像符号和音乐符号等。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不是抽象之物,而是实在之物,是一个靠符号系统支持和反映出来的实在之物,而多元智能中的每一种智能都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符号系统的支持反映出来。如言语—语言智能是靠语言符号支持和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智能领域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又使每一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接受和传达信息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特点。相应的符号系统的多元性必定会证明智能的多元性。
5、对智能学说的研究
“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智能“单因素论”的代表,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提出了智能的“多因素论”,既智能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到桑代克的三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心智能力、具体智能和社会智能),再到瑟斯顿的群因素说(智能可以被分为计算、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再到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说(智能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纬度考虑),直至20世纪斯腾勃格的智能三元理论(人的智能是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方面组成的)都指出智能是多元的。6研究表明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就智能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空间智能;以写作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语言—言语智能。弱智儿童舟舟父母亲是音乐学院的老师,舟舟的指挥才能不能不说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
三、核心内容
加德纳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能,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能,它是由八种智能组成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上拥有这八种智能,由于程度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个体间智能的差异。其八个组成部分为:
1、言语—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家、编辑、记者、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的身上表现突出。如丘吉尔。
2、数理—逻辑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智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3、音乐—节奏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作者、乐器调音师等身上表现突出。如莫扎特。
4、视觉—空间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也就是准确的感觉知觉空间世界、辨别空间方向(如:猎人、侦察员或向导),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以及用图画表达头脑中想象的概念(如室内装演师、建筑师、艺术家或发明家)。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能使人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象,能够重现、转变或修饰心理图象,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
水手、画家、雕刻家、摄影师、建筑师、航海家、军事战略家等身上表现突出。如画家毕加索。这方面发达的人,善于通过想象思考,对视觉—空间的感受性强,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重塑空间。
加德纳认为,视觉—空间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准确地知觉到视觉世界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最初所知觉到的那些东西进行改造或修正的能力,是能够重造视觉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要求一个人制作出形式来,或只要求他操作那些提供出来的形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视觉—空间智能也是一种合成能力,可分为三大类的能力: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转换,方向感,对构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要素。
5、身体—运动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运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发明家、舞蹈家、外科医生等身上表现突出。如乔丹。
6、自知—自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的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作家、律师、宗教领袖等身上表现突出。如柏拉图。
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人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出色的管理人员、推销员、律师、教师等身上表现突出。如马丁路德金。
8、自然—观察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指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表现在关注与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等方面。这种智力在生物学家的身上表现突出。
上述这些智能涵盖于三个更为广泛的范畴之中。在这八种智能中有四种,如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可以被视为与“物体相关”的智能范畴,这些能力是由个体在环境中形成的;另一类智能属于与“物体无关”的智能,包括言语智能和音乐智能,这两种智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而形成,而是有赖于语言和音乐系统;第三类范畴包括“与人相关”的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属于这个范畴。
四、多元智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为多元智能而教
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摒弃了原来只围绕语言和数理逻辑等优势智能的惯有思路,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首先确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或几项智能,然后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活动明确地指向这一项或几项智能的训练和培养,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这些智能类型的活动方式;教学评价也关注的是学生的不同智能是否得到了发展。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大背景下,首先应了解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和智能水平,并适当地加以肯定和引导。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主要就是设计能够体现或者发挥不同智能强项的活动,给不同的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发挥、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通过调动不同智能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使不同智能领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也可以使学生“扬长促短”。
以上两种思路常常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必作出径渭分明的划界。单纯的“手段”说或“目的”说都欠合理性,但就我们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迫切需要改革的做法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手段”优先,兼顾“目的”。
3、生物教学中重点发展的智能种类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多元智能理论与生物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分析,下面主要从课标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个维度来分析。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言语智能来,要能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这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智能、自知内省智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种智能。
(3)“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对生物学信息的各种处理要求学生具有语言文字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则要求学生具有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知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参考文献
[1]徐雪梅,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2]http://baike.baidu.com/view/94480.htm [3]牛波,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