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的面积 说课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属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范畴。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地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本节课进一步运用转化思想来探究等积变形是十分重要的,对后面继续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都有重要帮助。
2、教学目标: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对数学的认识思考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目标的落实,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经历与探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2)运用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显示对美的领略。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能单靠模仿、记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猜测、操作、观察、推理、归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索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法学法整合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知识储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本节课教与学的有效良策,应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做到泼墨如注。当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的有效指导要懂得惜墨如金,多一分,则毁了一张艺术品味很高的图画;少一分,图画的艺术性则大打折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本课时,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本节课我把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展示汇报法有机整合,构建了“问题情境――探究发现――推理概括――解决问题”的认知主线。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红领巾入手,通过计算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红领巾(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谁有关?怎样求?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从而将老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2、自主探究。“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本环节分转化、观察比较、推导三步进行。第一、转化。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第二、观察比较。小组交流:a、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怎么算?b、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第三、推导。从刚才我们所拼的3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从而主动建构起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巩固应用。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巩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提高练习:判断题,渗透三角形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底与高应一一对应。(3)拓展练习:判断等底等高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面积大小,巩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j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知识链接。介绍“你知道吗”。旨在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人的伟大成果,开拓学生的视野。
5、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求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进行回忆、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的全面掌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用拼摆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地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平移等知识与能力之后学习的。为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思的: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向导,小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人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在兴趣盎然中进行。
2.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教学中本人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只做些许提示,给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发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体验到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人合理地应用操作教材,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知,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利用操作教材,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手脑都得到发展。
3.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本人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于比较紧张而导致教态不自然或教学中间环节有遗漏等现象。虽然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但我现在就会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篇:《三角形的面积》教案及说课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人)第九册 P69—7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并会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方格纸,剪刀,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2个,课件 学生:三角板,学具,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举行运动会了。瞧,助威的小动物们挥舞着小红旗多带劲啊!(加油声)(加油声停止)
师:这时两个小动物发生了争执,争执什么呢?听听看!(电脑声:我的旗子大,我的旗子更大)
2、比较导入
师:究竟谁的旗子大呢? 生1:左边的 生2:右边的
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
生:只要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3、猜想
师:三角形的面积会和他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底和高。
(板书:底
高)
二、自主探索
1、要求
师:每个小组拿出信封,看看里面都藏了些什么? 生:三角形
师:你能再说具体些吗?
生: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还有补充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生2:都有两个
师:每组三角形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2:完全一样。师:对了,老师提供给你们三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学习材料,下面请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合作动动脑子,想想办法,求出每组三角形的面积,有信心吗?如果你还需要什么工具请小组长到老师这来领取。
2、操作 生:(小组合作讨论方法)【5分钟】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把三角形转化为其他的图形来研究他的面积,小组讨论一下,你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呢?(小黑板)
3、汇报
(拿、拼、发现、算)生:„„
师:还有谁也是用这种拼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 生:„„ 师:刚才都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板书:底×高÷2)师:还有谁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 生:„„ 师:刚才发现他是用剪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他沿三角形的高剪成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是三角形底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2)×高。师:还有其他的剪法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吗? 生:„„
师:他沿三角形高的一半剪下,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是 底×(高÷2)
4、比较
师:请你仔细观察上面三组算式
底×高÷2,(底÷2)×高,底×(高÷2)你发现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他们都表示一个意思,都是底×高÷2
师:其实他们的意思相近,都是表示底×高÷2,只是书写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统一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书写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9页的字母公式表达方式。生:自学课本 生:汇报结果
师:三角形面面积= a h ÷ 2(板书)
三、内化提高
1、测量
师:三角形的面积你们都会求了,那么这两个小红旗的面积究竟谁大呢?谁来说? 生:(无声)
师:你们都怎么拉?
生:没有底和高我们不能计算。
师:看来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他的底和高。好,那么老师给你。(课件演示)你会算了吗? 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如果你是动物王国的国王你想对他们两个说些什么呢? 生:你们没有必要为了谁的旗子大而争执了,你们的小旗子都一样大。
2、判断
师:下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 生:汇报 师:(课件:闪烁,出示算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
3、比较 师:比较一下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涂色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你还能再画一个和涂色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的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汇报
师:因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右边的高和涂色的三角形的高相等,底都在同一个底上,所以右边的面积就和涂色的相等。而画一个三角形的底就和这个一样,高就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一个顶点就落在上一条平行线,这种三角形可以画多少个呢? 生:无数个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2
底 ÷ 2 × 高
S = a h ÷ 2
底
×(高÷2)
三角形的面积
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蒋阔沣
2005年10月
这节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部分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使学生会旋转、平移的操作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操作动手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教学重点;
2、理解三角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难点。
第四部分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发现法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知识,再通过练习使知识进一步加深。
第五部分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是基础知识检测,复习几种基本图形及其面积的计算公式和三角形的特征;
第二环节是目标实施,先通过看书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质疑引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准备的学具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字母表达式;再通过例题教会运用公式;
第三环节是达成目标练习,通过选择、判断、计算等形式将知识进行巩固;
第四环节是目标强化,通过问答对公式和推导过程进行强化;
第六部分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的手段进行教学。
三角形的面积的 说课材料
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蒋阔沣
2005年10月
第三篇: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页至第87页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蒲洲花园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它中间有一块长方形绿地。人们准备把这块绿地平均分成二块,(课件出示),一块种黄花,一块种红花。你认为可以怎样平均分呢?
①(沿宽分)②(沿长分)③(沿对角线分)
最终选择了第3种方案。你有什么办法说明这二块绿地大小一样? 算面积就可以证明二块绿地大小是否一样,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继续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三种分法)
二、基础练习,夯实基础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故意忘记写÷2,让学生发现错误)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呢?你们能告诉老师吗?
同桌互相交流→个别汇报。
2、算出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下面请大家算一算。
(1)底12米,高7米;(2)高13分米, 底6分米;(3)底2.5厘米,高4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中列式计算→小组内互相检查→个别汇报。
【设计意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练习课的起点,通过巧设陷阱,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再让学生动笔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及时进行检测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能力。】
三、变式练习,强化关系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现在知道三角形的面积20平方米和高5米,你还可以求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互相交流→个别汇报。
2、你能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在画时底和高都取整厘米数,标出数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画法与列式,小结出底和高相乘的积要得12,要先算出积,再分成两个数的积。
3、如图,一个三角形的底长5米,如果底延长1米,那么面积就增加1.5平方米。那么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选取代表汇报→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三角形中,“面积”、“底”和“高”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知道其中两个量求出另外一个量的方法,为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同学们画出的三角形千变万化,但面积不变,数学就是这么奇妙!现在,麦老师就碰到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
(1)王叔叔有一块近似三角形的菜地,底边长25m,高12m,预计每平方米收萝卜16kg。你能帮王叔叔算一下,一共可以收萝卜多少kg?
(2)南沙中心医院用一块长60米,宽0.8米的白布做成底和高都是0.4米的包扎三角巾,一共可做多少块?
分别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中解答→个别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分析、理解、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五、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智慧老人为我们安排了哪难题,敢接受挑战吗?
李叔叔有四个儿子,他要把三角形的菜地平均分给他的四个儿子,你能帮李叔叔分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尝试画分→小组中进行互评、说理→选取代表说说小组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去画三角形为李叔叔解决难题中,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神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六、全课小结,梳理知识
同学们, 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你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教学反思: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练习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练习课中充分体现了。如果数学练习只是某种技能的重复训练,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把技能、能力、知识贯穿于练习的全过程,才是有效性的练习。因此,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必须优化练习设计,这既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努力体现:
1、体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设计练习时,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靠死记硬背才能完成的叙述性练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堂课练习课的起点,在基本练习中设计了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使公式形成的过程再现;引导学生运用规律画图,在画图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2、体现练习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注重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尽可能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和成功机会,整节课的练习设计包括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四个层次,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使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主动参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
3、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只要设计的练习具有开放性,就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发展练习中,大家为了帮李叔叔解决分地难题,都积极尝试分三角形,最后找到三种分的方法,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神奇,又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灵活,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主探索、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预习教材25页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初步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自己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先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通过用图形拼,很容易就知道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换一种拼法,也就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了解了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思考: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的关系。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组织学生看着拼好的图形,先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热烈的交谈着,拿着三角形比划着、说着,最后得出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看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热烈交流,我知道学生是真的融入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打开,探索欲望被激活,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除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
这次可难坏了许多学生,他们开始剪的时候,也发现拼不成平行四边形,最后费好大劲才发现:只要沿着中间一条线剪,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利用转化和剪拼的方法探索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 ÷
2用字母表示:S = a h ÷ 2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利用转化法和割补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独自探索、合作交流和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认识三角形-说课材料
认识三角形说课材料 永温中学
郑静
一 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议一议“和“做做”,让学生自主探索所学的知识,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二 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特别是对数学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规范结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
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四 教学准备
四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Falsh动画、PPT课件 五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七年级生好奇、好动,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
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我用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及时提问,对数学后进生的提问尤为关注,在课堂上出现了数学后进生回答问题是出项的问题我进行了及时的处理,然后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实物演示验证,深入浅出即使是后进升生也弄懂了。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拓展练习
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现在有1米、5米、7米、8米这四根木料,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六 板书设计: 按PPT课件依次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