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主讲明师:茅娟美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绍兴市学科带头人。
写作经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关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以“家乡的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民风民俗。
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找到熟悉的写作材料。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建城2500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写作材料俯拾皆是:
艺术文化——质朴细腻、跌宕婉转的越剧;高亢激越、豪放洒脱的绍剧;说唱结合、诙谐通俗的莲花落;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王羲之书法等。
民风习俗——新年新岁、婚丧事宜、祭田和祭祀、安昌腊月风情节、祭禹大典、花雕嫁女等,有些曾经一度被人们遗忘的习俗,近年来重新被挖掘并隆重举行。
文化古迹——“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古纤道、乌篷船、石拱桥、老台门、深弄堂,一不小心,你可能就踩在了“历史”上,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段佳话。
饮食小吃——清冽的鉴湖水酿造的老酒味道醇厚;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那碟茴香豆味道鲜美;外焦里嫩、臭中带香的臭豆腐;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乌干菜„„
其他还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绍兴方言,处世精明、善于言辞的“师爷文化”等。当你细细观察,这些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民风民俗都微笑着向你走来了。
写作时,字里行间要有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沈从文笔下的云南歌会,通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面的描绘,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琦君的那一杯春酒,弥漫着浓浓的乡愁、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留恋,绵长的情感就如一杯醇厚的春酒。所以写作前,要求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发现所选材料的独特美;带着满腔情感去品读,表达绍兴人的自豪之情;带着智慧去描述,引发对平凡事物的深刻思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些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淘洗沉淀,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我们关注民间文化,实际上是在传承世代的生活传统,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
作文本
家乡的桥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八(3)班 陆烨
江南水乡,河道如织,桥便成了密密河道中的符号,传递着水乡的讯息。长长的石桥是破折号,高高的拱桥是句号,闭上眼睛,我也能将桥的细节一一描绘。傍晚时分,桥身镀上一层金边,妇女们忙着淘米洗菜,一边还不忘与邻居碎碎地唠,从柴米油盐到一家老小,笑容里透露着满足与平和。
炊烟袅袅升起,这是村庄以自己的语言召唤着劳作的人们回家。桥一下子热闹起来,回家的男人扛起自行车,稳当地走过石桥台阶,然后飞快地骑上,一路铃铛,还不忘跟路旁人家热情地打招呼——“吃饭哉”,一会儿便不见了身影。菜农们在桥边摆了摊,拿着草帽,扇着风,披一件洗得泛白的蓝开衫,穿一双沾满泥土的自编草鞋,坐在台阶上,大声吆喝。放了学的孩子们横冲直撞嬉戏着,老农把摊子护在身后,斥责道:“小赤佬儿,小心点„„”孩子们吐吐舌头,书包在身后“啪嗒啪嗒”地响着,跑远了。
水乡农村的时光,就如乌篷船欺乃的桨声,有声有色;又如桥下无声的流水,不慌不忙。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欲熏心,枕河人家的日子就如湖水一般澄澈。
老人们爱在茶余饭后,坐在桥头光滑的石栏上,跷着二郎腿,剔着牙,天南地北地聊着,忘了夜色越来越浓。有时候,什么都不讲,享受着夏夜习习晚风,闭眼回忆往事,时间在这里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待困意袭来,起身离去,却蓦然瞥见枝头圆月如镜。
几百年来,家乡的桥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或焦急或悠闲,或得意或失意,都被细心地一一收藏,随着岁月的洗濯,沉淀出一种特有的质朴古老的韵味。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睿智深刻的老人,用他宽容的怀抱一视同仁地将所有水乡之子容纳,不管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家,它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观望水的每一次涨退,桃花的每一次开谢,梧桐树的每一次凋零。于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望见了桥,就像回到了家。
绍兴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座桥。它承载了你生命中某段时光,亘古不退色,直至你消散,在它的某个角落也会有你的气息与身影。它可以不华贵,可以不闻名,但必须足够坚固。它可以让你在某种特定的时刻。想起它,会满含泪水,然后发呆很久。是的,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特别,只因为每一个水乡人,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感情来祭奠它,在心中开成一朵永远不败的花,荼摩不朽。
(指导老师茅娟美)
明师点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几百年来,这些古桥静静地立在河道上,看人来人往,见古城变迁。陆烨同学将焦距对准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桥,静静地看,细细地描。村妇淘洗图,暮色晚归图,月夜乘凉图,这些发生在桥边的普普通通的图景,在小作者的眼中,竟然如此趣味盎然。如果仅至此,还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腻与敏感。看来,桥已然在作者心中生了根,有了灵气,那是一座古老坚固的石桥,那是一位睿智而宽容的老人,那是远行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梦,那更是每一位绍兴人心中一朵永远不败的花。
《到民间采风去的作文》
第二篇: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
1.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兵入关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蒋光鼐,指挥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勇敢抗击日军。
为广东民人写颁奖词: 袁崇焕:他,用一己之力支撑大明王朝;他,凭足智多谋击破后金敌军;他,借天纵英才力斩努尔哈赤……。康有为赞之“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忠哉袁公。威震遼東。嶺南英傑。塞北飛鴻。梁启超:驾一叶木舟,出没政坛**,他视滔天巨浪如同无物;百日维新,他为民族鞠躬尽瘁,看沧海两茫茫,血性男儿,生死置诸度外;问谁是英雄,砥柱中流,可谓实至名归。
2.广东谚语
树摇叶落,人摇福薄。
好仔不论爷田地,好女不论嫁妆衣(就是说有点出息,或是对父母孝心的,都不会老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
唔信一世“裤穿窿”,他朝一日“龙穿凤”(不会一辈子穿烂裤子,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穿龙袍着凤衣,出人头地,飞黄腾达。“)
3.东莞名胜古迹:东莞可园、黄旗山顶挂灯笼、松湖烟雨、虎门炮台„„
广东的四大名园有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还有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
广东四大名山:罗浮山、鼎湖山、丹霞山、西樵山。此外,万绿湖、七星岩、虎门销烟池、客家围屋……都是广东著名的旅游景点。
4.东莞特色的节日: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5.开场白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风民俗如万花筒般丰富多彩。到民间去采风,可尽赏祖国各地风情,可遍览各地民风民俗,可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让我们打点行装,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采风去》
6.节日的诗词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元日》 宋 王安石)
7.古代民间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
“总角”来代称儿童、垂髫(tiáo)指童年、及笄(jī)指女子成年、豆蔻(kòu)指十三四岁、弱冠(guàn)指男子成年、三十岁——而立、四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花甲、七十岁——古稀、八九十岁——耄耋(màodié)、一百岁——期颐(yí)
8.为特产写广告:
东莞荔枝,“粒粒”用心,“只只”美味。
东莞腊肠,香飘四方。
悠悠道滘粽,粒粒水乡情。
旗峰腊味香飘四海,东莞荔枝名扬九州
9.小导游介绍东莞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莞!东莞座落在东江之滨,黄旗山像一名卫士耸立在城里,美丽的松山湖象一颗明珠镶嵌在城郊。虎门硝烟池,东江纵队,见证着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光荣的革命传统。荔枝,香蕉等南国水果闻名于世。我的家乡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是一个既现代化又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
10.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意见:
①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对我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保护自己国家文化遗产的意识。开展更多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吸引更多人去参与。
②强化节日气氛。传统节日时放假,让大家与亲人共度佳节,感受节日气氛。
③整理资料,快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11.东莞可园的导游词:各位亲爱的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莞可园。可园是莞人张敬修所建,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四通八达,雅意文风就是其两大特点——环碧廊远近闻名,桂花厅暗香萦绕,壶中天满溢青翠„„下面,就让我们置身其中,去领略美景吧!
黄旗山导游词:亲爱的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岭南第一名山——黄旗山。黄旗山又名祖山、镇山、文笔山、朝山。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山顶灯笼映莞邑华章,黄旗古庙蕴岭南古韵”,被誉为东莞八景之一。下面就随我一同去观赏吧!
12、鉴赏广东民歌《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阿爷睇牛要上山冈,哦...虾仔你快高长大罗,帮手阿爷去睇牛羊,哦...”
赏析:广东方言的歌词,用宁静的月光,轻柔的语调,渲染了和谐温馨的氛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13、谈收获:通过这次“到民间采风去”的活动,我了解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与艺术,感受到了东莞这个城市传统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收获了丰富有趣的民风民俗知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14、主题语荟萃:
领略民间习俗,感受传统文化 / 采民俗之风,悟文化之粹 / 采民间习俗,悟中华传统 / 采民间风,会民间意,品民间情 / 民间习俗道不尽,乡情乡俗说不完 / 采村巷民风,领岭南风情。
链接中考:
1、亲爱的同学,你在“带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活动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八!下面就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1)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们小组探究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2分)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2分)
(2)介绍家乡特产:请你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东莞腊肠(1分)广告词:东莞腊肠,香飘万里(2分)
2、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4分)
①组织者给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你提笔欣然写道: 节日文化道不尽,乡情乡俗说不完了解节日文化,生活绚丽多彩
②活动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不同节日文化的实质性内涵。端午节的节日文化
③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喜欢西洋节日文化。理由:形式新颖,自由活泼;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较浓厚西洋文化新颖.有趣。
喜欢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由:形式多姿多彩,文化内涵丰富,精神底蕴厚重。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为中国人,有义务喜欢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3、班上将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你在活动中介绍一位广东历史人物。为了完成任务,你将采访有关人士。
备选历史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孙中山、廖仲恺、蔡廷锴、彭湃、叶挺、叶剑英、秦牧、李小龙(也可另选)
(1)你准备介绍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你打算采访的对象是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写出采访对象的身份)
(2)为联系采访,你打电话给采访对象。开头你该怎么说?要求说明目的,语言得体。涉及学校名称和自己姓名时,请用A、B、C等字母代替。
你说:A馆长,您好!我是B中学的学生C。我们班上正开展“话说广东历史人物”活动,我想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有关情况。您是研究孙中山的权威,我很希望能当面向您请教有关问题。您可以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吗?
(3).请你根据需要,拟定3个准备在采访中提出的问题。(4分)
习的地方?(3)作为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学者,孙中山先生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
4.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 传统文化的了解,某班开展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专题的调查探究活动。假定你是被调查对象之一,请协助完成以下问卷。
(1)、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传统节日,并注明其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重阳节 元旦节 元宵节 母亲节 清明节
国庆节 中秋节 愚人节 感恩节 端午节
[示例]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答: 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2)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关的一句诗,或一幅对联,或一条俗语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亲。
(3)春节和圣诞节,你更喜欢过哪个节日?为什么?
子。春节期间,除了放假,还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品尝美食,舞龙舞狮,探亲访友等等,文化内涵丰富,精神底蕴厚重。
(4)面对部分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保护传统节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一条。扶持力度,将一些重要且有影响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保护范围。③坚持继承、发展、改造、创新并重的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
背起行囊走四方
1.名胜与古诗:
杭州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岳阳楼: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为“背起行囊走四方”策划活动: 主题:在旅行中成长。标语:游走山水名胜,探寻精神家园
活动项目: “讲述你旅行中的故事”作文比赛。“名胜古迹中的古诗文”朗诵比赛。“旅行家的故事”演讲比赛
3.请写出广东一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的名称,并指出其出名之处。
名称:
出名之处:
4、你对发展家乡的旅游事业有什么建议?(2 分)
保护环境,让家乡的旅游资源能够持续发展;多发掘地方的旅游潜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篇:到民间采风去演讲稿
到民间采风去演讲稿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关于一系列去民间采风的内容。首先我们先来看下关于我们家乡——温州的简介。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位于浙江东南部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
一。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简称“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温州的历史。温州古代称瓯越。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因气候温暖,故名温州。
看完历史就先看看方言吧。方言分为7类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而我们温州话就是吴方言的一类。接下来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关于吴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温州的习俗与特色:温州习俗多种多样如鼓词,道情,瓯剧,瓯绣等等大家先大致来了解一下鼓词和道情。……接下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瓯剧和瓯绣。
1、瓯剧(温州乱弹)是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
2、瓯 绣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又称画帘。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1979
年,温州匝绣厂职工用彩色丝线100多种,针法20多种,绣成高1米、宽4米巨幅绣品《红楼梦十二金钗图》,造型生动,堪称瓯绣代表作。
接下来就要讲讲我们自己温州人的特点了,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个个精明过人,全民皆商;有人说温州人是蝗虫,所到之处,房价飞涨,炒房团令百姓遭殃;也有人说温州人是勤奋一族,敢为天下先,创新自强;最值得说的就是温州会做生意,会做生意就代表着我们有经济头脑。而且温州人不只是商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精英翘楚,既有苏步青、谷超豪、姜立夫、姜伯驹、陆善镇、杨忠道等近百位数学大师;也有郑振铎、叶永烈等知名作家。在年青人关注的体坛、娱乐圈也有许多耀眼的名星:朱启南、叶荣光、诸宸、戴丽丽、周晓菁、姜嘉镪、白雪、黄豆豆、毛戈平、李慧珍、请接着看陶慧敏.......可以说是有文有武,百花齐放。
这个事情有些稀奇,可能在场的温州人都还不知道吧,一些温州的忌讳这里有3点可以让大家开拓开拓视野自己看看吧。
…………………………………………………………………………………………………………
最后大家来思考一下一个问题,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就这样,谢谢。
顺序表
1、温州的介绍
2、温州的历史
3、中国七大方言(温州方言)
4、温州的习俗
5、温州人的特点
6、春节
7、清明节
8、端午节
9、七夕节
10、中秋节
11、雁荡山
12、楠溪江
13、古文化遗址
14、思考探究
15、结束
第四篇: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3 学习搜集、整理、分析提炼材料的方法,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4.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感情。2.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2.用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分享资料,并在探讨中学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采风家乡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书室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风民俗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风味小吃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风民俗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资料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风味小吃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永州风情”录相片。
二、导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无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能通过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并把它整理成册。我想你们一定会有一些你所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永州,去领略它的风采吧!
三、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1、看一看——感受民俗风情
(一)家乡素描,趣话民俗:
这些民俗风情,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都蕴含了浓浓的文化内涵。对这些民俗文化,你了解多少?各种风俗了解清楚,然后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要看一下谁了解的多,谁整理的材料好。(特别注意节日民俗)
(二)家乡小吃
列举家乡著名的饮食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要进行探究了解
2、搜一搜——寻找民俗风采
找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风貌)
3、读一读,说一说,品味民俗风韵 认识自己的家乡的方言体系(湘方言),说说永州的典型方言,注意与普通话音的区别规律,编制方言词
四、小结
五、作业
熟读所了解的家乡资料
第二课时
一、抽查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情况
二、节日探源展示
(1)展示搜集的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2)展示搜集的传统节日的起源故事
三、民俗写作
写一写,描绘民俗风姿
以 “我家乡的_______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指导〗
1、题目的主眼在“节日”上,但要写出味道来,必须扣住“家乡”二字,因为“家乡”的限定,才使这个题目显得有情味。应该写自己印象最深,有深刻体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等,要能表现出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2、要避免单调的叙述事情过程的流水语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使语言丰富多彩。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语言都很有特色,可以模仿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3、既要叙事,又要写人;既要描绘热闹的场面,又要表现人物的风貌;既要有大场面的描写,也应由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于细微处见精神,如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家乡的有些风俗可能有某种讲究,拟好题目后,可以就所写的节日问问大人,以获得更丰富的背景材料,这样可使你的文章更具有文化味。
4、主题上要挖掘出节日的内涵,不能就事写事,可以表现淳朴的民风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表现家人之间浓浓的真情,也可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
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写作
第五篇: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精彩开篇词
民风、民俗,洋溢着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和神话,是祖辈生活的写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传承,更待了解。走进去,了解她,就会迷恋她,热爱她。学习目标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2.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3.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板,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乡土风情”录像片。
教师准备
设计活动内容,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课堂展示—交流与探究
(一)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二)认识方言 ▲中国的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语。
▲编词条
走出学校,去田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条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
(三)节日探源
▲春节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大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起源: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清明节
日期:公历4月5日左右。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起源: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端午节
日期: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初五这天,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起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中秋节
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风俗习惯:赏月、吃月饼。
起源: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重阳节
日期:农历九月初九。
风俗习惯: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起源: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四)语言
▲称谓类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修养类
人有志,竹有节。
不学行,欲学飞。言人不自量力,急于求成。力多讨人疼,嘴多讨人恼。言少说多做。
惹人遭人打,惹狗着狗咬。指不要招惹是非。
清饭清菜吞不下,冷语冷言受不着。指莫冷语伤人。死猪不怕开水烫。言人死皮赖脸,不怕批评责备。皮厚不死人。言厚颜无耻。矮狗跳高灶。言不自量力。
做事累保长。比喻自己做事连累别人。路在嘴上。言要勤请教人。
青盲不怕虎。盲人见不到老虎,因此没有畏惧心理。常指人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世类
交朋友难,失朋友易。
敬人得人牵,敬神不相干。意敬神不如敬人。树不好千刀,人不好千怨。
乞丐都有三年运。意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过溪拆船板。言过桥拆桥,指恩将仇报。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冥)不怕鬼敲门。▲家庭生活类
母疼子如牛毛多,子疼母不如牛毛长。青柴难烧,娇子难教。
兄弟一条心,有钱买黄金,兄弟不同心,没钱买灯芯。
兴家三年,败家三时。
从无做有人才会,从有做无人看低。
一个媳妇水缸满,两个媳妇水缸半,三个媳妇水缸破。便宜买吃贵买穿。
秤不离砣,公不离婆。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气象节气类 早红风,晚红雨。清明风,谷雨雨。
惊蛰水浸溪,市上无米卖。寒在清明肚,冻死老牛牯。惊蛰回南风,天寒到芒种。九月风过午,无风也有雨。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冬至干,年夜湿,冬至湿,年夜干。
神仙都怕三、八月。三月、八月,属青黄不接时间。▲生产类
靠人谷满仓,靠天空米缸。小暑大暑,插秧不迟。
过了立秋,有种无收;过了处暑,有谷无米。近山靠山,近海靠海。
上田有水,下田有泉。
(五)风俗 ▲彝族风情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中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藏族节庆
观花节: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藏族礼节:赠送哈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之意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向对方馈赠哈达时,必须由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常见是下辈敬献给师长,而师长不回赠;德高望重的**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这时上身要向前倾,用双手举过头挂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净的地方。▲蒙古族风情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者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腰上系带,带上配挂荷包、蒙古刀。妇女喜欢用布包头。蒙古人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他们住的是圆形蒙古包,多数用木制的圆形围壁和伞形顶
架组合。帐顶和四壁覆盖或围上厚毡,用毛绳缚定。蒙古包顶上有天窗,可以通风`采光。农业区的蒙古族由于与汉族杂居,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有一个时期,他们盛行信仰喇嘛教,兴建了大批寺庙,喇嘛人数曾经达到全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每年七八月,内蒙古的牧民们扶老携幼,身着节日的盛装,乘车骑马聚集到草原上,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逢这种传统的盛会,平时宁静的草原便顿时热闹起来。惊险动人的赛马,箭无虚发的较射,龙争虎斗的摔跤,运筹决胜的棋艺,引人入胜的歌舞和表演使人大饱眼福。
▲傣族风情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第五单元先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