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到郊外去》教案
《到郊外去》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
2、小节、小节线、终止线的学习。
3、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4、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5、欣赏乐曲《火车咔咔咔》。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郊游》。
2、欣赏《出发》《火车咔咔咔》。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教学难点: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 5
教学内容:
1、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
2、学习小节线、小节。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出发》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四、结束本课。
/ 5
随笔:能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的一般特点,能随音乐律动。认识小节、小节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1、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随音乐表演郊游情景。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 5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例如:1=C 4/4 1 2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 — —‖ 师: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生: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2 3 4 |5 —| 1 2 3 4 |5 —| 啊 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 X X,X X.X X X X 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 5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 5
第二篇:郊外去 音乐教案
第四课时《郊外去》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作曲家丁善德及作品背景。能够感知、理解音乐言语的特征。2.通过聆听乐曲主题旋律、猜曲名、画一画音乐的画面等活动,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并区分出乐曲的各个乐段。
3.情感目标:听钢琴曲《郊外去》、《捉迷藏》,体验歌曲充满童趣幻想的色彩、拟人化的音形形象以及欢乐活泼的情绪。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
2.感知、理解音乐语言的特征,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与现实生活中形象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课前预习1.了解6/8拍的节奏特点。2.了解歌曲的写作背景。
二、听赏歌曲《捉迷藏》《郊外去》
1.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好听的乐曲,请你猜一猜哪一首是《郊外去》?哪一首是《捉迷藏》?为什么? 2.欣赏
生:第一首是《郊外去》,因为乐曲的旋律很流畅,听上去很快乐。生:后面一首是《捉迷藏》,因为乐曲听上去很令人紧张…
3.复听《捉迷藏》:师:我们先来听听乐曲《捉迷藏》可以分为几段?猜一猜他们是怎么玩捉迷藏的游戏?
生:分为三段。请学生根据音乐的变化,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4.复听《郊外去》:师:我们再来听听乐曲《郊外去》可以分为几段?想象一下郊外的情景。
生:三段。*学生画一画想象到的户外情景。教学过程说明(解析)采用多种形式表现乐曲,玩一玩真实的捉迷藏游戏,画一画脑海中想象的快乐画面,让孩子在体验中感知、理解音乐的形象。
5、认识钢琴:师:这两首曲子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钢琴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钢琴呢?
三、拓展
1、欣赏视频:钢琴独奏《儿童组曲》片段
2、复习歌曲《捉迷藏》我们不仅可以用乐器来表现欢乐的游戏,还可以用我们的歌声来表达。让我们一起唱一唱《捉迷藏》。
四、小结:师生回顾课上最喜欢的音乐内容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案_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到郊外去》教
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
—
|1
—
|5
|1
—
—
—‖
师: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5
—|
|5
—|
啊
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
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
X
X,X
X
.X
X
X
X
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三月
—
姐妹穿着
—
放风筝
—
风筝飞翔
—
回家
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全体学生顺序表演。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1)春雷
轰隆.轰隆.轰隆.轰隆.……
(2)春风
呜
—
呜
—
……
(3)春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鸟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
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随笔:能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的一般特点;能随音乐律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春天交响曲》。
二、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放牛放到小河边》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放牛放到小河边》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结束本课。
随笔:能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认识小节、小节线。
第四课时
教学
内容: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五、结束全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随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人音版二年级音乐第1单元《到郊外去 》教案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第1单元《到郊外去 》
教案
第一单元
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教材分析:、《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歌曲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基本相同,只有第三句是对比乐句。教师范唱该乐句时,应注意将力度、旋律等对比因素表现出来。在教唱歌曲时,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开始人与自然、儿童与大山的对话。在演唱形式上,可设计成一呼一应的对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唤起儿童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儿童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运用中等速度,欢快地演唱。注意在表现歌曲力度变化时,对比要鲜明但不能过分夸张。
该乐曲旋律的核心音程是围绕属音sol的上四度跳进与下五度跳进进行的,这两种音程构成了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教唱歌曲时,可适当注意。
2、《出发》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第一乐章《出发》描写了一群儿童坐火车去郊外欢度假日的情景。乐曲主要利用乐队音色的手法,表现儿童心潮起伏的心情和车窗外快速变化的景色。该乐章为单二段结构。
3、《放风筝》这是一首流传在河北南皮一带的民歌。歌曲表现了春季放风筝的民俗。从三月清明唱起,唱到姐妹的穿着打扮,唱到放风筝的动作细节、风筝飞翔的形态,直唱到姐妹收起风筝欢欢喜喜回家去。歌曲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4、《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歌词的开始,每一个字后面都有短小的衬词,活泼轻快,富有童趣。演唱时,衬词可唱得轻巧。歌曲结束时句尾可带有呼唤语气的衬词“呦哎!”,给整个唱腔带来饱满激情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演唱时具有一定的即兴性。
《放牛放到小河边》为平调山歌,节奏简洁,音域较窄,起伏较小,似唱似说,亲切欢快。
5、《郊游》歌曲为台湾儿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为儿童所喜爱。
歌曲描写了儿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白云春风”、“青山绿水”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们大家手拉手”“一同去郊游”,清新明了,首尾点题。
歌曲为非规整结构,第一句与第三句完全相同。音域不宽,八度。节奏平稳。曲调围绕sol音进行,具有继续发展的不稳定感,尤其是第二句,进行到la,具有小调意味,更加强了乐曲中部的变化发展态势,但曲调很快回到第一句,稳定地结束到主音上。第二句中的“飘”和“柔”,都是一个字四个音,音高要唱准确,声音要唱连贯。
演唱速度为利于行走的中速。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
—|1
—|54
|1———‖
师:呜
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呜
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5
—|
|5
—|
啊
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X
X,XX.XX
XX
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sol—mi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
、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三月—姐妹穿着—放风筝—风筝飞翔—回家
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全体学生顺序表演。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春雷
轰隆.轰隆.轰隆.轰隆.„
2.春风
呜
—
呜
—
„
3.春雨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鸟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春天交响曲》。
二、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
、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放牛放到小河边》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放牛放到小河边》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结束本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五、结束全课。
第五篇: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3 学习搜集、整理、分析提炼材料的方法,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4.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感情。2.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2.用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分享资料,并在探讨中学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采风家乡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书室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风民俗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风味小吃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风民俗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资料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风味小吃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永州风情”录相片。
二、导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无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能通过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一次文学采风活动,并把它整理成册。我想你们一定会有一些你所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永州,去领略它的风采吧!
三、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1、看一看——感受民俗风情
(一)家乡素描,趣话民俗:
这些民俗风情,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都蕴含了浓浓的文化内涵。对这些民俗文化,你了解多少?各种风俗了解清楚,然后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要看一下谁了解的多,谁整理的材料好。(特别注意节日民俗)
(二)家乡小吃
列举家乡著名的饮食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要进行探究了解
2、搜一搜——寻找民俗风采
找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名人风貌)
3、读一读,说一说,品味民俗风韵 认识自己的家乡的方言体系(湘方言),说说永州的典型方言,注意与普通话音的区别规律,编制方言词
四、小结
五、作业
熟读所了解的家乡资料
第二课时
一、抽查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情况
二、节日探源展示
(1)展示搜集的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2)展示搜集的传统节日的起源故事
三、民俗写作
写一写,描绘民俗风姿
以 “我家乡的_______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指导〗
1、题目的主眼在“节日”上,但要写出味道来,必须扣住“家乡”二字,因为“家乡”的限定,才使这个题目显得有情味。应该写自己印象最深,有深刻体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等,要能表现出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2、要避免单调的叙述事情过程的流水语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使语言丰富多彩。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语言都很有特色,可以模仿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3、既要叙事,又要写人;既要描绘热闹的场面,又要表现人物的风貌;既要有大场面的描写,也应由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于细微处见精神,如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家乡的有些风俗可能有某种讲究,拟好题目后,可以就所写的节日问问大人,以获得更丰富的背景材料,这样可使你的文章更具有文化味。
4、主题上要挖掘出节日的内涵,不能就事写事,可以表现淳朴的民风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表现家人之间浓浓的真情,也可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
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