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
4-1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重点难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量的概念
设计思想: 原子构成的教学,设想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本节课内容属于微观教学。同学们看不见,摸不着。用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用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媒体教具:电教
复习与巩固
什么叫原子? 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引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原子有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质量是 1.6726*中子 质量是 1.6749*
kg kg
电子 质量是 质子质量的1/1836 1.原子不显电性
原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P68 3.氢没有中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
说明1 原子很小 一个原子跟一个兵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兵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在原子中原子核很小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空间,电子就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做高速的运动。
二.相对原子质量
1. 概念: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说明:1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电子质量几乎不计 化学上计算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3 查原子量的方法 P153 板书设计:4—1 原子的结构
一 原子的构成 二 相对原子质量 作业:P70 1—4 课后反思:下次应注意应用电脑课件帮助同学认识微观粒子
课题:
4—2 元素(1)
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一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点难点:元素概念
设计思想:从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引出元素概念。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从元素种类引出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一 复习提问 水的组成 —氢、氧元素
引入:什么叫元素?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一. 元素 1.概念
具有相同的核点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举例: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8 即核内质子数为8 我们统称为氧元素 2.种类(一百余种)
说明(1)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P65 氧元素 48.6%
硅 26.30%
铝元素 7.73% 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P66 探究活动 5.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某种药剂说明书中,表示钙、铁、等这些钙、铁指的是单质吗?为什么?它是指什么?
二.元素符号——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P67 27种元素符号要记住
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Mn Fe Cu Zn Ag Ba Pt Au Hg I 或 K Ca Na Mg Al Zu Fe S Pb(H)
Cu Ag Pt Au
1.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O: 表示一种氧元素——宏观
表示一个氧原子——微观 板书设计:4—2 元素 一.元素 1. 概念 2. 种类
3. 地壳中个元素的含量 4.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三.元素符号
1. 写法
2. 表示的意义
作业:P75 1—4 课后反思:
提前让学生别元素符号,但十 一过后很多同学遗忘了,应先让学生做卡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就更好了。
课题:
4—2 元素(2)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重点难点:认识元素周期表
设计思想:让同学们看元素周期表分析其结构及性质的转变规律 媒体教具:元素周期表
复习与讨论:
1.矿泉中瓶上标签上的钾、钠、钙、镁指得是什么?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它们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引入:100多种元素组成了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寻求它们之见的内在规律性,使之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四.元素周期表 介绍:(P151)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
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2.便于查找——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说明:
↙原子序数 1.元素符号→1 H
元素名称→氢
相对原子质量→1.008 3.红色指放射形元素(元素符号红色)
※ 是指人造元素
紫色表示金属元素 黄色表示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7个周期
7个纵行
以第3周期为例 Na、Mg、Al、Si、P、S、Cl、Ar 2.16个族
7个主族
7个副族
一个0族(稀有气体)第八族 罗马数字+A
罗马数字+B 第八族 由8、9、10三个纵行组成 板书设计:三.元素周期表
1. 结构
(1)7个横行 为7个周期(2)18个纵行:16个族
7个主族
7个副族
1个0族
1个
族
2. 规律
举例 第3周期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7主族 F、Cl、Br、I 化合价为-1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作业:练习册第2节
课后反思:学生预习后效果就更好了
课题:
4—3 离子(1)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难点:离子的形成
设计思想: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带领同学逐步分析 复习提问:
1. 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2. 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 3. 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有什么规律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 __决定元素的种类
5.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核点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引入:质子数为11的钠原子 核外11个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呢?今天我们做探究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
电子层
一
二
三 …………七(最多的有7层)电子数
2n2 说明:1)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
2)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得超过2个电子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
练习:
核内质子数__;__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__ 3. 说明: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
(3)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He为2个)称为稳定结构(4)每种元素都易通过得失电子,趋向相对稳定
结构 4. 小结:
(1)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1—4
4—7
一般为8个 得失电子情况
易失电子
易得电子
不易得失电子 化学性质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结构(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4—3 离子
一.孩外电子排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1—4个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7个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He为2个0 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作业:P78.1.(1)(2)课后反思:
4、5班个别同学学习态度有问题
看图(直观)也不明白
课题:
4—3 离子(2)教学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2.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难点: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粒子 设计思想:从原子结构上分析离子的形成过程,用形象的似人方式讲述(离子)化合物 复习提问:
1. A
B
C
(1)以上原子结构中哪种是金属元素 A
哪种是非金属元素B
哪种是稀有气体元素 C
(2)哪种元素易失电子 A 哪种元素易的电子 C 2.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最外层电子数
引入: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它们得失电子后又形成了什么微粒呢?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
阴离子:带负电 2.离子表示方法
说明:
(1)金属元素易形成阳离子(2)非金属元素易形成阴离子 3.由离子形成化合物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如:NaCl
MgO
4.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5. 物质与粒子之间的关系 P77
板书设计:
4—3 离子(2)
二.离子的形成 1. 离子
2. 化合物
3.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作业P28.1.(4)2.课后反思:微观粒子同学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练习巩固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1)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含义
2.学会书写化学式 重点难点:化学式的含义
设计思想:由纯净物引出一种物质的组成不变,只有一个化学式。它表示的意义及写法 复习提问:
1. 举例说明什么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2. 什么叫纯净物?
3.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__,元素化学性质决定于__ 引入: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 一.什么是化学式
1.概念: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表示的意义:
(1)表示1种物质
(2)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3)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
(4)表示这种物质的1个分子的组成 举例: 1)表示水这种物质(宏观意义)
2)表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宏观意义)3)表示1个水分子(微观意义)4)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微观意义)练习:、、、表示的意义
3.当化学式前有系数时只表示微观意义 如:
23n
2个水分子
3个二氧化碳分子
n个二氧化硫分子
4.说明: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P79 讨论:符号 H、2H、、各具有什么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即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
B.
C.2O D.O 5.我们学过的化学式(请同学一起写)、、、、、、、、、、、、、6. 结化学式写法:
(1)金属单质:元素符号就是它的化学式 Fe、Al、Mg、Na、K、Ca(2)非金属固体:元素符号表示 C、S、P、Si(3)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表示 He、Ne、Ar(4)一般气体为双原子、分子(5)化合物:读写顺序相反 板书设计:
4—4 化合价与化学式 一.化学式 1. 概念 2. 表示意义 3. 写法、、、、、作业:P84.4 课后反思:下次注意 多练习,帮助同学理解化学式表示意义 加强练习因为课时较紧张练习不够。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学价(2)
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重点难点:化合价
设计思想“由电子得失推出化合价,利用化合价口诀让学生掌握化合价 复习: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一般气体为双原子、分子(2)、、、2.化合物化学式写法——读写顺序相反(1)氧化物:氧元素 写后面(2)其它:读写顺序相反(3)表示的意义、、、、、HgO 引入: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元素化合价来推求。
二.化合价:化学式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目 1.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例:
物质:
原子个数比
1:1
2:1
1:1
2:3 练习: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是 2:5 2.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3.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1
+1
+3 H
O
Cl
Na
Fe
元素化合价 原子团化合价:
+1 OH
5.原子团 如:、、中OH、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原子团。
化合价口诀
+1价 氢 钾 钠 银
一价H Cl K Na Ag +2价 镁 钙 钡 锌 铜
二价O Mg Ca Ba Zn +3价 有金属铝 铁高3价亚铁2
三Al 四Si 五价P 氟 氯 溴 碘是-1
Cu 一 二
Fe 二 三
二 四 六 S 都齐全
Cu Ag 二价最常见
莫忘单质都为0 一价 氢、氯、钾、钠、银 二价 氧、镁、钙、钡、锌 二铜 三铝 四、七锰 二、四、六硫二、四碳 二、三价铁要记清 莫忘单质都为0 板书设计: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2)二.化合价
化学上用化学家来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目 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3-2
-1 +1
Al
O
Cl Na 4. 原子团
+1
OH
作业:P84.1 课后反思:中午:问问题的同学增多,原子团、化合价没背下来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3)
教学目标: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重点难点:化合价与化学式 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设计思想:利用化合价法则写出化学式。利用化学式求化合价。学生看书、讨论、总结 复习与讨论:
1.化合价口诀
化合价原则 2.化合价表示方法
3.指出下列原子团的化合价
+1
OH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为0 引出:利用化合价可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三.化合价与化学式 1.已知化合价写化学式
例:已知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氧为-2价 写出磷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
(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 正价的写在左边 负价的写在右边
P
O(2)
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5*2=10(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P:
O: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此化学式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学式是
练习:已知氮元素有+
2、+
4、+5价
氧元素有-2价分别求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3. 化学价法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例:已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位-2价,求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解:
(1)在化合物的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已知元素的化合价
(2)求已知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总和
(3)求Fe元素化合价
(5)检查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代数和为0 练习:已知 求 中S、C、P元素的化合价 4.化学式读法:从后向前读做“某化某” 板书设计: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三.化合价与化学式
1.已知化合价写化学式
2. 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
3. 化合价法则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4. 化学式的读法:从后向前读“某化某” 课后反思:
得意之出:学生能看书得出化合价法则及读法 不足之出:学生写化学式不够准确
课题: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4)教学目标:
1.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2.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重点难点: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设计思想:开始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讨论纠正错误。
第二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1 空 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学生准备 预习课题1的内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板书)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播放有关拉瓦锡的实验的幻灯片] 结合幻灯片强调其显示的拉瓦锡在200多年前的实验装置,指出整个实验可以总结以下四点: ⑴汞→变红。⑵空气体积减少1/5。
⑶变红的汞→银白色的汞+氧气。
⑷剩余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 ⑴因为汞在密闭的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了反应,所以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⑵空气中的某些气体与汞结合在一起了,所以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5。⑶红色粉末经加热后又得到了银白色的汞和一种气体,而体积恰恰是1/5,那么说明这种气体就是空气中所减少的那部分——氧气。⑷空气中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叫氮气。[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总结] 拉瓦锡是最早利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的结论。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示] [教师演示并提示]在集气瓶中先加少量的水,并作好记号(五等份);装置不能漏气;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最后等红磷熄灭才打开弹簧夹。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教师的演示,归纳实验现象] ⑴燃烧的红磷会逐渐熄灭。
⑵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小组讨论、交流]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虽然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⑵燃烧的红磷为什么会逐渐熄灭?
⑶燃烧匙中的红磷是过量的还是不过量的呢?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了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板书]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的缘故。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低;或是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量氧气被消耗掉;或还没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红磷量过少。
⑵红磷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被消耗完。⑶红磷的量 应过量,否则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剩余的气体不溶于水。[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证明:
(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第三篇:第四单元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加和减
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
4、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7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1课时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2课时
4、练习五……………………………………………………3课时
第四篇:第四单元教案[模版]
《云南的歌会》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2、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如: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赏析品读课文:
1、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导引: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2、赏读“村寨传歌”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端午的鸭蛋》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五)、课堂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吆喝》
2、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明确: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乞丐、荷叶糕等 可见老北京吆喝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吆喝这么多东西,读起来却杂而不乱,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呢?(写作顺序)明确: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吆喝声。
(五)、问题探究
1、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的说他们卖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自由发言。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春酒》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重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
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3、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1)、母亲
①“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2)、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3)、乡邻乡亲
①“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板书)
5、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诗》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马致远《秋思》
6、苏轼《水调歌头》
第五篇:第四单元教案
动手做做看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要勇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方法。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科学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
4、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然后读音并组词,并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识字方法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2)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要求:让学生反复读一下“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3、出示伊琳娜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己读书思考。
(1)、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然后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并说说理由。
(3)、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读好伊琳娜的话。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4)、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围绕郎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读课文结尾郎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示下面几种理解:
a、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去试一试。
b、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c、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d、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四、拓展延伸:
从课外书或者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实践天地:
你心中曾有过新奇的想法吗?你想过让它变为现实吗?请你的家长协助你,动手试试看,你的想法能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卡、用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男女赛读的方法认读要认识的字。
2、分段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掌握好要求会写的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然后轻声读一下。
2、指名分别读出要求会写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字形以及记忆方法。
4、小组代表汇报记字方法。
5、教师补充记忆方法。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指出自己感觉哪个字比较难写然后教师重点指导。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生字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2、让学生试着组词或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
生气→→哄骗→→动手做了做。
伊琳娜
笑了→→不是哄骗→→明白一个道理。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反思:
但在教学时,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问学生一些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像我所预设的那样回答,我在引导他们时,虽然学生的回答接近我的教学设计,但同时也有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后要多听课,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黑旋风”邮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板书:邮票。
2、再出示带齿孔的邮票问:两张有什么区别?一张有齿孔,另一张没有。
板书:齿孔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标出自然段。
3、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看看哪些字已经认识了,讲讲是怎么认识的。把它挑出来,并读给别的小朋友听。
2、结合语句认识生字:伦敦、研究。
3、借助汉字特点识字。
(1)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
(2)借助汉字表音的特点识“究”“政”。
4、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1)“我说你找”。
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
(2)“我指你认”。
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用字组词。
(3)“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本课的生字。
5、写字指导。
刀、仍、便,是新认的字。“刀”字便”二字与“使”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好单立人。“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英”字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6、学生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认读词语: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二、朗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顺。
2、学习第一段(略讲)
A、自读。(要求读顺。)
B、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抓住“正式”让学生明白邮票最先是在英国发行。)
C、齐读。
3、学习第二、三、四段。
A、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为突破口。
问:那个人做了什么样的举动,以至于阿切尔被他吸引住?理解“吸引”一词,使学生感受到阿切尔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齐读此句话。
B、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读。
(让学生用铅笔尖,刺一刺白纸,然后撕一撕,体验有了齿孔之后所带来的方便。)
C、“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通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D、“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用敬佩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中的后两句。
三、明理导行
1、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
如:卫生纸之间的空隙,一些食品的包装袋,药品的包装袋等等。
2、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那位不知名的先生,因为他遇事能动脑想办法,说话彬彬有礼;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阿切尔,因为他能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随着学生的思路,相机引导。牛顿到爱迪生,从伊琳娜到阿切尔,无一不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四、积累运用
1、课文中表示数量的词语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如,一大张邮票 一枚别针 一台机器 一家小酒馆 一位先生)还可以说“一枚”、“一家”什么呢?在生活中找找看。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
2、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再记到小本子上,或者用这个词依照书上的句子说一句话。
3、积累以下词语: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2、2、作业布置: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阿切尔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阿切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反思:本次教学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时间有限,没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有多
次的说话训练,但没有让学生当场做小练笔.画风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 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 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 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 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③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3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实践活动
1、你有更好的画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小组合作,擅长画的同学画,擅长写的同学写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写字指导
“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字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写字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板书设计:
旗子 飘
小树 弯
画风
雨丝 斜
风车 转
反思:《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如在作业布置中鼓励他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用画笔画出来。再者,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点滴启示,教学是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积累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动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
16充气雨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略读课文,主要讲小林细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发明充气雨衣的事,情节清晰。但识字任务较重,共要认识14个生字,有些字存在识记难点,如“旋”、“囊”等。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必须将识字教学放在显要的位子。要注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识字,并安排生动有趣的读书和巩固识字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默读速度快的优势读书,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识字,在默读中感悟。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个主方向——这是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应竭力突出语文性。另外,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两幅色彩鲜艳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 来观察对比,帮助课文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4个字。
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默读课文。
2、难点: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默读感悟。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雨时,看到你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的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读中识字。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教材中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儿”不能告诉你,就去请教“字典老师”。
2、合作识字、游戏识字。
(1)互做监督员:俩人合作,一人读一自然段,互相监督字音是否读准,互相帮助正音。
(2)“开火车”全班轮读生字。
(3)“悄悄话”。同桌俩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个人悄悄读给对方听。
(4)“接力赛”。四人一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字的某方面特点,第二个同学在字卡中快速找出,并大声读出来。第三个同学说出或读出在课文中的词句。第四个同学再用这个字组一两个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充气雨衣,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读了它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
课件演示
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小结:小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5、思考、讨论。
(1)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2)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三、朗读品味,表达情感
1、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组内赛读。
3、出示课件(小孩子穿着充气雨衣),指导朗读。
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真神气!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林吧!
四、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考、讨论、交流)
2、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五、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板书设计:
充气雨衣
想
旋转起来的裙子
想
塑料救生圈
?→
(板画)?
→
(板画)
称赞
做
雨衣
做
充气雨衣
(板画)
(板画)
反思: 小林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学习课文后,说一说小林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他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当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他就积极开动脑筋,连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小林一直在想啊想,并从徐徐张开的裙子和吹气的救生圈上受到启发。实用的充气雨衣终于制成了。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自己解决。
在教学最后,我说:“你们生活中有遇到问题的吗?”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闫朗说:“我每天系红领巾,我都系不好,我想发明一种带拉锁的红领巾,只需一拉,问题就解决了。”我马上启发说:“就有这样的领带,叫易拉得。”这孩子真聪明,能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来动脑筋思考,看来每天系红领巾,也确实成了他的一大难题。但愿他能按照这一想法来试一试。由此,我想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有许多孩子,红领巾系不好,带在脖子上,不美观。如果真的发明了易拉得红领巾,这一问题不就解决了。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学习园地四》有四大部分组成。
一、我的发现:这一项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其中包括两大组词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奶牛、牛奶、蜜蜂、蜂蜜、水池、池水”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图画、牙刷、山上”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画图、刷牙、上山”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二、日积月累: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教学重点是认识“肤、胆、姓、厕、毕、斧、驾、警”八个生字,积累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发明、发现”和“优美、美丽”的填空练习。“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目的是让学生增加阅读量,积累语言,激发动手创造的欲望。
三、口语交际:这次训练是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是对本组专题的扩展和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四、展示台:这次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其实这只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能。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办个“小制作展览”,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识记,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2.通过“加一加”和游戏识字等方法,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多次复现积累运用词语。
3.通过自主阅读,能自己读懂小故事《鲁班造伞》,明白“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的道理。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初步练习用“先„„接着„„再„„然后„„最后”说话
5.通过展示邮票、名言、书法作品、小制作等,使同学们互相学习,乐于展示。教学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近义词词义的区分,练习用“先„„接着„„再„„最后”说话。课前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游戏导入。
师:我们先来比一比,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领带——带领”等。
师: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2、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蜜蜂 蜂蜜
水池 池水 图画 画图 牙刷 刷牙 山上 上山
3、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示例:
算盘 盘算
到达 达到
展开 开展
网上 上网 喜报 报喜
喜欢 欢喜 上海 海上 故事 事故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课本,拼读生字,同桌互相正音,并想想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②出示生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虾、烤、吐、理、湖、蝴、清、松、城、渔、狸、情、描、纺 放、花、箱、盒、圆、病、赶、近)③游戏识字。
*任意抽卡片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领读。强调“姓、警”的正确读法; *送信游戏。
*扩词练习:给字宝宝找朋友。*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2、我会填
①学生自读两组词。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②小组讨论,试着把每组的两个词填入句中,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订正,并读句子。
④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我会读
①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②朗读感悟: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还有什么问题?(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③拓展:再谈谈鲁班的其他发明及趣事。(如:《鲁班造锯》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他的徒弟们用斧头砍伐,但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
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砍伐树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立即下山,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④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小制作
1.谈话导入: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会剪纸、会画画、会折纸,还会捏橡皮泥娃娃。今天,就请大家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展示你的才华吧。
2.动手做小制作。用准备好的材料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以合作。
二、示范说话
老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小制作,昨天也回家做了一个,大家来看看这是什么?(高兴地出示圆头小娃娃)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做成?那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老师介绍,待会儿也请你们像老师一样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老师手拿小制作向大家介绍,学生仔细看作品,认真聆听。(我的小制作是圆头娃娃。它的材料有线球、彩色毛线和针线。我是这样做的:先找一个圆圆的线球做成娃娃的头,再用彩色毛线缠起来连在娃娃头上,做成娃娃的身子,接着在身子两边用毛线做成娃娃的手,最后把一根根黑线缝在娃娃的后脑勺上,做成娃娃的头发。这样就做成了圆头小娃娃。我可以把它挂在墙上、也可以挂在包上作装饰。)
三、指导表述
1.刚才你们听明白老师是怎么介绍的吗?(对了,老师作品的名字,作品的材料、形状、颜色、用途和制作方法。)
2.老师介绍制作方法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了哪些连接词?(先„„再„„接着„„最后„„)
3.说话时还要注意什么?(注意说话要清楚、完整、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学生按要求练习说话
1.课件出示说话要求。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小组练习说话,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相继巡视指导。
3.每组评出说得好的同学,选派出来介绍给大家听。4.评出“最佳解说员”
五、作品展示
将教室布置成展览馆形式,学生自由欣赏、品评作品。
第三课时
展示台
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一、展示邮票
1.老师简介邮票的种类
邮票有很多种。只是因为自其诞生之日起,邮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用途,可分类归纳为:
普通邮票——发行量大,图案比较固定。往往多次印刷,有多种版别。纪念邮票——是为某一事件或场合特别发行的邮票。
特种邮票——为宣传特定事物而发行的邮票,基本上只要不是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的邮票都属于此类,范围比纪念邮票更加广泛。
福利邮票——又称附捐邮票,是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而发行的邮票。公务邮票——是政府机关单位用于支付公务邮件所使用的邮票。航空邮票——航空邮票适用于空运邮件,因此也被称作“空运邮票”。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介绍其内容。3.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做有关介绍。
二、展示名言
1、同学读自己收集的名言,可以说一说作者和自己为什么会收集它?
2、老师出示收集的一些名言。如:
★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布莱克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3.开展互赠名言活动(小组成员之间)。
三、展示自我
近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或美术作品,小制作或作文等)。
四、展示其他作品
1.通过出示条幅、书法作品、雕刻作品、搜集到的其他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等展示,并说明喜欢它们的原因。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介绍其他有意义的课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展示剪报本、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等。)
五、总结
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愿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先„„再„„接着„„最后„„)
留心美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