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性文章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记叙性文章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相关知识。
2、掌握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相关知识。
2、掌握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3个课时
写人记事的散文有写人和叙事之分,即一类侧重于写人,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并以此突现主题。另一类是侧重于记事,并从中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这就是主题。写人记事的散文,应该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不是脱离生活,虚构的人和事。
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掌握逐篇课文的个性特征,即写作特点,又要将每篇课文的个性特征加以总结,进而归结出其共性特征,这就是文体的共同规律。可以这样说,只有准确地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规律,方可居高临下地指导每篇此类文章的阅读。当然也可以反向地操作,即从每一个个别的篇章中,将其共同的特点加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其规律。
二、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写人记事散文是学生常读常写的一种记叙文,关键是如何对他们予以理论性的指导,使他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当然,这种理论性的指导并非抽象、笼统地讲授,而应该结合课文阅读并结合学生的作文,这样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
1、写人记事散文的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这指的是作者真实的情感及真实的感受。就写人记事散文而言,是对所写之人及所叙之事的真情实感。
(1)真情
情,指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它是针对所写之人的感人的品格的抒情,此情因人而发。其中关键的是,从这个人物的行为中所显露出的品格、思想、精神都必须生动感人,令人心中为之一震。由于作者所写的人物的行为颇为动人,所以旁观者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反而不正常。试想,此刻作者的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记叙性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主要包括:侧重于写人的记叙文,侧重于记事的记叙文,还有一部分散文。记叙性文章的考查,是我们中考现代文考查的最后一题,也是必考之题。它所占的分值一般在17——20分之间。做好记叙性文章的阅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阅读记叙性文章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二、明确课标要求:
关于记叙性文章的阅读,课程标准和“考试意见”是这样要求的:
投:
1、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
2、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学生读课标要求,教师强调,板书:整体理解
综合理解。
三、设题方式:
根据课标和考试意见的要求,记叙性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要出4——5个小题。考查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
投:
1、整体感知题(内容概括、文意把握)
2、局部探究题(写法、表达技巧)
3、语言品味题(品析句子、词语)
4、拓展运用题(发表见解、看法)
四、质疑问难:
就考查的内容,结合同学们以往做题的经历,请大家谈谈你做这一类试题有哪些疑惑。生自由谈之,大家注意思考领悟。生谈疑惑后师总结:
这些疑惑的根本在哪里?老师希望在这堂课上能给你一点有益的启示。
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复习的规律也昭示着我们要在做题中学会做题,在做题中找到不足,在做题中获得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实战演练,请同学们打开学案,我们来做第一个阅读《我长大了》。
五、实战演练,初试身手
看所发的讲义,做《我长大了》这一个题。学生做题。
做完题,投答案,请大家结合答案自己给自己改一下,看能得多少分?
得满分的同学请举手?超过13分的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有一些同学已经是做这类题的高手了,我想听听他们的做题的经验、思路,大家说愿意听谁谈? 你能谈谈你做这类题的思路、经验吗? 生谈,再找一生谈,老师也谈:
老师也谈自己的见解:一定要弄懂文章写了嘛,想表达什么?这样再做阅读题就容易了。老师的经验是:先不看后面的问题,带着鉴赏的眼光和质疑的态度(大家知道什么是鉴赏吗?就是你站的高高的鉴别欣赏)认真去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嘛?想表达什么呢?先看标题,就问为什么用它作标题呢?读第一节就想这一节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再读第二节,还是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想干嘛?边读边问,读着读着,内容、主旨就都出来了。再去做题就简单了。做不出来的,再读,把问题放到文章中读,多琢磨一下就出来了。
下面请大家结合答案,在小组内交流分析,自己错在哪里?得分的原因是什么?失分的原因又在哪里?
进入讲解的环节:
(一)大家感到最难,犯错最多的是哪个题?你感觉你失分的原因是什么? 谁能给大家说说这样的题该怎么做? 讲解补充:
提示:文章的详略是表达的需要。古人云: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惜墨如金,泼墨如水,为什么?表达主旨的需要,正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一样,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为中心。知道这一原则,散文的纵横捭阖,也就好理解了,神不散。在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文章的中心是最重要的!(板:字不离词„„篇不离旨
一枝 2
一叶总关情(思想感情))补充:把握中心的方法:(投):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1、分析标题,揣摩中心。有的标题就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
3、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性文章往往卒章见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
4、分析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是作者情感思想的集中闪现,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5、比较复杂的要综合分析,全面把握。
(二)讲解第一题:
这个题做对的同学请举手,你能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做的吗? 看文章,看第一节,倒数第二节。
总结:看清要求,找准题根,答案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三)做第二题:
没得全分的同学,能谈谈原因吗?
也可以找同学说答案,请大家评分。问为什么?(投:)
概括内容的一般要求:
1、要全面。
2、要准确。
3、要通顺。
(四)做第四题:
这个题大家说好做吗?有失分的同学吗?失分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只提示做这类拓展题:
1、不能脱离文章的内容、主旨,2、还得有自己的看法。
3、语言上尽量的美些!
六、简单总结:谈谈做题后的感受。
七、再试身手:
下面,就把我们刚才总结的做题的智慧,来一次检验,请大家再做第二个题:《跑过冬天》 学生做题。
做完后,老师问:弄懂文章了吗?写给女儿,想让女儿干嘛? 弄清这一步,题就好做了。请大家看答案: 投:答案。
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超过7分的同学请举手,还需要老师一一讲吗? 只谈最难的那个!
八、全面总结做题收获或是感悟。学生谈。老师
出示歌诀:
整体感知要全面,么人么事么地点,说清事件要结果,意义影响尽量全。结合内容要情感,细部品析少犯难。
局部探究要深入,理清结构,弄清写法,还要会品语言。一切都要从主旨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又怎能离了篇。
拓展运用求创新,结合内容,联系实际,准确、优美再生动。调动积累、巧妙引用,调好句式,这类题的分数能得全。
寄语:
记叙性文章,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窗口,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悟的有效途径。真正多读这类的文章,多写这类的文章,才能让我们的阅读能力大大提升。最后祝愿大家在中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篇:记叙性散文写作指导
叙事性散文写作指导
一件事,选材新,描写细,波澜兴,感情真,顿悟深
第一,一件事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丰子恺《送考》,刘志成《怀念红狐》
第二,选材新
2002年高考作文《绍兴随想》
第三,描写细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刘志成《怀念红狐》
第四,波澜兴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人叙事若平铺直叙,像流水账一样,必然寡然无味。古人提倡写文章要能“尺水兴波”,就是说,短文章也要写出波澜。
第五,情感真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胡适《我的母亲》,刘鸿伏《父亲》
第五,顿悟深
刘亮程《寒风吹彻》最后17节,席慕蓉《燕子》
燕 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间,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园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例文1:
《绿叶·情意》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
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例文2:
《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
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例文3:
《角色转换之间》
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夜色浓稠,遮掩了星的光芒,我走出家门,将楼层里的灯亮起。母亲还未回来。
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曾经,多少个夜晚,母亲将这盏灯亮起,照亮了这片黑暗。她知道,我看到这橘黄的灯光,就仿佛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那么今晚,当看到这个光亮的地方,母亲,会否感到温暖。
已经很晚了,可母亲还未回来。
我往楼下走去,离开了这片光亮。
曾经,我调侃着对母亲说,就我们那楼层的灯亮着,怪醒目的,哪天物业要来加收电费了。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
灯,一直亮着。那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一件幸福的事。母亲,总会将它亮起,不为这黑夜。我不知道当我看到了这盏灯的时候,心中是温暖是幸福,是怅惘是感动。我只知道未来的我,将为母亲亮起这盏灯。
母亲还未回来。我继续向下走去。此时,我很幸福,正如曾经母亲也很幸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盏灯,一直亮着,一直温暖着我。
母亲老了,我长大了,而灯一直亮着。我抬头仰望那缕灯光,那么高,那么远,而后漫长而漆黑的道路一直绵延到我的脚下。这条路,母亲与我共同走过。在这条路上有一缕温暖的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也许在很长很长的时光里,我忽略了她的光芒;在很远很远的时空里,我不曾记住那光亮的模样。但我知道,在这里,我等着母亲,为她点亮那盏灯。
我转身,母亲来了,我们寒暄着向那缕光亮走去。它仿佛指引着我们。它仿佛预知了在我与母亲角色转换之间的爱与幸福。
灯,亮得太醒目了。母亲说,我笑了,曾经我也这么说。曾经我也如此感慨。
我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说,早点回家休息吧!母亲也笑了,依然是鲜明而深沉的皱纹。回家何时变得这般庄严而神圣,回家何时这般幸福而美好。回家,我们母女俩曾经相互的关怀,在此刻绽放。
母亲与我走过这片光亮,走过开关时,我不禁停下了。只是这轻轻一按,母亲按了多少年岁。
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
母亲说,长大了啊,都换作你照顾我了。我笑了,是吧。
第三篇:记叙类文章阅读指导
记叙类文章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二、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四、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目类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2、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环境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⑴、人物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⑵、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3、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4、议论:作用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内容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5、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
八、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九、记叙文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第四篇:高一记叙性文章写作序列之一
高一记叙性文章写作序列之
一、多角度写人——写人要凸显个性
第一课时
作前指导
【教学目标】
1、掌握写人散文写作中选材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2、学习围绕核心人物选取材料来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品性 【写作知识】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多角度写人,即多角度选材
“多角度”指依据文题核心词的多重内涵刻画人物品性,表现人物多方面品性。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核心词“美丽”,文章写人物,从外貌的美丽端庄和内在的淡泊名利,执著事业两个角度来选材,刻画出一位有外表美、心灵美和人格美的科学家,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内在美能跨越百年,具有永恒的魅力。
(三)选择材料的要求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居里夫人对奖章的处理实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写作实例】
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多角度选材的方法,以“你,就是自己的品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性文章。〖文题解读〗 文题的“你”可以代指人或物或地名,但文题前一句的要求,其实限定了“你”的代指对象是人。文题中的“品牌”是人或物有别于同类的标识,这个标识只属于这个人物。在审读文题后,再确定你的写作对象,选择这个能标识这个人物的典型事件或品性,来刻画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品牌”。〖范文借鉴〗
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我常在西湖湖畔散步,不为那醉人的美景,只为一千年前,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个你;我常在海南的椰树下乘凉,不为听海的声音,只为呼吸你呼吸过的空气;我常拿着一本宋词看得出奇,不为婉约美丽而忧伤的句子,只为寻找在词史中你的一席之地。不错,东坡,历史永远有你的一席之地。因为,你就是你。你不会是把栏杆拍遍的稼轩,也不会是执手相看泪眼的耆卿,更不会是欲语泪先流的易安。你是子瞻,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犹记得你二十那年,初出茅庐,金榜题名,才华横溢的你仕途顺利。但不甘于平庸的你不满足于一个九品小官,你要为国效力。于是你外任杭州,疏浚西湖,造福一方百姓,那穿越千年、横亘西湖的“苏堤”就是你树在百姓心中的标杆。你晚年被贬海南澹州,你在南蛮之地兴办书院,你为黎族百姓解除病痛,你把中原文明潘撒到你足迹到过的“天涯海角”。心中装着百姓,这就是你的品牌。
中年的你被贬黄州,“乌台诗案”,忠良太守成阶下囚。你站在船头,本想像屈原一样长眠在河水中,这样就好了吧,就听不到小人的奸笑,就听不到百姓的哀号。可你没有,达观和理性牵绊住你踏出的腿。在你的身上,我看不到任何一点贬谪之人所具有的愁苦与无望,你放歌中流,你高唱“冯虚御风”,前后《赤壁赋》成就了“赤壁”,更成就了你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且豁达,这就是你的品牌。
文章憎命达,你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三十岁的你连丧爱妻父师,失亲的痛楚在深夜像群蚁一样啃噬你的心,“小轩窗,正梳妆”,一个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妻在你心目中永恒的印象,而如今阴阳相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细腻,妙绝千古,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叹惋。一首《江城子》,豪放派大词人少有的婉约词作却开创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绝唱。多情如何不丈夫?这,又何尝不是你的品牌?
你悲歌为黎元,你兑现了对母亲“儿孙个个直如竹”的承诺,你诠释了父亲的《名二子说》。历史之所以记住了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苏轼。你用爱民、豁达、才情诠释了你的品牌,被林语堂喻为“神·鬼·人”。你,就是自己的品牌!
大江东去,浪淘尽处,站着一个千古风流人物——我敬仰的苏东坡!〖写法点拨〗多侧面演绎“核心词——品牌”的内涵;从为官、为人(性情)、为文三个角度选材刻画苏轼品性,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作业布置】
文题备选:
你,就是自己的品牌;我眼中的风流人物;邂逅;别样的生命(可补充„„)
【写作形式】课堂限时作文。
第五篇:高中记叙性散文写作指导(范文)
记叙性散文写作指导
记叙性散文,是指在考场中出现的非规范性的记叙文。这类作文突破了规范性记叙文写人叙事的常规写法,不拘泥于写真人真事,不怎么讲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的完整性,常常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或虚构个别细节,或想象虚拟各类故事,或边叙事边以抒情笔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把哲理性思索蕴含在生动具体的叙事描写之中,或采用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以几个片断组合成文,等等。从总体看,这类作文的写法,更讲究选材构思的艺术性,讲究虚实结合,讲究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综合分析这类作文中的优秀作文,我们发现有下列一些规律,是该类作文成功的支点。下面进行一些具体阐述和分析,供大家练习时参考。
第一、选材要大气
不少同学写这类文章,得分偏低,常常是因为缺少高雅的情趣和理趣,选材和内容不够大气,有低幼化倾向,编写的故事像三、四年级小学生写的一样,没有情趣,更缺理趣;以“诚信”为话题,他们就写小时候打碎花瓶不敢承认,写偷偷拿了家里一个苹果,写退回在商店里营业员多找的钱,写父母如何给自己讲“狼来了”的故事;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他们就写下水救人,登高救人,扑火救人,写选择在考试中不作弊,在乘车时让座,打饭时排队等。这些内容不是不能写,问题是难以写出题材和情节的情趣和哲理,尽管可以小题大做,但毕竟暴露出考生自己视野狭窄,不善于读书、思考,认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反,那些优秀作文在选材方面则大气得多,例如,化工厂厂长在利润与环保之间找到最佳方案;穷学生把他人侮辱性的施舍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当记者的妈妈写信告诉女儿一个共产党员要有怎样的选择;城市的繁杂和农村的荒芜;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
第二、对文章整体进行艺术加工
1、情节安排求变化、求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人叙事若平铺直叙,像流水帐一样,必然寡然无味;须知,只把事情“写清楚明白”不等于是好文章,只有写出情趣和理趣,写出波折,才会打动阅卷老师。古人提倡写文章要能“尺水兴波”,就是说,短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在一般情况下,在考场上拿到试题后,考生自己头脑的库存的现成材料不可能本身就具有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特点(当然有这样现成的曲折动人材料更好了),这就要通过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使文章整体布局、情节安排,曲折多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山村故事》写一个女教师答应乡亲们回城结婚后再回乡教书的故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把一件事写得跌宕起伏。文章写小芳在山村小学教了四年书,目前要回城结婚,围绕她还会不会回来这个问题展开情节:以前教书的姑娘回城结婚后都未回来,芳姑娘尽管说“我一定会回来的”,但仍然引来村民的议论纷纷,这便形成了一个波折;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又写到一个汉子骂小芳老师同样不讲诚信的话,这又形成了一个悬念;接着,情节安排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芳姑娘不但回来了,而且还带来自己的丈夫——一位新老师,这时,那骂人的粗野汉子又提议将山村小学更名为“诚信小学”。这样安排全文情节,使文章颇有趣味,引人入胜。另外,小芳临走时,只说了一句话,回来时又是一句话,但却是一诺千金,非常巧妙地突出了“诚信”的主题。而山村小学更名为“诚信小学”,更是扣住话题的神来之笔。
当然,对文章进行艺术加工,要注意讲究安排情节的艺术技巧,例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虚构个别情节,改换部分情节以扣住题意,把发生的几件事进行合理的改造,将几个人的事情汇集到一个人身上等等。
2、注意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许多同学写的作文选材不错,既扣题,又有现实意义,但仍然给人清淡如水的感觉,这是为什么?除缺乏巧妙的情节安排外,还缺少必要的描写。而许多优秀作文在这方面是很出色的。请看下面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华容道》中的一个片断:
忽然关羽的脸动了一下,曹操来了。一群老弱残兵,护卫的是和他们一样的狼狈不堪的汉丞相。曹操的衣衫破烂不堪,绛色的战袍被火烧去了大半,脸上也是一幅疲惫不堪的神色。他的队伍忽然停住了,停在了关羽的面前。
两支军队,狭路相逢。夕阳西下,将每个人都笼上一层金色。曹操看到关羽,脸上陡然升起一种希冀的神色,他本来已经黯淡的眼睛又渐渐放出光来,他想起这个人在他军队中的那些日子里自己对他是如何地礼遇,如何地谦恭。曹操知道关羽是个很念旧情的人。当初他就是念着刘备的旧情而离开了自己,现在能否念着那段日子而放自己一条生路呢?曹操期待地望着一言不发的关羽。
这段文字质朴纯正,描写细腻传神。作者把笔力集中在人物外貌神态、心理和环境的描写上,出色地刻画出曹操败走华容道的狼狈、绝望,见到关羽后又产生一线希望的情景,如此描写,使文章情趣大增,很有感染力量,阅卷老师怎么会不被打动呢?
第三、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具体生动的描写叙事里
前面已经提到,写记叙性散文,要注意写出情趣和理趣,而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具体生动的描写叙事里,也是使文章具有情趣和理趣的方法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绍兴随想》,是写一年的春天自己漫游绍兴风景名胜的游记,第一段写自己游遍绍兴那充满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致之后,引发了自己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第二、第三段记叙、描写参观一代才子徐渭的处所----青藤书屋的所见所思;第四段叙写参观“咸亨酒店”的所见所想;第五六段作者把徐渭与鲁迅两个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比较思考和分析,肯定了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积极进取,选择奋勇拚搏,选择在贡献社会中体现自我。全文在清新明丽的描述中,处处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思考,这既使读者加深了对徐渭、鲁迅的文化品格的认识,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青年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风貌,文章既扣住了话题----心灵的选择,又表达出对人生、人类文化的深入思考,这比一般人游览风景名胜,只是饱饱眼福高明多了。本文获得高分是理所当然的。
例文1:
《绿叶·情意》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
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例文2:
《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
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例文3:
《幸福,从心灵深处弥漫》
2010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
星期日的早晨,我在书本里神游了许久,感到有点累了,便站起身来,伸了下懒腰。无意间,我朝窗外街上望去。一个菜贩蹬着车载着妻儿,车上还有一些没有卖完的剩菜——这一家人显然是刚从早市的菜市场回来。
那个妻子坐在车上不知说了什么,把约摸三四岁的儿子逗得哈哈大笑,撒下一串清脆的笑声,惹得路人注目。妈妈也是一脸的灿烂,一脸的陶醉。菜贩在前面埋头蹬车,不时朝车后看几眼。偶尔笑一笑,摇着车铃,洒下一路欢快。行至一段坡路,妻子并没有下车,依然是开心地逗着孩子,一路指点着孩子看两边的人流和商埠。
菜贩使出全身的力气,吃力地蹬着车。他的身子向前微微倾斜,伸长了脖子。一下,两下,三下„„终于爬过这段坡路,菜贩停了下来,用衣袖擦擦额头的汗,回头看了看他的妻子和儿子,露出憨厚灿烂的笑容。
我知道,他们的劳动并不轻松,他们的生活未必富有,但他们或许并没有为今天还有多少菜没有卖出去而忧愁„„看看他们灿烂的笑容,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很快乐。我甚至觉得,他们远远比我们想象还要幸福得多,至少,他们比我们还要多一些幸福。
生活注定了我是一位早行人。清晨,每每穿行在城市的路灯下,想想此时还在睡梦中逍遥的人,心里就难免落寞。常常自叹是一位“苦行僧”——自己的学业还没有尽头。然而,当我踩着城市的路灯的微光去学校时,我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的卖菜人,或挑着菜,或推着菜,有的急匆匆的走,有的三三两两的边谈论边前行,也有洒下一路铃声的,急匆匆的前行。偶尔还有浪漫的卖菜姑娘,脚步轻快,一路惬意的哼着小曲,一路洒下一串欢快。常常被他们的笑声感染,脚下便轻松多了。你看,呼吸的是城市最清新的空气,欣赏的是城市最美丽的早醒图,耳听的是城市早晨美妙的交响乐。走进教室,我弥漫在同学们的琅琅书声中„„
突然间我明白了,平时在书本上看到的快乐和幸福,在生活中总是用不上了。快乐或幸福,要因人而异。在我看来,快乐或幸福,仅仅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生活态度。
例文4:
《角色转换之间》
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夜色浓稠,遮掩了星的光芒,我走出家门,将楼层里的灯亮起。母亲还未回来。
我轻抚开关老化的表皮。曾经,多少个夜晚,母亲将这盏灯亮起,照亮了这片黑暗。她知
道,我看到这橘黄的灯光,就仿佛看到了温暖与希望。
那么今晚,当看到这个光亮的地方,母亲,会否感到温暖。
已经很晚了,可母亲还未回来。
我往楼下走去,离开了这片光亮。
曾经,我调侃着对母亲说,就我们那楼层的灯亮着,怪醒目的,哪天物业要来加收电费了。母亲笑了,忽地眼角的皱纹显得深刻而鲜明。
灯,一直亮着。那仿佛是生命中不可少的一件事,一件幸福的事。母亲,总会将它亮起,不为这黑夜。我不知道当我看到了这盏灯的时候,心中是温暖是幸福,是怅惘是感动。我只知道未来的我,将为母亲亮起这盏灯。
母亲还未回来。我继续向下走去。此时,我很幸福,正如曾经母亲也很幸福。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盏灯,一直亮着,一直温暖着我。
母亲老了,我长大了,而灯一直亮着。我抬头仰望那缕灯光,那么高,那么远,而后漫长而漆黑的道路一直绵延到我的脚下。这条路,母亲与我共同走过。在这条路上有一缕温暖的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也许在很长很长的时光里,我忽略了她的光芒;在很远很远的时空里,我不曾记住那光亮的模样。但我知道,在这里,我等着母亲,为她点亮那盏灯。
我转身,母亲来了,我们寒暄着向那缕光亮走去。它仿佛指引着我们。它仿佛预知了在我与母亲角色转换之间的爱与幸福。
灯,亮得太醒目了。母亲说,我笑了,曾经我也这么说。曾经我也如此感慨。
我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说,早点回家休息吧!母亲也笑了,依然是鲜明而深沉的皱纹。回家何时变得这般庄严而神圣,回家何时这般幸福而美好。回家,我们母女俩曾经相互的关怀,在此刻绽放。
母亲与我走过这片光亮,走过开关时,我不禁停下了。只是这轻轻一按,母亲按了多少年岁。
未来,我又将为母亲点亮多少个夜晚。
母亲说,长大了啊,都换作你照顾我了。我笑了,是吧。
例文5:
《蓝色蛹·金色蝴蝶》
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
蓝色——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看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om》,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