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苏教版八(下)鸟专题——读鸟》《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周祥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情境,配合自然风景,欣赏关于大自然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意境之中。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响:海浪、下雨。问: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联想到了什么?
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往往会触动我们的心弦,那么是什么样的声音触动了台湾大作家郭枫的心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空山鸟语》,品味优美的文字,浏览空山、聆听鸟语、感受真情!(出示课题)
这是八年级下册“鸟专题”中“读鸟”部分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此文不同于我们学习单元课文,所以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质疑。(出示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二、听鸟语。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音乐:林中鸟叫和轻柔的钢琴曲。)问题:作者在空山上听鸟语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三、悟鸟情。
1、中心问题:
作者偏爱听鸟声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学生读文章,同桌或小组讨论10---15分钟。提示:
作者虽然认为山上的花、树、石、风、云都令人“神迷”,但最喜欢的是却是听鸟叫,产生这种偏爱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好好地读一读他的文章,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讨论,我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定会在文章里找出最佳的答案。(生自由发表见解)
2、重点赏析:
看来文章中有许多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爱听鸟叫的原因,其中有这样几句最值得大家去玩味的。出示:(1)、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2)、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3)、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3、赏析提示:(1)、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请同学自由读一读、悟一悟。(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一种意境。)(2)、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别动也别想,作者又怎么能不想呢?想象毕竟不同于现实,那仅仅是个梦,可是这样的梦“又多么喜欢重温阿”!作者都想到了什么?能说一说吗?
(想到:石头城的苔痕、长廊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石板路。)可以请学生自由联想:在上面这样的地点,作者会想到什么?
就鹧鸪那几声叫声,竟引起他无限愁思,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鹧鸪吧!(出示鹧鸪图文介绍:羽毛近于黑色,散布着卵圆形白斑,栖于草被茂密,疏林及灌丛山丘地带。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是一种候鸟,即使生活在北方,冬天要返回南方去。)
可以看出,鹧鸪是一种候鸟,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候鸟,比如说大雁、燕子等等,在他们身上都寄托了一种同样的愁思?那是怎样的一种愁思?(思乡)古代就有许多的诗人把他们写到诗句之中,难怪作者会说:“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同学们在七年级学过一首叫《鹧鸪》的律诗吧?
出示《鹧鸪》诗,师生品读。得知鹧鸪表达作者了思乡的情感。(3)、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 问:“自然的消息”该是怎样的消息?“人世的沧桑”又该如何理解呢? “自然的消息”好理解,是指自由、快乐。
“人世的沧桑”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此时就要借助台湾的作者郭枫的情况。(出示“郭枫印象”:本名郭少鸣,他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台湾作家,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他的散文对台湾社会现象的审视,剖析了社会丑态和病态。)
正是他看透了社会的丑态和病态,所以他渴望自由!以至于不单单喜欢听鸟声,还有着更迫切的愿望。
------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4、欣赏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
郭枫用文字表达出这样的心愿,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用音符演奏了这份希望。欣赏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形式虽然不一样,但是传达出的感受是相同的。(播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
乐曲通过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章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自主质疑。
这样一篇文章意蕴丰富,值得玩味。也许同学们还有些语句不能理解,可以提出来,请大家帮你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跟随作家郭枫,聆听了鸟儿的鸣叫,感受浓郁思乡之情。作者如此爱听鸟叫,不外乎三句话:处在人与鸟的环境、听着鸟与鸟的语言、想到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专题的文章,我们应该读透文章,走进生活,了解更多的关于专题的知识。
五、课外研究。
就你所喜爱的鸟,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撰文、绘画等),赞颂它的品格或精神,然后班级里举办一次鸟文化的交流会。
第二篇:“鸟”专题之《空山鸟语》教案
“鸟”专题之《空山鸟语》教案
苏州市觅渡中学 顾伟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开掘鸟文化内涵,思考人与鸟类的关系
2、学习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揣摩运用其独特、丰富的描写角度和方式
3、领会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 教学手段:常规
教学方法:讲授、问答、讨论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回顾《狼》专题的学习,思考“专题”的构成,并想一想为何狼在不同的作品中其形象会有很大的差异?
明确:专题是由数篇反映同一题材的文章构成的特殊的学习单元。
这是由于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不同造成的。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本身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追问:
我们学习“鸟”专题,前面几篇诗文让我们对鸟有怎样的印象?(板书:鸟)大雁:思乡;燕子:幸福生活的象征;„„
我们预习了《空山鸟语》,你能说说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鸟类的吗? 明确:鸟类的鸣声(板书:语)
二、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文中一共写了几只鸟?共写了几次?
明确:两次,写了两种,三只。(板书:两只鸟的对唱;鹧鸪)
2、在写鸟鸣之前,作者还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山。为下文写鸟鸣做铺垫。追问:作者笔下的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板书:空)
再追问:怎么理解“空”?是山上没有人吗?还是没有什么东西,比如花草树木、悬崖峭壁之类石头?
明确:不是。通过仔细的研读,可以体会出“空”说明的是山里很宁静,没有都市的喧嚣、杂音。正因为有此得天独厚的宁静氛围,才能让作者更好地倾听鸟鸣并获得丰富的信息。
重点句赏析:“„„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
设问:山也有“心灵”?怎么理解“山的心灵”?
讨论并做出归纳:这里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山的心灵是一种宁静的状态。人的心灵与山的心灵相贴,即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如山一样静下来了。正所谓“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为好铺垫。
三、研读、探究:
1、请同学认真阅读描写“两只鸟的对唱”的部分内容。然后提问:鸟的鸣声究竟传递着怎样的信息?
明确:这从第二段文字中可以得到答案。从鸟鸣声中可以听出爱情。而且是山里的一切都听得懂的。
追问:文章题目是“空山鸟语”,其实真正直接写鸣声的句子是很少的,作者是用什么语句来形容这传递着爱的信息的鸟语的呢?找出原句,并作品味。
明确:原句是“它们总是用„„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品赏: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喻体是我们所熟悉的“柔情似水”的套路。作者还是用水作为喻体,化抽象为形象。经典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板书:叙述动人的爱情——柔情似水)
2、教师范读描写鹧鸪鸣声的文字。然后设问:写鹧鸪的鸣声,作者改变了手法。他不是简单的用比喻,而是展开了大段的想象。他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回答后板书:“咕——咕”——梦回江南。)
追问:梦中的江南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作者借此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要点:古老的世界;寂寥;喜欢重温„„作者主要表达的是身在宝岛而思念江南的深切情感。(适当拓展讲解:文化意味上的乡愁)
3、作者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联系全文,你能说说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明确:作者希望像山中的鸟儿那样有着自由自在、快乐宁静的幸福生活。(板书:自由自在、快乐幸福)
追问:作者如果直接说希望有着怎样的生活,好不好?
明确:不好。此句表达虽不十分具体,但最能完整而深切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追求,还能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四、布置作业:
拓展训练:课文中采用比喻、想象和拟声词来描摹鸟鸣,试造一个句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描写鸟鸣。教学板书:
空山鸟语
郭枫
两只鸟的对唱:叙述动人的爱情——柔情似水 鹧鸪的鸣声:“咕——咕”——梦回江南
教学设想及反思:
本课试通过对重要词句的品赏,引导同学细腻地研读课文,领会鸟鸣声中包蕴着的丰富信息,体悟作者思乡之情以及对自由、幸福、宁静生活的强烈追求。导入阶段以“专题”为切入点,目的是讲清“专题”的构成和学习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去关照、把握课文,而不是只看到孤立的一篇文章。(见木更见林)教学的开展上,由文章的标题入手,首先找到本文写鸟的角度——语,即鸣声。这与前面几篇不同。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描写空山的语段,体会作者倾听的鸟语的时间、地点,特别是心理状态。通过揣摩,领会好的铺垫与下文内容之间应该存在的有机联系。然后是教学重点:请同学认真研读描写鸟语的段落,品....赏重点语句,研读作者是如何描写鸟语的,体会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进一步品悟作者如何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
由于预设的内容容量较大,也比较细,在具体授课时没有能很好的驾驭住,自我感觉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将来要在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上多下功夫。另外就是要很好的估价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接受能力,以此为基点来设计教学,避免陷入只见文章而不见学生,只知“备”课而不怎么“备”学生的误区。
2010-4-19
第三篇:“鸟”专题之《空山鸟语》教案
“鸟”专题之《空山鸟语》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开掘鸟文化内涵,思考人与鸟类的关系
2、学习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揣摩运用其独特、丰富的描写角度和方式
3、领会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回顾《狼》专题的学习,思考“专题”的构成,并想一想为何狼在不同的作品中其形象会有很大的差异?
明确:专题是由数篇反映同一题材的文章构成的特殊的学习单元。这是由于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不同造成的。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本身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学习“鸟”专题,前面几篇诗文让我们对鸟有怎样的印象?(板书:鸟)
大雁:思乡;燕子:幸福生活的象征;…… 我们预习了《空山鸟语》,你能说说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鸟类的吗?
明确:鸟类的鸣声
二、字音字形
婆娑suō
奇崛juã
飒爽
sà
谛听 dì
迸落 bâng
红喙 huì
厮磨sī
微醺 x ūn
鹧鸪 zhâgū
缥缈 piāo miǎo
寂寥liáo
浏览liú
三、整体感知:
(1~4):总写自己喜欢听山中鸟语,特别点出“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5~7)具体写自己在山上听鸟语的感受和联想,逐层深入揭示作者喜欢鸟叫的原因。(8~10):抒发自己喜欢听鸟叫,并且“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独特情感。
1、阅读课文,说说文中一共写了几只鸟?共写了几次?
明确:两次,写了两种,三只。(板书:两只鸟的对唱;鹧鸪)
红喙鸟:抓住了鸟声缠绵清脆的特点,这种抽象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出来——“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作者借红喙鸟来表现对自然的喜爱。
山雀:抓住鸟声短促而嘹亮的特点,从山雀的性格(“成群结队的撒野,”“飞翔像一旋风卷起,落下向一片云彩罩地”)写到声音。(“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兴奋地吵闹”
作家通过对山雀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由的向往。
鹧鸪: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情景结合)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竟引起他无限愁思
2、在写鸟鸣之前,作者还写了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山。为下文写鸟鸣做铺垫。作者笔下的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
怎么理解“空”?是山上没有人吗?还是没有什么东西,比如花草树木、悬崖峭壁之类石头?
明确:不是。通过仔细的研读,可以体会出“空”说明的是山里很宁静,没有都市的喧嚣、杂音。正因为有此得天独厚的宁静氛围,才能让作者更好地倾听鸟鸣并获得丰富的信息。重点句赏析:“„„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 设问:山也有“心灵”?怎么理解“山的心灵”?
讨论并做出归纳:这里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山的心灵是一种宁静的状态。人的心灵与山的心灵相贴,即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如山一样静下来了。正所谓“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为好铺垫。
三、研读、探究:
1、请同学认真阅读描写“两只鸟的对唱”的部分内容。然后提问:鸟的鸣声究竟传递着怎样的信息?
明确:这从第二段文字中可以得到答案。从鸟鸣声中可以听出爱情。而且是山里的一切都听得懂的。
文章题目是“空山鸟语”,其实真正直接写鸣声的句子是很少的,作者是用什么语句来形容这传递着爱的信息的鸟语的呢?找出原句,并作品味。
明确:原句是“它们总是用……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品赏: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喻体是我们所熟悉的“柔情似水”的套路。作者还是用水作为喻体,化抽象为形象。经典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板书:叙述动人的爱情——柔情似水)
2、写鹧鸪的鸣声,作者改变了手法。他不是简单的用比喻,而是展开了大段的想象。他想到了什么?
“咕——咕”——梦回江南。
梦中的江南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作者借此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要点:古老的世界;寂寥;喜欢重温……作者主要表达的是身在宝岛而思念江南的深切情感。(适当拓展讲解:文化意味上的乡愁)
3、作者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联系全文,你能说说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明确:作者希望像山中的鸟儿那样有着自由自在、快乐宁静的幸福生活。(板书:自由自在、快乐幸福)
作者如果直接说希望有着怎样的生活,好不好?
明确:不好。此句表达虽不十分具体,但最能完整而深切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追求,还能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你怎么看待课文最后一句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感叹?仅仅因为好听吗? 依恋旧林、追求自由与梦幻
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因为鸟的鸣叫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故事,传递着“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并将我带入思乡的梦境。)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自由、快乐 ;物欲横流的尘世、追名逐利的欲望、阿谀 奉承的世风
四、布置作业:
拓展训练:课文中采用比喻、想象和拟声词来描摹鸟鸣,试造一个句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描写鸟鸣。
第四篇: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空山鸟语》欣赏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感受题目中的“空山”与“鸟语”的意境。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二胡,并对笛子的音色及奏法有个初步的了解。
3、使学生感受二胡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并通过模仿、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乐曲情感和意境的 理解。
5、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教学过程:
欣赏〈空山鸟语〉 1、引入。
“空山”是出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的意思。整个曲子的意境是幽静、深远,犹如山林的召唤,空谷回声。
2、先整体听一遍曲子,能说一说听完后的感觉。
A、是不是一直都很安静?还是有对比的? B、能否听到鸟的叫声,模仿一下。
3、再复听一遍,分段欣赏,能感受乐曲的引子部分表现空山的已经以及后面模仿鸟叫的部分和人的形象。
4、提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二胡,(多媒体),包括二胡的构造、基本演奏方法、音色等 5、介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多媒体)
(补充: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
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也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于1932年6月8日因医治无效而病逝,时年仅37岁。)6、对比欣赏,聆听笛子曲〈荫中鸟〉,感受不同的乐器模仿鸟叫的效果。体验音乐与自然结合的效果。
能够加深对民族器乐的热爱。补充:
(欣赏曲目《荫中鸟》是一首笛子独奏曲,刘管乐作曲,创作于五十年代。乐曲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通过对一群在树荫中嬉戏逗乐的鸟儿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乐观豪放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运用了民间流行的滑音、吐音、花舌音等竹笛吹奏技巧,更加生动地表现了荫中百鸟争鸣的景象,借景抒情地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赞颂。)
7、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自己模仿鸟叫声。感受音乐模仿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下课
第五篇:《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描摹具体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去追求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4、认识4个字。教学重点
1、掌握描摹具体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去追求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空山鸟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1、作者描写了山上哪些风景,这些风景是怎样写出来的?
2、模仿课文中描写山上风景的句子,自己创造几个句子,说给同桌听。
3、作者喜欢到山上来,尤其是喜欢到山上来听鸟叫,且在课文第一段就热情的宣告,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学生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5、学生自己朗读并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好在哪里?
6、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字词积累,巩固基础
1、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教讲解。
/ 2
2、学生自己记忆字:崛、飒、悉、嬉。
3、组词、造句
五、作业布置 将本文朗读给父母听。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