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20: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幽州台歌》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第一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我把本课的 教法定为:

一读书指导法 二点拨质疑法 学法定为:

一朗读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2)、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3)、读懂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不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基本技能。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

(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

(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对比、烘托入手赏析诗歌)

(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

(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

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回答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这样不仅夯实基础,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

(1)完成预习

(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

(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留的。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古人

不见 独 后 来者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唐诗三首》,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讲第一首诗《登幽州台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翻阅整套职高《语文》教材,《唐诗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组唐诗,这三首诗的选择上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初唐的古风,第二首《登金陵凤凰台》和第三首《登岳阳楼》分别是盛唐和中唐的近体诗。由此可见,它是根据唐诗的体裁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所以,在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了解唐诗的概貌上,这篇课文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根据上述教材分析,针对《登幽州台歌》,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中专高一年级文秘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专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准备的教学方法为:

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学生对应的学法为:

三.说学法

1.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采用大量的旧知识和少量的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提示:我们将要学习鉴赏的是一组唐诗,既然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了解唐诗整体的概貌。古代诗歌从唐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严格要求格律的近体诗阶段。

强调:这三首诗虽然题目中都有一个“登”字,都可以算登临抒怀诗,但是体裁也有不同。风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仅仅象初中一样要求能理解、会背诵,在高中阶段要要扩大知识面,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在课外应多了解唐诗。

接下来交代学习任务,提醒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象初中一样要求理解,背诵,还要扩大知识面,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具体鉴赏《登幽州台歌》

首先是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

(1)、范读,分读、齐读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我精选了一个埙曲《哀郢(yǐng)》曲风沉重悲凉,与此诗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时在读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该怎样停顿,该有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2)、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1、诗给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诗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请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现情境)

4、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孤独的诗,写孤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写法)

5、莫非有莫大的忧伤?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了解背景)

我设置了这样五道问题。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的环节是比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诗中蕴涵的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

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三题,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四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五题实际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学在这堂课上能体会到对一首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当他了解背景后才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这五道题目,我实际上是按照感悟—体会—探究的顺序来进行的,基本完成诗文的鉴赏。

(3)、分析体裁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掌握唐诗的体裁。

(古风: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三类:“歌”、“行”、“吟”唐人也有写古风的。)

(4)、小结

到这里,我要为这首诗的鉴赏学习做一个小结,提醒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意象、体会意境、辨析技巧、分析体裁等方面来鉴赏。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鉴赏一些诗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同样是写孤独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们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独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清幽寂远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寂愁苦,国破家亡的孤独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缺少知音,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完成练习后,提醒同学们,我们十年来所学过的诗歌有近百首,从现在起,我们应当从以上六个方面以鉴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歌,如果在鉴赏当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去网络搜索和查阅工具书。(特别提醒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每首诗都可以从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资料)同时告诉他们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优秀的唐诗。到这里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我所有教学内容,但是我希望这个教学活动远远没有结束。

6、板书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最后陈词

我这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大语文”的观点来进行的,我试图告诉学生,所谓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仅仅是提供了一些优秀文章范例,我能教给学生只是一点点学习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这次说课能表达我这个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满足了。还请各位专家及同行不吝赐教,谢谢!

第三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一)选择以下教法:

1、读书指导法

2、点拨质疑法

(二)学法

《语文课标》提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体作用,所以把本课的学法定为: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练习法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无论教还是学都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315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2)、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3)、读懂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侧重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不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基本技能。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

(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

(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对比、烘托入手赏析诗歌)

(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

(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

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回答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这样不仅夯实基础,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

(1)完成预习

(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

(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留的。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古人

不见 独 后 来者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篇:登幽州台歌练习

登幽州台歌

一:给下列字注音

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二:解释词语

悠悠: 独: 怆然: 涕:

三、填空

1、《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2、《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3幽州台即____ _,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是战国时候_____的国都。_____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的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建黄金台,置金与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找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四、读课文,思考:

1、“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2、怆然的意思是: 涕的意思是: 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的思想感情。《登飞来峰》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游山西村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

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

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

9.若许:

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

一、填空: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1.《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自号,朝著名诗人,现存诗

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

, ”;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

答: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②符合诗歌的意境。③不少于60字。

答: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答: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答: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 分)

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二、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望岳》练习题

一、常识填空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提高

1、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6.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本诗开头两句,以

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落红”在这里比喻

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

6.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第五篇:《登幽州台歌》教案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主备:袁德艳

审核: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教

一、导入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预习检测: 1.背诵默写诗歌 2.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文学常识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二、读诗:

要求: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品诗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 1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主备:袁德艳

审核: 的样子;涕,眼泪。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答案预设: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四、小结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五、作业:

1.搜集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文。

下载《登幽州台歌》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幽州台歌》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洋溪镇小蒲昭敏 一、【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与辉煌。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3、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天水市秦州区关子中学 安晋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一必修二《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 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