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
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的样子。3、怆然:悲伤凄凉。4、泪:眼泪。【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篇:OK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的】1 了解陈子昂生平。2 感受诗人伟大的孤独感。【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0.5课时
一、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再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指进士及第授官)將仕郎(唐、宋 从九品下为将仕郎,文散官,即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由于他为官直言敢谏,受到武则天一定的赏识,他被擢为秘書省正字(省,官署名;正字,官名北齐 始置,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官至右拾遺(官名。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 改为左右正言)。陈子昂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对武则天抱有政治幻想,然而,武则天并不是将所有的精力花在国家建设与治理上,而是更多关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王之位,对陈子昂,她采取了宠而不用的策略。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使陈子昂非常郁闷,宠而不用的策略等于是扼杀了陈子昂的政治生命。
他曾两次从军边塞,随乔知之北征同羅(我国古代部落名。回紇 诸部之一。回纥,即今维吾尔)、僕固(又作“僕骨”,古代西北游牧民族 鐵勒 部族之一,古族名。鐵勒,汉 时称 丁零,北魏 时称 敕勒 或 铁勒。隋 时 铁勒 各部分布于东至 独洛河(今 土拉河)以北、西至 西海(今 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 东、西突厥),跃马大漠(我国西北部一带的广大沙漠地区)南;后又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古民族名。源于 东胡。居今 辽河 上游 西拉木伦河 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 时,自号 契丹。唐 末,迭剌部 首领 阿保机 统一各部族,称帝建 辽国。宋
宣和 七年(公元1125年)为 金 所灭),武攸宜是武则天之侄,出身亲贵,昏庸无能,又刚愎自用。武攸宜屡战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却屡遭拒绝。最后,还被贬职,降为軍曹(指军队的下级军官)。出征回师后,登临幽州台(又名蓟北楼),慷慨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35岁。
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不久,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陈子昂擅长五言诗,风格质朴刚健。有《陈子昂集》。
二、串讲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独上高台。想到仕途坎坷、知音难觅,步入中年而一事无成,迟暮之感与怨愤之情交织于心头。诗人渴望燕昭王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羡慕乐毅、郭隗(音伟)幸运的知遇,同时也咀嚼着那种宝马老死于厩中、良弓朽断于壁上的悲凉与孤寂。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露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也表露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无穷的天地和有限的人生,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带来 了一次情感的跌宕。悠悠天地,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一旦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看全诗,诗人并没有将收入视野中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绘,而是着力于表达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古人”——诗人——“来者”,不就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代名词吗?时空无穷无尽,人类只能把握“现在”。在永恒无涯的时空中,诗人感到人生的孤独,而更悲凉的是岁月易逝,功业难就!诗人所抒发的孤独感、悲凉感,具有一种苍劲而沉雄的悲剧美。
第三篇:《登幽州台歌》教案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主备:袁德艳
审核: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预习检测: 1.背诵默写诗歌 2.作者简介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文学常识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二、读诗:
要求: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品诗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 1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主备:袁德艳
审核: 的样子;涕,眼泪。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答案预设: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四、小结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五、作业:
1.搜集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文。
第四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一)选择以下教法:
1、读书指导法
2、点拨质疑法
(二)学法
《语文课标》提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体作用,所以把本课的学法定为: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练习法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无论教还是学都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315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2)、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3)、读懂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侧重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不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基本技能。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
(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
(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对比、烘托入手赏析诗歌)
(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
(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
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回答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这样不仅夯实基础,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
(1)完成预习
(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
(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留的。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古人
不见 独 后 来者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我把本课的 教法定为:
一读书指导法 二点拨质疑法 学法定为:
一朗读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2)、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3)、读懂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不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基本技能。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
(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
(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对比、烘托入手赏析诗歌)
(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
(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 :“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 “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5、练
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回答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这样不仅夯实基础,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
(1)完成预习
(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
(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留的。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古人
不见 独 后 来者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