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

时间:2019-05-13 21:4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

第一篇: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

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

文学真正价值与艺术不在于它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而恰恰在于它超越自身内容的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生活和心灵的象征。《登幽州台歌》超出了自身的悲愤,表达了对宇宙时空的慨叹。

一、宇宙意识

诗人陈子昂饱受悲怆,经历挫折,满腔悲愤,无处诉说,衷肠寸心,何处表达。身后是高台险峰,眼前是四野茫茫,心中油然而生出孤独悲凉,诗人极目四望,神思徜徉,人世的短暂,宇宙的广袤,刹时激发出诗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时空的无限,顿然勾起他的沧桑。最痛的,不是离别失去,而是失去后的回忆。往事的一幕幕涌现心头,积淀在心间的往昔仕途的失意,历史兴亡的凝思,壮志难酬的苦痛,世道艰险的体验等等,在诗人感情最剧烈的时候纷至沓来,化为千言万语,千言万语唯有沉默,沉默之后似火山下的熔岩喷薄而出,化为对宇宙时空的浩然长叹。

二、历史意识

诗人的悲愁寂寞来自于对整个世界这种历史纵横交错的苦苦思索,古往今来的思维沉淀。这种历史意识能使诗人强烈感受到孤独的乐趣。每当孤独倍加的时候,也是诗人思索正浓作诗最兴的时候。儒家给了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慨叹;庄子赋予他“鲲鹏

展翅”的空间概念;佛家给予他终归人世而不能顾尘妙赏的自然之趣,诗人不仅有茫茫的宇宙意识,而且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三、生命意识

闻一多先生说过“陈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因为它能引起生命的共感”。

诗中塑造了以无限时空为背景高耸着一个伟大而孤傲的本真的生命形象。该诗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理想人格象征。有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黍离之悲,它慷慨悲凉,感概大气,浩然长叹,一股生命的凛然正气骤然跃然于我们面前。

吐吞历史兴亡,包揽宇宙风行,抒怀满腔悲愤。这样,历史艺术,深刻艺术,伟大孤独和宇宙意识,哲学思辨与理性思维融为一炉;是抽象与具象,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微,孤独与豪迈,短暂与永恒,都得到了完美有机的统一。

学习此诗,涵容天地,胸襟开阔,抛却渺小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历史、时代、地域、宇宙而达到永恒。

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二篇:OK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的】1 了解陈子昂生平。2 感受诗人伟大的孤独感。【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0.5课时

一、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再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指进士及第授官)將仕郎(唐、宋 从九品下为将仕郎,文散官,即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由于他为官直言敢谏,受到武则天一定的赏识,他被擢为秘書省正字(省,官署名;正字,官名北齐 始置,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官至右拾遺(官名。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 改为左右正言)。陈子昂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对武则天抱有政治幻想,然而,武则天并不是将所有的精力花在国家建设与治理上,而是更多关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王之位,对陈子昂,她采取了宠而不用的策略。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使陈子昂非常郁闷,宠而不用的策略等于是扼杀了陈子昂的政治生命。

他曾两次从军边塞,随乔知之北征同羅(我国古代部落名。回紇 诸部之一。回纥,即今维吾尔)、僕固(又作“僕骨”,古代西北游牧民族 鐵勒 部族之一,古族名。鐵勒,汉 时称 丁零,北魏 时称 敕勒 或 铁勒。隋 时 铁勒 各部分布于东至 独洛河(今 土拉河)以北、西至 西海(今 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 东、西突厥),跃马大漠(我国西北部一带的广大沙漠地区)南;后又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古民族名。源于 东胡。居今 辽河 上游 西拉木伦河 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 时,自号 契丹。唐 末,迭剌部 首领 阿保机 统一各部族,称帝建 辽国。宋

宣和 七年(公元1125年)为 金 所灭),武攸宜是武则天之侄,出身亲贵,昏庸无能,又刚愎自用。武攸宜屡战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却屡遭拒绝。最后,还被贬职,降为軍曹(指军队的下级军官)。出征回师后,登临幽州台(又名蓟北楼),慷慨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35岁。

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不久,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陈子昂擅长五言诗,风格质朴刚健。有《陈子昂集》。

二、串讲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独上高台。想到仕途坎坷、知音难觅,步入中年而一事无成,迟暮之感与怨愤之情交织于心头。诗人渴望燕昭王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羡慕乐毅、郭隗(音伟)幸运的知遇,同时也咀嚼着那种宝马老死于厩中、良弓朽断于壁上的悲凉与孤寂。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露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也表露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无穷的天地和有限的人生,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带来 了一次情感的跌宕。悠悠天地,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一旦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看全诗,诗人并没有将收入视野中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绘,而是着力于表达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古人”——诗人——“来者”,不就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代名词吗?时空无穷无尽,人类只能把握“现在”。在永恒无涯的时空中,诗人感到人生的孤独,而更悲凉的是岁月易逝,功业难就!诗人所抒发的孤独感、悲凉感,具有一种苍劲而沉雄的悲剧美。

第三篇: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

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的样子。3、怆然:悲伤凄凉。4、泪:眼泪。【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四篇:登幽州台歌练习

登幽州台歌

一:给下列字注音

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二:解释词语

悠悠: 独: 怆然: 涕:

三、填空

1、《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2、《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3幽州台即____ _,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是战国时候_____的国都。_____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的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建黄金台,置金与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找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四、读课文,思考:

1、“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2、怆然的意思是: 涕的意思是: 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的思想感情。《登飞来峰》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6、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8、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游山西村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

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

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

9.若许:

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

一、填空: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1.《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自号,朝著名诗人,现存诗

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

, ”;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

答: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②符合诗歌的意境。③不少于60字。

答: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答: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答: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 分)

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二、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望岳》练习题

一、常识填空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提高

1、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6.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本诗开头两句,以

修饰离愁,以

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3、“落红”在这里比喻

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5、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

6.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第五篇:《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唐诗三首》,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讲第一首诗《登幽州台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翻阅整套职高《语文》教材,《唐诗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组唐诗,这三首诗的选择上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初唐的古风,第二首《登金陵凤凰台》和第三首《登岳阳楼》分别是盛唐和中唐的近体诗。由此可见,它是根据唐诗的体裁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所以,在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了解唐诗的概貌上,这篇课文都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根据上述教材分析,针对《登幽州台歌》,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几种体裁,掌握古风和近体诗体裁的不同。

(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3.重点,难点设置:

重点: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下面,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中专高一年级文秘班的学生,他们在语文能力上略高于其他专业,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准备的教学方法为:

2.教学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甚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学生对应的学法为:

三.说学法

1.课前自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范读,后反复诵读)。

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

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4.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阅读分辨不同体裁,或者通过不同的意象表现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诗文鉴赏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入—鉴赏—练习—总结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和提示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名家名句导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采用大量的旧知识和少量的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提示:我们将要学习鉴赏的是一组唐诗,既然是一组,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了解唐诗整体的概貌。古代诗歌从唐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严格要求格律的近体诗阶段。

强调:这三首诗虽然题目中都有一个“登”字,都可以算登临抒怀诗,但是体裁也有不同。风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仅仅象初中一样要求能理解、会背诵,在高中阶段要要扩大知识面,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学生们在课外应多了解唐诗。

接下来交代学习任务,提醒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象初中一样要求理解,背诵,还要扩大知识面,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具体鉴赏《登幽州台歌》

首先是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

(1)、范读,分读、齐读等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我精选了一个埙曲《哀郢(yǐng)》曲风沉重悲凉,与此诗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时在读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该怎样停顿,该有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2)、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1、诗给大家怎么的感受?(感悟情感)

2、诗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请试着联想想象诗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现情境)

4、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孤独的诗,写孤独,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写法)

5、莫非有莫大的忧伤?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了解背景)

我设置了这样五道问题。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的环节是比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诗中蕴涵的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整首诗就

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这就是旷世的孤独。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完成第三题,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第四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第五题实际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学在这堂课上能体会到对一首诗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当他了解背景后才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这五道题目,我实际上是按照感悟—体会—探究的顺序来进行的,基本完成诗文的鉴赏。

(3)、分析体裁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掌握唐诗的体裁。

(古风: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三类:“歌”、“行”、“吟”唐人也有写古风的。)

(4)、小结

到这里,我要为这首诗的鉴赏学习做一个小结,提醒同学们,每一首诗歌,都应该采用了解背景、感受音韵、感悟意象、体会意境、辨析技巧、分析体裁等方面来鉴赏。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鉴赏一些诗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同样是写孤独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们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独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柳枝词》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清幽寂远思念亲人的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孤寂愁苦,国破家亡的孤独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缺少知音,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完成练习后,提醒同学们,我们十年来所学过的诗歌有近百首,从现在起,我们应当从以上六个方面以鉴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首诗歌,如果在鉴赏当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去网络搜索和查阅工具书。(特别提醒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每首诗都可以从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资料)同时告诉他们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优秀的唐诗。到这里为止,我已经完成了我所有教学内容,但是我希望这个教学活动远远没有结束。

6、板书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五、最后陈词

我这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大语文”的观点来进行的,我试图告诉学生,所谓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仅仅是提供了一些优秀文章范例,我能教给学生只是一点点学习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阅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这次说课能表达我这个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满足了。还请各位专家及同行不吝赐教,谢谢!

下载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幽州台歌》教案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主备:袁德艳 审核: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洋溪镇小蒲昭敏 一、【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与辉煌。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