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随乐即兴舞蹈》
执教人:株洲市铁路三中 杨 静
教学目标
1.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讨论、分析音乐的风格、情绪,并根据音乐的风格、情绪,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舞蹈语汇随乐即兴舞蹈,恰当地表现音乐的情绪。
2.在即兴舞蹈的过程中,能大胆、自信地进行表现,体验成功的喜悦。
3.能在“多耶”的即兴舞蹈过程中,了解侗族民间歌舞“多耶”的表演形式,掌握其舞蹈程序。
4.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表演作出中肯的评价。教学重点
能大胆、自信、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舞蹈语汇,随乐即兴舞蹈,恰当地表现音乐的情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舞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边歌边舞,共同领略侗族集体歌舞“多耶”的魅力。
三、随乐即兴舞蹈
(一)1.师生同唱歌舞曲《多耶》,领唱由一学生担任(此歌在课前已学会)。
2.教师介绍“多耶”的表演形式,并讲解侗族多耶舞的基本动作。(见教材97页)。
3.教师介绍“多耶”的舞蹈程序。(见相关资料。)
4.师生按“多耶”的舞蹈程序边歌边舞即兴表演。
按照“多耶”的舞蹈程序,教师可担任歌舞中身着古装的寨老,在领唱者的“哟嗬”声中(1—4小节)领着学生相继入场。(5—6小节)合唱时,一声部唱实词,一声部唱衬词,学生边唱边围成一圈。(7—22小节)一领众和时,领唱者演唱实词部分,其他学生演唱衬词部分。唱实词时,学生双手有节奏地前后走动或左臂搭在身前同学的肩部,右臂随节奏前后悠摆;唱衬词时,双手和谐地向上举起,脚下做踏步横移。(如果条件允许,7—22小节可多次重复,重复时领唱者即兴填词。最后,舞蹈在最后一小节“欧”的歌声中结束。
四、随乐即兴舞蹈
(二)1.播放《金风吹来的时候》、《杜鹃圆舞曲》两段音乐,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金风吹来的时候》
请学生完整地聆听歌曲,并让他们在聆听过程中思考这首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各乐段的情绪怎样。(可让学生听完歌曲后互相讨论。)
生:歌曲可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慢板,优美抒情;第二乐段为快板,活泼欢快;第三乐段又回到优美抒情的慢板。
师: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生:傣族。
师:傣族舞蹈具有什么风格特点,你能表演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吗?
生:傣族舞柔美、轻盈,具有“三道弯”的造型特征。(同时做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前面的舞蹈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傣族舞,它除了具有“三道弯”的造型特征外,还具有其他动律和节奏特征。那就是屈膝半蹲的姿态和重拍向下均匀颤动,请同学们在后面的随乐即兴舞蹈中加以注意。
(2)《杜鹃圆舞区》
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一舞曲的节拍特点,以及适用于哪种社交舞。生:《杜鹃圆舞曲》为三拍子,适用于“华尔兹”舞。
师:“华尔兹”是我们在前面的舞蹈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的,下面请同学们伴着《杜鹃圆舞曲》欢快的音乐,展现你们轻盈、活泼的“华尔兹”风采。
2.随乐即兴舞蹈
①学生从《金风吹来的时候》或《杜鹃圆舞曲》中自由选择一段音乐,作为自己即兴舞蹈的伴奏音乐。
②教师按所选音乐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两大组:a组《金风吹来的时候》、b组《杜鹃圆舞曲》。
③分组随乐即兴表演
a组:《金风吹来的时候》(可一人单独表演,也可多人一道表演。)
学生随乐进行第一次即兴舞蹈。在这次即兴舞蹈中,主要是让学生即兴地把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并用恰当的舞蹈动作表现优美抒情与活泼欢快两种音乐情绪。之后,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第二次即兴舞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做不同的要求。
对第一次表演中未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仍应指导其在表演中把握音乐的情绪,以及傣族舞蹈的基本词汇与风格;对于已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则应启发他们在这次表演中注意动作的连贯性与美感;如有感受特别好的学生,教师可让其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并用舞蹈动作予以表现,使即兴舞蹈得以升华。最后,再次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b组:《杜鹃圆舞曲》(根据实际情况,也可给学生一至两次的表演机会。)
因为社交舞强调舞步与舞曲节拍的配合,所以,在即兴舞蹈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配合音乐的节拍,即兴地变换“华尔兹”的基本舞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的舞蹈姿势或花样动作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④A组与B组分别进行一次集体展示。
五、小结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第二篇:高中音乐教案
使用教材:人音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新课改用书)
一、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说说你是怎样以本章节《草原放牧》和《第六交响曲(悲怆)》为重点聆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学会分析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掌握音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限时15分钟)
二、中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编写了“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四个章节,请你任选一节内容,说说你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你的课堂教学感受、体验、理解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以及审美价值,从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及民间艺术?(限时15分钟)
三、说说你对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中《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及《海岛冰轮初转腾》两个京剧唱段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与理念(限时15分钟)
四、以《非洲赞歌》、《鼓舞》为例,讲述你对第五单元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特征特点的教学设计(限时15分钟)
五、贝多芬除了著名的九首交响曲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就是其中杰出的一首,说说你对该作品的课堂教学设计(限时15分钟)
六、《魔王》、《鳟鱼》及《菩提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请说说你对第九单元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的课堂教学设计(限时15分钟)
七、第二十八节革命音乐家聂耳的《金蛇狂舞》和《毕业歌》是两首不同体裁和表演形式的作品,一首是器乐作品、一首是歌曲,说说你是怎样设计这两首作品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限时15分钟)
八、《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全区八个乐章,说说你对该作品的教学设计思想和课堂教学方式?(限时15分钟)
九、说说你对第十四单元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课两首作品《广陵散》和《流水》欣赏内容和知识点的分析,以及你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限时15分钟)
十、第十八单元第三十四节《新时代》中欣赏《走进新时代》《你是这样的人》《祖国颂》三首歌曲,说说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联系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所学过的所有作品和知识,懂得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社会性的?(限时15分钟)
音乐与人生说课稿
一、说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单元的宗旨是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能够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对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学会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味。
二、说教材
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有以下几个方面,即:《音乐与人生》的导言、琵琶曲《草原放牧》、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知识方面有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音乐语言.由于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多,又结合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这一学情,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同时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思考、体验、表现、讨论、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进一步引入到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旅途点起一盏指路灯。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要真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教学中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相互交换想法。在第二课时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结合作品,边让学生听边介绍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领悟人生的真谛。
五、说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在音乐作品中体会音乐要素的形式以及作用,难点是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如何掌握音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六、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式与方法。
1、导入:谈话导入: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我的设计意图是采用谈话法引起学生的思考。
2、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总共分为两个部分教。
第一部分是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通过集体读导言的方式,接着指名学生解释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含义,最后教师做总结,这里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接下来请全班同学来朗诵散文,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听懂音乐的人,这里也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整个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第二部分是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首先请学生来朗读所要学的知识,并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并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知识,最后把节奏、速度、力度这三个最常见的音乐要素作重点讲解。这部分应用的是课堂提问法。我的这部分设计意图是为今后学习鉴赏打好基础。
3、鉴赏《草原牧歌》,这一环节也分为两个部分,先完整聆听,再对比聆听。第一部分由教师采用谈话法方式,提出“这首音乐作品中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这个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就是再次让学生完整聆听,并提问:独奏乐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着重讲琵琶协奏曲是什么等等。教师进一步提问:从音乐中你联想
到什么场景?音乐要素各发挥了什么作用?通过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对比聆听这首曲子。教师分别打出两个不同主题的节奏,并请学生配上不同音高的乐音,并让学生体验哪位同学的配音最美。然后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最后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介绍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请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跳舞。这部分应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练习法,设计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4、让学生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让学生领会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
5、课堂拓展与延伸。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完成拓展与探究第一、二、五题。完整播放音乐后,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补充。这部分主要应用的是谈话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
七、总结:
以上是我以《草原牧放》和《悲怆》为重点聆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音乐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的作用和掌握音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做法。当然我只是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倡导者的角色,具体如何领会和掌握需要学生通过自己不断摸索和实践。
第三篇: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几首音乐作品的鉴赏,知道音乐本身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真聆听音乐作品,体验欣赏音乐的乐趣,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对音乐要素的判断,能概括出音乐 “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简单道理。教学难点:
领悟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理解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莫扎特 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们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还记得哪三把钥匙吗? 生:数学 文学 音乐。
师: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点题)
二、新课教学:
1、听赏与体验
(一)(1)听赏《乱红》,思考:乐曲令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a:清晨少女在溪边梳头 b、表达的少女对爱人的思念 c、一位大侠在草原上吹笛思念自己的爱人 d、秋天飘落的花瓣等等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同一段音乐令我们大家联想到了如此多的画面,说明你们听懂了这段音乐。当然,没有听懂的同学也不要泄气,想听懂音乐首先要懂得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语言有很多。音乐语言(即:音乐基本要素)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等。
在表现不同事物时,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区、音色等都是不同的。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坚定,铿锵有力,进行曲的速度;《菊花台》凄美婉转,爱心
用心
专心 1
自由舒缓。当然要想听懂音乐光靠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听懂音乐的方法:
一、想象和联想。
二、音乐的基本要素。
(3)听赏肖邦《C小调练习曲》思考:乐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样的?乐曲令你联想到了什么?
(师启发学生从音乐基本要素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生: „„
(4)师小结:激情澎湃的旋律,狂浪波涛般的速度,紧密的节奏。让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
(5)为刚才这两段音乐各自配一个标题。生:„„
师:第一首标题为《乱红》出自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第二首标题为《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1830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激起他极大的愤慨。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革命练习曲》是后人给他加的一个标题。师小结:无论是有标题还是无标题的音乐,音乐本身都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由于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想象、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才又各自不相同的答案。接下来,运用刚才的这两种方法,我们现在再来欣赏一首乐曲。
2、听赏与体验
(二)(1)欣赏《少女的祈祷》。
(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也可以从它的情绪等方面来体验。)提问:这样的音乐为何“少女的祈祷”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者是回忆?沉思? 生回答:„„ 师小结:„„
(2)介绍曲作者与变奏曲式结构:
芭达捷芙斯卡:波兰女音乐家。18岁创作了《少女的祈祷》,这是举世皆知的钢琴小品。结构单纯,浅显淳朴,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逼真
爱心
用心
专心
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3)曲式结构:变奏曲式。
引子---主题---变奏(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
变奏:乐曲结构原则运用各种手法将主题等音乐素材加以变化重复.万变却不离主题。
比如:对《小星星》的一段旋律进行变奏。
《小星星》 1 1 ︱5 5 ︱6 6 ︱5-︱4 4 ︱3 3 ︱2 2 ︱1‖
(4)分段解析乐曲。
引子:四个下行音阶,摹拟教堂的钟声。
主题:在一个短小的停顿之后,右手以八度音奏出三连音为主的优美主题。为了给人加深印象,这个主题反复了一遍。稳重的低音与和声伴奏烘托着庄重的教堂气氛。
第一变奏:右手加有许多装饰音,显得十分华丽。
第二变奏:是左手低音部做抒情演奏吟唱,没有了装饰音而显得十分庄重和格外虔诚。
第三变奏:其实旋律和声还是第一变奏,变化的是演奏的力度表情。
第四变奏:实际上是第二变奏的延续,同样,也是演奏力度表情的变化、使华丽的琶音更加绚丽,而稳重的低音和声保持着虔诚庄重。(4)完整聆听全曲。(师在每段变奏时作简短的提示引导。)
思考:音乐告诉我们了什么?少女是一直都在祈祷,还是中间有其他变化?
生回答„„
(5)师小结:音乐只能给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或引起对某种场景的联想。不可能像小说,电影一样告诉我们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画面和思想理念。
三、课堂总结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让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让我们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
爱心
用心
专心 3
第四篇: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课教案
课
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3、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音乐《绿色的非洲》片段。
2、讨 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设计意图:以听赏非洲黑人的鼓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走进非洲音乐
(一)、非洲音乐---鼓
1、欣赏非洲歌舞音乐《非洲赞歌》片段
(1)、讨论: 这段音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中什么?(2)、认识非洲鼓:课件一:展示各种非洲鼓,了解非洲鼓的丰富的形状特点。
课件二:展示非洲鼓的各种演奏姿势和音响特点。非洲人持鼓的方式很多样,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3)完整欣赏《非洲赞歌》,学生任选一种敲鼓的动作与姿势跟随音乐的节奏模拟鼓声。
2、教师总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乐又是语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得上的。
设计意图: 通过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同时在非洲民族民间舞蹈中,学生还体验了非洲人民优美、古朴的舞姿;奇异的装扮和色彩,反复、呼应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舞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二)、非洲音乐----节奏
1、欣赏非洲音乐《鼓舞》。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验节奏特点。
(1)、讨论:你能模仿出这段音乐中出现最多的几组节奏吗?。(2)、请几位同学用鼓敲出音乐《鼓舞》的典型节奏。(3)、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并以课件展示节奏型。
2、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独特的魅力。
(三)、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
1、欣赏非洲歌舞《凯特舞》。
(1)、讨论:画面中人们歌与舞仅仅是为了娱乐吗?从这段歌舞中,你能体会出人们内心怎样的情感?
(2)、讨论:在非洲,音乐除了娱乐,还具有哪些功能?
2、学生交流对非洲音乐社会性的理解,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
3、学唱主题旋律。引导学生以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呼应歌唱形式,感受非洲音乐的歌唱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朴实无华、没有旋律的起伏,只有崇敬自然的反复音节的吟唱风格。
4、教师总结:音乐不仅仅有娱乐性,还有其社会性与宗教性,这一特点在非洲音乐中尤其突出。在非洲,人们认为音乐不仅能赞颂人,还可以赞颂神,不仅能驱魔祛病,还能通灵祭神。人们常常跳着奇异的舞蹈,哼唱着古朴的旋律共同进行部族的的情感交流与祭礼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歌与舞的欣赏,使学生能理解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感受音乐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简单反复的旋律模唱,让学生体会非洲音乐的旋律特点。
(四)、非洲音乐----情境模拟
1、活动安排: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一组分置二只鼓,让学生在5分钟内创编出心目中的非洲音乐和音乐场景,创编可以是非洲节奏的模拟,也可是非洲舞蹈的表演,还可以是非洲的生活情境的某一片段。要求:有鼓声。
2、创编表演:请每一组同学各自表演创编的非洲音乐,并请其他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表现了非洲音乐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改变高中音乐课单一的欣赏与分析,开展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律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学生的律动与创编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
(一)、非洲音乐与踢踏舞
1、欣赏踢踏舞片段。
2、讨论:这种舞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它借鉴了非洲音乐的哪些特点?
3、介绍踢踏舞: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非洲黑人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了美国这块移民大陆上,这些民间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踢踏舞受黑人传统吉鼓节奏的影响,音乐节奏丰富多变、舞蹈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自娱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二)、非洲音乐与爵士音乐。
1、欣赏爵士音乐《空虚布鲁斯》
2、请学生描述所了解的爵士音乐。
3:讨论:爵士音乐与非洲音乐的共同特点。
(三)、课后探究:
1、除了踢踏舞和爵士音乐,你还了解哪些音乐形式受非洲音乐的影响?
2、新时代的非洲音乐:请学生用课余的时间了解新时代的非洲音乐延续了传统非洲音乐的哪些风格及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非洲音乐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尊重并热爱非洲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
四、小结部分
教师语:非洲音乐是最朴实无华,最真纯的音乐,其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的 节奏,是世界音乐的宝贵资源,人们常说,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非洲音乐的节奏带给世界音乐许多灵感。让我们在非洲鼓精彩的表演中结束我们课堂中对非洲音乐的探索,我相信课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对非洲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探索。
背景音乐:非洲鼓乐《绿色的非洲》
浏览(69)
评论(0)
第五篇:教案 高中音乐
第二单元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
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个
王世慧演唱版本: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版本: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4)问题探究
a.通过前面的欣赏、学唱,现在请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一下歌曲的结构特点
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b.歌曲的每个乐句的尾音与下一个乐句的首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音乐创作中这种创作方式叫什么手法?
每句的结束音是下句的开始音,这叫“鱼咬尾”。c.每个乐句的尾音有什么特点?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re、do、la、so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绚丽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
(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由于每个地区在人文环境、地方风俗、语言特征、历史文化、自然景致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民歌在音乐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后也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
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5、拓展与探究
课后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实例及其解决方案,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交流交流。
奎屯市职业中专
樊士瑞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
民歌的韵味和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以《好汉歌》视频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首歌曲么?
生:《好汉歌》„„
2、师讲授《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渊源,简单介绍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出本课课题《醇厚中原韵》。
3、请学生说说我国中原地区有哪些省份,了解中原地区民歌有哪些?请一两个学生起来演唱。(对起来演唱的学生进行适当点评并进行鼓励)
4、教师总结
师:中原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这里的民歌资源丰富,地方风格浓郁。例如《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以及前面讲到的《王大娘钉缸》等等。下面我们将一起来欣赏其中的几首。
二、作品鉴赏
(一)《沂蒙山小调》
1、对比聆听歌曲的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版本)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由歌唱家王世慧与彭丽媛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对比一下二者的演唱在语言上、演唱风格上有什么异同点?
2、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后进行讨论,教师参与总结。
王世慧演唱版本: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版本: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3、复听两个版本歌曲,学生随音乐哼唱,感受体验两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4、学唱歌曲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歌曲旋律曲调,教师教唱两遍后采用学生分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演唱。演唱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上句的尾音与下句的首音。
(二)《王大娘钉缸》
1、欣赏《王大娘钉缸》
赏前提问:
a、歌曲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来看这一结构形式中乐句之间的关系怎样?
b、从歌曲上下句局部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2、欣赏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引导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a.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
b.从上下句的局部来看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这一长一短却是一种呼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歌的这种地方风格与它所在地的语言环境、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3、复听歌曲,学生可以跟着哼唱,再次体验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
(三)《孟姜女哭长城》
1、运用谈话法聊长城引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生: 引导自由谈论。
师: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关于反应这个传说故事的民歌不只一首,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
2、聆听歌曲(与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进行对比欣赏)赏前提问:
a、《孟姜女哭长城》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
b.与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相比,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欣赏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引导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a.歌曲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b.河北《孟姜女哭长城》:歌词纯朴自然,旋律舒展,节奏宽广自由。
江苏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歌词柔美细腻,旋律活泼,节奏性较为集中密集。
由于每个地区在人文环境、地方风俗、语言特征、历史文化、自然景致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民歌在音乐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的地方后也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略)
三、课堂小结
1、让学生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请各组代表作答。
2、教师点评总结
a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的密切关系。b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c“鱼咬尾”以及“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四、讨论总结
1、学生自由讨论后进行发言: 民歌与创作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2、教师参与总结:
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歌词旋律,相对灵活,并非一成不变。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他手段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民族特征、地方色彩鲜明。
五、课外拓展
课后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实例及其解决方案,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交流交流。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通过学习欣赏《孟姜女哭长城》,进行相关法制内容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法制内容。
重点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难点
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合作探究等。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醇厚的中原韵》课件等。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