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实用41篇)

2023-02-27 09:1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高中音乐教案(实用41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音乐教案(实用41篇)》。

篇1: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1、《祖国颂》

2、《你是这样的人》

3、《走进新时代》

教学目标:

(1)欣赏《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走进新时代》,联系所学作品,了解音乐的社会性既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受音乐作品意境,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合唱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

教学理念:

师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在课上完成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及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并以《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为例,认识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教师从中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懂得音乐的社会性既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受、体验、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

2、通过学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①学生将收集的的资料,整理好,用以说明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③学生进入教室按声部落座。

教学过程:

一、《祖国颂》

1、介绍合唱《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出示多媒体)

《祖国颂》是一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气势宏伟,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合唱作品,分为A,B,A三个乐段,教师范唱三段的主题,并简要介绍说明。演唱《祖国颂》这首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聆听全曲

3、组织学生说出聆听后的感受

4、学唱三段的主题旋律,加深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

5、出示多媒体:“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

6、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自的资料,教师参与展示、总结归纳: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二、《你是这样的人》

欣赏分别由戴玉强的美声唱法和刘欢的通俗唱法演唱,请学生进行对比。

作品介绍:《你是这样的人》是电视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而作,题材为颂歌,歌曲含蓄、深沉,回味深长。

请同学说出同一首歌用不同唱法演唱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重复欣赏,戴玉强演唱的。

师点拨提示:周恩来,是一个让后人无限追忆和怀念的历史伟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也无法忘记那些为革命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三、《走进新时代》。

(1)分别欣赏:独唱《走进新时代》、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同学们注意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产生的效果有怎样的区别。

(2)实践

教师弹奏并演唱《走进新时代》

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学唱《走进新时代》,进一步体验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师:《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歌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婉转动听的音调,抒发了全国人民,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规整,歌曲的曲调采用民族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第一乐段是陈述性的诉说——“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演唱中注意装饰音的效果,使曲调更具有口语的语感,自然而优美。

第二乐段是对比段,旋律在高声区,情绪更加激昂,更加高亢,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喻我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学唱中,教师要给予气息,咬字、吐字、强弱、情感处理等,必要的指导,把歌颂与豪迈的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播放歌曲,全体合唱《走进新时代》,教师指挥。

四、巩固与深化

教师与学生一起,把整节课的内容,回顾,整理,总结归纳。

学生可继续用搜集的资料说明。

教师在音乐有何社会功能上进行引导、点拨,进行研讨。

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研讨。

音乐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研讨。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最后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提问与考核。

五、下课,布置作业。

篇2: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联系本册所学过的所有作品,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

(2)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文字、音响)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感受合唱音乐风格、特点,并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行歌唱,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知道,知识技能永远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

【教学内容】

1、《走进新时代》

2、《你是这样的人》

3、《祖国颂》

【教学理念】

本课围绕着合唱形式表现之一——“合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收集有关合唱相关的文化资料、信息、音响资料,并分成小组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整理出不同时期合唱代表作品,并总结此时的代表作在这个时期的意义与作用,并以合唱曲《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为例进行现场艺术实践,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课前教师对每个声部长进行培训,然后由声部长再教会各自声部同学,培养学生对理论艺术实践的自主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本课是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相关理论与合唱的音响资料,从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及当时的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认识用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补充,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高中的音乐教学角度看,采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增大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使众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并通过艺术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启发、促进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收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互联网、报刊、传播媒体、音响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便于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

③学生以声部分单位围坐,便于随时进行讨论、交流和艺术实践。

【教学过程】

1.听辨导入

(1)对比聆听:①独唱《走进新时代》②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大家分辨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而产生效果上的差别。

(2)对比欣赏美声(戴玉强)和通俗(刘欢)两种唱法演唱《你是这样的人》(注:整曲结构“AAB ABA”)。

师:该歌曲是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歌,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作,歌颂伟人——我们敬爱周总理的颂歌,歌曲情感含蓄、深沉,令人荡气回肠。请同学们说出同一首歌曲采取不同唱法的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3)对合唱曲《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进行介绍:

①说出聆听的感受

②学唱主题音乐,进一步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

③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师:引出课题: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什么是合唱艺术”,“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课件及音响资料)并互相进行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关于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以及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

3.艺术实践(重点作品的艺术实践)

(1)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课前各声部组长已做辅导,学生共同体验感受合唱特殊的艺术魅力。

[师]重点作品的分析:

《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前,歌曲以抒情而优美的旋律,动听而婉转的音调,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完整,歌曲曲调采用民族五声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边领会边演唱)

在演唱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激情。

第一乐段是叙述性的直白——“总想对你表白……让我告诉世界……”表达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曲调婉转起伏娓娓动听,演唱中若将装饰音唱出来,更为曲调增添明快的色彩。

第二乐段旋律基本上在高声区流动,情绪更为激动,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喻我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的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歌词中“向”字、“迈”字、“界”字、“宰”字、“诉”字、“事”字,在唱的时候适度抬起软腭,注意整句的力度变化,渐强渐弱要处理得明显,尤其是第二段高潮部分,把豪迈的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问题,灵活、及时地给予指导,同时,应允许学生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演唱风格(民歌加通俗)去表达他们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倡学生学习的过程。

欣赏:播放“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演唱片段。

师:在鉴赏中让学生认识个性化声音的价值,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按其不同的音色及演唱能力,组合成多种演唱形式,如: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这不仅是对高中生个性表现能力与合作表现能力的培养,也是合唱所达不到的另一种艺术效果。

(3)让学生体验、感受合唱作品的同时,教师着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提示,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进行引导、点拨,适当进行研讨。

4.研讨问题(组长主持)

专题1: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1)第一组组长引导同学阐述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乐可以作健身、广告背景等。(若时间充沛可播放他们课前准备好的音像资料片段。)

(2)教师点评: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能反作用于人类生活。

专题2:音乐是怎样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1)第二组组长引导同学讨论音乐能点缀人类生活,如音乐可以伴舞、烘托影视剧的气氛等。(若时间充沛可播放他们课前准备好的音像资料片段。)

(2)教师点评:当音乐的情绪与生活场景的气氛吻合时,音乐就能烘托这个场景。

专题3:列举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1)第三组组长引导同学列举生活中的音乐,如队列、迎送、婚丧、商场、汽车、公园等。(可播放他们准备好的音像资料)

(2)教师判断其准确性。

专题4:生活中的音乐有那些类别与社会功能?

(1)第四组组长引导同学讨论实用性音乐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

[如:①礼仪音乐:进场、升旗、生日②影视音乐:电影、电视、戏剧③背景音乐:午餐、公园、商场④伴奏音乐:健身、舞蹈等。]

5.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音乐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高度的发展,还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学习了合唱的相关文化知识,认识到实用性的音乐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并进行了艺术实践的体验与感受。

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在无伴奏的前提下,能够把握好节奏、音准,而且善于总结,并实际运用。同时,我们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会唱歌,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也可以发掘歌曲内在的审美内涵,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体验。在课外拓展与探究性研究学习中,大家可以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把本学期自己喜欢的所有歌曲组合起来,合作策划一场综合性声乐专场音乐会,展示个人特长,让自己的音乐学习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高中音乐教案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

教学设想:

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的:

1. 能识别乐曲中的情绪,利用听觉和视觉产生创造想象力。

2. 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那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制背景音乐。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音乐中的情绪,重点区分“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地进入教室。

2. 师生相互问好。

二、提问、引导进入课题

1. 请同学谈一谈对音乐的感受?师:其实音乐自古到今都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如:古代帝王则用音乐来进行政治教化,《诗经》

2.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有一定欣赏,审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音乐逐渐被社会和医学界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3.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音乐与生活。

三、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愤,配合完成某想项具体任务,,这种音乐一般称为“实用音乐”。例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2. 播放《欢迎进行曲》,师问:A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听B段旋律你产生一种什么联象?

3. 播放《摇篮曲》,教师板书提问:1本乐曲和《欢迎进行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异同?乐曲旋律中八度大跳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创造性的想象?(同学讨论回答)。

4. 播放《婚礼进行曲》教师简单说明乐曲的情绪:A段音乐宏伟庄严,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B段旋律温柔活泼,带有一种歌唱性,表现了温和愉悦的气氛。

5. 总结(1)上面三首乐曲为“实用音乐”,(2)请同学讨论后举出三首实用音乐的例子?

四、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而使用的陪衬音乐。)请同学读出“背景音乐”的特点(加深印象)

2. 课件打一个即将开业的商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片段。

师问:请同学们选出这四首乐曲那些更适合作为商场“背景音乐”(分组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

3. 鼠标点击页面出现一例快速行驶的列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

师问:假如你是一位旅游列车车长,请根据“背景音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旅客心理特征的音乐?(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五、“背景音乐”还可以在综合医院里,急诊室或输液他厅应用。

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声级较低的优美柔和的音乐背景下会感到,轻松与愉悦不易疲劳,对病人和家属而言能减轻消除他们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并进一步起到镇定作用。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音乐与生活》中“背景音乐”和“实用音乐”希望同学能分清并会运用,使音乐能够更好为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六、课外作业:

1.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2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 请同学们为校食堂配2首“背景音乐”。

七、结束:

1.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炼,它使我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

2.播放课件中的“美国乡村音乐”,与学生话别,让同学们踏子着音乐离开教室。

篇4:高中音乐教案

教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了解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重点难点:西洋交响乐队规模庞大,乐器众多,不易掌握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课。

1、我们时常听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时常听到电台广播的交响音乐,每当我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从这样的交响乐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美丽的、雄壮的、激动人心的、热情横溢的音乐奔泻出来。但是,一个交响乐队到底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现力?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结合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的?一个交响乐队所具有的那种魔术般的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2、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授新课

1、交响乐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采用,羽管键琴因为便于奏出和弦便在乐队中占据很稳固的地位;其次,由于意大利提琴制造家,例如阿玛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后定型方面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提琴族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便逐渐增多,并最终把诗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乐器排挤出乐队之外。但是这时候的乐队还不能算是新型的乐队,因为它的基础仍然是羽管键琴,而且乐队中还有不少是古老的乐器。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对乐队的兴趣在整个欧洲逐渐蔓延开来,乐队也从它诞生的摇篮——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国境,在巴黎、伦敦、柏林、汉堡和维也纳,都相继出现不同类型的早期乐队。到十七世纪末,不但在歌剧院和教堂有乐队演奏,还有专门供乐队演奏音乐的新场所应运而生。1672年,个公开收费的弦乐队音乐会在伦敦举行,1686年荷兰开始有定期的公开演奏会,并即遍传欧洲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交响曲》问世的1759年为标志。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

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漫派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

2、交响乐队的乐器构成

总的说来,在交响乐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代作曲家所采用的乐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种类繁多的乐队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这两种乐队都包括有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组。现在先谈小交响乐队。

小交响乐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形成,这种乐队在当时的作曲家看来并不觉得它是小型的乐队,直到十九世纪初,绝大多数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都是采用这种乐队。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小提琴六至八个,第二小提琴四至六个,中提琴二至四个,大提琴二至四个,低音提琴二至三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两个。

铜管乐器:法国

国号和小号各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一对。

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有时候往往还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单簧管和小号等。莫扎特的后期交响曲创作有时候省略小号或定音鼓,有时候省略双簧管。相反地,小交响乐队有时候也有所扩充,甚至接近大交响乐队。这种扩展的形式时常被用在当时的歌剧乐队和清唱剧乐队中,交响乐作品应用这样的乐队的就少得多。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般的交响乐、歌剧和舞剧作品,多半应用大交响乐队,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

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个,此外往往还加用这些乐器的变形乐器,例如短笛(偶尔也采用中音长笛)、中音双簧管(或英国管,偶尔也采用抒情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偶尔也采用小单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铜管乐器:法国号四个,小号二至三个,长号三个,大号一个或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组乐器外,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大交响乐队大约由六十至九十人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减少弦乐器的数量、但有时也扩大某一组乐器中的个别乐器的数量或全组乐器的数量,以及加用一般乐队少见的个别乐器,如钢琴或管风琴等。

从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上可以看出,长号是决定乐队所属的类型的标志。缺少长号的乐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因为一个大交响乐队必须有三个长号和一至两个大号。如果只有一个长号,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

三、总结

我们已经把交响乐队中各级乐器都简略介绍过了,现在再讲一讲这些乐器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上面说过,弦乐器组的乐器数量最多,单是小提琴就有十多个,但是其他各组中的每一种乐器一般只用两三个,甚至也有只用一个的。每一种乐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泼的旋律,有的则适合于奏出徐缓悠扬的曲调。把这些不同性能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得考虑到使这些乐器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碍。因此首先就得使这些乐器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现代乐队中的乐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在这之后虽然乐队的组织日渐扩大,但是乐队中各组乐器的比例并没有多大变化。

篇5:高中音乐教案

(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1、第二站我们去“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去听一听。

2、感受音乐特点(带问题听音乐) 问题导入:

(1)歌曲曲调、节奏和唱法分别有什么特点?

(2)本曲表现的内容是 什么?伴唱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1)歌曲曲调缓慢、悠扬,每句节奏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2)表达对心爱的姑娘的深切思念,是一首优美的情歌 。 歌曲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为伴唱。( “星星索”是划船时伴随船浆起落节奏的哼声。)

3、介绍克隆宗。P72

4、歌词有什么特点呢?四句一段,句子首尾都押韵

篇6: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东南亚---印尼和南亚——印度的风格特点 。

教学难点

分四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的特点;用手划出划旋律线,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来看这幅地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洲呢?(亚洲)我国和邻国所构成的亚洲就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亚洲音乐神秘的面纱!

二、教授新课

(一)亚洲传统音乐整体概知

(提问) 亚洲可分为哪几个音乐文化区?影响各区音乐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有哪些? (回答)完成图表

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东亚(中国)、

南亚(孟加拉、印度)、

东南亚(中国、印度、伊斯兰、欧洲)、

中亚和西亚(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古波斯、伊斯兰(古阿拉伯音乐))。

(二)东亚-----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带着问题听音乐)

1、在东亚有一种神奇的唱法,一个人唱出两种声音?有谁听说过吗?

(了解呼麦唱法,书71)

2、聆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你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提示学生根据以前听过的蒙古歌曲谈谈蒙古音乐长短调的风格特点) 乐曲开始,马头琴奏出徐缓悠扬的前奏。

第一部分,响起呼麦的声音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节拍自由,节奏徐缓、宽松,乐曲非常辽阔、奔放、抒情、恬静。

第二部分具有短调特点,节奏密集,曲调欢快、跳跃,情绪热烈欢快。刻画了生气勃勃的红马的形象,像是按奈不住的激情迸发而出,表现出草原上欢快的情景。

篇7:高中音乐教案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三、课堂练习

在我们欣赏和了解《祖国颂》之后,同学们也一定喜欢上了这支气势宏伟的颂歌,下面我们就来练习《祖国颂》的合唱片段。

带领同学联系主旋律声部,然后逐步加入其他声部。

四、总结

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提高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今天同学们与老师配合的很好,出色的完成了今天的教学内容,请大家再课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节课共同回答,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钢琴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目录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

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2、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课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篇8:高中音乐教案

一、学科:艺术欣赏

二、教学内容:舞蹈音乐

三、课型:视听结合欣赏课

四、教具:磁带、录像带、VCD、DVD。

五、教学目的: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在欣赏舞蹈作品时,通过“听觉”和“视觉”共同来完成作品欣赏,并了解音乐对舞蹈表演起到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从而起到对舞蹈内容的深化作用,并从中了解世界多元舞蹈音乐文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片段无音乐的舞蹈录像《多彩的脚铃》,(CL37)然后再放带音乐的舞蹈录像《多彩的脚铃》。

问题:1、你们看了这段录象后,你觉得舞蹈能离开音乐吗?2、那么你们认为音乐在舞蹈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P29(音乐对舞蹈起到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

(二)艺术性的民间舞

我们知道在音乐中有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之分,而在舞蹈中分为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这些舞蹈,先来欣赏经艺术家们加工、提炼、整理的艺术性的民间舞

1、《洗衣歌》

先请大家看书上的详细介绍(P30、31),并熟悉音乐主题。

请同学视听这个舞蹈的片段。

这个舞蹈具有什么特点?(藏族特有的踢踏舞节奏的舞蹈)

(三)芭蕾舞

刚才我们欣赏了民族舞蹈,接着我们来欣赏芭蕾舞,芭蕾舞中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芭蕾舞,有西洋的芭蕾舞,我们先来欣赏中华民族芭蕾舞。

1、《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CL24)吴祖强等曲芭蕾舞

作者介绍:P32

熟悉书中的两段主题音乐

剧情介绍:P31

欣赏要求:看书后的问题P32

曲式结构:三部曲式引子‖:A:‖‖:B:‖‖:A:‖

先请大家一起来视听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注意每段一开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再看芭蕾舞中《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的表演。(欣赏后讨论并回答书中的问题)

1)、舞曲在总体情绪上有们什么特征?体现了什么革命精神?

情绪:轻松、欢快、活泼、诙谐、幽默。

精神:革命大家庭的和谐、团结精神及革命军队的乐观主义精神。

2)、三段体结构的中段在节奏上、主奏乐器上与前后两段什么区别?

节奏:一个紧凑,一个宽松。

情感:一个表现女战士的朝气、青春气息一个是表现炊事员的诙谐感。

乐器:一个是以单黄管为主,一个是以大提琴为主。

3)、虽然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这段舞曲在调式上是否具有民族性?

从调式上讲,主旋律是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隐隐感觉到海南地区民族音乐的某些特点。舞剧既保持了西洋芭蕾舞原有管弦乐的特点,又恰倒好处地融入了中国南疆地区的音乐语言。因此,这段舞曲在调式上是具有民族性的。

2、《天鹅舞》选段“四小天鹅”(第11格)

音乐教案-舞蹈音乐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接着我们来欣赏西洋芭蕾舞。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现在的下课铃声吗?

让我们先来哼唱这首乐曲的主题。问题:你觉得这段舞蹈音乐有什么特点?(舞曲的节奏富有弹性,感觉轻松活泼。)然后放DVD“四小天鹅”,听完后,问:“四小天鹅”舞蹈表现了什么?(表现了四小天鹅纯洁可爱的品质)。

(四)、现代舞

《大河之舞》选段(第10格)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首场演出第一个节目是什么?你们认为它是爱尔兰的民族舞呢,还是现代舞?请同学先说。(《大河之舞》舞剧最初是以爱尔兰舞蹈为蓝本的,但以后融合了爱尔兰舞、踢踏舞、俄罗斯民间舞蹈,还有西班牙的弗拉门科等多种舞蹈形式,根据舞蹈的某些特点,人们又把它归于现代舞的一种。)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前阵子非常热门的具有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现代舞《大河之舞》

欣赏后请同学谈谈该舞蹈的特点。(爱尔兰舞最独特的地方是,舞者的两只手总是放在身体的两侧,上身也几乎没有什么肢体语言,几乎所有的舞蹈动作都是在舞者的两膝以下进行的。为了制造出舞蹈时发出的那一阵阵有节奏的踢踏声,爱尔兰舞者需要穿非常坚硬的牛皮鞋,跳舞用的地板也是特制的。)

在这个舞蹈中除了音乐伴奏外,还有什么声音为舞蹈伴奏?(舞者)

(五)、学生活动

以上我们欣赏了各种舞蹈,上次我们布置课后作业,现在请班上爱好跳舞的同学上来表演一段,大家欢迎。(接着欣赏本班同学的表演舞蹈)

先请她们做了新疆舞中典型的摇头的动作,西藏舞中献哈达的动作,然后再跳一段现代舞。

小结:通过今天的课。我们了解了哪些什么?(先请同学作回答)

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汉族各地区也有各具地方风格特点的舞蹈,应该说我国的民族舞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在世界上的芭蕾舞,现代舞也是很精彩的,我们要把别国舞蹈中优势长处拿来为我所用,象中华民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就是中西结合的典范。另外,我们要学会在比较鉴别中学会欣赏。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通过欣赏我们了解了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舞蹈总是离不开音乐,我们从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中,看到了音乐对舞蹈表演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渲染作用、点缀作用等。

篇9:高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激发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歌曲的赏析以及对《风云儿女》片段欣赏,体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女的凄楚生活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体会歌曲旋律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女的凄楚生活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通过学习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激发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提问:每当国歌响起时,你会有一种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当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立马想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这首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选自电影《风云儿女》,在这部影片当中还有一首著名的插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铁蹄下的歌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铁蹄下的歌女》并提问:这首歌曲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一种悲痛的情绪。

2.教师介绍电影《风云儿女》

这首《铁蹄下的歌女》是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只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最终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入抗战的故事。

3.教师播放全曲,提问: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共有三部分。

(三)分段赏析

1.教师播放第一部分,提问:大家现在仔细聆听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它的旋律特点是怎样的?

又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前两句为气息悠长的抒情性旋律,表现了歌女们不甘痛苦生活的心情;后两句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表现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和对黑暗社会的质询。

2.教师播放第二部分,提问:乐曲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哪些不同,它又表达了什么?同桌间进行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段转入字字血泪的叙述,音调中充满了辛酸与凄楚。这一段的音乐处理刚好和第一段相反,节奏紧凑的朗诵性旋律挪前,气息悠长的抒情性旋律移后,使“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两句更为突出,更为感人。

3.教师播放第三段,请学生总结第三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段综合了前两段的音调和节奏,前两句仍是不平的呐喊,随后节奏突然拉长,音乐到达了最激动人心的高潮,表现了“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懑之情。

4.教师播放全曲,请学生结合各段的分析,总结整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这首歌的语音、声调、语气和情绪的变化,与音调、节奏的结合非常贴切,音乐的处理与塑造的形象十分吻合,装饰音的运用富于女性的特点,乐句从弱拍上起的手法,突出了部分歌词的内容及柔中带刚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者不平的呐喊。

(四)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风云儿女》片段,提问:大家通过这段影片以及歌曲,谈一谈聂耳创作这首歌曲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作者以一个饱受侵害、被人们所贱视的歌女的角度,发出了沉重的控诉。他深刻地揭示了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这首歌成功地塑造一个在中国三十年代三座大山压迫下,受尽生活折磨而又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

旧中国的歌女是压在社会底层的“弱者”,聂耳对歌女的痛苦生活十分熟悉,他怀着对这些“到处哀歌”“永远飘流”的歌女们的深切同情,写下了这首女声独唱歌曲。歌中用了极其简炼的音乐素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弱女子不平的呐喊和在她们备受摧残的心灵深处跃动的爱国热情。整个作品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被誉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作。

(五)小结作业

1.教师:课堂接近尾声,请学生谈谈收获。

2.课后大家观看《风云儿女》整部电影,并互相交流观后感。

四、板书设计

篇10: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篇11:高中音乐教案

课题:走向新世纪

课时:一课时

类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班级:高 一

教学内容:

1、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表演并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欣赏并歌唱《欢乐颂》。

2、通过聆听以上曲子,认识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功能,并结合曲子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通过音乐作品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用音乐搭起一座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相通的桥,引导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并建立起同学之间纯洁而深厚的友谊,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3、价值观: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音乐功能探究: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结合曲子初步掌握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功能,探究音乐的: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探究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1、《友谊地久天长》的表演与歌唱,在表演中感受同学情,掌握音乐的教育功能

2、全体学生演唱《欢乐颂》,在音乐表现中感受向命运不低头不服输以及对生活热爱的态度,并掌握音乐的审美功能。

教学难点:音乐功能的掌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DVD机、CD碟

教学方法:欣赏法、体验法、表演法、歌唱法、讲解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上课礼仪

二、情景导入

1、听音乐看图片思考问题

师:在上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者什么样场合中会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义勇军进行曲?

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义勇军进行曲,在聆听的过程当中,结合老师所提供的图片,思考:

(1) 为什么在这些场合里要使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

师播放曲子并结合音乐打开图片。

(图片有学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天安门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奥运冠军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响起的情景等)

2、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师:歌我们听完了,同学们想下为什么在这些场合

里要使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

(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具有节奏铿锵有力坚定清晰,旋律刚健豪迈雄壮有力的音乐特点,是其他歌曲所无法代替的。乐句中突出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休止巧妙使用,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着很好的效果。)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的国歌,那么,在这些场合中,国歌传

递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音乐家聂耳的作品,那么他创作这个作品是在抗战时期,是根据当时的状况而创作的。在当时,《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表达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全中国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思想,这首曲子,是当时苦难的中国人走向胜利和光明的呐喊和呼唤,而在现在和平的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已成为祖国的化身和象征,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听到奏响自己祖国的象征——国歌时,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或灿烂自豪的笑容的场景,那么,在那样情况下,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代表了一个中国人民族的自豪感。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有些音乐作品由于政治原因或其他社会原因,在固定场合、固定情况下反复使用,那么,这些歌具有了一定社会意义的信号,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的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它所造成的那种代表一个国家尊严及情感象征,是很明确的。那么,这就是音乐的认识功能——信号象征作用)

3、师拓展延伸

师:2008奥运会就要来了,同学们,那么,在那时候世界最高领奖台上,你们最想听到的是哪首歌奏响着唱响着?

(奥运会就要在我们的北京举行了,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同学们都满心希望在奥运会上,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我们能够可以频繁的听到《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在蓝天飘荡,那么我想那时《义勇军进行曲》一定是最美丽最动人最悦耳的音乐,因为,那是一个信号,一个象征,那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神圣的尊严,一个民族自豪感的体现,那么,同学们,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奥运做一点应有的贡献,讲文明,树新风,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因为2008世界在关注北京,在关注中国人,世界和我们在一起聆听《义勇军进行曲》)

三、表演并演唱《友谊地久天长》

师:音乐的认识功能我们刚刚掌握了,音乐还有着其他的功能,

在探究其他功能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个音乐情景剧《友谊地久天长》。那么,本音乐剧由贽超同学创作,由小东、培彦、世同三位同学表演,下面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小东、培彦、世同三位同学。

1、学生表演本剧情

(1)2007年9月他们一起来到格致中学,在高一(11)班这个集体里互相认识并成为了很要好的同学。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家,一起上学,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听同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他们对这份友谊非常的珍惜,他们也相信伴着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他们的友谊也一定会地久天长的。

(2)然而,时间长了,他们的差异出来了。甲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他成天只想着打篮球,就算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他也是只想着抄别人来应付,而乙却是一个热爱学习认真对待生活的学生,他对待同学朋友都很真诚,而且他特别珍惜与甲的深厚的友谊。于是,两个人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友谊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他们谁也不理谁,一首两个人唱的《友谊地久天长》现在只剩一个人孤零零的唱了,昔日的好友变成了陌生人。

(3)高一生活即将结束了,甲要念理科,乙要念文科,在一次音乐课上,《友谊地久天长》响起,在那时,两个人都被这首曲子所感动,他们紧紧的抱在了一块,他们从陌生人又开始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又一起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

(4)甲乙两个人真情告白——珍藏友谊。并告诉11班全体同学们:高一就要结束了,文理分科决定了大家要走向不同的班级,无论走到哪里,高一(11)班永远是一个大家庭,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11班的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情况,听听音乐吧,让音乐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2、演唱《友谊地久天长》

师引导学生演唱

(1)带动学生跟随音频演唱或者哼唱

(2)师加入笛子演奏来带动学生演唱

3、师引入音乐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师:感谢刚才3位同学非常精彩的表演,让老师不禁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好朋友,我的友情,建议再一次给三位掌声鼓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刚才的音乐短片在你心中涌现出什么样情感?是否勾起了你曾经的一些事,一些画面?勾起了与老师与同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有谁可以说说,可以让我们一起分享?

师:那么这首曲子应该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进行的?

师引导学生讨论

师: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是社会交往的一个范例,当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这是歌曲已经同人民进行精神的交际和思想相沟通了。在刚才很多同学讲的那些故事那些场合朋友饯行告别会,不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初中毕业时,这个旋律总会一直播放着,总会牵引出人们内心久违的感动。人与人之间在那样场合下的精神交流,沟通,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强化作用。那么,这就是

(1)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

(2)音乐又教会了人掌握和运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

(3)音乐使人的交际活动艺术化和美感化。

伟大音乐家李斯特曾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被一切人所理解。”

那么,这就是音乐的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四、欣赏并歌唱《欢乐颂》

师: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欢乐颂》。这段音乐是《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贝多芬于1809 至1822年创作的。这个时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一个反动时期,而在1820年时他自身也遭受到了一个巨大的打击——两耳失聪,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角,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聆听《欢乐颂》。

1、聆听《欢乐颂》

2、探究

思考:

(1)《欢乐颂》的音乐情绪是什么?

(全人类欢乐、团结、友爱)

(2)音乐表达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九交响曲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这部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集中的体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也体现了贝多芬积极、乐观和坚强的内心世界。)

(3) 那么,在当时消极的社会情况下,这首曲子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首演那天,贝多芬坐在乐队中间,因为他的耳朵已经聋的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了,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着,唱着,不断的打着欢乐颂的节拍,但贝多芬却什么都没有听

到。据参加首演的女中音歌唱家说: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坐在丰富的音乐声中,但他什么也听不见。甚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结束时,对观众的掌声都无动于衷,还是站在那里,背着听众打拍子。直到我把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人们还在拍手,表示出最大的欢乐。在座的每一个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转身是因为没有听见。人们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的心情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首演非常成功,因为这样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感染了当时全世界的人为了自由、解放、平等而团结友爱,走向革命的胜利。)

(4)那么,对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启发?对情感有什么样的认识?

贝多芬与我们隔了近两个世纪,但他的音乐却早就引起全世界人的共鸣,《欢乐颂》不仅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情,也表达了全人类人民的感情,社会稳定和谐,人类自由平等团结友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希望都能够象贝多芬一样,都能够乐观勇敢的去面对,都能够顽强坚强的积极的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用这些积极性的情感(乐观、坚强、团结)去战胜内心消极性情感(如悲观、阴暗、灰尘),那么,这个就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3、师引入音乐的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音乐的审美功能表现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如喜爱、快乐、兴趣),使消极性情感(如悲痛、厌恶、愤怒等)得到宣泄。音乐使对立两级的感情相互转化,如通过积极性感情内涵作用与人的感情,逐步取代人们原有的消极感情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感情。优美的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好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处在积极性情感状况下,更为强化、丰富、充实,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4、演唱《欢乐颂》

师引导学生演唱

(1)钢琴伴奏:哼唱谱,

(2)演唱形式: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声大合唱

(3)情感: 团结与欢乐

五、总结

音乐的三个功能

认识功能——信号象征的作用

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文 章

篇12: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音乐与生活》(人教版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组实用性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内涵的感受力;

2.了解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以各种方式演示实用性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实用功能;

2.难点:找到音乐风格与生活情景的结合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实用音乐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①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音乐;②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探究音乐。

3.情感目标: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②用音乐关爱自己和他人。

本课时运用了问题研讨法,安排了较大力度的探索与实践,旨在让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实用价值的同时,提高各种能力(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2.本课时在让学生了解音乐实用性的同时,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意蕴,以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3.本课时旨在尝试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并初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进行研究性音乐学习。

课型:自学研讨课(网络环境下的音乐学习)

教具:自建《音乐与生活》网站、电脑;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老师、课代表主持)

1.组织教学(老师主持);

2.学习方式和要求(课代表主持);

3.小品表演:出操

4.引导答问:

师:请同学们回忆在这个活动中共出现了几次音乐?这些音乐是在何种场合下出现的?各起:到了什么作用?(屏幕上同时显示问题)

生:4次。分别是进场----升旗----做操----退场,起到了发布命令→烘托气氛→统一动作→放松情绪的作用。

5.揭示课题:

师:这说明音乐与人类的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共同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吧!(屏幕上显示课题《音乐与生活》)

(二)研讨问题:

1.实例显示:

①生活中的音乐;②学生答问;

2.导学提示:

①关于《音乐与生活》学习网站;

②揭示研讨主题:A.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B.音乐是怎样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C.生活中有哪些经常听到的音乐?

D.生活中的音乐分哪几类?

3.网上活动:

①资源浏览;②BBS聊天交流讨论;

(三)深入实践:

1.准备活动:

①课代表发言:为加深大家对音乐实用功能的理解,老师特地为我们准备了几段音乐,请选择一段进行情境表演;

②教师补充提示:这些场景可以是颁奖、天气预报、时装表演、感情朗诵、交谊舞、卡拉OK演唱等,设计表演时大家可思考--下各段音乐与特定场景的联系;

③学生分头准备情景表演;

2.表演活动:

①课代表主持学生即兴表演;

②学生观看、评价;

(四)范例介绍:(老师主持)

1.音乐疗法菜单:听了刚才的讨论,看了刚才的表演,我想起了×××同学提出的问题:音乐为何能镇痛?音乐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吗?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想法,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则音乐疗法菜单(屏幕显示):

治疗心情不安,思绪紊乱症:《春江花月夜》、《花之圆舞曲》;

治疗烦躁易怒症:《流水》、《月光奏鸣曲》;

治疗高血压症:《小提琴协奏曲》(巴赫);

治疗肠胃功能紊乱症:《钢琴奏鸣曲第七号》(贝多芬)…

音乐之所以能起到医疗作用,可能因为音乐也是一种波动,人体也有波动,如脑电波、肠胃蠕动等;音乐是一种节奏,人体也有节奏,如呼吸、心跳等…

2.音乐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实例;

3.“超级学习法处方”;

(五)布置课外作业:

音乐既然这么实用,那么在关键时刻,只要你精心选用音乐,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今天的课外作业是:①为同学的生日聚会选择一组音乐;②师生食堂进餐选配背景音乐:

(六)尾声(课代表主持)

(七)宣布下课。

附(后记):

《“我吃了回螃蟹”----关于<音乐与生活>这节课》

“我吃了回螃蟹”

----关于《音乐与生活》这节课

我于1987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师范系。十六年来,我--直工作在中专、高中音乐教学第一线。1997年调入麻城一中后,专职从事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参加本次赛课,主要是想把我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新体会、新做法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想做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我绝不是第一个。

音乐教改怎么改?改什么?这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想弄清楚的问题。我的浅见是:

1.改观念:

音乐是一门艺术,但她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得见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然后才是引导他们学习音乐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让音乐充实、丰富、陪伴他们终生。

2.改模式:

现代人最应该具备的是“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我们现代人面临着三个“世界”:心灵世界、网络世界和自然世界;我们的学习内容每天在不断更新,因此学习方式也要不断革命。音乐欣赏教学应该直面学生的心灵世界,奇异的网络世界,剧变的自然世界,一改以往背景介绍→曲目选听→讨论提问→复听曲目→宣布“标准答案”式的呆板、陈旧的模式,把学习、研讨、设问、答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这种新模式下,教师只是配角,学生才是主演。

3.改教法:

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常规做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生理机能、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教学也绝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特点”,立足于“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最自由自在、最愉快,使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音乐与生活》这节课时,我主动放弃了传统观念、传统教法、传统模式,大胆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自主研讨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体验、大胆表现相关音乐,以期达到培养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拓宽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等目的。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经验欠缺,本课从教案设计到课堂教学,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同行们不吝赐教。投石以激浪,抛砖而引玉,取人长补已短,是我本次参加赛课最大的目的。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我无悔,因为“我也吃了回螃蟹”。

篇13:高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征,了解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逐步对爵士乐产生兴趣。

2.通过体验、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爵士乐的音乐特点,通过改编乐曲提升审美创造力。

3.认识爵士乐,了解它的发展和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了解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难点】

掌握爵士乐的节奏特点,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民歌《茉莉花》,学生欣赏。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歌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听一曲与众不同的《茉莉花》,大家听一下这首《茉莉花》和刚才的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播放爵士乐《茉莉花》。(欣赏完后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第一首《茉莉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民歌,第二首在风格上完全改变了,改编成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音乐形式就是爵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爵士乐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

(二)新课教授

1.走进爵士乐

播放爵士乐《What a wonderful world》,学生欣赏完谈对爵士乐的初步感受。

教师进行总结:爵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后来传入城市风靡美国,并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1)了解“布鲁斯”音乐

教师简单介绍“布鲁斯”音乐: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被迫劳动,受尽折磨。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由于蓝色在美国被看做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统称为“布鲁斯”而爵士音乐就来源于“布鲁斯”。

现在给大家播放一小段“布鲁斯”音乐片段,通过欣赏,大家感受一下。

(播放“布鲁斯”音乐片段)

教师提问:“布鲁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请从音乐情绪和音乐要素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布鲁斯”音乐忧郁、悲伤、变化音多,节奏复杂,较难掌握。从音阶上看,它的三级音和七级音经常降低一点,有时五级音也降低。这些降音还常辅之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的感觉。和弦常用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2)了解“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

教师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简单介绍“拉格泰姆”音乐。

爵士乐还有另一个起源,是来自一种叫“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拉格泰姆”音乐片段。通过欣赏,看大家能否对“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总结一二。在欣赏过程中可适当跟着音乐打节奏。

(播放“拉格泰姆”音乐片段,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拉格泰姆“是19世纪末,一位名叫乔普林的黑人钢琴手创造的。右手高声部演奏节奏特别的切分音主旋律或琶音,左手则是规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轻重音组成的节奏。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节拍,使音乐带有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它和“布鲁斯”节拍上相似,都是重拍后移。

(3)了解爵士乐的特点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了解,我们大致能总结出爵士乐的几个基本特点,首先是它的节奏比较多变,大多时候用的都是切分音;其次,爵士乐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由其早期的黑人不识谱,大多是靠灵感激发,对熟悉的曲调加以变化。因此,爵士乐又被称之为“灵魂音乐”。

2.欣赏《南部之子》

我们在爵士乐的世界观光了一圈,接下来欣赏一首早期的爵士乐作品,是由“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的《南部之子》。

带着两个问题来欣赏,首先作品的特点和情绪是怎样的?其次仔细辨别一下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演奏乐器?

(播放《南部之子》,播放完毕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乐曲速度较快,体现一种愉悦的心情,并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是一首带有幽默、欢快、活泼情绪的舞蹈型音乐。演奏乐器有小号、钢琴、爵士鼓,其中主奏乐器是小号。

3.再次播放《南部之子》,主要感受作品的节奏,为小活动做准备。

出示节奏谱例,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负责一个声部的节奏,用手掌打出节奏。通过这个活动进行节奏练习,加深对爵士乐节奏的体验。

(三)拓展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将乐曲改编成带有爵士风格的《小星星》

(1)学生小组讨论,根据爵士乐的特点进行创编,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演奏。

(四)小结作业

今天的爵士乐已发展成为一种既有个人独奏、小乐团,也有类似交响乐团的大乐队编制,在流行乐领域也深入人心,同时爵士舞也成为现在很多人的业余爱好。爵士乐的影响已遍布世界,它的自由和不被束缚被大众所喜爱,大家多从身边着手,搜集爵士乐,体会它的美。

五、板书设计

篇14:高中音乐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室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2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3.教学方式:演示,教师讲解、示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听歌曲:《唱脸谱》 (出示)

[师]这首歌曲是关于我们的国粹--京剧的。京剧是流行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我国的戏曲艺术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种。而我国的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其中京剧又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京剧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甚至一些老外特地到中国拜师学艺,把我国的艺术带到他们的国家中去。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粹了解多少呢?

⑵谈谈对京剧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

2.京剧艺术基础知识

(1)起源: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 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 :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 。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 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2)角色的分类与脸谱:

“ 生、旦、净、丑 ” 是 什 么 ? 其 实 不 过 是 角 色 分 类。

“ 生 ” 是 男 性 正 面 角 色。

“ 旦 ” 是 女 性 正 面 角 色

“ 净 ” 是 性 格 鲜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

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

红 脸 含 有 褒 义, 代 表 忠 勇 者。

黑 脸 为中 性, 代 表 猛 智 者 。

蓝 脸 和 绿 脸 也 为 中 性, 代 表 草 莽 英 雄 。

黄 脸 和 白 脸 含 贬 义, 代表 凶 诈 者 。

金 脸 和 银 脸 是 神 秘, 代 表 神 妖。

(里分别有不同的脸谱。以便学生认识,和区分)

(3)京剧的音乐

声腔:唱腔和伴奏统称声腔。以板式变化为主,又因不同行当形成生腔和旦腔。

念白:“念”指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人物之间的对话。分韵白和京白。

(练习对话片段 男:哥哥,哥哥……

女:兄弟,你哥哥出去做买卖去了,叫你等他一会儿。

男,哦,等他一等。

女:是。)

打击乐:通过打击乐器有节奏的击打,掌握全场演出的节奏,人物情绪和唱腔的演唱。

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曲牌音乐:京剧乐队中的管弦乐器,除担任唱腔

的伴奏外,还演奏各种纯乐器曲牌,作为

剧中的过场音乐和配合哑剧式的表演,曲牌多从昆曲中借用。

如:“京胡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看喂鸡片段,让学生模仿)

打:传统武术和跌打技艺的结合(讲述盖叫天事迹)

3.京剧欣赏与学习

欣赏《铡美案》选段

剧情简介: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反差韩琦于土地庙杀害。韩不忍,遂放其逃走后自刎。香莲愤之,拦轿喊冤。包拯出面,良言相劝陈世美,无果。包拯伸张正义,不顾皇亲势大,按律处陈世美以斩刑。

唱词:【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原板】尊一声驸马宫细听端的,可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你相过了面皮,我相你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白)驸马,祸到临头悔不及

欣赏此曲,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剧中的脸谱,人物以及音乐。

学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4.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并欣赏和学习了京剧的音乐。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热爱这一中国的国粹。下课。

篇15:高中音乐教案

(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1、第二站我们去“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去听一听。

2、感受音乐特点(带问题听音乐)

问题导入:(1)歌曲曲调、节奏和唱法分别有什么特点?

篇16:高中音乐教案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篇17:高中音乐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变奏”?

(2)、学唱民歌《城墙上跑马》

(3)、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作分析。

(4)、引导学生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音乐的速度、情绪变化等作分析。

能力目标:开阔音乐视野,增强感受、听辨、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情感目标: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思乡是中国人、中国音乐一个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去查阅、了解有关马思聪这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音乐作品“自由变奏”的特点、情绪变化及作品分析。

四、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五、教具准备:VCD、电脑、课件、钢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新课导入:播放根据李白的《静夜思》改变的通俗歌曲。

学生:老师,这不是李白的《静夜思》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很好听!

老师:是的,说的非常好。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感受了文人表达的思乡作品后,今天我们要着重欣赏由音乐表达的思乡作品,马思聪的《思乡曲》。

3、放《思乡曲》音乐,请同学来介绍他们所收集的马思聪的生平及《思乡曲》的创作背景、采用的音乐主题。(老师总结并加以肯定)

4、老师把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谱歌词呈现在电脑的大屏幕上,老师伴奏,学生学唱.

5、知识教学:什么是自由变奏?“自由变奏”是更为自由的重复变形的写法,往往只保持原型主题的部分核心因素(如骨干音和总的旋律线趋向等),而在节奏、节拍、速度、音调,甚至句式结构、调式方面,都作必要的改变。自由变奏在创作中常和其它手法(如重复、变化重复、模进等)结合运用。它可以深化甚至改变原型主题的音乐形象,使之获得崭新而丰富的表现力。、全曲欣赏

1)、第一部分三段音乐的欣赏。

a、思考问题:对第一部分三段音乐作分析,体会音乐的自由变奏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感?

b、学生答:感觉三段音乐都会有相似的音,象都有个共同的根基。音乐有思念故乡的忧伤情感在里面。

c、老师总结: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第一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师生哼唱第一部分的三段音乐主题。

(2)、第二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在有什么不同?它表现了什么情景?b、学生答: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是喜悦的,好象是游子回家了。

老师总结:与第一部分速度轻缓、情绪忧伤感伤的音乐相比,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3)第三部分音乐欣赏。

a、思考问题:第三部分的音乐特点是什么?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

b、学生答:再现民歌的音乐主题,音域提高了八度,再次感受到游子绵绵不断的忧伤的思乡之情。

c、老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4)、复听全曲。

教师总结:同学们,《思乡曲》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带着浓浓的思乡愁情,把远离故乡的游子那种要回故乡而不能回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感受到曲作者马思聪魂牵梦萦的乡思和缕缕不断的忧伤。

七、课堂拓展延伸。

欣赏有关思乡的优秀歌曲:《念故乡》、《我的肯塔基故乡》、《故乡的亲人》

八、师生同唱《思乡曲》主题音乐。

九、课后小结: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感受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兴趣。

篇18:高中音乐教案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2、《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大海》,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思考题:

1.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教师归纳: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作者简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

分析归纳印象派的特点: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2.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3.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4.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5.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再听《海浪的嬉戏》:(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三、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篇19: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通过几种民族乐器,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2、通过欣赏古筝曲《梅花三弄》,掌握分析民族器乐曲的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器乐曲的能力;

3、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能力发展目标

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看、听、想、议、表现,全方位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及表现能力;

2、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2、通过课件的展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对乐曲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引导;从对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欣赏方法引申到对所有民族乐曲的欣赏方法;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教学难点:

1、掌握《梅花三弄》的寓意、意境及结构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古筝;

3、教学音响CD;

4、书籍资料。

中 国 民 族 乐 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

VCD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现场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问题: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华民族乐器?

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民族乐器的发展及分类

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击掌、跺脚、运用劳动中的生产工具可以敲打节奏,发出声音,于是人们便用自制的乐器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不同的时代各种材料制作的乐器也先后产生了。到今天,我国所记载的乐器就有一千多种,真可算是“吹、拉、弹、打”样样具备。

向学生展示收集到各种民族乐器;

重点介绍古筝的构造及发展史

请学生在课前查找到的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全班同学分享

分别到讲台上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分辨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

通过教师讲解民族乐器的发展和分类了解中华民族乐器,再通过直观感受、听辩来感受和了解民族器乐的风格。

欣赏《梅花三弄》

1.简介乐曲

2.活动与探究:

分三组展开活动:一组通过乐曲处理节奏速度的快慢来感受整首乐曲不同的速度所展现的梅花形象;二组对乐曲名字《梅花三弄》展开联想,通过旋律来相信整首乐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组通过提供的曲式结构图思考乐曲为什么取名为《梅花三弄》?

3、分析乐曲

播放《梅花三弄》的FLASH动画

分析乐曲时教师试奏

学生分成三大组讨论

请学生演奏泛音

通过FLASH动画效果,学生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演奏,学生直观感受乐曲,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演奏泛音,感受古筝的音乐及古筝演奏手法

创作与活动

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梅花坚忍不拔的品质

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画画、写作、唱歌等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音乐的表现力。

小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师生交流感受

教案说明:

一、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中华民族乐器》是湖南省《艺术欣赏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了解多种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多样化音乐风格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的欢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学策略

“在动中学,乐中学”

教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视频,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在创作与活动中,安排了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系列对梅花的歌颂,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梅花的品质,不仅拓展延伸了课的内容,而且升华了乐曲的意义。

“以情感为主线”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才能较好的实施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基本是音乐欣赏课,因此,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状态比较消极。在欣赏古筝曲《梅花三弄》中,教师通过示奏,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古筝的泛音,并到讲台上演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以活动促求知”

中学教师是以基础教育为目标,要求学生向广博与精深方向努力,却永远满足不了学生中多种多样的要求。在本课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从网上查找民族乐器知识,到课堂上同学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这样不仅能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

篇20:高中音乐教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组织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教育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教育工作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创团,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潜意识的能力。 3、学员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三、教材分析

1、高五级学沿海版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高二级学沿海版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四、工作任务:

1、高一、二级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每周一节。 2、现代舞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五、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培植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操守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主义优秀的介绍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高一、二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学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工具书中各部分内容,彻底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七、具体安排:

周次高一级高二级

1《岭南春早》《编钟》

2广东音乐古琴

3广东山歌印安人的音乐

4《故乡的亲人》欧、非黑、非裔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5《噢!苏珊娜》北美洲的音乐

6亚洲的一曲中国民歌的题材

7圆舞曲中国民歌形式的分类

8小步舞曲民管乐简介

9玛祖卡、波兰舞曲古曲欣赏

10中考中考

11进行曲简介国族调式

12《军队进行曲》《在太行山上》

13《送别》《黄河大合唱》

14《问》抗战时期的音乐

15《快乐的铁匠》贝多芬简介

16至17终考终考

这就是本学期我要教授的副校长课程了。音乐并不是一门很重要的培训课程,所以每个班级三节一个多星期也就只有一节音乐课,所以我带了整个年级的学生音乐学习。在我渐次的教学中,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一直年后最渴望自己做到了。音乐教学并不艰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气息,这才是我最偏爱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一点的! 高中音乐教学总结2

篇21:高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交流,以《我和你》这首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为创作的主题,展示创编活动。虚拟课堂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又是老师、又是朋友、又是网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创作的热情是现阶段的重要引领方向,使学生从心中迸发出的对音乐的爱和向往。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音乐审美体验中享受音乐美。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虚拟课堂的自主学习,共同体会歌曲《我和你》内涵及价值.2、学生创编作品展示, 深入体会歌曲创作的特点与风格,探索不同的创作形式.3、对学生改编的歌曲《我和你》进行作品分析,在创作实践中学习创作方法.

㈢“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歌曲的创作过程,对作品创编产生启发。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给予展示的平台。3、对学生创编的作品,进行知识分析和提升,与学生共同探讨创作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㈠教学重点

通过虚拟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学生在改编、创作、分析音乐的过程中,深入体验创作中情感价值,提升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

㈡教学难点

1、学生改编作品的分析与探究2、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保护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度,肯定学生的成绩的同时,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完善和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预备:师生共同演唱歌曲演唱歌曲,在歌声中找寻对奥运会的回忆与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音乐情境
课题展示

《我和你》

体会原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展示虚拟课堂网络平台中的教学帖,扼要说明作曲家的创作过程。学生通过虚拟课堂了解到此首作品的原创作者的创作经历,由学生代表发表感言。在现实课堂中进行交流学习
学生创编作品展示1.李法然同学二胡曲《我和你》创作展示聆听学生的作品从民族和民族音乐的角度进行探讨学生展示同时分分析作品所使用的创作手法.。选修课带给渴求音乐的学生展示音乐新天地。现实课堂中的展示于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
2.张子武同学电脑音乐《我和你》创作展示聆听电脑音乐《我和你》使用作曲软件----西贝柳斯学生谈创作的过程和思路

探究阶段师生共同进行创编作品的分析作品分析师生共同探讨从引子开始到段落中的音乐分析,包括调式、和弦、旋律、伴奏、曲式等内容的分析。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将落实于学生的创编作品中,知识的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学生边听教师分析作品边思考回答教师相关问题。探讨内容包括创编作品的优势与可改进的地方。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升创作的专业知识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的验证。
创编作品的评论学生对二首不同表现形式的改编作品进行评论。学生交流

情感升华歌曲《我和你》重温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会给师生带来许多体验,教师在此启发学生们在情感的追求中,要主动寻找知识的支撑,达到对音乐热爱的延续。师生共同欣赏和演唱歌曲《我和你》学生在现实课堂中,更多体会到心灵沟通的快乐,在一首作品中,同呼吸、共命运。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知识和技能是情感的支撑。
结束通过现实课堂的学习,继续完善《我和你》创编作品。进入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回归虚拟课堂展开丰富而生动的音乐创作活动。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整合。

篇22:高中音乐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唱段,了解唱段内容,感受体验现代戏曲音乐的表现力,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享受表演唱段的乐趣。

(二)了解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基本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聆听《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家住安源》,感受、体验其变化着的音乐情绪,掌握一些有关声腔、板式、伴奏、行当及现代京剧的知识。难点:理解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板式、伴奏,在戏曲情感、情绪渲染表现中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帮衬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唱段初次欣赏;引领学生思考教师课前已准备的试题板所示思考题目(题目的拟定主要围绕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中的内容,难易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而定)。

(二)二次欣赏唱段中重点部分节选,引领学生边听边依据题板、记录作答。

1、再次欣赏:学生间的交流,教师针对某些学生中还不清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后再次欣赏。

2、分组展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从完整唱段中根据声腔及板式的特点,有目的挑选简单的局部唱段让学生分组进行唱段模仿、板式节奏敲击体验。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学生资源

(二)多媒体资源

篇23:高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听赏第三段音乐,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别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

3.探寻音乐的创作手法。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作品,并结合第三段的乐谱,教师弹琴,学生通过分组对唱、接龙的方式仔细展开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呢?这是一种什么创作手法?(乐句之间上下呼应、呈现出逐渐紧缩的形式,最终以简洁的单音结束全曲。这是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作曲手法,叫做“螺蛳(si)结顶”。)

4.思考为什么运用“螺蛳结顶”这种创作手法?怎样演奏才能更准确的表达音乐情感?(“螺蛳结顶”可以很形象呈现问答句式;演奏时,一问一答要体现出一强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的力度对比。整体速度稍快些,这样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体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启发?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施光南的声乐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同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两个人,为什么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不同的风格呢?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师生共同总结。(两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点历史时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作业

1.师生用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结合时代背景欣赏音乐作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2.下节课我们以“人民革命音乐家”为主题召开一次音乐赏听会,同学们在课下整理文本及音响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篇24:高中音乐教案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篇25:高中音乐教案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一)教材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课共欣赏三首描写天鹅的乐曲。第一首选自二十六课,由法国作曲家圣——桑斯作曲的大提琴独奏《天鹅》;第二首是学生都很熟悉的《四小天鹅舞曲》;第三首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场景音乐《天鹅》。重点欣赏第一首。这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涟涟的湖面上悠然嬉戏的优美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演唱,加深对同一主题却具有不同性格、形象、意境的三首乐曲的理解。

2、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天鹅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良好品格的目的。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三首“天鹅”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懂得继承并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感受、理解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情绪和意境。在优美的旋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四)教学难点:

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天鹅》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二、精选教法,让学生想学

1、以声像呈示作为辅助,采用启发诱导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以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乐曲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

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

2、激励创新教学方法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乐曲——‘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部分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舞蹈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本堂课的亮点。

三、暗授学法,让学生会学

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一)直观教育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为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作铺垫,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的尝试。

(二)在动中学,乐中学,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中愉快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的画一幅《天鹅》画,能舞的跳一段《天鹅》舞,能写的写一首《天鹅》颂,并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巧设教学程序,让学生乐于学

课前首先展示课件封面,播放舞剧《天鹅湖》场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具有高雅气质并写有《天鹅》标题的页面

2、简单介绍乐曲《天鹅》。展示写有乐曲简单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熟悉乐曲

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并演唱,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1、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动画视频。

篇26: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东南亚---印尼和南亚——印度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分四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的特点;用手划出划旋律线,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来看这幅地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洲呢?(亚洲)我国和邻国所构成的亚洲就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亚洲音乐神秘的面纱!

二、教授新课

(一)亚洲传统音乐整体概知

(提问)亚洲可分为哪几个音乐文化区?影响各区音乐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有哪些?

(回答)完成图表

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东亚(中国)、

南亚(孟加拉、印度)、

东南亚(中国、印度、xxx、欧洲)、

中亚和西亚(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古波斯、xxx(古阿拉伯音乐))。

(二)东亚-----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带着问题听音乐)

1、在东亚有一种神奇的唱法,一个人唱出两种声音?有谁听说过吗?

(了解呼麦唱法,书71)

2、聆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你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提示学生根据以前听过的蒙古歌曲谈谈蒙古音乐长短调的风格特点)

乐曲开始,马头琴奏出徐缓悠扬的前奏。

第一部分,响起呼麦的声音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节拍自由,节奏徐缓、宽松,乐曲非常辽阔、奔放、抒情、恬静。

第二部分具有短调特点,节奏密集,曲调欢快、跳跃,情绪热烈欢快。刻画了生气勃勃的红马的形象,像是按奈不住的激情迸发而出,表现出草原上欢快的情景。

3、表达了人们什么情感呢?

篇27: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介绍民乐二胡,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2、通过几首二胡曲的欣赏,体会乐曲所表现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通过介绍几位音乐家,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二胡音乐欣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引导想象感受的方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愉快与启发式

教具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二胡

教学过程

一、老师激情表演导入(师奏3分钟的二胡曲《光明行》)

提问:

1、这是什么?

2、这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3、它有几根弦?

二、介绍二胡:

因为它只有两根弦,所以取名为二胡,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等, 二胡看上去是一个物体,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达,但是它一但经过不同的演奏人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加工。就会变成一个很懂感情的东西,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二胡的魅力所在。

三、欣赏音乐《赛马》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你们听了着段音乐能讲述一下你们的感受吗?(师生共同讨论,发挥自己的联想)

2、乐曲简析:(略)

四、欣赏音乐《空山鸟语》

1、播放《空山鸟语》引子部分,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

2、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3、教师根据引子画出一幅简单的群山图;

4、继续放音乐,完成画面;

篇28:高中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

教学设想:

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目的:

1. 能识别乐曲中的情绪,利用听觉和视觉产生创造想象力。

2. 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那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制背景音乐。

教学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音乐中的情绪,重点区分“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地进入教室。

2. 师生相互问好。

二、提问、引导进入课题

1. 请同学谈一谈对音乐的感受?师:其实音乐自古到今都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如:古代帝王则用音乐来进行政治教化,《诗经》

2.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有一定欣赏,审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音乐逐渐被社会和医学界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3.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音乐与生活。

三、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愤,配合完成某想项具体任务,,这种音乐一般称为“实用音乐”。例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2. 播放《欢迎进行曲》,师问:A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听B段旋律你产生一种什么联象?

3. 播放《摇篮曲》,教师板书提问:1本乐曲和《欢迎进行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异同?乐曲旋律中八度大跳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创造性的想象?(同学讨论回答)。

4. 播放《婚礼进行曲》教师简单说明乐曲的情绪:A段音乐宏伟庄严,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B段旋律温柔活泼,带有一种歌唱性,表现了温和愉悦的气氛。

5. 总结(1)上面三首乐曲为“实用音乐”,(2)请同学讨论后举出三首实用音乐的例子?

四、播放多媒体:

1. 教师解释“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而使用的陪衬音乐。)请同学读出“背景音乐”的特点(加深印象)

2. 课件打一个即将开业的商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片段。

师问:请同学们选出这四首乐曲那些更适合作为商场“背景音乐”(分组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

篇29:高中音乐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9.理解多元文化

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三、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 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 2. 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3、知识与技能

1. 音乐基础知识

2、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 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二) 评价建议

1、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

篇30: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竹笛的学习,感受竹笛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积极参与《沧海一声笑》齐奏的实践活动。

2、学习并逐步掌握演奏笛子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吹奏D调音阶。

2、能够流畅地演奏《沧海一声笑》,能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音乐《演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中的第二节课“笛子”,本单元的宗旨是由竹笛的欣赏和认识过渡到对中华民族乐队的认识,最后升华到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节课属于演奏模块的内容,演奏模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亲身参与演奏,直接地体验音乐,使学生能亲自去创作音乐的美,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得提高。因为学生对中华民族器乐的接触比较少,鉴于此原因,我选择把本堂课的欣赏和演奏相结合。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名家名曲欣赏导入、竹笛学习,学生分组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分组练习、模仿练习、音乐片段齐奏练习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学生吹奏比赛活动,如简单的《两只老虎》音乐片段模仿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学生分组练习部分,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竹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5分钟)

1、播放笛子与乐队《梁祝》的音频片段,让同学们听赏音乐回答问题:

a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笛子)

b笛子属于西洋乐器还是中华民族乐器?(中华民族乐器)

2、了解中华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3、看图连线。(民族乐器)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我们知道了我国民族器乐的队伍是如此的庞大,他们共同协作演奏出来的乐曲又是如此的动听。

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尤其在唐宋诗篇里,不难发现有赞颂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今天,我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这一美妙的乐器——笛子。

(-)欣赏《陆春龄笛子与乐队演奏<喜报>》视频。

(二)教师向同学们介绍笛子并简要介绍笛子的发展史

笛子的形制,一般是竹制管身,管身上开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音孔以及六个按音孔。文章http://www.dakao8.com/ 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一笛塞,横吹。笛子在全国流行的形制很多,但主要是曲笛(昆笛)和梆笛两种。曲笛演奏特点,音乐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常于伴奏昆曲以及南方各种地方乐中的合奏;梆笛一般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烈奔放,赋予戏剧性,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长,如顿音、花舌音、历音、垛音、抹音为多。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正是这两种笛子的风格各异,造成了我国笛子演奏艺术风格产生了南北两派的区别。

通过近年对河南贾湖舞阳骨笛、河姆渡骨哨的研究,证明笛子在我国至少已经有7000---8000年的历史。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

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冯子存,陆春龄、赵松庭等几位都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由民间走向专业,他们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引路人。

(三)教师讲解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

1、教师示奏《姑苏行》片段。

2、教师教学生怎样吹笛子。(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a、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b、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c、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d、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篇31: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培养学明确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明确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明确的艺术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

(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

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

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现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提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提问:两个素昧平明确、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明确: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三、品味琵琶。

提问: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提问: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提问:“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明确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家乡民谣,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问: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提问: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情感,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明确: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提问: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白居易笔下,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

明确:“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提问: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明确: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其四,衬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四、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关于音乐的故事,关于知音的故事不胜枚举,每每留为佳话。《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后世更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谈,再往后便是嵇康悲奏《广陵散》。似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流传下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当之无愧是第一。

二、情感分析。

提问:前面我们分析过,诗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白居易和琵琶女,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明确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城”,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明确,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诵读诗歌的第三小节。

提问: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对应关系。“描写音乐”一“自叙身世”。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凄凉的身世。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提问:这位琵琶女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提问: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

明确: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满腔报效国家的热情,不料遭到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抑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对京城的事情,诗人一笔带过,重点表现的是贬谪之后的生活境况:凄凉落寞,孤独压抑,听不到美好的音乐。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激动万分,似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欣喜若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因为诗人,也因为自己。弹吧,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曲。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并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延伸。

《琵琶行》中有才子,有佳人,有美酒、有音乐,但很可能我们忽略了意见从古至今消长如一的事物,是什么呢?

明确:明月。

提问:《琵琶行》里对月的描写有几次?,

明确:凡三见:江边送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再奏后“东船西船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自叙身世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讨论:三轮月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轮月,共作氛围、情节、情感的纽扣、枢纽和纽带,诗意画面的布景和诗歌形象的主观观照。同时又各具特色、各尽其用,让人赞叹诗人移来造化富辞色的高超艺术。

1、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秋夜江边,寒风蒹葭,失意人又遭离别。伤心的条件越多,离愁别绪就越浓。谪居卧病的诗人,遭逢这样一次短暂的相聚却极可能是长长的离别,会真切感受到夜来风袭,寒意砭骨吧!多情感伤的他,泪堕秋江水,化作水中月。此时,天上月正悄然在云中穿行,水中月恰如愁心,被江水浸沁得冰凉。诗的开头景物描写均为渲染烘托气氛而来,而月的描写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水月如寒冰,释放深秋凉意,感受离情凛冽。

琵琶再秦,乐语又是心语。音乐渐臻妙境,而诗人也与演奏者在乐声中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与其说诗人在初闻瑟琶后找到一个人生知已,不如说是敏感的诗人从玄妙的音乐中看到一个人浪漫感伤的自己——屏蔽了。现实的痛切和苦涩,却更让人痴迷。听得神痴处,夜那里丘峦无言,静静地起伏,默默地绵延。

三轮月,在诗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陪衬,它已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弥合开阈痕迹《琵琶行》里故事情节有: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上听诉说身世、同病相怜起感慨、重闻琵琶湿青衫。叙事繁复,极易事冗情淡,合榫之迹易显。A居易却能巧借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避免上述的毛病,而其中绝胜者,当属三轮月,不知是苦心经营,还是妙手偶得。三轮月,绾结景、事、论、情,且让情节流转,开阖无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遭贬谪之人面对离别,更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此时难得的相聚相逢,相互用亲情友情取暖,最怕的是生离死别。自居易的挚友元稹曾有诗:“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面对离情“谪”意,

许多人相对无言,不成欢,惨将别,天地无言,江流有声,江中一轮明月在浮沉。船上众人默然举酒,心事浩莽,一如眼前这万顷之茫然。在这种愁情难以自拔、情节难以为继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情节又显生机,流转到移船邀见上去。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间,明月弥合了情节开阖之痕迹。

琵琶女的演奏,技法纯熟,技艺高超。更难能可贵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生”,将心事付于瑶琴,身世之慨、朝露之悲,轻掷青春之恨,色衰遭弃之哀,琵琶女本以为将上述情思织进音乐是顾影自怜,冷暖自知,孰料在这江天寥廓、秋风野大的浔

阳江头,竟有深谙乐理、深解个中三味的知音在。于是这次演奏就陡然有了不同凡俗的趣味,有了天地为之动容的效果。在一阵忽高忽低、时宏时细、忽畅忽涩、时断时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瑟琶语后,秋风都为之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浔阳。乐效最著时,亦是情感极

致处。诗人也不再用言语惊扰,只让人同览那江心秋月,看它染得一江银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与琵琶女,虽是初逢,但因均曾在心路上跋涉过千山万水,只须琵琶一曲。顿成旧识。音乐是多么奇妙啊。月色是多么神奇!奏者与听众的交流在这种氛围里十分酣畅,江流和时光都忘了流动,似乎定格在这美丽的瞬间。月亮在这一部分成为一个快门。

3、联结奏者与听众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见证。如果说乍闻琵琶时,诗人是充当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与琵琶女就颇有知己的感觉。知音者,既能知曲调,又能赏指法,更能听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胜过有声的无声。而知已呢,则有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从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己之慨,形诸笔端,跃然纸上。诗人甚至会觉着自己就是琵琶女。自屈原始,诗人们时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赏,自伤自怜,其中尤以杜甫的《绝代有佳人》为最。“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多么敏感、细腻的形象!自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见了才美德洁、心比天高的自己么?当琵琶女凄切自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时,诗人“始有迁谪意”,仿佛被人遗弃在明月下的沧海,四顾唯茫茫,谛听而瑟瑟,一种闲愁对一轮明月,此思也无涯,此恨也绵绵。身世之悲,际遇之慨。被青天绾系,绾成一个心结叫明月。

三轮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单寂寞,让我们觉得除舟中诸人外,还若有人在焉。谁呢?月呀。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谁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谁。月可以说她冷心,也可以说她热肠;可以说她无言,也可以说她言无尽;可以说她寂寞孤独,也可以说她邀人把酒。总之,如果把月单看成一个客观事物,甚或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意象,都是不够的,她是一个人(特别是诗人)主观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有秋风明月为伴。此夜必定富有诗意。

四、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篇32:高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分析歌曲,感受其辽阔的曲调,人物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与戏剧结合的艺术魅力,进而喜欢中国的歌剧艺术。

2、通过分段聆听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之美,掌握合作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难点:

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歌剧艺术?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歌剧作品。

学生自由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16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歌剧。并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的优秀的歌剧作品。在20世纪初,我们国家也出现了自己的民族歌剧,《江姐》就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作品。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体,并提出问题:歌曲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2、再请同学们进行分享查阅关于歌剧《江姐》与歌曲《红梅赞》的一些相关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重要的任务,奔赴川北,途中闻听丈夫被害的消息,忍着悲痛,拖入战斗,期间备叛徒陷害入狱,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这首歌在全剧中多次出现,为江姐的音乐基调做了全面的概括,是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江姐的唱腔大都由此发展而来。

3、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与学生共同欣赏。

(三)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请学生看着歌词,进行小声跟唱。

跟唱之前,提出问题:仔细看一看歌曲的歌谱,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跟唱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二段曲体,A、B两段的结构相同,都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前三个乐句都是两小节,两个乐段的最后一句都扩充为三小节。A段主要是对红梅性格的具体描绘,B段是对红梅品格的赞美。

2、教师播放A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在听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说出歌曲中的拖腔和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拖腔手法、装饰音的使用,使歌曲既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细腻朴实,深情而又乐观,韵味十足。更能体现主人公“江姐”柔美的形象与坚韧品质。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歌曲中的拖腔与装饰音。

3、教师播放B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提问学生:B段的曲调与第一段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第二乐段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上在平缓中升调,第二段音调上更加高昂,节奏上更加明快,对未来充满希望,情感也随着曲调上扬而得到升华,不仅赞颂了梅花的品格,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坚忍不拔的品质。

4、完整的聆听歌曲,品味歌词。

(1)完整的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四川民歌的基础为主,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作曲技巧上多用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二者完美结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更显歌曲的磅礴的气势。

(2)品味《红梅赞》歌词。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老师进行讲解,以红梅来象征我们的同志。红梅的生长环境十分凶险,用它来象征着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设在重庆,也就是在敌人的心脏。红梅生长在最险恶的地方,这就寓意着我们的同志像红梅一样也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作的。红梅开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着是凝聚了党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为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使红梅具有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傲雪凌霜的品质。

5、再次完整的聆听歌曲,能够哼唱歌曲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歌曲《红梅赞》在整部歌剧中出现了四次,分别通过视频观看欣赏这四次出现的情景,简单的谈谈歌曲出现的场景,感受这一经典佳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分析歌曲,我们感受到了曲调的辽阔清新、明朗刚健,通过歌词的品味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全曲情绪在激情之余又不失抒情。感受这一经典之作。同时也要感受歌剧艺术之美,进而喜欢我国的歌剧艺术。

篇33: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联系本册所学过的所有作品,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

【教学内容】

1、《走进新时代》

2、《你是这样的人》

3、《祖国颂》

【教学理念】

本课围绕着合唱形式表现之一——“合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收集有关合唱相关的文化资料、信息、音响资料,并分成小组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整理出不同时期合唱代表作品,并总结此时的代表作在这个时期的意义与作用,并以合唱曲《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为例进行现场艺术实践,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课前教师对每个声部长进行培训,然后由声部长再教会各自声部同学,培养学生对理论艺术实践的自主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本课是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相关理论与合唱的音响资料,从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及当时的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认识用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补充,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高中的音乐教学角度看,采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增大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使众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并通过艺术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启发、促进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篇34:高中音乐教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组织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教育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教育工作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创团,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潜意识的能力。

3、学员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三、教材分析

1、高五级学沿海版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高二级学沿海版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四、工作任务:

1、高一、二级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每周一节。

2、现代舞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五、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培植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操守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主义优秀的介绍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高一、二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学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工具书中各部分内容,彻底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七、具体安排:

周次高一级高二级

1《岭南春早》《编钟》

2广东音乐古琴

3广东山歌印安人的音乐

4《故乡的亲人》欧、非黑、非裔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5《噢!苏珊娜》北美洲的音乐

6亚洲的一曲中国民歌的题材

7圆舞曲中国民歌形式的分类

8小步舞曲民管乐简介

9玛祖卡、波兰舞曲古曲欣赏

10中考中考

11进行曲简介国族调式

12《军队进行曲》《在太行山上》

13《送别》《黄河大合唱》

14《问》xxx时期的音乐

15《快乐的铁匠》贝多芬简介

16至17终考终考

这就是本学期我要教授的副校长课程了。音乐并不是一门很重要的培训课程,所以每个班级三节一个多星期也就只有一节音乐课,所以我带了整个年级的学生音乐学习。在我渐次的教学中,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一直年后最渴望自己做到了。音乐教学并不艰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气息,这才是我最偏爱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一点的!

篇35:高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金蛇狂舞》,感受、体验其热闹、活泼的音乐情绪,体会江南人民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体验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

【知识与技能】

带感情哼唱作品,认识作品的创作手法,体会作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螺蛳结顶的传统作曲技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为学生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剪辑视频,并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视频中出现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听过?”

学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师总结并追问:“这样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给现场营造了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乐曲表达了什么情绪?听此乐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欢腾的情绪;营造了节日氛围,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

2、请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历史常识结合课前的预习,简单介绍聂耳生平,教师做适当总结。(聂耳,是我国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创作之中,也被称为是“人民音乐家”。它的创作领域包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若干电影音乐作品以及民间器乐合奏曲,代表作品《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晓》等等。)

3、乐曲的体裁形式是什么?(民乐合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聆听《金蛇狂舞》,通过欣赏和观察乐谱,学生划分乐段,教师做总结。(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乐曲演奏主要由哪些乐器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复交替组成循环结构,乐谱上已经标注了分段记号。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也使乐曲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2、分段听赏音乐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听第一段,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场景?(比赛开始时整装待发,人声鼎沸的场面。)

带领学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篇36: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篇37:高中音乐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

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重点

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 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篇38:高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介绍民乐二胡,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2、通过几首二胡曲的欣赏,体会乐曲所表现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通过介绍几位音乐家,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二胡音乐欣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引导想象感受的方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愉快与启发式

教具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二胡

教学过程

一、老师激情表演导入(师奏3分钟的二胡曲《光明行》)

提问:

1、这是什么?

2、这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3、它有几根弦?

二、介绍二胡:

因为它只有两根弦,所以取名为二胡,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等, 二胡看上去是一个物体,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达,但是它一但经过不同的演奏人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加工。就会变成一个很懂感情的东西,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二胡的魅力所在。

三、欣赏音乐《赛马》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你们听了着段音乐能讲述一下你们的感受吗?(师生共同讨论,发挥自己的联想)

2、乐曲简析:(略)

四、欣赏音乐《空山鸟语》

1、播放《空山鸟语》引子部分,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

2、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3、教师根据引子画出一幅简单的群山图;

4、继续放音乐,完成画面;

5、作者写作主要意图;

6、作者 生平简介(略)突出作者勤奋好学;

7、乐曲简析:(略)

五、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

1、导入:

2、介绍女子十二乐坊。

3、欣赏音乐《自由》。

4、里面的音乐和以上的音乐有什么并不同。

5、里面二胡的演奏形式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6、音乐分析:(略)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的了解了一下二胡,介绍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二胡曲和一些音乐名人,希望大家象音乐名人那样勤奋努力学习,能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学习我们民族乐器,并能够更好的把我国的民族音乐开拓创新。让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发扬光大,永保青春魅力。

篇39:高中音乐教案优秀

《赏析惊愕交响曲》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b部分略)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

篇40:高中音乐教案优秀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本课以课本中《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2、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具准备:

1、音响资料:《阳关三叠》(独唱曲)、(伴奏曲);

《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歌曲;

《虞美人》(独唱曲);

《相思意》(新世纪音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流行歌曲);

2、音像资料《踏歌》(舞蹈)

3、高一语文教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佳句。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简单)

3、总结:

(1)学生总结;(略)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我们常说: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我们学宋词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篇41:高中音乐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知识——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以及《热情奏鸣曲》的音乐片段,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初步懂得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2、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情感——体会作曲家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 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参与鉴赏的积极性,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 归纳法 引导法 讨论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出勤

二、导入

请同学说出上课之前播放音乐的名称,并感受音乐表现的是强烈的还是轻柔的,(说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大家可以想象的到,一位音乐家失去听觉几乎就是致命的打击,可是有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却在200年前创造了音乐史上的神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引出课题——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三、新课教学:

1、介绍古典主义时期及音乐风格

a、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1820年左右)

b、音乐风格(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形式严谨、语言通俗、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的风格)

教师总结: a (无趣的童年),b (失意的青年),c (失聪的晚年), d(不修边幅的形象)

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2、介绍贝多芬的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其中包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九部交响曲,还有钢琴协奏曲和歌剧、弦乐四重奏等音乐作品。

3、欣赏《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主题之一

(1)简单介绍作品(见P110分析)

(2)让学生聆听作品片段,思考音乐表达怎样的情绪?

(3)教师总结:这部作品中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典型的贝多芬风格。

4、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1)作品简介(见P111分析)

(2)介绍《第九交响曲》手稿

(3)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出示作品结构示意图

A、聆听作品,教者在聆听过程中讲解乐曲发展脉络。

B、聆听过程中思考问题,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这部交响曲的感受?

总结:作品表现出贝多芬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5、音乐知识

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

奏鸣曲式——快板乐章: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时加尾声)

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

四、拓展与探究(一)

讨论: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在哪里?(1、艺术成就 2、思想)

总结: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由、平等、博爱”。

拓展与探究(二)

维也纳“三杰”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音乐巨匠。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贝多芬被誉为“乐圣”。

请同学们课余时间收集海顿和莫扎特各一部音乐作品,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简单的比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贝多芬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他一生贫穷、孤单、残疾,命运没有给他带来欢乐,他却带给大家欢乐的世界,贝多芬没有被命运所厄倒,他用顽强的生命谱写着一部部不朽之作。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执着顽强的精神,好好学习,珍惜今天,命运就在你们手中把握!

下载高中音乐教案(实用41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音乐教案(实用41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随乐即兴舞蹈》 执教人:株洲市铁路三中 杨 静 教学目标 1.能独立或与他人一起讨论、分析音乐的风格、情绪,并根据音乐的风格、情绪,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舞蹈语......

    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几首音乐作品的鉴赏,知道音乐本身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课教案 课 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

    高中音乐教案

    使用教材:人音社2004年出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新课改用书) 一、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说说你是怎样以本章节《草原放牧》和《......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1 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清新、欢快的情绪,体会校园歌曲自然朴实的风格。2、通过聆听、模唱等环节的学习,能够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3、感......

    高中音乐教案[5篇]

    高中音乐教案--《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 学习作品《黄河大合唱》,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重点难点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课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

    高中音乐《京剧》教案

    高中音乐《京剧》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室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2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