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具特色的民居等1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
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 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
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
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
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
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
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 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
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
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
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 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 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
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
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
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
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
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
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
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
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
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
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
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
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
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
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
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
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
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
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 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
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
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
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
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
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
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
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
”,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
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
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
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
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
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
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
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
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板书设计: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
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
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
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
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
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
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
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
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
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
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
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
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 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
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
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
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
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
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
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
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
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
起个醒目的题目。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 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
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
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
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
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
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 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
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
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
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⑪“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
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⑫“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⑬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⑭ 指导朗读。b 被捕时:
⑪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
⑫ 分角色朗读。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⑪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⑫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⑬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⑭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
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 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
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
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
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
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
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
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
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 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
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 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4.交流展示、评价。《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
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
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
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
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
什么?
2.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
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
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
。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
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
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
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
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
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
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
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
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五、小结 板书: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
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
会的目的。)
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
独立成为一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
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
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
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
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
着密切关系。
四、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
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
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
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 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
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
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
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
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
听得进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
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
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
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
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六、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在第四段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
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
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七、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
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
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
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
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
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八、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板书: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
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
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
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
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他这“一夜的工作”效果怎样?我们还得
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思考: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
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
括?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3)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劳苦?(工作
劳苦)。
(4)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什么简朴?(生活
简朴)。
小结: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
三、学习课文
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又
从哪几方面讲他生活简朴的?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结果,随机出示并指导朗读。
(1)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 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任务重)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
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
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审阅细)
c、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时间长)
(2)看图导读:此时夜很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在认真地
批阅文件,他看看画画,还不时停笔想一想,他的工作是那样的劳
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几句话呢?
(3)出示“周总理的一天”深化情感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此时已患重病)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休息
师: 同学们,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为人民的事业夜以
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一生。我们读着课文内容,看着总理的日志,看看画面想说些什么呢?请将自己的感受用一句
话在插图旁写下来。
(4)学生出示并分析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
a、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设备简陋)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
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夜
宵少)
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
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
4.指导阅读第三部分。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
想对全世界说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读了本课又想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要求读出热爱总理的感情)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体会对比写法,感受总理伟大人格。
(2)领悟通过小事展现人物精神,表达真情实感。
3.指导课外实践
从下面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
(1)结合资料,办一份关于周总理的手抄报。
(2)写一首赞颂周总理的诗,读给别人听。
(3)自由组合举行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板书设计:一夜的工作
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当众即席演讲的能力。
2.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
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
3.口语交际中,要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往,敢想敢说
。还要耐心倾听、进行评价。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4.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5.能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重点:
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要讲真话、吐真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态度自然大方。写一篇记叙文《我的理想》
教学难点:
1.认识到人生早期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2.能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丰富写作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课前,老师已布置你们收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说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积累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3.这些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是否给同学们一点启示,同学们,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更应该及早立下自己的志向。今天的口语
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自己的理想。(板书:我的理想)
二、明确要求,自己准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小树立目标十分重要。那么,你的理想是
什么?(板书:我的理想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想。
3.汇报自己的理想。(老师随机提问)
三、小组交流
1.同学们,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你们都有崇高的理想。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练习把自己的理想,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 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说出来。(板书: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
?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推荐上台交流的同学
四、班级演讲
1.大家都讲过以后,各小组推荐讲得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参
加班级“我的理想”的演讲,要注意演讲的要求。
(出示小黑板:1.吐音要字正腔圆,语气要刚柔相济,2.情绪饱满,情感真挚,情趣盎然。3.仪表端庄,笑容可掬,谦逊有礼。)
2各组选手进行演讲,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演讲,老师也不由得热血沸腾,真是有志不在年
高!现在就请你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成题为“我的理想”的作
文。注意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作业:习作《我的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评析作文《我的理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
2.学生能根据别人的评价意见修改作文。教学重点: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制订作文评价标准
1.读作文要求
2.制订评价标准
(1)是否写清楚了自己的理想、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和准备
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2)是否运用了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作文内容是否丰富
;
(3)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二、抽一篇作文和几个片段进行全班评价
1.展示一篇作文,师生共同评价出优、缺点;
2.集体评改。
3.展示几个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显问题的,共同评价、修
改。
三、同桌互评
四、自改。
五、誊写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背诵《囚歌》
3.阅读革命书籍
教学重点:交流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学会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盘点
二、交流平台
1.读对话,想想这次我们交流的主题是什么?
(本组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回顾课文内容
(1)本单元每篇课文分别讲了什么?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抽生说
3.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4.结合所学课文《匆匆》等讨论首尾呼应的好处
5.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二、日积月累
1.读诗《囚歌》
2.交流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生平
3.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4.朗诵
5.背诵
6.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交流。
三、课外书屋
1.读短文
2说说课外书屋推荐了哪些书籍?
3.你曾经看过类似的哪些书籍?有何感受?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2.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
3.能找出文首尾呼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巩固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
二、交流平台
1. 本单元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 2.(能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真情
实感,会在习作中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复习方法
1.我们归纳主要内容常用哪些方法?
2.(题目拓展法抓六要素 段意连接法 抓重点句段的方法)
什么叫首尾呼应?运用它有什么好处?
(呼应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首尾呼应。
好处: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四、巩固训练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
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
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
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 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
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 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
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
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
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
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
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 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
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 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
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
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
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
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 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
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
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
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
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1.读短文,想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着重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
4.请用“──”勾出首尾呼应的一组句子。
五、总结
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
板书:抓主要内容 体会真情实感 学会首尾呼应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凡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板书设计: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凡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板书设计: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2. 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 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⑪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⑪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⑫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⑬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⑭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⑪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⑫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⑬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⑭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⑪自读六、七、八自然段。⑫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⑬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
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⑪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⑫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⑬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小组交流,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 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 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①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 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文章,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例如:(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第二篇: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讲述了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各自的特色,展现了中华传统
文化的异彩纷呈。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为了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而建筑的,稳固而耐用,布局均
匀,宏伟壮观。令我惊奇的是:客家民居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仍能完好如初,简直比现在的防震建筑还厉害!并且客家人不分贫富贵贱,都能团结同住,和睦相处。客家民居深深体
现了 客家人的智慧 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
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
枕无忧
傣家竹楼掩映在一片翠绿欲滴的竹林中,环境幽雅美丽。竹楼建造虽然简单朴素,却宽敞舒适,坐在楼中,花果阵阵清香不断袭来,多么惬意!而且竹楼能防酷热和湿气,真是
避暑乘凉的好去处!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为院墙(筑矮墙为院
墙者亦常见),标出院落范围。院内栽花种果,有芭蕉叶“摇扇”,有翠竹衬托,有果树遮荫,有繁花点缀,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绿荫掩映的竹楼,可避免地下湿气浸入人体,又避免
地表热气熏蒸,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极为舒适的居室
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等,让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可感。
以后我在写说明文的时候,也要把这些说明方法用上呢!
2014-03-13
第三篇: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第四篇:各具特色的民居
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闽”“粤”“奇葩”“营垒”“夯筑”“八卦”等词语的意义。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难点:
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通过工具书和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式,解决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初步疏通文意。
2.根据导语中的学习要求,画出两地民居特点的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3.搜集自己喜欢的民居资料,并对民居的建材、外观、整体布局、内部结构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资料的整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仿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将民居的特点整理成文。
教师:精心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一、感知“民居”的意义,导入新课。1.出示词语民居。
师:你知道“民居”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出示:民居的解释。
2.理解词语:安居乐业。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师再解读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这个词语的解读感知民居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有一个安定的家,才能够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3.欣赏课后资料袋中的民居图片,感知各具特色的民居特点,导入新课。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各具特色的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两地民居的特点。
1.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本课介绍了哪里的民居? 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2.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两地民居特色的? 3.将学生分成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引导他们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这两地民居都是围绕民居的“地理环境、外观及结构和民俗文化”这三个方面描写民居特色的。
4.问题:走进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客家民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傣家竹楼》中的哪句话说明了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建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 5.学生分组研讨。6.汇报交流 客家民居
(1)体会打比方、做比较的表达方法。
课件出示客家民居图片。根据交流出示:世界民居奇葩。理解奇葩:奇:奇特;葩:花。
问题:这里把什么比作奇葩?客家民居与哪里的民居相比较被誉为奇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2)感知客家民居外观特点。
问题:看到客家民居这宏伟的外观,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写出了外观上的特点?板书:营垒式,理解“营垒”的意思军营和四周的围墙。问题:营垒式的建筑,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客家民居很坚固)(3)了解客家民居的建筑成因。
问题:你知道客家人建造这种营垒式住宅的原因吗? 交流。傣家竹楼
(1)出示傣家竹楼的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民居吗?你是通过民居的什么特点知道这是傣家竹楼的?板书:多起竹楼,傍水而居。(2)感知建筑成因。
问题:你了解傣族人民“傍水而居”的原因吗?
三、分组学习,深入感知两地民居特点
1.分组合作,根据阅读提示,把课文读懂,并细细体会这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艺术的魅力。
1——4研读客家民居的特点,5——8组研读傣家竹楼的特点。
2.学习方法建议:
(1)本文的民居有哪些特点?(画出最能说明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2)作者是借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把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做批注)
3.分组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四、汇报交流
(一)客家民居
1.各小组派一人汇报小组内画出的关于客家民居特点的句子。教师相机引导品读重点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1)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在这一句话中,引导学生感受客家民居建筑材料和墙的特点,了解“夯筑”这一传统的建筑方法。
(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在这一句话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列数字、打比方的表达方法中体会客家民居“布局均匀,宏伟壮观”的结构和外观特点。
(3)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在这一句话话中,引导学生在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中感受这一句话描述出了客家民居“异常坚固”的特点。
(4)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这一段话,解读“八卦”的概念,引导学生体会客家先民对祖先文化的敬仰,体会客家人将文化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智慧。
(5)在最后一自然段,在感受内部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客家民居聚族而居、平等居住、和睦相处的民俗文化特点。
2.总结:客家民居的特点。地理环境:崇山峻岭
偏僻
偏远
外观及结构:营垒式 圆形 布局均匀 宏伟壮观
整齐划一
民俗文化: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平等分房 用途统一
聚族而居
秩序井然
(二)傣家竹楼
过渡语:感受了客家民居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我们再一起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感受傣族人民独特的建筑特色。先来读一读文中的两段优美的文字。哪位好客的傣家人愿意为大家当“小导游”,介绍傣家独特的建筑特点。
1.了解傣家竹楼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问题:在两段优美的文字中,你看到了傣家竹楼的哪些特点? 特点一: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
特点二: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特点三:树满寨,花满园
2.了解傣家竹楼外观结构和民俗文化上的特点。
过渡语:了解了傣家竹楼地理环境上的特点,负责研究傣家竹楼的同学谁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傣家竹楼在外观结构和民俗文化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找出的描写傣家竹楼特点的句子,体会表达方法,概括竹楼特点,感受傣家竹楼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
(1)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是“傣家竹楼”特点的概括性描写,民居环境、外观及结构都是围绕这句话中的“简单”“宽敞”“别致美观”来写的。
(2)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傣家人的民俗文化。通过“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常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各民族习俗文化重要性。
(3)通过最后一自然段民俗文化的描写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傣家竹楼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中柱选择严肃隆重;一家盖屋,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像过节
(三)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感受到了它们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是两地民居各具特色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民居的建筑上,因地制宜,才能使民
安居乐业。(板书:因地制宜,安居乐业)
五、比较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课件出示两地民居特点的对照表,引导学生根据这张表以及在对比阅读中对两地民居的了解,说一说这两篇短文在民居特点的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预设: 相同之处:
1.两篇课文在特点描写中选择的视角几乎相同。
2.在描写民居特点的时候,都运用了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表达方法。
3.都通过民居写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同之处:
1.两篇课文虽然在表达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这两地的民居环境、建筑材料、外观、结构、用途、文化却又根本的区别,这才是决定民居各具特色的原因。
2.这两篇课文在语言风格上也不同。客家民居给人的感觉很简洁,很严谨,给一种很敬畏的感觉;但傣家竹楼却让人感到很有诗意,让人很去这藏在浓绿竹林中的竹楼内转一转。
总结:学习这种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写出一个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六、大展身手,学以致用——迁移写法。
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提取你了解的这些民居资料的信息,用上今天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其中一个方面特色即可。
2.生创作。
3.交流、评价。
七、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不仅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希望大家今后通过阅读、旅游等多种方式,去感受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八、作业布置
1.继续了解民居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2.把自己喜欢的民居的主要特色写出来,然后整理成文。
3.集结民居小集子
九、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营垒式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宏伟壮观
别致美观
因地制宜
安居乐业
第五篇:各具特色民居教案
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8课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体会中国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中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文章中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大家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8课
上海石库门
西藏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师: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教师出示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读课文,找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如下: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民居特点,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师:大家来默读课文,找出各种民居所处的位置,它们各自的作用,建筑材料,建筑架构以及各自所代表的文化特征。之后我们一起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来了解民居的特点。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人教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8课
(1)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2)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1)由乙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2)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1)列数字:“„„夯筑起墙厚 1米、高 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2)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3)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4)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师:感受了文章的表达特点,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体味一下吧!
五、课后拓展
师:通过对两种民居的学习,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民居的特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今天同学们回去后,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