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有理数加法法则。
2.在小学里,数的加法有那些运算律?
二、新课
若a,b,c 表示任意有理数(至少有一个负数),请试试看a+b与b+a的和是否相等?再试试看(a+b)+c与 a+(b+c)是否也相等?
这就是说小学里的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a+b=b+a(a,b为任意有理数)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 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a,b,c为任意有理数)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便.
例1 计算(+26)+(-18)+5+(-6)解:原式=[(+26)+5]+[(-18)+(-16)]
= 31+(-34)
= -(34-31)
= -3
例2 计算(-1.75)+1.5+(+7)+(-2.25)+(-8.5)
解:原式= [(-1.75)+(-2.25)]+[1.5+(-8.5)]+(+7)=[(-4)+(-6)]+(+7)=(-10)+(+7)=-3.
注意,书写的格式。先把正数,负数分别相加,再异号两数相加较简便.或者把同分母的相加或相加能得整数的结合在一起.
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3 某日,小明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上跑步,他从A地出发,每隔10分钟记录下自己的跑步情况(规定向南为正方向,单位:米):
-1008,+100,-976,+1010,-827,+946 1小时后,他停下来休息,这时他在A地的什么方向?距A地多远?小明共跑了多少米?
例4 10筐苹果,以每筐30千克完准,超过的千克数记着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着负数,记录如下:
2,-4,2.5,3,-0.5,3,1.5,-1,0,-2.5 问这10筐苹果总共重多少?
三、课堂练习计算: 1.(+14)+(-4)+(-2)+(+26)+(-3); 2.(-83)+(+26)+(-41)+(+15); 3.(-1.8)+(+0.7)+(-0.9)+1.3+(-0.2); 4.1/4+(-3 1/3)+(+4 3/4)+(-6 2/3).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相加,同分母分数结合相加,能凑整的数结合相加,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以使计算简便。
五、作业设计
1.若a,b是互为相反数,则a+2a+… +49a+50a+50b+49b+… +2b+b= 2.列式并求值:
(1)-2.3的相反数与-3.2的绝对值的和。(2)2.5与-1 2/3的和的相反数。
(3)如果a=3/4, b=-4/5, c=1/3时,求│a│+(-b)+c的值. 3.求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所有整数的和;
4.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下午,行驶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方向,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 单位:千米
+15,-3,+14,-11,+10,-12,+4,-15,+16,-18,(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距下午出车地点的距离 ;
(2)若汽车耗油为 a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为 .
第二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自主探索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有大课间活动吗?有什么项目?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学生自由发言)
2、自主提问。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回答:(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师: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或17+28=45(人)(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
师: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写写)(5)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投影展示并交流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6)教学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2)汇报交流。
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17+23)= 45+23 =28+40 = 68(人)=68(人)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3)探索规律。
①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等号吗?(45+25)+16○45+(25+16)(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比较上面的三组算式,和同学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得出: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师重点强调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 “练习九”第1题。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完成“练习九”第2题。
这种验算方法在以前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明确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4、完成“练习九”第3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明确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材简析与说明】:
《加法运算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是后面的运算律的铺垫,因此学好这个内容至关重要。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首先创设操场上跳绳和踢毽子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探究新知的欲望。其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得出加法的运算律。在探索规律时,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特点。在初步发现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再统一用字母表示,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很好地让学生接受字母表示的方法。最后教材出示了一些练习,突出重难点,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及时巩固了所学的加法运算律。
第三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
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结合律
1.出示情景图:三年级89人,二年级96人,一年级104人,问题是: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2.教师:该怎样列式? 89+96+104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1)学生独立思考。(2)(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96算出二、三年级共有185人,再用185+104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
学生2:我们先计算96+104算出一、二共有200人,再用89+200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96+104=89+(96+104)。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汇报并板书:(a+b)+c=a+(b+c)。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b+c)。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二、巩固规律1.第4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2.第48页,课堂练习第2题。(1)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校对。
(4)问:136+89+64与 89+(136+64)用等号相连的依据是什么?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
四、全课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教师:结合律是加法运算。
(板书:加法运算律)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四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比赛了,冬锻比赛中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的主题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8+17 17+28 2.观察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都是来求出参加跳绳的人数,猜猜看结果可能会怎样?(相等)3.学生计算,媒体演示,用等号连接。4.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5,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6.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个发现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8.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9.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追问:现在我们有了几个这样的等式,能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正确了呢?(学生说还不能)10.追问:到底要举多少个例子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足够多)11.达成共识: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
12.学生自主举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
13.从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都能够证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个猜想。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发生变化的例子? 14.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展示后教师小结: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麻烦、不便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 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5.小结、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列式计算,发现了规律,又自由列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了规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条重要规律。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我们刚才发现的加法中的这条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这一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列式计算,得出等式。(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添上括号后表示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跟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算算结果又是多少?。(68人)(3)比较答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5.小结:从刚才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要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发现,好像有一定的困难,那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的发现呢? 6.交流得出:(a+b)+c=a+(b+c)7.这也是我们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8.让学生举例交流。
9、比较发现,举出的例子都能够证明我们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淡化规律的表述,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规律的好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感到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优越性。
10.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5+25)+48(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560+(140+70)=(560+□)+ □ 18+(24+□)=(18+□)+32(18+□)+b=18+(a+□)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老师这里有两行树叶,上面都有数字,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请把他们连起来。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加起来会是1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时,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练习题。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第四小题中的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体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结合第三个练习题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加法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规律的?教师:是啊,运用这些方式能够找到一些运算中的秘密,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非常大。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让学生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回顾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反思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整体建构,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五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参与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学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参与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预设)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观察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能口头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举例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3、找共性
师:仔细观察这几组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4、概括
师: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说一说?
5、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从刚才这几个算式中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进行验证。现在就请同学们举例,举出的例子越多越好。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谁来汇报,你举了什么例子进行验证的? 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举不完)那你能不能举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呢?(不能)
四、归纳总结
看来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都验证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a+b=b+a”
7、用途
师: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加法验算。
8、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经历了“举例——找共性——概括——验证”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了规律。这整个过程,就是归纳法。它是数学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加法运算中的另一个规律。
五、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师: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谁来说说?怎么列式的?
板书出:(28+17)+23 = 28+(17+23)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
2.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3+6)+4 = 3+(6+4)、(5+9)+1 = 5+(9+1))根据研究方法,我们举出了这些例子,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
3、找共性,概括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在小组内进行讨论。4.举例验证。
你能不能再多举些例子来验证? 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
六、归纳总结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只是巧合,三个数相加确实有规律!规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b)+c=a+(b+c)
七、比较两个运算律
师:刚才我们一起用归纳法探究出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这两个运算规律,它们有什么相同
之处和不同之处?
八、趣味练习,拓展提高
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C.(45+88)+12 2.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45+36)+64=45+(36+□)560+(140+70)=(560+□)+□ 18+(c+□)=(18+□)+a
九、全课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28+17=17+28 归纳法 …… 举例
a+b=b+a 找共性 概括
验证
加法结合律
28+17)+23=28+(17+23)(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