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瞿溪华侨2013年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 浙教版
2.3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教学目标〗
◆
1、经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教学难点:例3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合一”,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BCD图2-5A(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在△ABC中,如图
(1)∵AB=AC,∠1=∠2 ∴AD⊥BC,BD=D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AB=AC,BD=DC ∴AD⊥BC,∠1=∠2(3)∵AB=AC,AD⊥BC ∴BD=DC,∠1=∠2 三.例题学习
A12BDCA
例4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
h上的高线为h.可作如下启发:
a图2-7(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五.作业
1.作业本2.3(2)2.课后作业题
第二篇: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教案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1.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3.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提前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教学说明】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准备.1.你能用所学知识证明吗?
已知:△ABC与△DEF,∠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归纳结论】
(1)两角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归纳结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条线重合.例1在△ABC中,AB=AC,∠A=50°,求∠B、∠C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底角相等,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来计算.解: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
∵∠A+∠B+∠C=180°,∠A=50°,∴∠B=∠C=65°.例2
已知在△ABC中,AB=AC,直线AE交BC于点D,O是AE上一动点但不与A重合,且OB=OC,试猜想AE与BC、BD与CD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解:猜想:AE⊥BC,BD=CD.证明:∵AB=AC,OB=OC,AO=AO,∴△ABO≌△ACO(SSS).∴∠BAO=∠CAO.∴AE为∠BAC的平分线.∴AE⊥BC,BD=CD.例3
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CB,E、F是BD上两点,且AE=CF,DE=BF.请推导下列结论:(1)∠D=∠B;(2)AE∥CF.
证明:(1)∵在△ADE与△CBF中,AD=CB,AE=CF,DE=BF,∴△ADE≌△CBF(SSS).∴∠D=∠B
(2)∵△ADE≌△CBF,∴∠AED=∠CFB,∴∠AEO=∠CFO.∵在△AOE与△COF中,∠AEO=∠CFO,∴AE∥CF.例4
如图,在△ABC中,AB
=
AC,AD⊥BC,∠BAC
=
100°.求∠1、∠3、∠B的度数.解:∵在△ABC中,AB
=
AC,AD⊥BC,∴∠BAD=∠CAD,∴∠1=∠BAC=50°.又∵AD⊥BC,∴∠3=90°.在△ABC中,AB
=
AC,∴∠B=∠C=40°.【教学说明】在此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必要时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过程.本节课应掌握:
1.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较好地运用其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第三篇: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教案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1.温故检测: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2.悬念、引子、思考: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材料1:
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
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①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②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如图
(1)∵AB=AC
,∠1=∠2
∴AD⊥BC,BD=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AC,BD=DC
∴AD⊥BC,∠1=∠2
(3)∵AB=AC,AD⊥BC
∴BD=DC,∠1=∠2
例1
如图2-6,在△ABC中,AB=AC,∠A=50°,求∠B,∠C的度数.(板书解答过程)
例2
(P36课内练习2)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线为h.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第四篇: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1平方根教案 浙教版
3.1平方 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平方根的概念,理解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能力目标: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情感目标:开平方运算和乘方预算是互逆运算,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逐步体会数学这种对
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根的意义以及平方根的计算是本节重点。
难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并且互为相反数,学生容易把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弄混淆,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提问:2的平方等于多少?—2的平方呢?谁的平方等于16 ?
我们知道4和—4的平方等于16,那么4和—4就叫做16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所以2和—2都是4的平方根,反之,4的平方根是2和—2
2:结论: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a 表示,(读做 根号a);a的负的平方根用—a 表示,(读做负 根号a);因此,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就用±a表示,(读做 正负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它是平方运算的逆运算。
三、师生互动:
1:教师:你学了以上知识后,能完成下列习题吗?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9;; 0.36。49
(2)你能说出以下各数的平方根吗?
72,1,916,2.25
2: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出题,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解决,然后教师总结。
四、算术平方根: 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方根。一个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做a。例117,的算术平方根是 42
五、完成课内练习和探究活动。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
第五篇:浙江省瞿溪华侨中学2013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实数教案 浙教版
3.2 实 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对实数进行归类,并能利用数轴对实数进行大小比较。
情感目标:数的范围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扩大,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新
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以及实数的分类是本节重点。
难点:用夹逼法求无理数的取值范围,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π是一个怎样的数吗?你能背出他的小数点后面几位呢? 23和 π一样,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们把这样的小数称之为 无理数,如:π、是正无理数,-π、,—3是负无理数,1.010010001„„也是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分类如下: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
负有理数
实数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注意:把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同样适用于实数。
二、当堂练一练
(1)—3的相反数是多少?
(2):|-
π(3):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2
三、实数的大小比较:
在实数范围内,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的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我们说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与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四、师生互动:
例1: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4,2,3.3,π,—,1.5
五、当堂训练:见书本的课内练习。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对于2,可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得到,对于π等无理数,可以取其适当的近似值,近似的表示在数轴上。请学生自己动手,在数轴上画出所对应的点,然后根据上面的法则把这些数进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