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教学反思
信丰县志和中学 王燕明
一、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偶发事件的背后蕴藏的历史规律;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发生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突发性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不断的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敲响警钟。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学生把握大战的规律和性质,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平的必要性。
3、通过本课出现的“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六国,我通过学生扮演六国代表发言,指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为什么结合,从而得出国际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的结论。通过学生扮演讲述萨拉热窝事件,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良好的开头需要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也需要情境的创设。如讲授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时,我创设了一个六国代表发言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确定角色,分配任务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互动探究中生成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对话者、促进者、商讨者,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互相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成员分别准备以下内容:选出“同盟国”代表,“协约国”代表及“萨拉热窝事件”的有关代表,准备发言稿等资料。
3、正确引导,思想升华
针对学生正是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之时,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所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学生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恶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危害,引导学生要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历史片段、图片、录像等资料展现给学生,巧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画面,打破时空界限,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调师生互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次科技革命,加深对战争爆发的理解,学生自己感知教材,课堂讨论等等。
三、不足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有待加强。
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对于这一点这节课是显然是做得不够的,集中体现在对于一些历史材料的用法上,剪贴的痕迹太浓,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操控性太强,致使课堂的生成性不够等等问题。如在讲述欧洲衰落的问题时我引用了如下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呈现这段经过教师“人为剪接”过的材料后我只是简单地提问:“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关于欧洲的信息?”显然,这种问法的指向性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考。如果换成“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是否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将材料放到上下文中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少一些“人为”的剪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设问方面要站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维、情感互动的场所;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闪光点融入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生成性。
2、源头活水:教学资源的运用需更灵活。
这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相当数量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文字、实物材料等等;但是在如何有效运用这一点上显然是考虑欠妥的。如在讲述美国崛起这个环节时只列举了一些数字用来证明,事后想想如果用更加形象化的史料(如视频等),从而与战后欧洲的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是更能说明问题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重视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对于已有资源如何有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必须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3、众生平等:关注课堂边缘学生。
佛曰:“众生平等”。回想整节课的流程,在这个问题上关注是不够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自己忽视,这集中表现在对课堂边缘生的关注度不够。如在课堂提问师生交流时基本上是局限于离讲台比较近的同学,从而使后排同学的参与机会大打折扣,乃至人为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认识,促使我认识到必须要从内心里记住和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今后突破的方向:
教学改革的愿望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日积月累相信终将会在教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1、教学模式上,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
2、因人施问,有的放矢。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
3、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会采取比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授课过程回忆写本课小结,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书面答题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既要学生积极参与,也要学有所获,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第二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后果教案
九下历史教案 刘保容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让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场、战线、重要战役、大战的结果、性质、影响等,通过对一战的原因、结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三.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展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幻灯片)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到1914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展示萨拉热窝事件的相关图片,斐迪南大公夫妇,普林西波)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展示幻灯片相关思考题:关于普林西波)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主要战役: 马恩河战役
(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
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16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九下历史教案 刘保容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 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
(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从一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分析归纳出一战的性质,从数据分析一战的危害(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纳)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课堂小结 作业处理
第三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教学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
1、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其间重要战役及意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的性质及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
难点: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认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探讨。课 型 :新 课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模拟记者对萨拉热窝事件进行现场报道。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 讲解法、讨论法、发现法、图示法。教学时间 :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文学名著《好兵帅克》—教师介绍简介引出课题(投影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投影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峙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问: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后,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引出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学习新课: 一、一战的导火线
(投影展示: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8页,“萨拉热窝事件”一目,—— 模拟记者进行现场报道—— 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作汇报表演。
(投影展示: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遇刺身亡、普林西波被捕等图片。)探究: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普林西波不打死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追问:对普林西波的行为,你是支持呢,还是反对呢? 二、一战的进程: 1.爆发
投影展示:一战爆发(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问:大战爆发后,交战的双方是哪些国家?那么同盟国集团的意大利呢?
(投影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黄色的是协约国,绿色的是同盟国。(指图,让学生说出一个个国名: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的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俄国;参加同盟国集团作战的有德国、奥匈)双方的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2.三条战线:西线 东线 南线 引导学生得出:同盟国被协约国三面包围—— 形成三条战线—— 西线(决定性作用)、东线、南线。
(投影展示大战示意图)
3.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引导学生得出:凡尔登是法国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中枢。如果 凡尔登失守,法国将受到沉重打击。)
(投影展示凡尔登战役的相关图片,教师简单解说。)4.战争结束
1918年,精疲力竭的奥匈、德国先后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人们兴高采烈,纷纷走出家门,庆祝和平的重新来临。(展示图片“英国人民走上街头庆祝战争结束”)这是英国人民走上街头庆祝战争结束的情况,反映了人民渴望和平、欢呼和平的心情。三、一战的性质和后果
1、大战结束了,它产生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自由发言,适时展示相关资料及图片)
2、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来分析。)
四、探究一战启示
一战虽然结束几十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警钟仍在长鸣,留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了,通过本课和上一节课的学习,能说说这段历史对你有什么启示吗? 知识回顾: 投影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师生共同回顾。知识拓展:
(屏幕展示)查阅有关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字、图片资料,写出你对萨拉热窝事件的看法,并陈述你的理由。
(提示:1.萨拉热窝事件是反侵略的、正义的英雄壮举,应该肯定;2.萨拉热窝事件是个人恐怖活动,给世界带来灾难,应该否定。)
第四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过程、影响展开学习,感受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珍爱和平,关爱人类、关爱全球。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成功之处:
教学定位准确。首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较低,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深入浅出;教学开始请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有切实的收获。第二是教学重点定位准确,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一战的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进而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把这些矛盾的形成分析清楚,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就能清楚理解,一战的掠夺战争性质学生就能认识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分析、感悟。教学中以学生探究为主,同时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方法较灵活,所以学生参与面很广,课堂效益也较高。与此同时,我在同学们交流结束后作适当补充,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本节课内容的印象。如,在要求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战影响”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大量的图片,新式武器——飞机、坦克、远程大炮、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力伤亡和物质损失,通过观看,学生踊跃发言,谈得深刻、具体,并且认识到了由于先进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形成整体。导入中直接切入战争的主题和一战的概况,先入为主对战争的灾难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顺着思维思考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来了解一战的原因,将一战的原因进行较详尽的分析后,学生就能清楚的分析出一战的性质。一战原因分析中围绕巴尔干半岛的争夺,顺利过渡到萨拉热窝事件和一战的进程。一战影响的分析直接呼应到导入部分并提升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一气呵成。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还不够,学校整体要打造的高效课堂在本节课体现不十分突出,课堂教学落实不够。教学环节前后呼应,情感升华还可以更好,比如教学开始强调了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在结束时可直接提问德国达到了自己的战争目的了么,从而升华和平主题。
第五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反思
黄桂荣
一、主要的成功之处
1、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彰显历史魅力。
历史课程的功能和特色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其基本要义在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大战前的欧洲:光荣与“梦想”(2)大战后的欧洲:毁灭与“衰落”(3)大战后的世界:崛起与“进步”
对于以上三个部分,我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提供一定的史料用来说明问题,这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实物等各个方面。如在讲述“大战前的欧洲”时,我呈现了关于欧洲文明成果的图片(如:欧洲著名的思想家、主要科技发明、英国议会大厦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战前欧洲文明的辉煌。在讲述完这个主题后,我又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书籍的方式呈现了“一战”后欧洲受战争冲击和破坏的相关图片。通过设置强烈的对比情景使学生理解“一战”对欧洲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从而理解一战后欧洲相对衰落的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感受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感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2、搭建支架,就近发展:追求“高思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进而启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如在讲述“一战”所导致的列强间实力的变化和战争的毁灭性时,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角度来审视列强间实力的变化,从而得出“一战”后欧洲相对衰落的历史事实,并把“一战”作为16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直至“一战”开始从向衰落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一战”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不同视角,审视历史:体现高立意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一战”:第一,文明演进的角度,将重点放在战争对文明成果的破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对文明的一种极大破坏;并同时说明在客观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第二,国际关系角度,主要讲述欧洲的相对衰落和美日等新力量的崛起。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而不是单纯而机械地照本宣科,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立意和要求。
二、有待完善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有待加强。
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闪光点融入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生成性。
2、源头活水:教学资源的运用需更灵活。对于已有资源如何有效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必须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3、众生平等:关注课堂边缘学生。
我认识到必须要从内心里记住和认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愿望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不断地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日积月累相信终将会在教坛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