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1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言概况

绪言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绪言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绪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绪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绪言教学建议

要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未知欲,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爱好化学课程的好势头。从教学的 【师述】或许你想过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了解更多的人体的奥秘,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你或许想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使汽车奔驰,飞机翱翔;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学生自由谈谈对化学的认识。

2、看课本的几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你能说出一到两位在化学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吗?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我们天天都吃食盐,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表象;近代化学;元素周期律;现代科学技术;绿色化学)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命活动的规律

2、下列物质的制作过程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是()①酿酒 ②制黑火药 ③冶炼金属 ④生产新药品

3、下列物质中,属于通过化学研究生产出来的新材料是()

①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 ②用来制造破冰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③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 ④医疗上用的人造血管

4、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青铜器 ②铁器 ③石器 ④高分子材料

④生物体生

5、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了3000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①3000多种 ②1000多种 ③30多种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④100多种

【总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3个问题,请举例说明这3个问题。【思考】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拓展延伸】

1、化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下列粒子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A、中子 B、分子

C、原子

D、电子

2、想想,你家里的哪些物品与化学有关,哪些物品是化学高科技产品?

第二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2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与家务常识、其他课所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各学科的整合。

关键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开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学实验室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由学生提前上网或从化学实验室中了解,并讲出自己的感受以及与自己预想不一样的地方;课后习题,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探究、实际操作、猜想、讨论、交流、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

①学生分组交流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

②小组讨论倾倒液体时,为什么瓶塞倒放在桌面上?

③对课本知识的领会进行实际操作的展示。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动手、实践,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主动求知,开发学生潜能,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自信且愿意探究的小科学家。

3、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科学的严谨。

例如: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思考:怎样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气灶的支架高低有没有学问?如何把这些知识与化学实验操作的知识联系起来?为什么化学仪器与家庭用具有所区别?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不愿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凡事喜欢亲历亲为,最讨厌由老师包办代替,特别愿意向其他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已具备了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已经接触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正处于急切想要验证自己的方法科学性、正确性的阶段,也正处于对新鲜事务易接受,求知欲强的时候。因此应将教材和课堂处理的亲切、自然,围绕着化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展开教学,并引入对科学方法的探究,顺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已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已有亲身体验;对实验的目的性、遵守实验室规则已通过自学、预习或查询有了初步认识。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柜、药品有初步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有简单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根据所要探究的目的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有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实验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给出具体方法,教师不提供具体答案,教师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教学的促进者,为能力较低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和动手实践中。

具体采用“问题情景—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发表见解的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方案的能力。

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制。每个小组同学既可保持个性又可同小组成员之间保持共性,在讨论、动手实验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过程中由“不会到会”的喜悦。

3、教学评价方式:

⑴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提问、讨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通过课堂检测习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⑶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以及追问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回顾自己的思维历程,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并得以提高。

⑷评选“今日之星”,由同学提名本节课思维最活跃、发言最积极、正确率最高等多个“今日之星”,用本活动引发学生之间的互评,启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树立化学课堂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⑸请学生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用品如下:

1、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投影一些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2、药品:锌粒、石灰石(块状)、碳酸钠(粉末)、氧化铜、水、盐酸(1:4)、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

3、仪器:试管(φ18mm)、药匙、量筒(10ml、25ml)镊子、纸槽、胶头滴管、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水槽、集气瓶、导管(60o、120o、90o)胶皮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2、准备一些课件:化学实验室的照片。如:实验室全景、实验台、实验仪器、橱柜、实验室药品的图标、化学危险品图标、实验室规则等。

3、提前布置作业:请你拟一份实验室须知。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存?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存?观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紧贴灶台还是留有一定间距?为什么?炒了一道菜的锅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为什么?应当怎么做?物理课上学的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程序?

通过这些看似与化学无关的作业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课前与学生共度两分钟准备时间时,稍加提问,使学生对作业有所回顾,互相形成一个交流讨论的局面。气氛热烈不觉呆板,使学生体验到老师与他们的合作关系。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

学生按实验桌每两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一、认识你的实验室;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

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小组讨论、评议、补充。

【说明:学生创作、学生补充的实验室规则,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对于其他同学的相同部分有认同感。】

3、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4、追问为什么?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5、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

【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反馈】20页活动天地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一、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

【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实验室的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该怎样盛放?

【说明:打学生个措手不及。司空见惯的事情恐怕一下子还说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了。而且,大胆而有根据的猜想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液体药品。

【说明:用事实验证学生的猜想。】

4、用什么工具可取出这些药品?有无不同之处?回忆家中如何取盐?如何取用油、醋?

【说明:把课本内容稍作了延伸,通过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把操作、模拟、直观与推理交织在一起。】

5、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

6、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说明:必须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做出小结,这一步是学生把经验知识提升为规律知识的一种认知的升华。】

二、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说明: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已知,在此仅强调,即用复习作为学习方法,且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2、提问家中灶具与灶台间的距离?追问为什么?

【说明:大多数同学可能想不出为什么,但也有少数同学知道,可经过讨论由学生小组之间产生一个猜想—质疑—分析—论证—认同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问:能否用现有仪器证明猜想和假设?在小组内提出想法,大家讨论认可后分组实验1—4证实。

【说明:通过实验设计、互相评价、实施实验、分析结果,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和活跃,再次历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4、以刚才得到的结论为基础讨论如何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

5、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说明:很有可能学生只知道如何洗,却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洗干净,在此引发同学们思考。】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反思交流: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比较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触?那些需要再做练习?然后根据交流结果安排检测题。

【说明:此板块既将所学知识再次系统小结,又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为载体引领学生体会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四板块:小结、评选“今日之星”,“给老师打分”

【说明:此板块将评价方式灵活化,而且充满积极轻松的意味,可评选最佳提问、最佳发言、最佳实验操作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把上课的细节再次一一回顾,能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而在评价教师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坦然对待,以“身教”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2、本节课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本节课中,如果学生不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他就无法获取答案,或者只能获得其它学生的“二手”答案。而没有兴趣,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3

第三章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二、重难点突破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2)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 H2O ═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

H2CO3 ═ CO2↑+ H2O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5)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第六单元课题1所学):

CO2 + C 2CO

(6)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

H2O + CO2 有机物 + O2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已经有所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给学生充分提供探究的空间。切忌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或用教师的方案替代学生的方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案进行操作。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探究活动,都只能说是“戴着探究帽子”的虚假探究活动。同时,这个探究活动需要的仪器较少,操作也简单,也没有危险,所以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即便有“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的时候,仍然对于“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感到困难。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避免提前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容,人为造成学习的困难,增加学生学习的畏惧感。

(3)在学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一般情况下”,不要将问题绝对化,一是以免产生知识性错误,二是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留有发展的空间。

(4)不要忽视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这个反应本身为人类作出了极大贡献,也是扭转人们“误解”二氧化碳的证据之一。同时,这一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用途

用途

利用的性质

性质类别

灭火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化学性质

气体肥料

促进光合作用

化学性质

光合作用

在光照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化学性质

制冷剂

(冷藏、保鲜)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

物理性质

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

物理性质

制作碳酸饮料

二氧化碳溶于水,并部分与水反应

化学性质

(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略)。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

控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②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④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要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体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学科思想。

(2)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温室效应”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意识。

教学片断 “两只蝴蝶”引发的探究活动

环节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上课前的课间几分钟,教师在教室中播放着《两只蝴蝶》,引得很多学生也在小声或大声的跟唱,课堂观察组的几位老师,既被歌声感染者,也在心中猜忌着“老师播放《两只蝴蝶》的用意是什么呢?”很快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也有了答案。

【师】庞龙的《两只蝴蝶》好不好听?

【生齐】好听!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只蝴蝶,(老师拿出两支紫色的蝴蝶),你们知道老师的两支蝴蝶是什么纸作成的吗?

【生齐】紫色的纸。

【师】(笑了)是紫色的纸,可是,这紫色是我自己染的色,你们想知道我用什么染的色吗?

【生齐】想。

【师】紫色石蕊。

【生1】老师,紫色石蕊是什么东西啊?

【师】问得好!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某些物质能够变色,有时候变成红色,有时候变成蓝色,那要看它遇到什么物质了,我们在第十单元还会更详细地学习有关它的知识。下面我先请紫蝴蝶们给大家表演一个短剧。请大家欣赏:

剧情一:教师在一盛有少许热水的盘子中(很少的温水即可,目的是让后面的现象更明显),然后再盘子中加入几块干冰,立即产生大量的云雾。

剧情二:(教师画外音)有两只紫色蝴蝶飞呀飞(学生自动给老师伴唱“飞过丛林,飞过小溪水”),飞着去看人间仙境(指刚才制作的干冰云雾)。

剧情三:(教师画外音)忽然,天降小雨(同学帮忙用喷壶喷水),赶紧跑,可惜其中的一只蝴蝶没躲开,被淋了个“落汤蝶”(老师故意让其中一只蝴蝶被喷水)(学生哄堂大笑)。

剧情四:(教师画外音)赶紧躲一躲呀,两只蝴蝶分别飞进了两只集气瓶(里面均盛有二氧化碳气体)。

剧情五:(教师画外音)外面的雨停了,紫蝴蝶们出来吧。咦!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被雨淋湿的“紫蝴蝶”变成了“红蝴蝶”(学生们睁大眼睛,困惑不已)。

【师】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蝴蝶剧”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1)“云雾”是怎么产生的?(2)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什么?(3)“紫蝴蝶”为什么会变成“红蝴蝶”?

环节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问题1:有没有同学猜出来老师是用什么物质制造出来的“云雾”呢?

有学生能够说出“干冰”,并能够说出“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教师追问“干冰是怎么形成云雾的?”,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干冰能够升华,升华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产生“云雾”。

问题2:集气瓶中盛的是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对刚才老师表演“蝴蝶剧”的观察,你发现了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师追问】“气味”你是怎么观察到的?(众生笑)

【生1】(不好意思笑笑)应该闻一闻。并按照老师要求到讲台前闻二氧化碳气味,证明“无味”。

【师追问】二氧化碳一定是“气体”吗?

【生1】是。

【生2】不一定,刚才老师表演时用的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

【师】很好,你观察非常细致。应该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气体”,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也可以转化为液体、固体,比如生活中有“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生3】根据集气瓶口向上,推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师追问】你的推测很有道理。那么大家现在可以讨论一下,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更科学、更直观的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学生提出的方法有:

(1)书上的“二氧化碳熄灭阶梯型的蜡烛”方法;

(2)利用简易天平倾倒二氧化碳。

【生4】根据“紫蝴蝶”变“红蝴蝶”说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师追问】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们意见不一致,认为使“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

(1)是二氧化碳使“紫蝴蝶”变“红蝴蝶”;(2)是水使“紫蝴蝶”变“红蝴蝶”;

(3)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生成了新物质使“紫蝴蝶”变“红蝴蝶”。

环节三、探究“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即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问题3: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药品探究“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二氧化碳气体、水、紫色纸蝴蝶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观察中要注意通过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变量。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得出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能够使石蕊变成红色。生成的新物质叫作“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 H2O ═ H2CO3。

【师】再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即教材实验6-4)。

问题4: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生5】现象是:塑料瓶变瘪;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瓶内压强变小,所以塑料瓶变瘪。

【师追问】有不同意这位同学观点的吗?

【生6】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塑料瓶才变瘪的。

【师再次追问】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位同学的观点对比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和水发生了反应。

【师继续演示实验】打开塑料瓶盖,剧烈振荡塑料瓶。

问题5: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受热分解的速率会更快。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 ═ CO2↑ + H2O。

环节四、讨论二氧化碳的其他化学性质

问题6:根据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你还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CO2 + C 2CO;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H2O + CO2 有机物 + O2等。

环节五、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略)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6

第1课时介绍实现化学实验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几种常见方法,重点让学生在实验中训练掌握过滤和蒸发在物质分离中的应用。

第2课时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蒸馏和萃取的原理,通过学生操作性实验学会运用蒸馏器和分液漏斗的方法。

一、新课引入

1、复习巩固:

师:过滤和蒸发中都用到了玻璃棒,请分别指出它们的作用?

生:……

(反思:通过玻璃棒作用作为切入点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使知识更加鲜活特殊。)

师:阅读P7—8,实验并填空(学案中完成):

(1)蒸馏:

a、原理:利用___________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b、装置图特点:可分为三部分

① 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

d、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

在试管自来水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如上图操作加热

取蒸馏后的液体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反思:蒸馏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经验,如我们喝的娃哈哈牌蒸馏水,所以关键是通过阅读和实际操作体会实验的情景,学会思考物质分离的原理,训练操作性语言的`表达)

师:蒸馏操作中如果在烧瓶中插一根温度计,则温度计水银球应置于 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学案上。

(反思:抓住装置中的关键节点,拓展学生对蒸馏原理的理解)

师:已知酒精和水容易同时出来,且酒精的沸点常压下为78℃,讨论如何制得无水酒精?

生甲:直接蒸馏。

生乙:好像不行……

生丙:因为要获得无水酒精,但酒精和水会同时出来,应该想办法让水不出来……

师:怎样将水固定在烧瓶中?

生:用无水硫酸铜

师:大家说行吗?

生:齐声说行。

师:用生石灰,会更好吗?为什么?

生:因为无水硫酸铜与水化合后加热也会分解,不好。

师:很好。

师生一起总结:蒸馏时不仅要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还可能要考虑同时挥发的问题。

(反思:通过脑力激荡的方法,可以打开大家的思路,通过总结可以形成更清晰的概念。)

师:阅读P8—9并填空(学案中完成):

a、定义: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__________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______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_________里提取出来的操作。

b、萃取操作使用的主要仪器是 。

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萃取剂的选择:

(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中 溶解度要大很多 。

(2) 萃取剂与原溶剂 不相溶且密度有明显差别 。

(3) 萃取剂与溶液 不反应 。

(反思:萃取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好萃取剂的特点,并且尽可能用生活化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在理解萃取操作时对此有很大的理解困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讲解清楚,并一定要做好笔记,方便以后加强记忆和理解。)

师:现在演示用四氯化碳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碘的操作。分析四氯化碳在水溶液中的现象,看老师如何操控分液漏斗,尤其是那个活塞,理解好这个活塞是如何做到将两层液体分离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做做这个实验,特别注意活塞和上口那个塞子的使用。

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学案上有),并完成好学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1.用量筒量取10 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 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课堂讨论:

1、发现有的同学在将活塞打开后,很快发现下层液体流不下来了,为什么?有的同学将下层液体从下口处放完后,接着就将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这样对吗?

2、你注意过四氯化碳滴入水中的现象吗?如果将四氯化碳倒入分液漏斗并充分振荡后,突然发现不知道上层是水溶液,还是下层是水溶液,怎么办?

师生总结:分液漏斗是一种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的仪器,上层液体上层出,下层液体下层流出,如果原来是溶液的话,就必须加入萃取剂将溶液中的溶质重新分配到新溶剂中去分液。

(反思:通过讨论课堂上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可以加深对分液漏斗分液原理的理解,增强操作的正确性。)

师:让我们小结一下所学过的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请填表

操 作原 理适用混合物

过 滤

蒸 发

蒸 馏

萃 取

师: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1.除CCl4外,用苯能否萃取碘?用酒精呢?

2.CCl4萃取后的溶液如何分离出碘?

(反思:设计此类问题是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用的。)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后的巩固性练习。

1.要提取食盐中的单质碘,你设计的最佳方法是

A.萃取 B.重结晶 C.加热升华 D.过滤

2.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在什么位置( )

A、液面下 B、液面上 C、支管口 D、任何位置

3、为了萃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 )

A、CCl4 B、汽油 C、苯 D、酒精

4.下列实验操作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萃取操作必须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B.振荡试管中液体时,手拿住试管,用手腕甩动

C.用剩的药品应收集起来放回原试剂瓶中

D.称量物质时先取小砝码,再依次取较大的砝码

5.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蒸发结晶时应将溶液蒸干,蒸馏时可以将液体全蒸干

D.海水淡化可以利用太阳能蒸馏法

6.填写仪器名称:

分离酒精和水的受热容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油蒸馏装置中通冷却水的仪器是________,接受馏分的仪器是__________;用于分液的仪噐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7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概况

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本站向您推荐)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建议

要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未知欲,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爱好化学课程的好势头。从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要使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虽然是第一次上化学课,教师也没有必要滔滔不绝地进行长篇讲述。为了培养学生使用教科书的习惯和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带着“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进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教材写得相当简练,除学生在讨论时的即兴发挥外,教师还应在总结时有计划地做些补充。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还应使他们逐步产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还应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迫切感。课后布置学生调查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以及绿色化学等问题,举办一个资料汇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述】或许你想过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了解更多的人体的奥秘,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你或许想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使汽车奔驰,飞机翱翔;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学生自由谈谈对化学的认识。

2、看课本的几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你能说出一到两位在化学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吗?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我们天天都吃食盐,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表象;近代化学;元素周期律;现代科学技术;绿色化学)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2、下列物质的制作过程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酿酒②制黑火药③冶炼金属④生产新药品

3、下列物质中,属于通过化学研究生产出来的新材料是( )

①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②用来制造破冰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③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④医疗上用的人造血管

4、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青铜器②铁器③石器④高分子材料④生物体生

5、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了3000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

①3000多种②1000多种③30多种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④100多种

【总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3个问题,请举例说明这3个问题。

【思考】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拓展延伸】

1、化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下列粒子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中子b、分子c、原子d、电子

2、想想,你家里的哪些物品与化学有关,哪些物品是化学高科技产品?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9

一、设计思路(第一节课)

1、教材分析

苯、芳香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2《化学》,先直接给出苯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通过分析、假设,进一步用实验验证苯的分子结构;再给出苯的物理性质和苯的结构特征:苯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键角均为120°,六个c和六个h共十二个原子共平面。在这基础上指出苯的化学性质特点是:比烯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列举了苯与溴、硝酸的反应;用文字介绍了苯与氢气能反应。最后通过“科学史话”栏目介绍了苯的研究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整体上看,教材内容体现了课程要求和认识物质的规律。于是我将“苯分子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成为探究性活动,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情分析

在苯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典型代表物质的性质,烷烃的代表物质甲烷,不饱烃以乙烯和乙炔为代表。认识了烷烃的特征反应是取代反应。乙烯和乙炔碳碳双健、碳碳叁键的特征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且能根据有机结构理论写出简单的同分异构体。这为探究苯的结构并根据苯的结构推测苯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苯的结构特点及证明方法;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苯结构的认识及苯的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苯的性质与饱和烃、不饱和烃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新课:播放编制好的录音: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渗透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情感。

2、实验探究苯的物理性质

[实验]

(1)在一试管中倒入1ml苯,观察苯的颜色与状态,认识苯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

(2)再向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后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振荡,发现溶液浑浊,静置分层,说明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3)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荡,溶液不分层,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苯的感性认识,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对苯的物理性质的认识。

[思考]有三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装有苯、水、酒精,不用其它任何试剂,你能鉴别它们吗?

3、苯分子结构的探究

(1)苯分子式的确定

设计情景: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发现苯仅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 3 %,苯蒸气的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的3倍,你能确定苯的分子式吗?

设计意图:运用以前甲烷分子式确定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另外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对一种未知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常用方法。

(2)由分子式对结构的推测,尝试书写苯可能的结构

思考题:

1、c6h6与饱和的烷烃相比,差多少个h?

2、如只含有c = c,应该有多少个双键?如果只含有c ≡c,应该有多少个三键?

3、根据“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以及我们学的烷烃、烯烃和炔烃中其结构式书写的经验,请你写出苯分子可能的链状结构简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1、2两小题思考,是为后面第3小题的分析埋下伏笔,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组织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①。 ch ≡c —ch2 —ch2 —c ≡ch

②。 ch3 —c ≡c —c ≡c —ch3

③。 ch2 = ch—ch = ch—c ≡ch

④。 ch ≡c —ch(ch3)—c ≡ch

⑤。 ch2 = c = c = ch—ch = ch2

⑥。??

经过讨论:a~e式都符合要求,但e式含累积双键,明确告诉学生不稳定,a~d式较合理。

[故意设疑]到底是哪一种,难道四种都有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进行验证?这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含c = c和c ≡c的物质可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验证。

(3)苯分子链状结构的'否定

[学生实验] 1、试管中加入2ml苯,滴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静置。不褪色。

2、试管中加入2ml苯,加入1ml溴水,振荡后静置。溴水分两层,

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发生了萃取现象。

[学生小结]苯不能使酸性的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含c = c和c ≡c,上述结构都不合理。

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苯的链状结构进行否定,并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4)讲解凯库勒式的由来

凯库勒式的发现史:凯库勒一直在想着怎样在教材中写苯的结构这一难题,然而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停笔,偎炉休息。他面对炉中飘忽不定的火苗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朦胧之中,凯库勒仿佛觉得有一些碳原子在自己的面前跳起舞来,它们排成蛇的形状,一会儿在火焰中翻滚,一会儿卷曲起来,突然,原子“蛇”的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状,不停地旋转起来。凯库勒猛然惊醒,根据梦中受到的启示,他迅速画起苯的封闭式结构式来。经过若干次的修正,最后他决定用六角环状结构来描述苯的分子结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由于揭开这个谜而名垂青史。

设计意图:通过化学史的介绍,让学生学会倾听,对重大化学成就进行情绪体验,对伟大的化学家杰出成就表示崇敬,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5)引导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的正确认识

①、引导学生对凯库勒式的正确认识;

老师板书凯库勒式,提问学生从结构与性质的联系角度来分析凯库勒式,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凯库勒式中看出含有不饱和键,应能使溴水和酸性的kmno4溶液褪色,这与前面实验事实相矛盾。老师趁机解释对凯库勒式认识。

②、展示苯的球棍模型和比拟模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③、科学认识苯的结构;

[投影]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的结构研究:

1。苯分子为平面六边形结构,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均在同一平面

2。各个键角都是120°

3。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为1。40 ×10 — 10m,介于单键(1。54 ×10 — 10m)和双键(1。33 ×10 — 10m)之间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结论〕根据结构决定性质,从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的结构研究可以得出:

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应该既具有饱和烃的性质,又具有不饱烃的性质。

六、设计反思

“苯”一节内容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讨论成了课堂生活的常态,小组学习成了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真正扮演了一个情景创设者、组织者、指导者、有效调控者的角色,老师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创设了一连串环环相扣创造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通过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意义建构。因此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重了,在新课改中教师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第三篇: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1爱护水资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了解水资源的污染概况,学习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认识并治理水资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辨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2)、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水浪费、水污染及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如何防止水体污染。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和提出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成小组,对学校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

1.运用多媒体展示和水有关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我们每天都要用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 〔生〕

1.我们每天必须喝一些水,否则人将不能存活.2.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等等.〔师〕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

方面的知识————爱护水资源

〔板书〕课题1.爱护水资源

〔板书〕〔学习内容〕

1、为什么说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2、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

3、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4、如何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师〕大家把书翻到68页,先自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课件展示】

〔课前预习检测〕

1、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的总储量约为___,地球表面约__被水覆盖着。

2、海洋的水的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__。

3、海水中所含主要的化学元素中,__的总量最多。

4、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__,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__,即____。

5、我国水资源总量为___,居世界___,但人均只有___。

6、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

7、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__污染、__污染和__污染。

8、为了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工业上采用______,同时对污染的水_______;农业上提倡使用___,合理使用__和__;生活上应逐步实现______。

【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1、为什么科学家把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存在,作为探究火星上有无生命现象的突破口呢?

2、我国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3、列举出是常生活中人们见到的浪费水的现象,并说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水资源缺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工农业生产,请大家列举出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中节水的方法有哪些?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打算如何节约用水?

6、水体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7、如何减少水体污染?

【老师收集、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爱护水资源之后,应该知道,虽然地球又被称之为水球,水的储量很丰富,但是可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且部分已被污染,因此我们要节约水资源,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使我们蔚蓝色的星球更加美丽、更加和平。

【课件展示】

〔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谈谈你的收获。

〔课外作业〕

1、课本73页第1、2、4.2、通过对爱护水资源的学习,请你写一条标语,倡议我校全体师生节约用水。

化 学 教 学 设 计

----爱护水资源 丹凤县寺坪中学:彭亚

2012年9月13

第四篇: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根据近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这一方面的知识失误很多,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并从质和量的角度来考虑

1、表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试一试]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其意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计算。在水的电解反应中,如果是18克的水完全电解能生成多少克的氢气和氧气?

学生试着计算,由学生自己做,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学生讨论]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得出正确答案。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练习1:加热分解多少克的高锰酸钾,才可以制得16克的氧气? 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强调格式]课件演示。[总结步骤]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其实是有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计算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课件展示]练习2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指几名学生板演,然后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从而说出在进行这方面的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师生共同总结:

1、化学式要写对

2、准确写出化学方程式

3、准确计算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找准已知物质的质量

5、比例式对应好 [课件展示]练习

3、[发现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三个关键”。[课堂练习5]发现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规律。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分解,得到4.8克的氧气,求生成氧气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的氯化钾?

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讨论总,总结出计算的方法。[小结]化学反应计算的几种方法。[作业]: 1、32g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2、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制得3.2g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

[课堂小结]

1、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哪些?计算的要领和关键是什么?

2、化学反应计算时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巩固练习:

1.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2..(1)某石灰石样品22.2g,放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的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放出气体,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为159.4g.求:(1)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本课小结] 略

[布置作业 ] 书 102页 4、5、6题

第五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化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化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创设情景,引出本课题,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提出问题“是什么使普通的蛋变成了晶莹又有朵朵松花的皮蛋呢”;然后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从网上查找、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通过资料的分析提出假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再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假设,促进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自信心的发展。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展示让学生勇于和善于提出不同见解和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和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及时提出疑问让学生讨论,将问题引到更深层次,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得以激发,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皮蛋,不但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增加了学习兴趣。这样逐步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身边的现象和事物,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案课 题

皮蛋中的化学

授课人田 华学校吉林市吉化九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同一溶液中共存CO32—、Cl—、OH—,如何逐一检验;

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步骤及思维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协作精神,探究和创新精神;同时关注生活、生产,知道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 点

皮蛋加工原料浸出液的检测

难 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合理性的探讨

教学方法

引导

化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背景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 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他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首先,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60实践活动并小结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

[板书]3、分子结构特点:正四面体型结构,呈高度对称状,而且C—H键比较牢固。

[过渡]至此,我们对甲烷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甲烷的结构决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二、甲烷的性质

[展示]贮存甲烷气体的装置,并结合甲烷的式量,让学生判断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质。

1. 对于一种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学物质,我们研究它的化学性质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等物质反应吗?

3. 如何设计上述实验?

[探究活动]根据以上预测,分别设计甲烷能否与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氧气、氯气反应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演示实验]将氯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

[设问]1.点燃甲烷前应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检验甲烷的产物? 点燃 [学生活动]上台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书]2、化学性质

⑴甲烷较稳定,不与水、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物质反应。

⑵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 O2点燃 →CO2+2H2O

[过渡]甲烷除了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外,还会在光照情况下跟氯气反应。

[演示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边提示学生在观察重点实验现象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讲授]取代反应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部分的关键词,

[投影]电脑模拟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气的取代反应的动画

[板书]⑶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光 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问]CH4与Cl2反应后产物有几种?哪些是有机化合物?哪种产物最多?

[学生活动]完成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随堂巩固练习

[投影]甲烷的三点利用及图片

[课堂小结]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和热解反应。它主要取决于甲烷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取代反应是甲烷的特征反应。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P65课后习题1、2、3、5、6

2、查阅资料,从反应形式、反应条件、反应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几个方面比较取代反应和我们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有什么区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通过介绍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以比较兴奋高昂的情绪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在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回忆,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甲烷的性质,始终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条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利用学生探究活动、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取代反应的实质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甲烷的性质的探究活动这一块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很容易让这一块内容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究法,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投影]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来自于: 酸 醇

[讲述]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回答“酯类”。区别“脂”与“酯”的不同

·与生活中所见的实物相联系

·默读教材,对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进入新课

[板书]一、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试写出油脂的通式。O

[板书]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设疑思考]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板书]单甘油酯——烃基相同

混甘油酯——烃基不同

烃基饱和呈固态;烃基不饱和则呈液态

·试写通式

·订正各自的'写法结果,作笔记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作笔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启发思考、调用旧知以获取新知,为“油脂氢化”埋下伏笔

[板书]二、油脂的性质

[激趣设问](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2)它们体现了油脂怎样的化学性质?

[边板书边小结]1、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边讲边演示]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启发思考]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学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记笔记

·联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联系酯的通性)

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进行合理的推理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讨论]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讲述]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板书]2.1、油脂的氢化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检查后板书]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饱和烃基(液态) 饱和烃基(固态)

[投影]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胶片(内容略)

[依投影图讲述]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试写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

听讲述,

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训练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准确掌握油脂氢化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进行科普教育,体会化工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设疑]如前述油脂属于酯类,那么它应该具有酯类通性的 ? 性

[板书]2.2 油脂的水解

[启发回忆]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板书]①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设疑]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师生共同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

[板书]②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NaOH ……

C17H35COO-CH2

(留空格写“皂化反应”)

[小结]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

·订正写法,作笔记

·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应式写法的不同。

·静听,记笔记,认识皂化反应。

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检查学生书写的准确性

训练学生发散想象及评价能力。超前认识可逆反应的平衡与移动知识

[板书]肥皂的制取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肥皂制取的过程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

皂化 盐析 分离 加工成型

水浴 加NaCl 加填充料等

[简述]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

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

·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

·静听,作简要笔记

·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

·与生物知识相衍接。

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线索的阅读自学能力

介绍化工生产,进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看黑板发言

培养自学与总结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练习

1、(1) 和 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 。

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 ,则熔点较高,例如 。

反之,则熔点较低。

(2)、液态油生成固态油脂,要在 条件下,用油与 ? 反应

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油脂不属于酯类; B 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 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 油脂属于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乙烯 B油酸 C苯酚 D丁炔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 萃取胜B蒸馏 C过滤D盐析

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读题,选择(判断)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订正结论

巩固知识,促进理解,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布置作业]P162习题3、4、、6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 油脂(属于酯类)

一、油脂的组成与结构

2.1 油脂的氢化

副板书:

R1-C-O-CH2 单甘油酯-烃其相同 ……

1、脂与酯的区别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2、油和脂肪

R3-C-O-CH2 烃基饱和时呈固态, ①酸性时

3、洗涤剂

不饱和时呈液态 ……

4、油脂与营养

二、油脂的性质 ②碱性时

1、物理性质 ……

…… ___皂化反应

2、化学性质 肥皂的制取:……

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一、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 →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教学设计8

一、导课

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飞船卫星都有一双巨大的像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大家有没想过当飞船运行到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域时,电能从何而来呢?

视频:工程师的解决办法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请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证明你的猜想。实验现象与你的猜想一致吗?你有新的结论和思考吗?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三、检测导结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

(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is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

好学教育:

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

好学教育:

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化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

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五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化学教学设计11

一、燃烧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

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燃烧:

11、甲烷燃烧

12、酒精燃烧:

1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4、过氧化氢分解:

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16、生石灰溶于水:

17、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镁燃烧:

1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

21、镁还原氧化铜

23、碳充分燃烧:

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5、焦炭还原氧化铁:

2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34、锌和稀盐酸35。铁和稀盐酸

3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六,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七、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八、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

九、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十、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十一、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十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化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女生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化学教学设计1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 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化学教学设计14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概况

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本站向您推荐)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建议

要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培养他们的未知欲,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个爱好化学课程的好势头。从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要使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虽然是第一次上化学课,教师也没有必要滔滔不绝地进行长篇讲述。为了培养学生使用教科书的习惯和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带着“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进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教材写得相当简练,除学生在讨论时的即兴发挥外,教师还应在总结时有计划地做些补充。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还应使他们逐步产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还应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迫切感。课后布置学生调查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以及绿色化学等问题,举办一个资料汇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述】或许你想过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了解更多的人体的奥秘,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你或许想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使汽车奔驰,飞机翱翔;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学生自由谈谈对化学的认识。

2、看课本的几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你能说出一到两位在化学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吗?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我们天天都吃食盐,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表象;近代化学;元素周期律;现代科学技术;绿色化学)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2、下列物质的制作过程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酿酒②制黑火药③冶炼金属④生产新药品

3、下列物质中,属于通过化学研究生产出来的新材料是( )

①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②用来制造破冰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③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④医疗上用的人造血管

4、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青铜器②铁器③石器④高分子材料④生物体生

5、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了3000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 )

①3000多种②1000多种③30多种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④100多种

【总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3个问题,请举例说明这3个问题。

【思考】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拓展延伸】

1、化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下列粒子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中子b、分子c、原子d、电子

2、想想,你家里的哪些物品与化学有关,哪些物品是化学高科技产品?

化学教学设计15

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下载化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1 一、导课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飞船卫星都有一双巨大的像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大家有没想过当飞船......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方式方法1、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由于本班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尤其是基础较差,学生反应慢,作业大部分相互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低起点,低难......

    化学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2)深化对溶液微观形成的理解。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

    化学教学设计

    关于化学教学设计 关于化学教学设计1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

    化学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工作以创名校、出名师、育人才、建设示范性初中“为中心,以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为指导,领会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创新意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

    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化学 典型教学设计

    《卤代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 学号:【课程分析】 《卤代烃》是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烃和卤代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物质。本......

    化学片段教学设计

    化学片段教学——化学反应的速率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化学课堂中要如何体现呢?下面以化学反应的速率为例展开叙述。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