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教师:多媒体放“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百度文库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想、观察实验、解决问题” 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本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兴趣很浓,学生在活动研讨中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百度文库
第二篇:《坚硬的岩石》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坚硬的岩石》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坚硬的岩石》的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教师:多媒体放“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学生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教师: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学生: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
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教师: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学生: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教师:多媒体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学生:学生观看学习体会,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想、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本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兴趣很浓,学生在活动研讨中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坚硬的岩石》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坚硬的岩石》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反思
3.《坚硬的岩石》课程计划
4.关于《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5.《岩石的组成》的教学设计
6.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7.《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范文
8.岩石书课文教案设计
9.《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教学反思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关于《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精选)
小学科学课:关于《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开个岩石展览会,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二是让学生给岩石分类。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来自长白山区的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课后有些拖堂,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须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课堂有一个细节,我没有处理好。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第四篇: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反思
该内容在四年级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回顾复习及新增一个模拟实验内容。复习非常顺利,但做模拟实验出现了问题,石膏糊结块了,倒出来一浸水,又重新变成了石膏糊。重做,等石膏糊结块硬了,它自己早就破碎掉了。看来这个实验很难把握度。为了弄清楚这个度,以便后面的几个班级开展教学,课后实验不下于10次,结果石膏粉都用完了,实验一个都没有成功,心灰意冷。
不知各位是怎么做的?请介绍介绍吧!在此先感谢了。
在本课教学中,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用事实说话,培养其实证意识。
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我所理解的实证,就是任何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解释、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不作伪并经得起事实反复论证的。这种意志品质会使一个人的思维严谨,影响其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实现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本课设计与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模拟实验进行修正、改进,寻找科学证据来说明问题。
导入时,我提出:“岩石都很坚硬,可是它们会改变模样吗?”学生顺着老师的话语,异口同声地说:“会!”“能说说依据吗?”学生马上面有难色,似乎刚才根本没考虑过,“什么力量会引起岩石的变化呢?”慢慢的,小手举起来了,学生作出了几种猜测。
紧接着,我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因为科学探究需要科学证据来说明问题,我特别强调学生寻找证据来说明自己的假设与模拟实验。于是学生第一次进入了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他们要想方设法使实验和生活类似。
为突出探究过程的层次性,我给学生提供的岩石块是坚硬的花岗岩,研究水、冷热对岩石的风化作用。那么把花岗岩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两分钟,然后放入水中,反复三次,坚硬的花岗岩改变模样了吗?没有。学生非常失望,以为自己的推测是错误的。花岗岩真的没有改变吗?我再次追问学生,让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学生发现岩石还是发生了变化。虽然,变化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遇到水仍有肉眼可以观察到的一些小颗粒掉下来。不过,这样同时感悟到岩石变化过程是一个及其缓慢地变化过程,这也正是探究活动的真正追求所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猜测是需要验证的,验证的过程是严谨的,科学更是靠事实说话的,探究中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现象。
第五篇:《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实录及反思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知道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2、能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然后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并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4、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小的岩石块(4块),酒精灯,火柴,镊子,水槽,水,带盖塑料瓶。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动植物对岩石影响的图片资料,较大坚硬的岩石一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体验岩石坚硬
师:(举起事先准备的一块较大坚硬的岩石)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块岩石,谁愿意上来用锤子敲打一下岩石?(从很多举手的学生中,选择了一个力气大的男同学)
生:(用力敲岩石,岩石没碎)
师:同学们,现在说说你眼中的岩石是怎样的? 生:很硬。
生:锤子用力敲也不容易碎。
师:(顺势板书:坚硬的岩石)如果我把这块坚硬的岩石放在大自然中,日积月累,大家思考一下,它会不会改变原有模样呢?
生:会(生活经验,一般都认为会)。
二、发出疑问,推测岩石变化原因
师:那大自然的哪些力量会改变岩石的模样呢? 生:太阳晒会使岩石热胀冷缩出现裂缝。
生:有些植物长在石头里,随着根茎长粗把石头撑裂开了。生:动物也会破坏岩石,如穿山甲钻洞。
生:还有河水,把尖尖的石头变成了光滑的鹅卵石。
师:(在学生说出想法时顺势板书:冷热作用、植物作用、动物行为、流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推测,想要知道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大声合说)做实验。
三、模拟实验,探究岩石变化原因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种实验材料(PPT展示),分别有:镊子、酒精灯、火柴、塑料瓶、石块和水槽。这些材料可以做哪几个实验?怎么做?2分钟时间讨论,然后举手告诉我。
(学生4人小组激烈但轻声讨论)
生:可以做冷热作用实验,用镊子夹着石块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放入水中,再拿出来继续烧,再放入水中,如此反复几次后观察石块有什么变化。
生:可以做流水作用实验,用塑料瓶装些水,放入石块,使劲得摇,看看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我们同学说得非常好,看来真得动了脑筋了,鼓掌表扬。生:(鼓掌)
师:为了保证我们实验的成功,有两个小细节需要讨论清楚。第一,如何正确使用? 生: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生:要用外焰加热。
生: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还要盖两次。
师:说得很完整哦,该注意的都注意到了。第二,你觉得如何摇动塑料瓶比较好? 生:(双手装样子)上下。生:(双手装样子)左右。
师:为了实验结果明显,我们统一上下摇晃。师:对这两个实验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左右看看,摇摇头)没有了。
师:(指着PPT)这里我给大家带来几点温馨提示,大家一起读。
生:①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要被烫伤;②岩石加热1分钟就浸没水中,反复6次即可;③及时观察,及时记录岩石变化;④音乐响起,停止实验,整理器材。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两个实验。生:(组长上来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师:(来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相机提示学生诸如镊子要加紧岩石,岩石浸没水中即可,不要扔到水里,流水作用时加热过的岩石也可以放进塑料瓶里,瓶中的水不要太多一半左右,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等等。同时把学生的火柴都收走,以免学生玩火。)
生:(冷热作用时很快发现岩石发出了爆裂声,岩石裂开了,放入冷水后更是碎成了好几块,但是有三个小组还在静默以待,可岩石就是不爆裂,因为他们的岩石和其他小组是不一样的,这是事先设置的。流水作用时由于事先强调了摇晃方法,所以大家很快发现瓶底出现了石块碎末,好多棱角没了变光滑了。)
师:(20分钟左右,看大家实验都做得差不多了,记录单也填完了,播放音乐。)生:(组长带领组员整理实验材料。)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上来展示他们的记录单,说说他们的发现。(选了2组岩石爆裂的和1组岩石没爆裂的。)
生:第一个实验,实验前岩石是整块的,实验后岩石裂开了,出现好多碎渣,说明冷热作用能改变岩石的模样。第二个实验,实验前岩石有很多棱角很刺人,实验后棱角少了好多,也不那么刺人了,说明流水作用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生:第一个实验,实验前岩石扁扁的一块,有点黄,实验后岩石变黑了,分成了好几块,水也热了。第二个实验,实验前岩石坑坑洼洼很粗糙,实验后岩石变光滑了许多,说明流水作用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生:(看看老师和其他同学,很不好意思地说)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的岩石就只是烧黑了,没有裂开,不知道算不算改变了岩石的模样。(开始有信心了)第二实验和其他两组一样,岩石少了很多棱角变光滑了,瓶底出现了很多小石块。
师:三个小组包括我们其他同学对于第二个实验,都认为流水的确能改变岩石的模样,这毋庸置疑。但第一个冷热作用实验中,有的组岩石很快裂开,有的组却没有,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并不是所有的岩石都能爆裂(那三个岩石没爆裂的小组特意补充)。生:有些爆裂得快,有些要过比较长时间才能爆裂。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正是如此,岩石模样的改变有些很快,有些则很缓慢,需要一个日积月累长期作用的过程,好比说第二个实验中岩石虽然摩擦得光滑了一些,但有没有像河边鹅卵石那样光滑(出示图片)?
生:(摸了摸)没有。
生:时间还不够长,要天长地久才行。
师:除了冷热作用、流水作用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动植物呢,请看屏幕(播放植物长在石缝里和动物打洞、人类石雕等图片)。看了图片说明什么?
生:植物作用能改变岩石模样。生:动物行为会使岩石发生改变。
师:像这些,由于受到水、大气、气温或者动植物的长期联合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PPT出示)。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不满了裂缝,山脚下问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生:山上的岩石在白天受到太阳的暴晒,晚上温度降低后,岩石热胀冷缩容易出现裂缝。师:这些过程我们可以用岩石变化过程图把他表示出来,也可以用书本中图画的方式表示。
四、图片欣赏,鼓励课后调查
师: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播放相关图片)
师:大自然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鬼斧神工般的作品不止这些,同学们回去后可以调查一下我们家乡有哪些特殊的地质景观,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然后和其他同学探讨探讨,好吗?
生:好!
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课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过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借助观察、实验等手段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搜集相关事实与证据,充分描述所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指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在教学中,从感受岩石的坚硬到推测改变岩石模样的因素,再到模拟改变岩石的模样,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真正“卷入”到有关“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探究活动中。从整节课来看,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的基础上能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彰显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
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的训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冷热作用和流水作用能否改变岩石的模样”模拟实验方案,学生独立设计是有一定困难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组实验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器材来设计实验,这样可以减少设计实验的坡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还是较轻松地设计出了相应方案。只是在加热时间、加热次数和塑料瓶摇晃次数方面,设计的不完善,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加以指导,有效避免了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弊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指导学生搜集实验证据,培养实证意识。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关键。本课中,教师结合实验前后岩石的变化,特别是设计了几组课堂内短时间无法发生改变的岩石,知道学生分析比较延伸,从对比不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