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1: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第一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师: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踢毽情况统计图。(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说明一个点子表示踢了一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

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

(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你是怎么知道的哪队能获胜?说出理由来。

生1:我认为男生队获胜,4+7+5+4+5=25个,男生队一共踢了25个,7+3+5+9=24个,女生队一共踢了24个,男生队比女生队多,所以男生队获胜。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

生3:25比24就是多1个。

生4:踢毽的总数是多1个,可是男生还多1个人呢?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参赛人数不同,比总数是不公平的,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的方法不太公平,现在,我们有没有比较公平的办法呢?

生1:平均。

生2:算算平均每人踢几个?

生3:不对,应该是算一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

师:是啊,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要想公平地比较哪队获胜,我们就比每个队平均每人踢几个,这个方法能比较公平的比较出哪队获胜?有信心自己试一试吗? 学生齐声回答:“有”。

(经历了一番讨论交流,学生信心大增,都想自己试一试。本环节的设计,通过男生队、女生队参赛人数不同,在比较哪队获胜时,引发出矛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在解决哪队获胜的实际问题的需求中,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尝试

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纸第一个问题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我希望通过教师的充分放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自身丰富的“平均分”的体验,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生1:丁丁踢了7个,他最多,拿出2个给小华和阳阳,这样他们每人就平均了,平均每人踢5个。再看女生队,也把多的拿出来给少的,移动一下,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6个比5个多,女生队获胜。

(利用教师准备的统计图,请生1边说边摆,在生1操作的过程中,组织全班同学认真观察生1的操作过程,帮助同学们理解利用统计图“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的方法。统计图“移多补少”的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还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直观理解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关系。)

师: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原来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2:我能用计算的方法

男生队:4+7+5+4+5=25个 25÷5=5个

女生队:7+3+5+9=24个 24÷4=6个

女生队获胜。

师:谁能解释算式的意思?

生3:男生队把每个人踢的个数加起来,他们一共踢了25个,再用25除以他们的人数,就是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4:女生队也是这样算的,把丽丽的、小芳的、元元的、旭旭的加起来,一共踢了24个,再除以她们的人数是4人,就得出了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我们先算出每一队踢毽的总个数,然后用总个数除以每一队的总人数,就得出每一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

(在学生讲解算式的意思之后,我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平均数的办法,比较公平地比出女生队获胜,大家真是公正的小裁判。

(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都有些洋洋得意,情绪兴奋。)

3、理解意义

师:我们计算得出女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我想问问大家这个“6”表示什么?

生:是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是丽丽踢6个吗?是小芳踢6个,是元元踢6个,是旭旭踢6个?是谁踢6个?

(随着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摇头,连声说“不是”。)

生1:是平均每人踢的。

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

师:说的太好了,是把多的匀给少的,这样得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这个6表示女生队踢毽的平均水平,是每个人都踢6个吗?(“不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师:男生队平均每人踢5个,这个“5”表示什么?

生1:“5”表示男生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得到了平均水平。

师:对于男生队来讲,他们一个人踢的个数可能是多少?

生:可能比5个多,也可能比5个少,还可能正好是5个。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与,它叫——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平均数求出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此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出示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1)估计并计算平均每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这是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收集信息。

生:丽丽的体重是23千克,兰兰的体重是22千克,丁丁的体重是26千克,强强的体重是29千克。强强是最重的。

师:请你认真观察,估计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 生1:大约是100千克。生2:大约是50千克。生3:大约是24千克。生4:应该是25千克。

师:刚才,有同学估计大约是100千克。生5:这也太多了。

生1:我知道了,刚才我估计的是总数。师:还有同学估计大约是50千克。

生6:我认为这个50千克是不可能的,太多了。

生7:这里最重的是强强,他要把他自己多出来的补给比他轻的同学,所以一定比29少,不可能是50。生8:如果平均体重是50,那50乘4等于200,我估计他们的总数也就100左右,不会是200。

(生2发现自己有错,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师:(面对生2)你现在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一定怎么样?(耐心的等待。)

生2:一定比强强的29千克少,也比兰兰的22千克多。

生9:我同意,因为最多的补给少的就会变少,最少的也会变多。师:(面对生2)谢谢你,因为你的发言,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清楚了,我们大家都应该感谢你。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在这热情的掌声中,生2高兴地抬起头,在他灿烂的笑容中,让我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自尊心、自信心。)

师: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进行计算,订正算式,进一步强化算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善待这些错误,因为体验错误对学生来讲同样可贵。走走弯路,也能欣赏路上的风景,对学生而言酸、甜、苦、辣都是收获。)

(2)(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笑笑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因此淘气得出这样的结论:笑笑的体重一定是33千克。师:你同意淘气的想法吗?为什么?

生1:淘气想的不对,因为笑笑班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不是每个人都是33千克。生2:这个33千克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得到的。师:笑笑的体重可能是多少?

生3:可能比33千克轻,也可能比33千克重,还可能正好是33千克。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页——4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3.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利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 生:……

二、引发问题,促使探究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这样比怎么样? 生:不公平

三、感受概念,建立模型

1.师:好厉害也!向老师说不公平。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三(1)班和三(2)班人数并不相等,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比较出这两个班某一项成绩的高低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招?

生:那就可以到里面同样选几个人出来。

师:我明白了,你还是要让人数一样多。听懂老师的问题。人数同样多的时候,用总数进行比较,大家心服口服,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了,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

生:就是把它们平均分成。

师:你说的怎么平均分?譬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每队的平均数。(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求平均数,可以摆一摆,移一移也可以用算式求出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指名学生回答)给学生提供平均数的信息:(1)上学期我校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我们三二班平均每人捐款4元。你知道这4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2)我们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2.小红家2005年每季度用水量统计表季度用水量(吨)一16二24三36四27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16+24+36+27)÷4(2)(16+24+36+27)÷12(3)(16+24+36+27)÷365.3.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如果用100分表示心情很开心,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心情打个分数,再算一算你们组的平均得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42页——45页。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组(每4人一组的3个,每5人一组的3个),组内编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师:大家先别急。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

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

3、游戏时间: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放进篮子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教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新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为整节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这是第 3 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夹球个数 11 6 6 14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向同学们提出哪些问题? 生1:第3小组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4位。

生3:几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几个? 生4:4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14 个。生5:几号同学夹的最少?夹了几个? 生6:2号、3号同学夹的最少,都夹了6 个。生7:夹的最多的同学比夹的最少的多几个? 生8:多8个。

生9: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一共夹球多少个? 生10:这个小组一共夹球37 个。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0:11+6+6+1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求总个数的算式。并把总个数记在统计表上的“合计”一栏。)师:知道了第3小组4位同学的夹球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师:说得好!怎么求呢?

生:用总个数除以人数,算式是37÷4=9……1。师:这说明第3小组平均每人夹球的个数是9个多。(教师板书出综合算式:(11+6+6+14)÷4。)师:(指综合算式)我把算式写成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括号里边求出来的还是总个数,意思没有变,道理是一样的。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在学生的发问、回答中把知识引向深入,过渡巧妙,衔接紧凑。]

2、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概念

(教师把“平均每人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个组的平均夹球个数9个多是他们组中中哪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生:哪一位都不是。师:那平均夹球个数与小组中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生:(齐答)有。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它们之间都有哪些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生1:平均夹球个数比夹的最多的少,比夹的最少的多。生2:平均夹球个数在夹的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间。生3:平均夹球个数差不多在这四个数的中间那个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夹球个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也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低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我们把它叫做这四位同学夹球个数的——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请同学们仿照咱们刚才做的,把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搜集教学信息。)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一个抽象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而不是实际分一分,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3、在比较中深化概念

师:如果让你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生2:我也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师:(教师同时展示3小组和第1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第3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7 11 6 6 14 9……1 第1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2 10 4 8 10 8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的夹球总数多。师:大家有意见吗?(学生点头同意。)师:(教师同时展示第3小组和第5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第5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21 5 1 2 5 8 5„„1

这两个小组中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小组人少,夹球的总数却多。

师:我刚才发现,咱们班由4个人组成的小组特别厉害,夹的总数比5个人一组的都多。但不要紧,来这里上课之前,我在我们学校做过调查,这是第7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教师出示第7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50 4 6 3 7 5 5 2 8 4 6 5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1:我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生2:我也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学生意见十分统一。)师:我不这样想。明明是第7小组夹的多,第3小组夹的少,你怎么认为第3小组的水平更高呢?如果大家能说服老师,我就接受大家的意见。大家讨论讨论,看怎样才能说服老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展开辩论。讨论完毕,全班交流。)师: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第7小组的人太多了。他们夹的总数多是因为人太多了。生2:第7小组人数这么多,比总数肯定是不公平的。

生3:第7小组有10人,总数确实多。但平均数不如第三小组。假如第三小组也是10个人,10个对10个,又会是哪个小组的夹球个数多呢?

生4:单个对单个更公平。第7小组靠着人多才总数多,第3小组因为人少所以总数少,如果第7小组只有4个人,肯定不如第三小组总数多。所以,小组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比平均数更好。„„

„„

师:我听明白了。看来,在小组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再比总数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比他们的—— 生:(齐答)平均数。师:我向同学们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班6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生1:比合计。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应该比平均数更合理。因为我们六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公平。师:她考虑了咱们分组的实际情况,非常好!

[比较出真知。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比总数好”和“比平均数公平”这两种意见交锋的场面,而是出现了全体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的一边倒局面,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自己放在被说服的一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应变能力。]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教师出示例题)这是课本42页上的一道题:

一个小组有4个同学,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谁来先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生1:大约是13个。

生2:应该在12千克和15个之间。

师:每个同学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求出了这个小组中4位同学收集的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学生表示没有疑问。)

师:我们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身高是非常重要的。欢乐队参加篮球赛,上场的5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 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上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大家先估计一下,然后独立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一生板书算式。)(学生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质疑问难。)

师:刚才咱们求的平均夹球个数、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都是平均数。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想,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意见?

第6小组代表:先把每个数加起来,看有几个数就除以几。

第3小组代表:求平均数,应该先求总数量,然后看有几个人或几份就除以几。(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结出来,“放”的适度,“收”的适时。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看似不起眼,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真正内涵。)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师:这是赵老师家七、八、九三个月的用水情况统计表: 月 份 : 七月 八月 九月 用水量(吨): 8 7 9 你能帮老师口算出我家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 生:平均用水量是8吨。师:怎么算的?

生:8+7+9求出三个月的用水总吨数,再除以3。师:你能预测一下我家十月份的用水量吗? 生1:8吨。生2:8吨多一些。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生2:根据七、八、九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生3:10吨。

师:怎么会是10吨呢?

生3:如果你家10月份多洗些衣服,用水量就会增加很多。

师:(笑)看来我家要注意节约用水了。我搜集到了两条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第一条信息。)生1:他们是不是捐的少了点?

师:你的意思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应该多捐些,是吧?真好。平均每人捐了5元,是说每个同学都捐了5元钱吗?

生2:不是,每个人捐的不一定一样多。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3:可能有的比5元多,有的比5元少。生4:也可能有和5元一样多的。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前半句)你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很自豪。

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后半句)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国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太差劲了。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80位的结果? 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量,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既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又进一步拓展了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五、自主评价,完善认知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 生1: 今天学了平均数。

生2:我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班或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生3:我知道了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平均数比比总数更公平。生4:我们还学会了怎样求平均数。师:怎样求?

生4:先求总数量,再看有几份就除以几。

师:大家觉得咱们班同学学得怎么样?请各小组迅速商量一下,给咱们班同学这节课的表现打个分。最高分10分。

(学生小组商量打分,然后逐个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每个小组打的分数:9分、8分、8分、8分、9分、8 分。)

师:大家能求出咱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自己解答一下。

让学生自己给全班同学上课的整体表现打分再求平均分,可谓“妙棋一招”。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 总评:这节课整体设计颇有新意。

1、注重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

2、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重要的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教师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控教学;

3、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所用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它的应用价值,自始至终课堂上洋溢着浓郁的生活色彩。] 教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也是我把课题板书成“平均数”的原因所在。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个人以为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

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的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体会到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改进:

1、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虽然新颖有趣,但我忽视了从活动中进行提炼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提升方法、提升规律、提升数量关系,以使活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求平均用水量那道题,是渗透“移多补少”思想的好时机,我因为怕走老路而舍弃,这是个败笔。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过去的好路子不但不应舍弃,而且应该进一步提倡;

3、“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还是过早,时机不够成熟。能不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夹球水平的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 呢?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4、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我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我今后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听后反思

课堂是通过学生、教师多向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课堂达到有效的境界,就必须以尊重为保障。正因为张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教材”,因而他的课堂有效而充满活力,具体表现为:

在学生层面上,张老师做到“尊重学生,心中有人”。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将学生视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这一生命个体的尊重,主要体现在预设了简约有效的教学流程上。齐老师对教材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重难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二是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张老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时补充资料,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为课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堂中,张老师没有一开始就出示教材的例子,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投蓝球比赛引入:我投5个,记作5;小平5个,小立3个。师:什么数可以代表他俩的整体水平?自然的引入“移多补少”的方法。接着老师又问:你还有别的办法吗?生:5+3=8,8/2=4。老师引导得出:合并平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接着是3个人和4个人投球的情况,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这时,老师问:谁能不计算就能猜猜他们的平均数?引导学生说:会比2大,会比8小。然后请学生算出平均数。接着,张老师还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听着居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他让我看到课堂教学只有尊重学生,尊重教材,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高效。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反思

《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 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 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增加一个数会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有待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展开。

下载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三年级(下)92页~94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 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了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李京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结束了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平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在这一学期,我担任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除 法 教学内容: 排厦小学张雪凤 课本第 2 页~第 3 页 “分苹果” “分橘子”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三年级“求平均数”应 练习一: 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用题5厘米、4厘米和3厘米。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

    2014~2015北师大新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本学期继续担任三(1)(2)两班数学,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学......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三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赵小丽 我担任3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

    2015北师大新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计划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