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了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李京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活动,提问质疑
1、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
2、老师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两次分一分活动,使学生产生平均分与平均数新旧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后面的教学拓展埋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三月是学雷锋月,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
1、出示例一(课件)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丽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丽最少。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老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丽,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
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四人收集的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三)加深理解,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四)初步应用,内化提高、解答预设,加以区分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题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设计意图: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五)联系生活、了解作用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 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六)练习:
1、求出7、3、6、4的平均数。
2、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在儿童节这天做小红旗,平均每人做几面?
(1)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共做8面,小芳做7面。
(2)小华做5面,小红和小强各做8面,小芳
做 7面。
3、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装有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的水,求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七)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八)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知识,想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运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并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三年级“求平均数”应
练习一:
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用题
5厘米、4厘米和3厘米。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分别是90分、96分、92分和98分。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某学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和312人。这个学校平均每个年级多少人?
4、甲筐有梨32千克,乙筐有梨38千克,丙、丁两筐共有梨50千克,平均每筐梨有多少千克?
练习二:
1、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12朵。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
2、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5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3、某工厂第一、第二车间共有工人180人,第三车间有103人,第四车间有81人。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商店有蓝气球和红气球共43只,黄气球有20只,绿气球有33只。平均每种气球有多少只?
练习三:
1、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前2天共植了113棵,第三天植了55棵。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2、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是197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4、一个同学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这个同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练习四:
1、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驶70千米,这辆摩托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鸡,第一批的20 只每只重60克,第二批的30只每只重70克,小明家的小鸡平均每只多少克?
3、少先队员为饲养场割草,第一组7人,平均每人割13千克,第二组5人,平均每人割25千克,平均每人割草多少千克?
4、有一小组同学量身高,其中2人都是124厘米,另外4人都是130厘米。这组同学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5、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从中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多少?
6、小明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5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6分,小明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7、李刚等四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其中高红133厘米,王伟141厘米,王军138厘米,李刚身高多少厘米?
8商店用30千克薄荷糖和20千克水果糖混合成什锦糖,每千克薄荷糖12元,每千克水果糖7元,每千克什锦糖多少元?
9、甲地到乙地的全程是90千米,小王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小王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
平均数问题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比如:求平均分数、平均年龄、平均气温、平均身高、平均亩产量……这是小学学习阶段经常接触的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应用题。
平均数问题一般含有两种含义:①指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移多补少,大的补给给小的,使每份相等;②指把总数平均分成大小相等的若干份。
平均数问题涉及概念有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份数),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基本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份数)
总数÷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
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弄清总数、总份数、平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求出一份数,也就是平均数。例题精讲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小明的身高160厘米,小丽比小明矮8厘米,小华比小明高2厘米,小明、小丽、小华3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3.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到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小时行90千米,回来每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4.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多少人?
5.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6.有水果糖5千克,每千克2.4元;奶糖4千克,每千克3.2元;软糖11千克,每千克4.2元。将这些糖混合成什锦糖,这种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7.小明期中考试的成绩是:语文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成绩是93分,小明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8.小王4次语文测试的平均成绩是92分,5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93分,问第5次测试小王得了多少分?
9.小华的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5分,如果不算语文分数,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要比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少2分。小华的语文分数是多少?
10.小明期末考试英语成绩公布之前,前四门平均分数是96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2分,英语考了多少分?
11.某校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采松子2千克,三(1)班有40人,平均每人采松子2.5千克,三(2)班50人,平均每人采松子多少千克?
12.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28,这八个数各是多少?
13.有4个数的平均数是100,其中前2个数的平均数是90,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5,第2个数是多少?
14.甲、乙、丙三个修路队合修一条路,已知甲、乙、丙三队修的平均数是200米,甲队修了150米,乙队和丙队修的米数同样多。丙队修了多少米?
15.有8个数的平均数是10,因为把其中一个数改成了4,所以这8个数的平均数变成了8,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几?
16.小明期末考试数学得了95分,英文比英语多9分,那么英语考多少分?三科平均分数才能达到94分?
17.某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100,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就变成50,这个数原来应是多少?
18.甲、乙、丙三个数,甲、乙之和是100,乙、丙之和是120,甲、丙之和是140,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19.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用了6小时,从B地返回A地用了4小时。已知返回时每小时比去时多行了30千米,这两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0.甲仓有粮食240袋,比乙仓粮食的2倍少40,如果每次从甲粮仓运出10袋放入乙粮仓,要运几次粮仓粮食的袋数相等?
练习
1.三年级有4个班,分别有45、49、46、48人,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2.某校三年级4个同学参加植树,一班和二班平均每班植树51棵,三班和四班平均每班植树53棵,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3.小明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时97分,已知语文考了99分,数学考了98分,英语考了多少分?
4.小红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其中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5分,小红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分?
5.小亮单元测试时,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得了98分,那么数学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6.小军参加了四次数学测试,平均成绩是88分,再进行一次数学测试,将五次的平均成绩提高到90分,那么小军在第五次测试中至少要得多少分才行?
7.数学测试中,一组学生的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是80分,其中余6名学生的平均分是90分,这一组的平均分是多少?
8.商店吧每千克4元的奶糖5千克,每千克8元的水果糖5千克,每千克6元的软糖2千克,混合成什锦糖,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9.小明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钱,前四门的平均分是93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3分,数学考了多少分?
10.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去时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返回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求往返平均速度。
11.某四个数的平均值是30,若把其中之一改为50,平均值变成40,这个数原来是多少?
12.某次数学竞赛,甲、乙的成绩之和是184分,乙、丙的成绩之和为187分,丙、丁的成绩之和是188分,甲比丁多1分,那么甲、乙、丙、丁分别是多少分?
13,有8个数的平均数是9,前5个平均数是8,后4个平均数是11,第5个数是多少?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值的平均值和含义。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平均生活数量的问题,提高数学意识的应用。
教师的重点和困难:理解平均的意义,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辅助/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矩形。
首先,创造情况,引入兴趣
1.谈话介绍:(显示幻灯片老师的书架)
老师:这是老师的书架,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的书架在上层有8本书,在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求我的同学帮我重组他们在每个架子上的许多书。你有什么办法吗?
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健康:上面的书架上8本书,拿下2本上下的书架,现在每本书架上的书多少。
(2)老师操作问:现在每层有几本书吗?(6)
(3)老师:喜欢这样多的少,解决问题,我们给它一个名字:移动更多弥补少。
(4)老师:你有什么办法吗?
健康:上层 在书架上的书和在较低架子上的书被组合在一起并且平均放置在两个书架上,使得每个书架上的书都是同样多的。
老师:像这样给几个不同数量的第一个合并,然后分成相同数量的相同数量,解决问题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
(5)老师:现在在每个架子上的书多少?
健康:一样多。
老师:有几(6)
老师:是我们得到它的方式的数量吗?(或者谁说它怎么能得到这个数字?)
健康:使用方法是增加越来越少。
老师:像这个数字,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
老师:所以6是8和4的平均值。谁再谈论6谁是谁的平均值(Said)
(6)老师:今天,我们来知道这个新朋友的平均数,好吗?(黑板:平均)
二,合作探索,加深理解
1,师:老师增加了一层书架,三层书架有几本书?
在三楼的架子上有三本书。
老师:使用我们刚刚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你可以找到这个 是三个书架上的书的数量的平均值?
老师:请出来一个工具,摆一个钟摆,注意时间一一对应。
把你的想法给你的同伴。(学生活动,老师之旅。)
老师:谁说你的方式。
学生报告:
健康:从8本书出来的2本书的二楼,然后从第一层出来的两本书放在第三层的书上,让它们和每一层一样多。
老师: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
健康:现在每层有五本书。
老师:5是8,4,3的数字?
健康:5是8,4,3的平均值。
老师: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健康:本书的前三层一起,平均分三层。
老师:你能有一个公式来表达吗?
健康:(8 4 3)÷3 = 5(教师板)
老师:8 4 3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3? 5什么?
(1)找2-3人报告。
(2)这是什么意思?伴侣谈论对方。
2,分割:这里我们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课件产生统计)
(1)老师:仔细观察 图表,你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吗?
健康:小红色收集47矿泉水瓶。小榄收集了33个矿泉水瓶。小梁收集25个矿泉水瓶。小的红色收藏的35矿泉水瓶。
老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健康:这个小队每人收集多少水瓶?
老师:如何找到这个队平均每人收集几瓶矿泉水?
老师:你先想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用公式表达。
学生活动,教师游览。
组织报告:
健康:(47 33 25 35)÷4 =(80×60)÷4 = 140÷4 = 35(s)
A:团队每人平均有35个矿泉水瓶。
老师:观察这个公式,哪一部分反映了哪个部分反映了哪些部分?哪个号码是平均值?
健康:47 33 25 35反映组合,÷4反映点数,35是平均数。
老师:35是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健康:35是47,33,25,35平均。
师: 使用更多的方法是有用的吗?
老师:你怎么不使用这种方法?
健康:数字太糟糕无法操作。
老师:嗯,老师把这个方法放进课件里,我们一起看。(课件,学生经历的转变更麻烦)。
老师总结:似乎学生喜欢相同,用多一点小小的增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不方便。当我们未来遇到问题时,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2)老师:老师也把平均数统计,请用这个平均值与四个学生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比一个比率,你发现了什么?(看情况,让学生团体交流)
健康:小红收集数量超过平均水平;小榄和小灯收集的数量小于平均值;小明收集的数量和平均数相同。
老师:这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吗?
健康:不。
教师:它只反映了这套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
老师:似乎学生对平均水平有了更深的理解,然后我有几个问题来测试每个人。1,判断和解释原因
学校篮球队 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一个学校篮球队,他155厘米高,可以吗?(要判断。)谈论你的理由。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我给你提了一个问题。(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超过160厘米高的球员?
老师:似乎有人超过平均身高。然而,由于团队的高度超过平均水平,那么。的The 健康:它必须小于平均身高。
老师:是的。看起来,平均值仅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并不代表每个数据。好了,要探索整理高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河边的小马的问题。
2,有一匹小马过河,但河上没有桥,河有一个标志:平均深度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高于平均深度,就能安全穿越河流。
老师:同学,你是说小马可以安全地过河吗?跟你的同伴谈谈。
学生判断和解释原因。
老师:似乎小马可以安全地过河是不确定的,小马听着你的分析,必须 会小心参与,谢谢学生。
3,在采摘活动中,小明拿起52个苹果,小刚拿起56个苹果,红色和小蓝选了84个苹果,他们拿到每人平均苹果数?(柱合成式)
学生独立结算,集体校正。
第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五,师的总结:学生,我们只是用平均来解决这么多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带来今天的内容,更好地了解生活和平均相关问题的数量。
第五篇: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因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老师给同学发笔记本,给了第一个同学8个,第二个同学4个,第三个3个。
师:对老师分笔记本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个同学不一样多。
生:应该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8+4+3)÷3
师:思考:教师板书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5,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8+4+3)÷3=5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5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8+4+3+5)÷4=5
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教学例题
例1、5个小同学一起投篮,怎样求他们投篮的平均数?
1、出示每个同学投中的个数。
(4,7,5,4,5,)
2、出示课件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列式并计算 4+7+5+4+5=25(个)25÷5=5(个)
(四)应用数学
今天回家后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明天小组整理算一算各小组的平均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