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求平均数-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求平均数”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搞一次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这个比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一个学生提出每人轮流拍,然后把总数加起来。吴老师(面带疑惑)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每个同学都来拍,时间太紧张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同学们鸦雀无声,吴老师在等待。忽然,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小手,她说:“让全队同学推荐代表来拍。”吴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共同商量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
课伊始,趣已生。从同学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同学。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比赛开始,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结果算出来,吴老师(热情洋溢地)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吴老师面对获胜方(深情地)表示祝贺。(一声祝贺,一个鞠躬,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吴老师耐心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皱着眉思考着)一个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急切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吴老师的耐心等待终于使学生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一次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同学们有的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有的使用计算器来计算结果。(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吴老师边巡视边说:“出现问题了是吗?有的同学的结果有余数,(11……3和13……2)有的同学的结果是小数(11.75和13.666666……)。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11.75更接近哪个整数?”“接近12。”学生回答。“我们就说计算结果大约是12,用约等于号表示。(吴老师边说边板书)谁来说一说(11+14+16)÷3的结果是多少?”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3.66666……接近14,约等于14。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生1:我拍了13个,把多的一个给其他队员了。生2:我拍了14个,把多的2个给了拍8个的同学。生3: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8个,他们又给我增加了4个。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吴老师进行了总结: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
xiaoxue.xuekeedu.com
体水平。
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吴老师感慨地说。(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真可谓发自内心)
师:平均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了,是谁把平均数带进了课堂?我们把他请上来。
那位同学走上来,吴老师说感谢你。他(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大家。他的内心深处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举例。有的说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有的说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吴老师根据上海的实际提供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信息:
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
磁浮列车周一至周五日均客流量4000余人次。
……
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上海五一期间东方明珠电视塔售出门票统计图(略)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5月1日参观的人数是1100人,2日参观的人数是1300人,3日参观的人数是1000人……
生2:我知道5月2日参观的人数最多,5月5日参观的人数最少。
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五天内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
生2:五天一共收入多少钱?
生3:为什么1日、2日参观的人数多,后几天一直在下降?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善于观察、思考、提问。
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1000张”、“1100张”、“1200张”、“900张”、“20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吴老师不动声色。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着,吴老师一边巡视一边鼓励学生。“同学算得很认真。”“书写得真整齐。”
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这时,吴老师拿着话筒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这位小朋友始终没动笔,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 xiaoxue.xuekeedu.com
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这时,吴老师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同学们兴趣盎然。吴老师来到估计2000张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请你去问问同学,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
被采访的是一个小男孩:“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大的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要多。”
吴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
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吴老师心中的感动再次溢于言表:“我非常佩服第一次估计比较准的同学,你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姑娘,虽然第一次她估计到'外边'去了(有意识地用了儿童的语言),但是她学会了和同学们交流,还能接纳别人的意见,能够修正自己的意见,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吴老师紧紧地握住小姑娘的手,小姑娘笑得那样甜。
在吴老师的课上,我们永远看不到她对孩子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她不但关注成功的孩子,更关注暂时出现问题的孩子,给他们的是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
师:刚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5月2日后,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如果你是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问题一出,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1:如果我是馆长,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热情招待每一位顾客。
生2:我要把最好的自然标本引进来,吸引大学。
生3:可以把门票的价钱降低,说不定人就多了。
……
在孩子们幼稚而又不无道理的发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的责任感正在孩子们身上油然而生。吴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设置,用完即完,总能够向深发展,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二)月平均用水量
电脑出现一幅干枯的土地画面。
吴老师的语调转为沉重:“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吴老师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继续说:“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在这里,我还要提供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同学们用反馈器进行了选择,形成了三种意见,吴老师请出三位代表。“你能通过提问,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吗?”引发同学们的争论。请听正确方的发问:“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你除以4,求出来的是什么?”“请问一年有多少个月?”在正确方的反问下,错误方心服口服:“我选择的算式求的是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我选择的算式求的是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对话在延续……
xiaoxue.xuekeedu.com
吴老师总是能抓住时机,善于引发学生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激发起思维的碰撞,自己找到错因。
吴老师有意识地将这两幅画面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图略)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同学们有感而发:“小刚家要节约用水。”“水比较多的城市用水要少一些。”吴老师也发自肺腑地说:“节约用水,从我们自己做起吧。”
吴老师没有过多的说教,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润物无声地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1:我明白了什么是平均数,在生活中会遇到它生2:我认识了平均数,它能使生活中不公平的事变公平。
生3:我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生4:我懂得了遇到问题可以和同学交流。
……
课到这里似乎是结束了,吴老师认真、发自内心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吴老师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在座的每一位喜欢思考、乐于探索的同学。我的遗憾是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回答过问题,让我说一声对不起,下次有机会再交流。(同学急忙说:老师,没关系。)
吴老师以她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一个孩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
铃声响起,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
第二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轴对称图形-人教新课标2014 【小学学科网】
轴对称图形教学实录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剪对称图形,找画对称轴的过程,感知轴对称的特征;经过观察、操作、体会,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对称、匀称、均衡的美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具有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能找到对称物体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图形3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尺子、剪刀、彩纸等。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各
1、剪刀、尺子、彩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聪明又特别爱发言,今天就奖励你们,让你们听一个小故事。想听吗?(想)
师:好吧,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这个童话故事吧。灯片1(故事)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对称图形
(1)师:故事里有一个奇怪问题?为什么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
灯片2(为什么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它们是一家吗?可是小蝴蝶却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他们每一个图形自己的左边和右边,(边指每个图边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和生一起小结:两个翅膀的颜色是一样的、大小也是一样的、里面的图案也是一样的。
(2)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3个图形分别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来,请你说……
生:两边对折起来,两边就会成一模一样了。
师:还有谁来说说,对折起来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只有一半图形了。
师:那就是说,对折以后,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完全重合了,所以你看起来就好像只有一半了。
师:那么我们班的小朋友想得对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演示对折的过程
灯片3(对折过程)师:跟我们想的一样吗?(一样)
2、认识对称图形
(1)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他们的左边和右边就完全重合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边说边演示再板书)灯片4(对称的概念)
(2)举出对称图形的实例
xiaoxue.xuekeedu.com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拿出实物给大家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了奇妙的对称了吗?你们能不能找找在你的身边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家里等有没有发现过这些奇妙的对称的东西呢?想到了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站起来,大声和全班小朋友说说你的发现?(边说边引导评价)
3、认识对称轴
(1)出示剪出的对称图形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了那么多的对称。老师啊还用纸剪了几个对称图形呢。你们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吗?
师拿着半个纸1:这个是什么啊?(飞机)
师:对了,是飞机。(展开并贴上)它是对称图形吗?你怎么知道它是对称图形的呢?
生:因为它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了。
师:再看看这个是什么啊?(鱼)
师:最后一个呢?(乌龟)
师:那么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3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边问边指黑板上)(是)
(2)剪对称图形
师:看着老师剪出了这些对称图形,小朋友们也肯定想自己试一试。是不是?(是)
师:那我问问你们能不能剪出来啊?(能)
师:那么前后几个同学互相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你们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来啊?
师:好,开始,大家说一说。(学生讨论)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生:先把纸对折……(叫1——2名说)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的方法行不行啊?(行)
师:其实啊这张纸对折以后,画好你要剪的图形的一半,(边说边演示)再用剪刀按你画的线路剪几下,我们就能得到对称图形,看看这是什么啊?(衣服)
师:请问你想剪什么?(我想剪一棵树)
师:可以的。你会先把纸……再用笔画树的……最后用剪刀……行,你照自己说的去试试。看能不能剪出一个对称的小树。(多叫几个同学说说)(注意要求别的同学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要有评价)
师:先把纸对折,再画半个图形,最后用剪刀仔细的剪出来,我们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
师:那好,请小朋友们拿出纸,想好你要剪的对称图形,在音乐声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边放音乐),看谁剪得又快又漂亮。(师下去指导并请同学贴到黑板上)
(3)认识对称轴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老师从心里为你们喝彩。
师:虽然我们剪出的图形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什么啊?(线)
师:对了,应该给这条直线起个什么名字呢?(对称线、对折线、中线……)
师:其实呀它早就有自己的名字啦,它就叫对称轴!
(4)找对称轴
师:看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因为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画的时候就用上画图
xiaoxue.xuekeedu.com
工具,一手按住尺子,另一只手握笔沿着尺子画一条虚的直线。这根虚线就叫做——(对称轴)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轴了,那么你知道蜻蜓、树叶、蝴蝶的对称轴在哪儿吗?(学生边说边在灯片上演示)
灯片4(蜻蜓、树叶、蝴蝶的对称轴)
5、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知道了对称轴!
师:其实啊生活中好多东西都是对称的。下面啊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我们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灯片5(共5张)(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师:这些对称图形美吗?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是——(对称的)请一名学生上来指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你们能不能做几个对称的动作姿势?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做几个对称的动作。……
三、知识拓展
(1)找出对称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好,看来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还真多呢。老师这里还有几样东西,同学们来找一找这些东西里哪些是对称的?
灯片5(共2张)
出示第2张:
师:五角星、叉子、球拍、知了这4样东西是对称的,那我问问同学们你知不知道它们的对称轴都在什么地方呢?
师:叉子、球拍、知了还有别的对称轴吗?想一想,五角星的对称轴除了这一条,还有没有呢?(得出5条,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实物对折,然后灯片演示。)
灯片5(画对称轴)
师:观察五角星五条对称轴的方向,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的对称轴还有斜的。……
师:对,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竖的,有的是横的,还有的是斜的。
(2)找出小鱼、乌龟的对称轴
师:老师要问问同学们了,黑板上的小鱼的对称轴在什么地方?哪位勇敢者上来画一画?你问问同学:我画得对吗?
师:看来啊,我们生活中好多图形都是对称的,而且每个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呢。
(3)找、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
师:小蝴蝶又带我们来到了图形王国,它们都是对称图形,这些老朋友就在你的桌子上。请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流交流,边折边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师:哪位同学愿意向全班交流,你找到了长方形的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圆形呢?还有不同的吗?……
师生一起小结: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很多条。
灯片6(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折后,师问:这些图形中的老朋友们是不是对称的?(是)
师:那么他们的对称轴,能找到吗?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找找,说说你们的发现!并用不同色的笔画出对称轴来。再把学生的作品放到展台展示,并讨论……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是对称图形就一定有对称轴。谁来说说一个对称图形最少有几条对称轴?最多有几条对称轴?
生:一个对称图形最少有一条对称轴,最多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能举例说说吗?
生:比如小蝴蝶的对称轴就只有一条,圆的对称轴有好多好多条。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为什么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对称图形)对称图形不只奇怪而且非常奇妙,给我们的人类创造出了美丽,还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好处呢!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对称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对称的美吧!
灯片7在(对称图形)的欣赏图片中结束本课。
第三篇: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面积-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面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 ~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构建起“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
2.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卡、透明方格纸、小正方形、剪刀),纸板,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设想:本节课,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理解是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分段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等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即物体表面的面积。再由实物抽象出封闭的平面图形,建立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理解。两段教学之后,面积概念的形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思维发展水平也会循序渐进。在理解面积概念的基础上,设计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意图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然而在这些方法策略中,又能发现数方格、摆小正方形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统一的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理解面积概念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了拍手游戏,我们拍过的这部分叫“手掌的面”。(边说边用手摸手掌的面。)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吗?
生:我摸到药盒的这个面。
生:这是数学书的面。
生:我找到了文具盒上面的面。
生:这是咖啡盒的一个面。
师:好,同学们就像刚才摸面一样,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桌子上的面。要仔细地摸,慢慢地摸。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生:桌子的面很大。
师:对了!桌子上的这个面本身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
师:那咱们再来摸一摸数学书的面,这回感觉怎么样?
生:数学书的这个面小。
师:数学书的这个面本身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吗?
(生摸不同物体的面,感受其自身的大小。)
师:桌子上的这个面和数学书的这个面相比较,谁大,谁小?
生:桌子上的面大,数学书的面小。
xiaoxue.xuekeedu.com
师:那屏布的这个面和文具盒上的面比呢?
生:文具盒上的面小,屏布的面大。
师:好!那你能找到一个比黑板擦的这个面更大的面吗?
生:桌子上的面。
生:数学书的面。
生:黑板的面。
师:那你能找到比信封的这个面更小的面吗?
生:咖啡盒的这个面。
生:橡皮的这个面。
师: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有的是大一些的,有的是小一些的。(板书:物体表面。)
师:物体表面本身就是有大小的,对吗?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就叫物体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面积。
师:你能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明它一个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这个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这个面的面积。
生:文具盒这个面的大小叫做文具盒这个面的面积。
生:光盘盒这个面的大小叫做光盘盒这个面的面积。
……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了。大家看,你能再说说纸板这个面的面积吗?
生:纸板这个面的大小就叫做纸板这个面的面积。
师:老师把它的轮廓画到黑板上,纸板的这个面呀,就这么大!
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有大小吗?请你指一指。
师:对了。这个长方形也是有大小的。
师:那同学们,这些图形有大小吗?(课件出示)选择两个比较它们的大小。
xiaoxue.xuekeedu.com
生:右下角的圆比左上角的圆大。
生:中间的大正方形比右下角的圆大。
生:三角形比那个小圆大。
师:你能在屏幕上找到比左下角的长方形更大的图形吗?
师:你能找到比中间的正方形更小的图形吗?
师: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光物体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结合图形说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吗?
生:那个大正方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
生:那个小圆的大小就是这个小圆的面积。
生:那个三角形的大小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那你能完整地说一下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合起来说一说吗?我在中间加一个“或”字。(板书:或。)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师补充“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它们。)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那咱们就来比一比,快速说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数学书的面和1元硬币的面;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正方形。)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你们使用的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较一下这两块纸板吧!(拿两个形状一样,颜色不同,大小差不多的纸板,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再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生:蓝色纸板的面积大。
师: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我把两块纸板放在一起,蓝色的多一块,它的面积就大。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真不错。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的面积大小吧!
生: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我看一样大。
师:呀!意见不同了,看来这两个图形我们得来研究研究了。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多种学具。有小剪刀,透明的小方格纸和小方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具。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生:我们先把两个图形的一部分重合,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然后再剪,最后比出来长方形的面积大。
xiaoxue.xuekeedu.com
师:他们在重叠比较不出来的情况下,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比较,真是开动脑筋了。
生:我们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的。把方格板放在图形上面,长方形用了10个格,正方形用了9个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哦,他们小组用的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生:很方便。
师:那还有哪些小组用到了这种方法呢?
师:你们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原来比较面积还可以借助这种同样大小的方格纸,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你们的想法真了不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小方块摆的。
师:那你们用的都是什么样的小方块呀?
生:大小相等的小方块。长方形用了10个小方块,正方形用了9个小方块。长方形比正方形多用了一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这种方法真有创意。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长方形的面积大。老师发现,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你们真是了不起。
三、应用练习,课堂延伸
师: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你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出来吗?
生:这样直接比较不好比,应该画上格。
师:画上什么样的格呀?
生:画一样大的正方形格子。
师:(相继把大小相等的格子覆盖图形上面。)快比较一下吧!
生:第一个图形占12个格。
生:第二个图形占10个格。
生:第三个图形占8个格。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两个半格合在一起是一个格,这样一数正好是8个格。
生:(异口同声。)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数方格的时候方格越多,面积就越大!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先请所有的男同学把眼睛闭上,扒在桌子上。
师:好,女同学往老师这里看,(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有16个格子的纸板。)告诉我你看到了一块什么形状的纸板?
生:正方形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纸板上画了16个方格。
xiaoxue.xuekeedu.com
师:好,记住你看到的。
师:现在交换,请男同学把眼睛睁开,女同学闭上眼睛,扒下。
师:男同学,看看这是一块什么形状的纸板?
生:正方形的。
师:上面有什么呢?
生:9个小方格。
师:请你根据男女生观察到的不同情况,猜一猜,谁看到的纸板面积大?
生:女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女生看到的纸板上方格数量多。
师:都认为是女生看到的大吗?好,你们看,这是刚才女同学看到的纸板,这是刚才男同学看到的纸板,它们怎么样呀?
生:一样大!
师:咦?你们刚才不是说方格越多面积就越大吗?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女同学看到的方格比男同学看到的方格小。
师:那再玩这个游戏时,怎么做才更公平呢?
生:格子要画的一样大。
师:说得真好!这个发现很重要。在国际上已经统一规定了方格的大小,这个统一的规定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第四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植树问题-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xiaoxue.xuekeedu.com
教材简析: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植树问题的规律。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录像。(播放自然灾害的录像资料。)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其实要想尽量避免这类灾难的发生,植树是个很有效的方法,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评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教师用自然灾害的录像引出植树问题,这其中渗透了环保教育,使学生初步感知植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出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城市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要求每两棵树间隔的距离一样大。如果这条小路全长是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我们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
xiaoxue.xuekeedu.com
②理解题意。(出示题目。)
师:(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等。
师:谁能理解“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生:两端要栽也就是两头都要种。
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师:如果把这根小棒看做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师:题目的意思我们都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
20+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
20+1=21(棵)
师:我发现你们虽然意见不统一,但你们的第一步都是用100÷5=20。谁能说说100÷5=20求的是什么?
生:全长100米除以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5米得到的是分成的段数。
师:说得真棒!
师:现在出现了3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师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上种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地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米。)要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米!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
生: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地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人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完成题卡。)
师: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得好。
(生在题卡上自己画图并汇报。)(师板书:15米,3……4棵。)
师: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25米,5……6棵。)
师:你愿意自己选择一条路,自设它的长度,试着植树吗?因为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为了更好地寻找规律,大家要把中路的长度设为5的倍数,听清楚要求了吗?
师: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
xiaoxue.xuekeedu.com
么?然后把你得到的结果填写在题卡的表格当中。
师: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板书:10米,2……3棵;35米,7……8棵;50米,10……11棵。)
师:这些米数是路长,这些分成的段数用数学语言来说叫间隔数。(请同学们读一遍。)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我似乎发现了什么,你们有新的发现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组数据,先动脑想想,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组的伙伴们说一说。(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生:棵数=间隔数+1。
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 律。那就是——(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
师:我们所说的间隔数是什么,应怎么来求间隔数呢?
生:路长除以间距。
师:看我们自己总结出的公式,两端都种的前提下,知道间隔数,就能求出树的棵数,对吗?怎么求?
生:间隔数+1。
师:两端都种的前提下,知道树的棵数,能求出间隔数吗?怎么求?
生:棵数-1。
师:求路的全长怎么办?
生:棵数-1的差乘以间距。
师: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怎么办?
生:路长除以棵数-1的差。
师:我在说这个规律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什么?
生:必须是两端都种。(师在课题后板书:两端都种。)
师:同学们,要总结出这一规律,除了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手来理解验证这一规律。请同学们伸出小手看一看,数一数我们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2个。)对,间隔数是2。我们的大拇指和小手指就相当于两端要种的树,棵数就是间隔数加1,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像这样的5棵树之间呢?10棵树,50棵树,100棵呢?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师: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哪个答案是正确的?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
生:指的是段数。(间隔数。)
师:20+1=21,为什么还要+1?
生:棵数是间隔数加1。
师:现在你们说刚上课时,哪个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
师:你真了不起。
师: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发现了“两端都要种”求棵数的解题规律,你们能够独立解决植树问题了吗?
[评析:经历探究,发现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师将所设计的4,:现新知识的材料。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导入新课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
xiaoxue.xuekeedu.com
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1,基础题。
(1)学校门前的甬路上要植一行柳树,甬路的全长是3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能种多少棵柳树?
师:其实,运用这个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2)学校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五环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五环旗?
师: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3)广场一侧有17盏路灯,每隔5米就有一盏(两端都有),广场一侧的路有多少米?(附实景图。)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反馈评价。拔高题。
奥运会开幕式上,笔直的跑道一侧燃放51支焰火,每隔2米就燃放一支。现在要改为只燃放26支,两支焰火之间的距离应改为多少米?
(小组先讨论。)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请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生举例,师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层练习的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四、总结设疑,拓展应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两道题: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上种树,隔3米种一棵,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奥运村里一个圆形封闭花坛,外圈全长25米,每隔5米摆一盆花,共要摆几盆?
师:这两道题属不属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呢?(不属于。)是的,它们是两端不种和一端种另一端不种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资料自己试着做一做。这也是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的内容。
[评析:总结设疑,拓展延伸。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近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第五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简单的数据整理-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 实录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探索。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参加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你们猜今天会是谁的生日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屏幕动画演示)。
生:今天是小猪的生日,许多小动物前来祝贺。
师:你们听,小动物们一起为小猪唱起了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0 you„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唱,好吗?
师:看了这段动画,你们想
二、发现问题,主动探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简单的数据整理”)
看着这个课题,你们又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l:看着这个课题我想知道,什么叫简单的数据整理?
生2: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
生3:我想知道,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生4:我想知道,“简单的数据整理”是不是数据整理中最简单的一种?
生5:我想知道,整理数据师家访时方便,特意绘制了一张他们班的学生家庭住址分布图。在这幅图中,他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同学。
(1)投影思考题。先让学生读懂思考题,根据思考题自学。
思考题:
①看过例l中的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
②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表示得更清晰,排列得更整齐规范呢?
③通过收集到的数据你能求出什么?
④例1表中的数7和数8是什么意思,其它空格应填什么?
⑤看着这张统计表我们还用再去数各街、巷的人数吗?
(2)自学例题1。对例题1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2.学生讲解自学的体会和收获。
(1)通过这幅图,我知道:和平一巷7人,和平二巷8人,胜利一巷6人,胜利二巷.9人,东大街11人(学生边回答,屏幕边显示)。
(2)学生边回答边出示:第一行表示的是“街道名称”,第二行表示的是“学生人数”。
(3)揭示数据,显示图表。
像刚才同学们数的和平一巷的7人,和平二巷的8人,胜利一巷的6人等这些都是数据。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刚才收集到的数据表示得更清晰,排列得更为整齐规范呢?(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显示画表)
(4)教师指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提问,通过这些数据能求出什么(全班人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中用“合计”表示,一般写在各街巷前一栏。
(5)让学生看大屏幕上的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张什么表?(简单的统计表),并板书课题:“统计表”。
师:看着这张表还用再去数各街巷的人数吗?
生:看着这张表不仅不用再去数各街巷的人数,而且很容易看出各街巷的人数及全班的人数。
师:像例题1由学生家庭住址分布图,到这张统计表的过程就是数据整理的过程。
整理数据除了用“统计表”的方法整理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整理呢?
xiaoxue.xuekeedu.com
生:我从书中知道,整理数据除了用“统计表”的方法整理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来整理。3.教学条形图。
(1)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条形图。
①这幅图统计了哪几条街、巷的人数?
②各街、巷的人数在图中是怎么样表示的?
③通过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2)按照问题的顺序进行汇报。
①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显示。
我们通常在方格纸的下面要标明所要统计的项目,而且每两个项目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
②用多媒体闪动竖线,然后依次出现0、5、10。问:根据竖线旁边的0、5、10,谁能说一说一个方格代表几个人呢?
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条形表示各街、巷的人数(多媒体显示)。
④像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具体数据的图,我们称它为条’形图。板书:“条形图”。
⑤通过这幅条形图,我们不仅能看出各街巷的人数,而且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哪条街巷的人最多,哪条街巷的人最少。
⑥根据条形图回答教材第24页“条形图”左边的问题。
⑦哪一小组同学能根据条形图中的方格提出不同的问题呢?
生:东大街的同学比胜利二巷的同学多多少人?胜利二巷的同学比东大街的同学少多少人?
(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气氛非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实际探索阶段,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设计好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数学问题,构成“问题系列”,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沿着“问题系列”拾级而上,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四、点拨引导,明确结论。
师:通过例题l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师:对,通过例题1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整理数据和看简单的统计表及条形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更多整理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尝试或猜测是问题探索的方法之一,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尝试或猜测常缺少主体自觉意识。这时,教师要及时作好引导、点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
五、导评反馈,实践运用。
1.完成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请学生来判断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哪一种答案是错误的,错在哪儿?
2.多媒体出示“练习六的第1题”和“根据课前的动画片,填写统计表”,以及“游戏”三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一种题型。
(1)练习六的第1题,先填表,再涂图。然后引导学生小结:要想填统计表或条形图首先得知道数据。最后结合练习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根据课前的动画片,填写统计表。
3.游戏。
(1)我们在游戏中做一个统计,游戏的名字叫“锤子、剪刀、布”。游戏的规则:两人一组,共玩六次,每玩一次胜者记10分,负者记0分,平了各记5分。把每次得分记在表中,并算出总分数。
xiaoxue.xuekeedu.com
(2)游戏的结果也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4.自批自改。
[设计意图: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已的思维的破绽、错误不加注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使之逐步养成习惯。这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并作自我评价;在做练习题时,能自觉地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