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导入:前面,我们学过了一篇小说:《不朽的失眠》,在这篇课文当中,台湾作家张晓凤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唐代落第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全过程。
1、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默写《枫桥夜泊》这千古绝唱。
(学生上黑板默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标题写在恰当的位置,便于板书设计)
2、全体学生背诵这首诗;
3、同学们想过没有,这首诗为什么这么著名?诗中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根据刚才读的背的你能想象出来吗?
深秋的后半夜,月亮已经下去了,霜气逼人,耳畔几声乌鸦的惊叫以及眼前江岸的红枫和江中的渔火,不禁惹起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诗人久久不能入睡,好不容易熬过上半夜,刚有一点睡意,却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又飘进船窗,击叩着诗人的心扉---------多美的一幅夜泊图画呀,然而,这么美妙动人的夜泊图画,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理解得支离破碎,歪曲了原作的本意,严重损伤了名篇佳作的艺术价值。
那么,他们这些人到底是怎样来理解这首诗的呢?我们作者又怎样认为他们的理解是错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感知课文
1、根据诗的原本意境,结合小说《不朽的失眠》,比较一下这篇课文:《枫桥夜泊》所谓的“新解”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采用圈点法,迅速抓到我们解决问题所急需的相关信息。)
2、明确:有“乌啼”、“江枫”、“愁眠”。
三、教师点拨
1、从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维护诗歌创造本意的“刘金派”,即完全按照诗人创作之初来理解古诗;另一种呢,是脱离诗的本意,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来理解诗,我们称之为“新解派”。
我们同学中,有谁支持刘金派的?有谁支持新解派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划分左右两个大组,一为刘金派(正方),一为新解派(反方)现在,“刘金派”与“新解派”就要交锋论理了。
2、首先,来论理“乌啼” 反方代表谁来说?你方认为,“乌啼”应该怎样理解的?“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有什么理由支撑你方的观点?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的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种理解对不对?正方代表谁来反驳?你反驳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1新解的论据首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夜间受到惊扰,也会飞叫。《乐府诗》中就有《乌夜啼》;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曹操《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等等;他还能够引经注典,真不错!给以掌声鼓励!2住持之说无文献资料可证。(死无对证,是吗?死无对证的东西,可信吗?)乌啼桥的命名应在《枫桥夜泊》诗之后。这我们有例子可以佐证: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人,现在各地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搞起了名人文化效应,对蔡伦的故乡争论不休,资兴人说蔡伦是资兴人,我们桂阳人说蔡伦是桂阳人。后来我们的县委书记吴章均风趣地说:蔡伦,桂阳人氏,不可争论,只不过蔡伦出生在我们桂阳,、然后才到你们资兴打工去了。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哪方面落下去的印象。你坐井观天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小结】:正方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方面对“乌啼”的新解进行反驳,通过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指出新解的不可靠。
3、现在接着论理“江枫”、“愁眠” A(反方)新解认为:“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两座桥桥名的简称,而不是指江岸的丹枫。
(正方)反驳:1即使就有这两座桥,这种简称不符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举例,中国人——中人;上海吊车厂的工人——上吊的人)
2使用这种简称违背了诗歌讲究形象、意境美的原则; 3题目是“风桥夜泊”而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B(反方)新解认为:“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正方)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该诗意境全没了。“愁眠”应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容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诗才有活力。2无资料左证那座山在唐朝张继年间就被叫做“愁眠山”。愁眠山又名“孤山”,已经露了马脚;已经出名气了,就不可能再有一个小名。这我们也可以佐证:欧阳海大桥就是根据欧阳海这个英雄来命名的,难道我们可以说先有“欧阳海大桥”再有欧阳海这个人物?非也,欧阳海大桥原名叫“七拱桥”。
4、通过刚才的唇枪舌战,我们得到什么结论?我们是不是就不自读古诗了? 请阅读课文末尾一个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下结论的?(要求齐读)【明确】:望文生义的理解、牵强附会的理解,只能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来读诗,是不可取的。
四、课堂延伸
确实是这样,我们不但不反对古诗新读,而且还提倡对古诗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只要我们不是进行别有用心的“歪读歪写”,古诗文“新读新写”就应该大力提倡。请看看歌词创作者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听听歌唱家是怎样来表达诗情画意的。(小黑板、VCD放音)涛声依旧(词曲陈小奇)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他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爱,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了你面前。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曾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教师解说】:
《涛声依旧》这支歌曲就是古诗“新读新写”的一个典范。词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是熟悉的,但如果仅仅是熟悉,他还是不能够创作出《涛声依旧》。只有有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丰厚的积累,又有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味,这两者相结合碰撞出火花,《涛声依旧》才有了问世的可能!
由此我们知道,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不是“掘墓鞭尸”,也不是简单地参观一下故宫长城什么的,它必须是“古”与“今”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空间的衔连,“古”是“今”的催化剂,“今”在激活“古”的同时,自己也“借尸还魂”获得了超生。【备用内容】学以致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最高法则,古诗文新读新写恰恰是这一法则的具体体现。现在就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第五单元或者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任选一诗进行“二度创作”,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不能翻译一遍就敷衍了事,比如你选择了《登灌鹊楼》,你就要能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创作。如:初三第二次月考即将进行,虽然在第一次月考中我们的成绩不很理想,但是我们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我们相信,下一次定会进步的。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的争论,让我们明白:古典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当然首先有赖于诗歌本身的含蓄优美,但我们这些千载之下的读者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读古典诗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这保证了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既像窖藏很久的美酒,一开封就浓香四溢;又像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是新的,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古诗文新读新写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和创作活动,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只要我们不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读诗,都应该值得大力提倡。
新解观点(反方)作者反驳的观点(正方)
1、乌鸦在夜间是不啼叫的乌鸦在夜间有时也啼叫 乌啼
2、是一座桥住持之说无文献资料可证
3、住持说桥建于隋大业毁于清同治桥位置较低
简称不符古今语言习惯
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的简称简称破坏了诗歌意境美 诗题非“江村桥枫桥夜泊” “愁眠”是诗人的主管感受 愁眠是一座“愁眠山”(孤山)不是山名; 无文献可证“愁眠山”的命 名来历
第二篇: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了解什么是论证。学会使用论证的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
3.理解并学习本文中“质疑”的问句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教学建议
批驳论证的方法
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批驳与揭露是驳论的方法。批驳的方法多样,本文主要运用的是批驳论证。
批驳论证就是驳斥“敌论”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表现在文章、言论中是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是错误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
批驳论证,主要是批驳敌论的歪理,所要批驳的是一个议论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把它的议论过程透视,从而找出它的破绽之处;破绽找到了,批驳它逻辑上的荒谬也就好下手了。
批驳论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批驳“推不出”的错误;一种是反驳“循环论证”的错误;一种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批驳“推不出”的错误,这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产生逻辑错误。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中“考据家对这首诗中‘乌啼’‘江枫’‘愁眠’作的考证”。
批驳“循环论证”的错误,就是批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论点的正确来证明论据的正确,使论证出现了“倒置”现象。它不象正常的论证那样是以论据的正确可信来证明论点的确凿,而是反之。鲁迅先生对“循环论证”是深恶痛绝的。1925年初,他根据当时顽固派和许多改革者的思想“逻辑”,写了《论辩的魂灵》一文,列举了他们诡辩式的奇怪言论,并活画出了他众叛亲离在论证上所犯的错误。
批驳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就是本来论证的是甲,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当然也就证明不了甲了。
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把《〈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与《短文两篇》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课文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的,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拓展阅读教学建议
组织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古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地阅读,从而予以质疑。本着“怀疑与学问”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见的”。“见的”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尝试而已。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d.乌啼(tí)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g.糟蹋(tà)h.愁眠(mián)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第三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第四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讲述了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4、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5、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寒山寺)
6、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十年)
7、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8、其实,早在七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9、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10、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宿白马寺》
二、讲授新课
1、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大屏幕出示诗)【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2、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3、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4、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5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6、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7、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8、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愁眠)
9、“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10、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11、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月落)
12、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江枫)
13、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14、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渔火)
15、怎样的渔火?(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16、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钟声)
17、在哪里?(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半夜)
18、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乌啼)
19、那是什么样的乌啼?(孤独、凄惨)
20、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霜满天)
21、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霜寒而满天】
22、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23、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通)。行吗?(行)。味道一样吗?(不一样)。
24、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一听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最希望朋友来陪他。母亲、家人、妻子
……)
25、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对),只有——(对)。
26、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就写下了《枫桥夜泊》【配乐,吟唱】(生齐读)。
27、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吟咏道:月落乌啼......三、拓展延伸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jué)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shà)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大屏幕出示)
《不朽的失眠》片断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