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设计[共5篇]

时间:2019-05-12 21:0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狼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狼教学设计》。

第一篇:狼教学设计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cháng),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字词解释:

1止

2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

3投以骨

4从

5两狼之并驱如故

6窘(jiǒng)

7敌:

8顾: 9积薪:

10苫蔽成丘:

11弛(chí)

12眈(dān dān)13少(shǎo)时 14径去 15 犬坐于前

16久之

17目似瞑

18意暇甚

19暴

2021洞其中

2223假寐 2425黠(xía)

26止增笑耳

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9隧

尻(kāo)

第二篇:《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 知道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蕴含的道理密切相关。

2. 懂得了解作者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并着力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重点: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

学习难点:

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活动形式:朗读课文,交流,听写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2. 检查朗读,交流疑难字词。

目的:读懂课文,扫除字词主要障碍。独立读懂课文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面对新课文。文章选在专题活动中,注释比较多,学生自读基本能理解课文。

二、复述故事。

活动形式:复述,交流,朗读课文。

请2-3位同学复述故事,互相补充,调整,修正。

目的:进一步熟悉课文,落实重点字词。文言文教学,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是一个难题。我喜欢在一步一步的师生交流中落实言的学习。

三、换角度叙述。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朗读课文,总结。

小组合作活动。

一位同学讲述故事,他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讲述的角度,如“屠夫”、“狼”等;另外三位同学分别设想好自己的角色来听故事。讲(听)完后,交流自己的心情。

目的:变换叙述者,故事的细节、故事的整体面貌都会发生改变,蕴含在故事中的寓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小说的叙述者与预想的读者都很重要,也就是读小说要注意“谁讲”与“向谁讲”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如“鹬蚌相争、滥竽充数”等,换一个角度讲述该故事,讲给父母或同学听,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目的:作业指向目标的巩固。

《狼》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2、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

五、教学内容: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一,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

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并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

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

3、检查阅读。

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我想考一考大家。出示材料5-7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

(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

(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出示材料8

(三)研读与赏析

1、赏析: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

3)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4)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

(四)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的另一篇文章。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附:板书

狼 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 遇狼——惧狼——避狼——杀狼:机智、勇敢

《狼》教学设计3

教育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慌慌张张、奋不顾身、冤枉、委屈。

2.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要想办法去解决,懂得做个勇敢、诚实、乐于助人的孩子。

活动准备

剪辑好的动画片《小黄鼠狼的故事》;字卡(慌慌张张、奋不顾身、冤枉、委屈)

活动过程

一、欣赏动画片《小黄鼠狼的故事》的第一部分

师:小朋友母鸡大婶生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蛋,可是它的蛋却不见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动画片《小黄鼠狼的故事》吧。

1.师幼共同欣赏动画片第一部分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第1部分的故事情节。

①鸡大婶下的鸡蛋是怎么不见的?(老鼠)

②老鼠偷鸡蛋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③老鼠做小偷,干坏事后心情会怎样?

小结:老鼠心里很紧张,走路都走不稳,左看看右看看害怕会被人发现。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慌慌张张”。,出示字卡丰富词汇:慌慌张张。(幼儿跟读两遍)

我们来看看老鼠是不是“慌慌张张”(定格看灰鼠慌张的画面)

④慌慌张张的老鼠在逃跑的路上被谁看见了?(小黄鼠狼)

⑤老鼠跟老猫说鸡蛋是谁偷的?老鼠为什么这么说?(小黄鼠狼)

⑥黄鼠狼有没有偷鸡蛋?黄鼠狼是被老鼠怎样了?(冤枉了)

出示字卡丰富词汇:冤枉(幼儿跟读两遍)

⑦大伙正准备找小黄算账时,小黄在干什么?(救落水的小鸡)

8、它是怎么救的?(跳进河里)

9、小黄是怎样跳进河里的?(他有没有想、有没有犹豫跳下去会不会被淹死)

小结:小黄很勇敢,什么都没想就跳进河里去救小鸡,小黄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说是“奋不顾身”,出示字卡丰富词汇:奋不顾身。(幼儿跟读两遍)

10、小黄有没有被淹死?为什么?(没有,因为他会游泳)这个问题你看要不要提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黄是怎样奋不顾身救小鸡的(定格看小黄跳进河里的画面)

10、小鸡被救上来后鸡大婶却说什么?为什么?(小黄想吃掉她的孩子——小鸡,小黄被冤枉)

11、大家都在责备小黄,小黄却转身就走了,为什么?

小结:小黄心里很不舒服、很难受,不被人理解,却受到别人不应该的指责,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用“委屈”这个词来形容。出示字卡丰富词汇:委屈(幼儿跟读两遍)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定格看小黄受委屈的画面)。

教师小结故事内容:母鸡大婶的鸡蛋被老鼠偷了,老鼠慌慌张张逃跑的时候被小黄看见了,于是老鼠把偷蛋的事嫁祸给小黄鼠狼,正在大家去找小黄处理这事的时候,小黄正在奋不顾身地救小鸡,结果又被大家冤枉,小黄觉得自己很委屈。

《狼》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要理解故事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去保护环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去体验文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鹿和狼的图片。问:你喜欢谁?为什么?

2、导题:在凯巴伯森林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板书:鹿和狼的故事

二、对比质疑 确定支点

1、多媒体出示图片(茂盛的森林),教师讲解:这就是美国亚里桑那洲的凯巴伯森林,在20世纪初叶,这里还是松衫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中出没,而到了1942年,这里却成了这幅光景(出示荒凉的图片)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一些病鹿在苟延残喘。

2、质疑:看着这两幅画面,听着老师的讲解,把你内心最想知道的说出来。(总结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板书:鹿死林毁

三、自读自悟 辐射全文

1、初读,要求:自读课文,读到你觉得想说些什么的时候,读到要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你就停下来,好吗?

2、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与你小组成员分享。

四、汇报交流 旋转球体

1、读着读着,你知道些什么?

重点指导:(1)、鹿成了凯巴伯森林的“宠儿”,它们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生活。(出示第4小节中的语句)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鹿,相遇后你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朗读

(2)、鹿毁灭了森林,你从哪个语句读出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

(3)、鹿死的原因:饥饿、疾病。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病鹿,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出示第六小节)指导朗读

2、过渡探究:鹿们不知道“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讨论知道吗?请再仔细回读课文,特别要重读第7节,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阐述你的答案。

(1)边画图边讲解;

(2)、生物链;

(3)生态平衡……

3、师小结: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凯巴伯森林六千只狼先后毙命,而鹿大量繁殖,过多的鹿超过了森林的供养限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系统,所以森林被毁了,鹿得不到食物,再加上疾病的蔓延而逐渐死亡。罗斯福您错在哪儿?

五、深究课文 突出心轴

1、精读第8、9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2、设计说的练习:现在老师是美国某一报社的记者,想采访一下在座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3、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4、课外延伸:你还知道什么故事或看到课外读物,说明人类应维护生态平衡?

六、延趣拓展 升华主旨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老师想让你们去告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要尊重动物、植物、微生物…… 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材料,写一则保护生态平衡的公益用语,看谁写得最吸引人,最能令人震撼,好吗?

《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一看:鹿和狼的图片

2.谈一谈:你心中的鹿和狼。

3.说一说:含狼的成语。(投影出示成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一填:(投影)

松杉()郁 生()勃勃 面目全()一命()呼 难逃()运

生态()难 美丽()()凶恶()()()()残 喘 罪()祸 首

2.记一记:(投影出示词语意思)

葱郁、相悖、生机勃勃、难逃厄运、苟延残喘、罪魁祸首、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3.讲一讲:

(学生活动)合上书本,看凯巴伯森林图片,听录音朗读。

想一想,在凯巴伯森林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交流后投影出示故事梗概)

4.找一找:

哪些段落是讲述鹿和狼的故事?自由读一读这些段落。

三、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议一议:

故事中的鹿和狼结局如何?是谁造成了凯巴伯森林的悲剧?

(学生活动)交流答案之后,再次默读课文,深刻分析原因。

小结:

罗斯福保护鹿的政策失败的原因:

用原文回答: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投影出示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狼吃鹿一是可以控制鹿的数量,二是可以减少疾病。(投影)

2.悟一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再次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投影出示道理)

谁能画出凯巴伯森林、鹿、狼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图。(投影出示关系图)

3.学一学:

你能尝试一下去概括本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吗?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小结:讲述事例——分析原因——说明道理(投影)

四、课外延伸,深刻体会。

1.写一写: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里狼的幸存者,请你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信,告诉总统,森林里不仅需要鹿,也需要狼。

2.读一读:课外推荐阅读姜戎的《狼图腾》一书。

《狼》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

2、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

3、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4、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课前准备】

1、上网收集狼的资料;

2、用笔绘制狼的图画;

教师精讲设计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语

对于动物狼,同学们并不陌生。童话故事中,我们听说过它;动物园里,我们见到过它;生物课上,老师介绍过它。文学作品中更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大批形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狼的形象。就拿语文书上的两篇文章,狼的形象就有很大的差异。

谁来说说看这两篇文章各自刻画了怎样的狼的形象?

二、举一反三,交流狼的故事

课前收集狼的图片,做成幻灯片,课上打出图片。给学生视觉感受,激发学生想起更多的狼的故事。

三、推荐阅读──《两狼共行》

导:老师在前两天也读到一篇写狼的文章,很想推荐给大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

链接文章。请一生朗读。

四、谈你心中的狼的形象

导: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很多人在读完文章后,都会被作者笔下这两只狼忠贞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但文学作品毕竟是文学作品。作者因情感和立场的不同将狼写出差异。那老师今天想听听你们心中的狼是什么样子的。

五、辩论

导:虽然作家和许多同学都试图将狼刻画的有情有义,但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那么老师就要问问大家了,你们认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人与狼到底能否成为朋友呢?

正方:人狼可以成为朋友

反方:人狼不能成为朋友

六、辩论总结

导:我不禁要为大家的精彩辩论拍案叫绝,也只能以赞赏的掌声结束这次辩论。还是请大家推荐一名同学,给自己的辩论点评一下吧……

狼能否成为人类的朋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盖棺定论,因为我们无法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这样的尝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狼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狼的团结、狼的智慧等。

七、本课小结,课外延伸。

本堂课只是开启了狼的专题研究的一扇门,走进这扇门,你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和收获。课后我们也可自由组合小组,对狼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1、学生结合课本,交流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狼的异同。

2、学生归纳。

学生介绍已知的狼的故事并归纳故事中狼的形象。(有褒有贬)

一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1、学生拿出课前绘制的狼的形象图,在小组交流。

2、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心中的狼的形象。

1、课前收集的材料在支持的辩论方汇总。

2、学生讨论。

1、学生推荐代表。

2、代表点评辩论。

专题参考:

1、奥斯卡金奖影片《与狼共舞》。

2、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3、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狼的描写。

4、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复习旧知

老师要对学生的归纳给以肯定,激发学习热情。

生生交流,激发思维。

配乐

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学生意见不一,求同存异。

2、自由组合,展开攻辩。

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打通课内外

【教师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狼》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为一篇自读文言文,《狼》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也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好文章。

2、重难点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很短,层次清晰,书上注释较具体,学生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但文中文言现象丰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都有出现,因此落实字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新课标明确“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确定本文教学难点是“创造性复述课文。”

3、相应对策,学法研究:

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自学中遇到难句、难词摘下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加以解决。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讨论法,比如“屠夫的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问题,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成果,拓宽学生思路。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共同体会是:

1、底子薄,功夫浅,阅读存在困难;

2、兴趣不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在“以师生互动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放手让学生去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诵读法──小组流水读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文言文语感。

质疑法──小组交流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让学生会合作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讨论法──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学生的“思”与“说”代替老师的讲。

【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设计】

CAI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六、练习设计

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歇后语、故事

2、小练笔:我来为狼申辩,我的自由。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新课──自学成果展示──创造性复述故事──多角度谈启发──网络共读,辩思狼性──小结全文──作业布置。

《狼》教学设计7

目的要求

1、知识掌握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2)、理解本课新词:找碴儿、争辩、龇等学会生字:喝、弄、冲、争、反、扑。

2、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因果推理的方法。

2)、拓展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以狼的三次借口为线,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语感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狼和小羊不同的.态度。

4、德育目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懂得对待狼一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及狼最后说的话。

难点:理解词句,朗读到位,学会读书方法。

教具:课件

学时:2课时

板书设计:狼和小羊

狼 小羊

找碴儿:弄脏水温和 :您站在上游

气冲冲:说坏话喊道 :我没生下来

大声嚷:反正都一样

(凶残)(善良)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揭题:

课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小动物,你喜欢谁?这节课我们学习关于它的童话。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要求学生看汉字轻声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

2、分自然段,标出。

3、找6个人,开火车式读。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同时课件演示。回答: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26自然段,想想狼和小羊有几次对话,用笔画出。

3、看第一次对话课件演示,指名回答:是第几自然段?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课件,说一说。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师:什么叫找碴儿?

师: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师:安的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的什么主意,坏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谁来指着图(即小溪图)说说?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很有力地把狼找的碴儿驳倒,然后讲自己的根据,理由十分充足。看看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师:对,读时声音要低些,速度要慢些。女同学试试。

4、看第二次对话,课件演示。问:是第几自然段。

小组学习:分提问小组、分析小组、解答小组,然后汇报。

5、学习第6自然段。自学课文。学习方法:表演法、作比较、查资料辅助法、朗读感受法。

6、伴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2课时

一、导入复习

1、继续学习第23课,重要讲了狼和小羊的一件事。自由读,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一些词语:

喝水 弄脏 气冲冲 争辩 反正 扑去 这些词中有今天学的6个生字,指名读一读。(课件:6个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学喝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样写漂亮?

2、学争

①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怎么写漂亮?

3、剩下弄、冲、反、扑按上面两点同小伙伴学一学,说一说。

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奖励等方法。

《狼》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集体舞《喜羊羊和灰

太狼》,创编并合作表演挖陷阱、织网的动作。

2、能在腕带和标记的帮助下,迅速变化往圆心交替走合圆上走的队形,并结伴交换舞伴。

3、体验在集体舞蹈中战胜灰太狼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1)在地上用小草标记好的圆。(2)背景图。

2、两种不同颜色的腕带,数目与幼儿人数相等。

3、剪辑好音乐的MP3。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带着幼儿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音乐,边跳边进入场地,走成一个圆,然后坐下。

师:羊宝宝们,青青草原要开舞会了,你们想不想去参加。

幼:想。

狼:羊村要开舞会了,好多羊呀,我灰太狼也要参加,到时把这些羊抓回去做羊肉大餐。

二、创编、合作表演集体舞《喜羊羊与灰太狼》

1、创编、学习挖陷井的动作。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挖陷阱、织大网等)再请幼儿创编挖陷阱的动作,然后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

2、创编、学习织网、打结的动作

引导幼儿创编出穿线、打结的动作。然后再组织大家学习。

3、学习合作表演

在腕带的帮助下,幼儿两两面对面的站好,进行合作表演。

4、学习交换舞伴表演

利用小朋友玩过的《找朋友》的游戏,学习交换舞伴完整的表演舞蹈两遍。

三、齐心协力,合作抓住灰太狼,体验在集体舞蹈中战胜灰太狼所带来的快乐。

灰太狼出场,老师带着小羊们藏在背景图的后面,等灰太狼掉进陷阱里去了,向大家求饶的时候,跑出来一起欢呼胜利。

四、结束:即兴舞表演。

灰太狼下场,舞会开始了,老师带着幼儿一起跳《你最牛》。边跳边组织幼儿退场。

《狼》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略)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二课《伊索寓言》

板书,注意“寓”写法。

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

齐读

上课之前,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 喉 long 咙huāng慌 huǎng 谎guàn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5)——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

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交流

4、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6、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7)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村民

谎话 闻声赶来

真话 无人前来

《狼》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三次想蒙骗路过的老山羊,都被聪

明清醒的老山羊识破,最后终于露出本相的故事,说明像狼一样的坏人他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一定要象老山羊那样头脑清醒地对待。

课文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从狼掉进陷阱的起因开始引入;接着写狼先后三次欺骗老山羊,分别说自己是狗,是狼狗,会摇尾巴,而老山羊分别通过长相、语言和那条摇起来硬邦邦的尾巴判断出它不像狗,不是狗,最终判断出它是狼;最后,狼终露出了它的本性,老山羊却轻蔑的走开了。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课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抓住了狼与老山羊的神态与对话,语言形象生动,用词准确到位。通过描写,一匹狡猾又本性不改的狼和一只聪明清醒的老山羊跃然纸上,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清清楚楚。教学本文时,一定要抓住描写神态的词语:"又老实又可怜”“看了几眼”、“半闭着眼睛”、“着急 ”、“使劲摇”、“露处凶相”、“轻蔑”以及描写语言的句子,辅之于投影、电脑画面,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法与学法设计] :

1、以故事入手,激发兴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贯穿语言文字训练,渗透 思想教育。

2、运用电脑软件、投影等多媒体手段,采用对比、引导、迁移运用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归纳学习步骤,并让学生运用学法进行学习。

3、学生的学习按带问题读、理解词句、感情朗读的步骤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关于狼和羊的故事的课文,是什么课文?(《狼和小羊》)请一名学生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在《狼和小羊》这个故事里,凶恶的狼把善良的小羊吃了。而今天我们要学的关于狼和羊的故事,它的结局是怎样的呢?我们学完以后就知道了。在学之前,老师可以透露一点,这个故事里的羊是一只老山羊,而不是一只刚生下来不久的小羊,结局当然是不一的!这个故事的题目叫做《会摇尾巴的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借助部分注音,自由小声读课文。

2、圈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字音难点:

前鼻音:善、烦

后鼻音:良

翘舌音:善

字形难点:善:善 善 善 善

3、准确地齐读课文,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说自己是一条又忠诚又善良的狗,哀求老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硬尾巴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他的骗。(只要大致能说出来就行了。)

三、运用媒体,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起因。

1、自由小声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走到一起的?

2、理解“陷阱”。

3、对比句子:a、怎么爬也爬不上来。

b、爬不上来。

4、狼是怎样和老山羊打招呼的?理解“连忙”,说明狼着急的心情。

5、指导朗读。狼和羊不是好朋友,狼对老山羊说的话是套近乎的话,要读出这种虚伪的套近乎的语气。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6、指导读老山羊对狼的问话。个别读,齐读。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归纳学法。

1、狼一共几次蒙骗老山羊?板书“狼”、“老山羊”。

2、第一次蒙骗是那几个自然段?(三四自然段)

3、出示投影片,根据问题小声读课文,找出答案,用“——”划出来。

小声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狼说话时神态是怎样的?它为什么这样做?

2、狼说自己是谁?

3、老山羊是通过什么,怎样判断的?

4、汇报自学情况。

a、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它这样做是为了博得老山羊的同情。

b、狼说自己是狗,板书:“装狗”

c、老山羊通过它的长相,判断它不是狗的。板书:“通过”“长相”“判断”“不是狗”。

5、理解“毫不犹豫”,体会狼为了博得老山羊的同情,把自己说成是见义勇为的英雄,请两名同学造句。强调:要说清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6、指导朗读。

a、指导:在读狼的话时要读出狼的虚伪,读羊的话时要读出羊的坦率。“狗”、“毫不犹豫”、“跳”、“再”、“不像”、“狼”要读重音,“我”字要上扬,“唉”字要读出无奈的语气。请学生做好记号。

b、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c、请个别读,学生评议。

d、齐读。

7、归纳学法。

a、回忆刚才学习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步骤。

b、贴出已写好的板书;

1、带问题读;

2、理解词句;

3、感情朗读。

三)、学习五到九自然段,运用学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分两组来自学第二次和第三次蒙骗的过程,注意按照三个步骤来学习。投影出示与第一次蒙骗同样的问题,学生用五到七分钟的时间自学。

1、学习五六自然段,第一组汇报学习第二次蒙骗过程的情况。

a、第二次狼半闭着眼睛,为了使自己更像狗。(狼睁大眼睛时露出凶光)

b、这次狼又把自己装成是狼狗。板书:“装狼狗”,解释“狼狗”。

c、老山羊通过它的语言判断它不是狗。板书:“语言”“不是狗”

d、理解词语:“性情”,指性格,“得救”,课文指可以从陷阱中出来,“花言巧语”是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这里可以看出老山羊头脑非常清醒,没有被狼的话所蒙骗。“狡猾”是指用虚假的言行来欺骗别人。

e、“……”的讲解:省略号说明狼的话还没有说完,既说明狼还想继续说一些花言巧语,又说明老山羊头脑清醒理智,不由它再说下去。

f、指导朗读。读狼的话时要读出语言的虚假和动听,读羊的话时要读出坚决的语气。重读词语:“连忙”、“狼狗”、“特别”、“只要”、“好好”、“别”、“骗”、“老老实实”、“你”、“狡猾”,“舔毛”、“咬虱子”两个词要读轻一点,拖长一点。范读,学生齐读,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

2、学习七八九自然段,第二组汇报学习第三次蒙骗过程的情况。

a、第三次狼着急了,因为他担心老山羊不救它。

b、这次狼说它的的确确是狗,并想用摇尾巴来证明。板书:“摇尾巴”

c、羊是通过它的硬尾巴来判断它是狼的。板书:“硬尾巴”、“是狼”

d、电脑动画出现狼摇尾巴的样子,思考:为什么老山羊一看到狼摇尾巴的样子,心里就完全明白了呢?(因为狼摇尾巴时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说明他的尾巴很硬,而狗的尾巴是很松软的,所以老山羊判断它是狼。)

e、理解“的的确确”,提醒多音字“的”,用“的的确确”说一句话。

f、投影出示训练题: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去掉括号里的词,意思有什么不同?

1、狼把尾巴(使劲)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

2、老山羊看到这条硬尾巴,心里(完全)明白了。

3、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g、指导句子的朗读,括号里的词语读重音,多音字“扫”要读准。

h、指导段的朗读,狼的话要读出狼着急的心情来,老山羊的话要读出强烈肯定的语气来。叫一生试读,讲评,再叫一生试读。齐读,分角色朗读。

3、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带问题读,理解词语,感情朗读的步骤学习了第五至九自然段,我们知道狼一次又一次想蒙骗老山羊,老山羊没有上它的当,终于识破了它的真面目。

四)、学习最后两自然段,知道结果。

1、请两生分别读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a、狼看到老山羊识破了自己,最后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b、老山羊最后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板书:“露凶相”、“走开了”

c、用多音字“相”的两种读音组词。

2、指导朗读:用恶狠狠的语气读狼的话,用平静轻蔑的语气读老山羊的话,“终于”“恶狠狠”、“该死”、“吃掉”要读重音。

a、同学自由朗读。

b、请两生分别读狼和老山羊的话。

c、师范读。

d、齐读。

五)、通读全文,分角色朗读。

男女同学分别扮演狼和老山羊的角色,老师读作者叙述的话,朗读一遍课文。

四、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1、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狼通过装狗,装狼狗,摇尾巴一次一次想蒙骗老山羊,老山羊通过它的样子,语言和硬邦邦的尾巴最终识破了狼。从狼装狗,装狼狗,摇尾巴到最终露出凶相,我们可以看出像狼一样的坏人,凶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板书:“本性不变”从老山羊一次一次识破狼,我们又可以看出老山羊聪明清醒。板书 “聪明”“清醒”

2、学生自己总结道理,不必强求答案一致。参考: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清醒理智的对待他。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会摇尾巴的狼

狼 老山羊 通过 判断 学习方法

装 狗 长相------不像狗 1、带问题读;

装狼狗 语言------不是狗 2、理解词句;

摇尾巴 硬尾巴-----是 狼 3、感情朗读。

露凶相 走开了

本性不改 聪明清醒

【《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有关《狼》教学设计

2.《狼》课件教学设计

3.课文狼优秀教学设计

4.《狼》教学设计推荐

5.狼教学设计范文

6.《狼一则》教学设计

7.课文《狼》的教学设计

8.狼教学设计方案

9.《狼》教学设计模板

第三篇:狼-教学设计

《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并能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深入探究本文情节安排的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

了解狼的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用智辉与狼搏斗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

互动流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作家特别善于写鬼写妖,这位作家借谈狐说鬼的表现形式,揭露和讽刺黑暗的现实。谁能够说出这位作者的名字?(板书“蒲松龄”)蒲松龄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教师:今天,我们要阅读蒲松龄的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狼》。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但在蒲松龄笔下,狼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吧!

二、走进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三、诵读课文,把握大意

1.诵读第一遍,概述故事大意。教师:请大家不看注释,不查工具书,直接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跳过去,以最快速度读完本文。读完后,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学生:(诵读)

教师:读完了本文,用一句话概述这一故事的大意。参考答案:抓住“狼追屠户”,“屠户杀狼”两个要点即可。

2.诵读第二遍,把握基本情节。

教师:的确,两只狼追赶一个晚归的屠户,从力量对比来看,狼强大而人弱小,形势危急,可一个屠户却杀死了两只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大家再朗读一遍课文。这次诵读请你们思考:屠户从遇到狼到杀死狼经历了几个阶段?能不能把每个阶段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请你们在概括的时候,不要忘了本文的主线。本文的主线是“屠户”和“狼”的关系变化。因此在概括每一个阶段内容时,自然少不了“屠户”和“狼”这两个方面,而他们的关系,又需要用某个动词来表达。明确了这一点,概括就比较容易了。学生:(朗读,交流,完善自己的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屠户遇狼;第二阶段:屠户惧狼;第三阶段:屠户御狼;第四阶段:屠户杀狼。

四、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1.翻译文言文方法:

增(增加)留(保留)换(替换)删(删除)调(调换)补(补充)2.猜读

教师:请再次阅读课文,大胆猜测你不懂的文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意思,推断难词难句的含义。学生:(猜读)3.译读

教师:请大家把这篇文章翻译为现代汉语,不能译读的词句请用笔勾画出来。学生:(自由译读,勾画疑难点。)

4.释疑(通过互助学习,解决疑难问题)教学设计构想:这个环节是通过互助学习的形式,让全班扫除文字障碍。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直接回答,也可引而不发的回答一半,让学生经过思考作出回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订正答案。

五、品味语句,探究精彩之处

1.分析狼和屠户的特点

教师:本文除了情节精彩以外,“屠户”和“狼”的形象,也值得品味。请你们谈谈你们的体会。明确: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学生:“惧”“投以骨”“复投之”等动作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学生:“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教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也写了双方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诵读课文,挖掘寓意 教师:本文写“狼”,是借“狼”这个动物来讽刺或揭示什么道理,请大家思考这则故事的寓意。

明确: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六、当堂练习:

(一)填空: 1.《狼》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

(二)说出下列带点字的意思

1、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2、缀行甚远 .

3、一狼仍从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4、恐前后受其敌 .

5、顾野有麦场 .

6、弛担持刀 .

7、一狼径去 .

(三)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提示:

少时„„久之„„屠暴起„„方„„一狼„

„身已„„屠自„„乃悟„„„ 狼亦„„禽兽„„„„

七、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作业提示:

1、不要逐字逐句翻译,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2、注意描绘屠夫的心理变化及杀狼时的动作。

第四篇:《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武屯初中陈宁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理解背诵课文。(重点)

2、朗读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含义与用法(重点)

3、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形象,把握主旨。(难点)

4、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过程

导入

关于狼的故事很多,请根据图片提示写出相应的作品或故事名称。

多媒体出示图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东郭先生和狼)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关于狼的故事,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狼的本性。

了解作者作品(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蒲松龄

(1640-1715)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品读探究

(一)自读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正字正音。

3、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

(二)互读释义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结合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完成后互换)

(三)细读理事

1、通读全文,作者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屠夫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人物+事件)

2、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期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明确:三次交锋。

第一次: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

第二次:屠夫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

此处应读出怎样的感觉?(情势危急,屠户紧张)请同学们读。

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二狼。

这里怎样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语速快,语气重)集体读。

3、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看,可以怎样概括?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起因、经过、结果)

(四)精读悟理

1、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参照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认为这是两只()的狼,因为……

我认为这是一个()的屠户,因为……

归纳:

——凶狠

贪婪

狡猾

屠户——机智

勇敢

果断

2、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是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齐读)

3、上面这句话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属于议论的表的方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此句话适宜用何种语气来读?

讥讽、嘲笑。(齐读两遍)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狼吗?作者嘲讽的只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

不是,也指像狼一样的人。

启示:

要敢于斗争,一味退缩,只会助长敌人气焰。

要善于斗争,要冷静,利用有利地形和条件,予以反击。

对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积累拓展

1、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

补充: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豺狼当道

虎狼之势

驱羊战狼

这些成语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狼的排斥。通过大多数成语可知,“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阴险狡诈、贪婪凶狠的。“狼”在人们心目中的“恶人”形象,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如对待朋友要摒弃“狼”一般的冷漠无情,对待恶势力则该像“狼”一般凶狠无比。

2、诵读积累以上成语。

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

板书设计:

狼:

贪婪

凶狠

狡猾

蒲松龄

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屠户:

勇敢

机智

果断

第五篇: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二中

闫永国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字词,熟读背诵文章。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

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难点: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分析学情

说起学生学习文言文,老师们共同的体会是

1、底子薄,功夫浅,阅读存在困难。

2、兴趣不够。

三、教法学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四、教学过程 程序一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3次,做到通顺流利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字词。遇到难词难句,摘录在《文言文学习本》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程序二 课堂教学

一、开门见山,切入课文(2分钟)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学习,节约时间完成其他环节的教学。因为是第二次接触蒲松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别人对蒲松龄的评价,然后引导说:“蒲松龄‘刺贪刺谑入木三分,写妖写鬼胜人一筹’,那么他是怎么刻画狼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自学成果展示

对学生评价的改变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肯定学生,让他们获得收获的喜悦,能引起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1、展示你的声音——小组流水读比赛(7分钟)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小组同学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法,强化学生朗读,朗读以致成诵,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比较天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同学们都精心准备,投入朗读;注意倾听,随时随处准备找到其他同学朗读的错误。通过熟读,学生文言文语感明显增强,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句读方法和句子停顿的规律,并逐步意识到朗读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2、提出你的问题——难词难句交流(8分钟)

①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加以分工归类,进一步落实字词。

对照归类法。迁移知识,温故知新。重点对一词多义(如:止、敌、意、其等字)、古今异义(如:股)、词类活用(洞、隧、犬)和通假字进行对照归类,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三、创造性复述故事(18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课堂,以学生的“思”与“说”代替老师的讲。因此,我设计创造性复述故事。

(一)QQ表情我来选

1、用一句话话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窘狼――杀狼。

2、在概括故事内容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不少表现屠夫心理的词语如“惧”“窘”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故事中,屠夫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外化为表情,屠夫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3、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连带发现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两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这时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圈出描写狼的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狼有什么特点。

指导“分层背诵法”,以便学生记忆。所谓分层背诵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见,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

4、然后出示QQ表情,说:刚才已经请同学们在脑海里想象了屠夫表情,现在大家选择一下,你觉得哪些表情头像适合屠夫,请大家选择之后,按你自己的想法组合头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我为什么会把QQ表情头像带入课堂。①出人意料,给学生惊喜。学生对QQ表情头像很熟悉,这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表达方式,与学习没有联系。今天一下子讲它们引入课堂,让他们喜出望外,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②文学原来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无限调和的符号,用图像将文字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无限开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狼眼”看世界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在整个过程中,其中的一条狼就用这只眼睛来看屠夫,请学生思考:

1、狼的眼神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背后的狼在想什么?

(三)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步骤:

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四、多角度谈启发(3分钟)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句子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学习本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谈启发,来实践单元要求。

1、从原文角度谈启发

2、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

3、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五、网络共读,辩思狼性(2分钟)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引导:“这篇文章的狼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在的人类逐步认识到了狼的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凶猛等。那么人类一直对狼采取敌对态度对吗?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看一些文章后,再说说你的看法。” 由于网络是当今知识、信息最为丰富最为新潮的传媒,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信息的收集者和利用者,熟练使用网络是必须的一门技能。推荐学生网上阅读以下文章:

1、《狼耶,人耶,本性耶,变性耶——解读<与狼共度>》中国网――文化星期五

2、《狼图腾》——天涯在线书库

3、贾平凹《怀念狼》——子午书院

4、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岳麓书院

5、《读者》2005年第8期《狼的另一面》

六、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下载狼教学设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狼教学设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狼教学设计

    导语,同学们升入初中以来,你学过几篇文言文?今天我们来学习x篇文言文,狼,作者是,蒲松龄,板书ppt 出示学习目标,今天我们要实现两个目的:1.继续阅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2.学习围绕中......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卢龙县卢龙镇中学 汪海燕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2、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3、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简要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背诵课文。 3、领悟狼与屠户的形象,理解狼的狡诈与屠户的机智和勇敢,把握文章的思想意义。......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以文本为依托,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句,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寓意。 2、 过程与方法: a.通过朗读找出诵读古文的方法,培养文言语感,并能大致......

    《狼》教学设计

    《狼》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一篇描写两只狼与一个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的短篇小说故事。虽然它是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的,但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内容带有劝喻性和讽喻性,接近寓......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小故事。本文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猾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原作者马中锡和《中山狼传》2、通过查字典词典,积累“仁慈、骨瘦如柴、传宗接代、张牙舞爪、忘恩负义”等词语3、有感情......

    《狼》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请说出与“狼”字有关的成语,并说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 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学过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呢?你所知道的成语都有哪些呢? 杯盘狼藉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